鹤壁市《淇河文化研究》网        淇河文化研究第二卷(2007)

 

春风拂万物 览胜动心弦——淇河文化博物馆一览

作者:国锦元

早春三月,淇河文化博物馆熊俊青董事长、樊青戈顾问邀请我参观博物馆。我特约我院组宣部李部长、董部长、齐科长一同前往。我们走下汽车便见一座青砖灰瓦、古朴雅静的三进四合院。门楼扁额上书“扈家庄院”四个大字。我们与博物馆主人分别排列组合地在门楼前合影留念。然后由熊董和樊顾问陪同我们参观并讲解。我们四人一进大院就看到了淇河人家用的石磨、石碾、双轮油碾、石臼和舂米用的石杵。李部长和齐科长还试推了石碾体会农家生活,我和董部长在一旁观看。我们又仔细端详门洞南墙上刻的福、禄、祯、祥四字楷书。陪同者介绍:这是扈家四兄弟的名字,庄主就叫扈全禄。我领会这是扈家祖先的治家箴言和对富贵吉祥的企盼。鹤壁多数人只知道扈全禄是土匪,是他盖的庄院;却不知这是他在民国34年盖的一所军事学校,没办成只招了两个数理班的学生。解放后收归国有。土匪为何能盖学校?我揣测扈某可能因为贫、贪而沦为匪,但未必祖上不知书。中国自古传世久远的传统不外“读书积

德”四字,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清朝金缨有言:“欲高门第须为善,要好儿孙必读书。”是否当扈某有了钱后良心发现,想“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做一件有利后人的好事?“为善最乐,读书更佳”吗,也未可知。解放后此庄院收归国有,又几经周折,后被熊董事等几位有识之士花百万元整修装饰,又花大量资金搜集购买文物布展,才有今日这个庄严肃穆的“淇河文化博物馆”。庄院原有一个影壁,由于毁坏而找不到遗迹。董事长、馆长、经理就策划建立了一座砖石结构的牌坊,这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博业坊”。此坊寄托了创业者的理想。牌坊有四个柱,南北两面有草书、楷书刻写的四幅对联,其中南面一幅:读书好、耕田好、学好更好;创业难、守业难、知难不难,与环境很和谐。

     牌坊院也就是一进院。东西房各3个展厅。东3厅分别是民间工艺、鹤壁古陶、古交通工具展厅。西房3间是淇河民居、历代货币、契税票证展厅。我们4人根据各自兴趣分头浏览。民间工艺厅南墙挂着福、禄、寿、喜百字图,是冯振海先生的杰作,朱红色的大篆很有审美价值。还有脸谱、泥咕咕、宋先生的泥塑猴等,缺剪纸。古陶展厅主要是鹤壁古风陶艺厂生产的佳品,我很喜欢。例如:陶俑、陶罐、陶筒、尤以三栖罇、福寿鼎、12生肖陶壶夺目。最珍贵的是厂家专为博物馆开业制作的“三珍庆丰碗”。设计别致、制作精美。我们都情不自禁地用手抚摸,看到碗底是一太极图,赞不绝口。这一佳品凝聚着淇河制陶人的聪明智慧,体现了淇河文化的深远。据说许多淘器远销海外,让世界人民大饱眼福。展品上方有原鹤壁市委书记李新民(现河南政法委书记)的楷书题词:“黄河古陶源远流长”,肯

定了淇河陶艺的价值,耐人寻味。西屋三个展厅:淇河民居内有八仙桌、围椅、条案上摆着福寿瓶、帽筒,正中是“九龙壁镜架”,与我写的《国宅四合院》北屋装饰相近,所以看着很亲切。由此看来无论城市或乡村北方民居摆设大体一致,这是由民族性地域性决定的。契税票证汇集不易。有民国税赋票、解放区存款凭条,清朝的官契、当票、汇兑证明、完粮纳税票,有的还按着手印,过目有得。我对历代货币展兴趣较大。展出从商周贝币、春秋空首布币、刀币、锐角、方足、桥形币,还有隋、唐宋元明清至民国年间各种纸币汇聚齐备,另外有铸有孙中山、袁世凯头像的银元。尤其是清朝铜币“孔方先生”从顺治开始,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十位皇帝的制币一应俱全。刻字清晰、铜质完好、币源充足。似乎还制作了纪念币装帧礼盒,供爱好者收藏。

