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四回 酒席宴让倒茶误会 气象台观天气奇闻
“我背诵宋代晁补之的《陆元钧寄日注茶》。晁补之生活于公元1053年至1110年,字无咎,号归来子,山东济州巨野人,北宋文学家,苏门四学士之一。元丰二年进士。”吴承恩背诵:
我昔不知风雅颂,草木独以茶比讽。陋哉徐铉说茶苦,欲与淇园竹同种。又疑禹漏九州岛,橘柚当年错包贡。腐儒妄测圣人意,远物劳民亦安用。含桃熟荐当在盘,荔子生来枉飞鞚 。羊爼 异好亦何有,蚶菜殊珍要非奉。君家季疵真祸首,毁论徒劳世仍重。争新斗试夸〖XCK27.tif,JZ〗 拂,风俗移人可深痛。老夫病渴手自煎,嗜好悠悠亦从众。更烦小陆分日注,密封细字蛮奴送。枪旗却忆采撷初,雪花似是云溪动。更期遗我但敲门,玉川无复周公梦。
“日注茶说的是日铸茶,日铸雪芽,产于浙江绍兴县东南五十里的会稽山日铸岭,为中国历史名茶之一,自北宋以来列为贡品。风雅颂就是《诗经》里的风雅颂三部分。徐铉,五代宋初文字学家、书法家、诗人,为李煜作墓志铭,也是一位腐儒,误传大禹曾让远方进贡橘柚,误导了后世。季疵就是陆羽,字季疵,号竟陵子、桑苎翁、东冈子,唐复州竟陵,也就是湖北天门人,一生嗜茶,精于茶道,所著世界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闻名于世,被誉为茶圣,奉为茶仙,祀为茶神。《茶经》问世后,世人重茶成风,所以诗中说他是祸首。该诗对陆元钧寄日注茶的举动深表谢意与惶恐,并联想到历史上为进贡而远物劳民之事倍觉沉痛,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常云梦介绍。
周颂鹤接着常云梦说的喝茶,大声喊服务员倒茶。服务员是个小姑娘,一时慌了手脚,站在一边倒着查数清点桌子上的人数。周颂鹤还是急着让倒茶,小姑娘很害怕地说:“先生,没有一个人缺席,倒查正查都是十一个人。”大家笑得前仰后合,把个周颂鹤急得只好自己站起来给大家倒水。
小姑娘端上来一盘黄瓜段,还有一碟子佐料。常云梦估计也是喝多了,正想吃一口凉的,于是拿起来咔嚓就是一口,呱唧呱唧地大吃起来。小姑娘说:“先生,这个最好是蘸着吃。”
常云梦很不理解地看了看小姑娘,又看了看大家。叶嫦娥笑着说:“蘸着吃好吃一些。”
常云梦不自觉地站了起来,咔嚓又是一口。小姑娘赶紧过来问:“先生,您有什么需要吗?”
“啊?没有啊。”常云梦不知道怎么回事,感到莫名其妙。
“先生如果没什么事,就请您坐下来吃吧。”小姑娘微笑着说。
常云梦坐下来看了看大家,一时间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然后又对着黄瓜段咬了一口。小姑娘又微笑着说:“先生,这个最好是蘸着吃。”
常云梦气得酒醒了一半,腾地一下子站起来,挥舞着黄瓜段怒气冲冲地说:“又要站着吃,又要坐着吃,到底怎么吃?”满桌子十几个人笑得前仰后合。
又上菜了,是一大盘拉皮,也有几碟配料。小姑娘被吓得有些胆怯,一个没留神,一滴酱汁洒在魏淇滨的裤子上了。魏淇滨逗小姑娘:“怎么办呀?”
“怎么拌都行。”小姑娘很冷静地说。
“我再问你怎么办?”魏淇滨说。
“您想怎么拌就怎么拌。”小姑娘回答。
“你们这儿一般是怎么办的?”魏淇滨问。
“我帮你拌好吗?”小姑娘问。
“好呀。”