      本院北房有两个较大的展厅。东面是“三百六十行”,西面是“鹤壁的传说”。进东间右面有一典型北方农家小院,自然逼真。正中是宋楷战先生的泥塑即三百六十行,有人称之为“鹤壁立体清明上河图”。我着眼的是它展现的淇河流域风土人情、民俗风物。塑造场面大,以门面显示的有酒家、戏园、山神庙、青楼、裁缝店等。棚摊的有:打铁炉、卖刀卖农具的、补锅的。摆摊的有:理发的、卖帽子的、卖肉的、卖包子的、磨刀的、卖糖葫芦的、吹糖人的。交往的有:谈买卖的、耍猴的、博彩的、还有耍布偶的、舞刀枪剑戟的,卖花的、踏青的,人来人往好不热闹。这一组泥塑群像有声有色、生气勃勃,显示了平民百姓日常繁丰的生活,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黄土的泥巴经过挪捏,精巧中带着粗放,笨拙中显着灵气,凝固中透着洒脱。这生活中的活动人物体现了淇河的风貌,表现了中原人民生活习俗特色。表现了生活在淇河这片土地上浚县、淇县、鹤壁人民的纯朴民风、勤劳智慧,淇河文化内涵的深厚和力度。标题“三百六十行”似乎有些虚化,改为三十六行更恰切。浮雕“鹤壁的传说”是熊董的创意。背景是汤汤淇河水演示了孙思邈一生采药、游医、救虎、救主、引来万鹤同庆的故事,有趣味性、生动性,感人至深。故事说由于孙思

邈治好了唐太宗痼疾,龙颜大悦赐孙思邈龙袍一件,又赐封“药王”。孙思邈博涉经史百家,学术通佛典,又有一颗救助众生之心所以搜集整理单方、验方著有《千金要方》、《千金翼方》无愧“药王”尊号。故事传说孙思邈住孙圣沟,据考:孙思邈家住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何时到达孙圣沟?唐太宗祖籍陇西(今甘肃泰安)在哪里见到孙思邈?故事传说孙思邈住的孙胜沟就是万鹤来登的“万鹤台”。使我联想到一首歌词:“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精美的石头会唱歌……”淇水悠悠,淇河石或许会为这美妙的传说作证?不过鹤壁市确实有个“万鹤台”。鹤壁市文联最早的文艺刊物《万鹤台》由此得名,似乎当时的市长郝明甫曾任主编。鹤壁得名还有一说是“仙鹤栖于南山峭壁”,与壁雕故事不约而同。另,鹤壁市所属淇县是商王朝都城所在,地方志载:鹤壁因为商纣王和后来的卫懿公在此养鹤而得名。鹤壁又是战国时著名冶铁中心,足见其在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地位。今又成为文化旅游城市,显示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历史性、承传性。“鹤壁的传说”为淇河文化添上了神奇梦幻的一笔,正是昔时人已去,今日景更佳。

      一进院北房两厢柱上有两方砖上分别刻的是“耕”、“读”二字。在此我又与李、董部长、齐科长相遇,共同观看方块柱联上用阴文书写的字。东面是:北京京北五台山,五台山下五层台;西面是:南京县南三塔寺,三塔寺后三座塔。董部长说:土匪还懂对联?李部长说:这对联挺有意思,齐科长说:不知是什么意思?我说:得考证考证,我们4人又分别参观。有人认为联对或许与扈家身世有关,姚慧明顾问认为可能是文字游戏,我则认为可能与扈庄主阅历有关。扈某做匪得有“土匪窝”不可能有从北京到南京那么大范围,他的行踪应是黄河领域,沿淇河而下,沿太行分支燕山而行。不可能足迹跨越黄河长江,所以我以为联对中北京、南京同指北京。现作一小考:唐和唐、晋、汉都以它的发祥地太原府为北京,即今山西太原市西南晋源镇。(辞海331页)至宋真宗亲征“辽”时把驻跸的大名府建为北京即今河北大名东北。再看,南京是“金天辅七年(公元1123年)以新得辽地南京(即燕京)六州归宋,遂以平州为南京。”平州 魏国时归幽州,战国燕地亦是。今北京市所辖通县、大兴、房山、天津武清、河北永清也称幽州。另,“金”初北宋故都开封府为汴京,贞元元年改称南京。明太祖继位都应天府,洪武元年(1368年)意迁都开封府,称开封府为北京,故称应天府为南京。自此看来联中“南京”绝非今日江苏省之南京,而是幽州的北京。至于五台山、三塔寺也可理解;五台

山在陕西省东北正是太行山脉幽燕之境,由于发育良好而成五台峰,由古老结晶岩构成。有云母片岩、绿泥片岩、 绢云母片岩、石英片岩、花岗岩组成。所以上联“北京京北五台山五台山下五层台”这“五层台”可能是由五种片岩组成的阶台。五台山上多寺庙有显通寺、塔院寺、殊像寺、南祥寺、佛光寺 还有菩萨顶。“南京县南三塔寺,三塔寺后三座塔”或指显通寺、殊像寺、塔院寺正是三个寺。关于“塔院”我特挂长途请教了“中国俗文学学会”原会长北京大学白化文教授。他说:“塔院”专指塔下有和尚墓的院子。北京原有几个塔院,现只剩一个了。我说:就是八大学院那边那个,他说“是,而且能称为塔院的院内必须有几座塔,并说北京没有“三塔寺。”他还介绍了《北平庙宇通检》一书。我又咨询了中美文化交流使者国仲元先生,他说:北京没有“三塔寺”,有五塔寺。并代请教南京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塔”、“寺”专家。专家回询:全国都没有三塔寺,只有云南大理有三塔,没有寺。考证到此,我以为对联里的数字未必是实字,虚化理解更好。实际上对联对的理解见仁见智,可以考证也可以探讨,这更有利于对淇河文化渊源的领悟。

       二进院内西房有古代文物厅、孙思邈纪念馆、罗贯中纪念馆;东房有个人收藏两个展厅、书画展厅。古代文物展厅有新时器时代的工具、利器、石锥等出土文物。古代兵器弓、箭、钩、等。灯具从捻灯、烛台、油灯、马灯、到现在许多农村用的煤油灯,如能搜集到汽灯、补上灯笼、和宫灯就完美无缺了。整个展厅物品体现了民俗风物的群众性时代性。据说此厅要调整,准备设许穆夫人展馆。许穆夫人是春秋卫宣公之女,其作《载驰》。她是著名兵家孙膑、庞涓的老师,对淇县贡献大,是淇河文化的一朵大浪花。淇水泱泱藏龙卧虎,淇河之滨在殷代就扶养了刚正不阿的“三仁”即比干、微子、箕子都是忠君敢谏的民臣,但生不逢时。箕子劝谏纣王不纳被囚禁后与周武王问答。微子是商纣王的庶兄,数谏纣王不听遂出走。最惨烈的是比干,他是商代的贵族,纣王的叔父,宣少师。相传因屡次劝谏被刨心而死,比干“摘心台”就在淇县。三位仁人志士将陪伴许穆夫人敬留博物馆内,其精神将鼓舞、警示教化后人。孙思邈纪念馆有孙思邈塑像一尊,不赘述。罗贯中纪念馆内画像使我联想到他晚年来到许家沟村隐逸,(详见我1995

年发表于《天津日报》的“罗贯中隐逸许家沟”一文和1994年8月《中州文艺》载《许沟探幽》一文)完成《水浒全传》。把大名府(鹤壁、浚县、淇县)淇河文化、历史故事融入小说,体现了罗贯中“为忠良立传”的宗旨和对淇河文化的采撷。罗贯中为淇河文化增添了史魂魅力。尤其是那展柜里铺陈的铜版印刷的《绣像三国演义》、《增像全图三国演义》粉红的封面,精致的线装,精细的描绘;引人思入风云变幻之中,地域风情扑面而来。我琢磨着不觉眼前一亮,心弦拨动,正是:春风拂万物,览胜动心弦;竟忘了人是在历史中,还是历史在心中呢?

      东房个人收藏一个厅是淇河石王付东林先生“东林石艺馆”数十块艺石都来源于淇河岩岸,摆满三个架柜。独具风格的有:月兔、湖上人家、干枝梅、月夜竿竹、红珊瑚等,自然天成,惟妙惟肖,仁鉴人爱,都情不自禁地品评。王伟康先生收藏的民国以来的烟标,色彩斑斓,丰富美观。显见主人珍藏之精心,钟爱而有佳。东房书画展厅北墙挂着工笔画四联春、夏、秋、冬淡雅传神。我正看着,李部长、董部长、齐科长也到了,我们又一同参观。我们对长柜中展示的用甲骨文写的6米长卷《金刚经》很有兴趣。佩服这位书法家对甲骨文(殷商文字)的识别和运用超出人们的想象,一般书法家难以企及。书画展厅正东墙上挂着国画大师范曾的小写意四条屏人物画。画的题词从右至左分别是:松林钟魂、晨牵牯于东隅或有事、师古人亦师造化、钟施有诘。老少人物松竹相间栩栩如生,情趣盎然。国画大手笔之作不敢妄加评论,叙述兼抒情,寓意自悟知!

       河南书法家协会会员于农先生的两幅篆刻为四条屏作了绝妙陪衬。东面一幅是毛泽东诗词《沁园春·雪》雕琢精湛刀锋逶迤大气,犹如“山舞银蛇,原驰蜡象”,使人联想到领袖的博大胸怀,诗词的 磅礴气势。此作品曾载《中国工人报》、《中国体育报》、《河南日报》。西面印联雕刻了一组鹤壁旅游景点:云梦山、大伾山、五岩山、灵山、太极图等。用雕刻艺术表现人文景观,构思独到,气派豪迈,点石成金。使人们看到的是刀走龙蛇、锋显山河、钟灵毓秀、物华天泽鹤壁美丽的景致,不由人不为之赞叹。篆刻家把他内心的爱,内心的美感奉献给了淇河人民,于农先生他是美丽的淇河人!我们走出书画厅,二进院就参观完毕。我们4人议论:展览不错,赏心悦目。都认为馆名偏宽,不如称“淇河民俗博物馆”更恰确。说着,东道主熊董、馆长经理请我们到“淇河宴食府”共进午餐。进入这三进院,浏览院内南墙下摆着一排酒坛,据说是淇河佳酿。餐厅都是用淇河特色景点命名。从东往西看分别是:五岩厅、云梦厅、大伾厅、淇河厅、枫岭厅、金山厅、和灵山厅。各厅门两旁都配有用金色书写的对

联。我们被邀请到枫岭厅就餐。此厅门旁对联是“枫照八角红玲珑,岭衬山城绿婆娑。”与枫岭公园相辉映。进厅大家就座后看着精美的餐具:特制的兰花磁,釉细花精,勺托筷架上烧有古代车马,绘有大篆“马到成功”等字。大小酒杯玲珑剔透,真是雅俗共赏,我觉得赏识这些餐具胜过用膳。大家举杯,最精彩的一道菜是“翻江淇河野生鲇鱼”由巩大厨现场表演。品这道菜真是色、香、味、神俱全。表演者是“淇河宴”食府经理巩利先生。我见到他就觉得面熟,原来曾在电视上谋面。他是中央电视台、青岛电视台、中国烹饪协会联合主办的“第47届满汉全席擂台赛”金牌得主。他当时做了三道菜,其中“百花缠丝蛋”获金牌。我们能吃到国家级大厨做的菜亦是幸事。

      用膳后我们职业技术学院四位客人向博物馆主人致谢,准备各自回家,董事长、馆长经理热情相送挥手告别。临近大门我提出在“博业坊”留影,以留下博学探幽之兴。于是李、董部长、齐科长我们4人便在“坊”的南、北面站好,摄影师洪波举起照相机。牌坊及柱上的对联:“博古今之农器,源天地于食谋”;“四百里淇水跃龙鲫,三千年庞镇隐鸿儒。”做了相片的极目背景。这是历史瞬间的定格,定格历史的瞬间!

                                                                                                             2006年2月14日夜鹤壁 

      注:我写这篇评赏文章历时10天,其艰苦不亚于一篇学术论文。自2006年3月5日被“淇河文化博物馆”聘为顾问,我思想就有了压力,不愿辜负馆方的信任和重托。觉得应该提笔,这是学习的极好机会。于是翻书、查资料、长途咨询,胸中之竹化作笔中之竹谈何容易?这10天输液、迎客、谢客,偷空着笔,断断续续连缀成文。参阅了《古代文化常识》、《古文化学辞典》、《中国民俗辞典》、《汉英中华文化词典》、《辞海》等书。还要感谢博物馆为我提供“平面示意图”和楹联。自以为文本作到了大胆挥洒、小心求证,愿与同仁切磋,以为淇河文化发扬光大尽一点绵薄之力。更要感谢筹建博物馆之人为鹤壁人民、为淇河文化烘云托月、增光添彩。 
                                                                                                       2006年3月16日补写于书房
                                                                                                          2006年3月23日修改定稿。 

前一篇<---本篇--->后一篇

 

返回主页     留言评论


 河南省鹤壁市《淇河文化研究》网         站长:姚慧明       电话 0392-2621230     电子邮箱: yhm450217@tom.com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 不得复制、翻印、镜像!    设计策划:郑厚德     运行和管理:淇县之窗网站

豫ICP备05000447号          豫公网安备 4106220200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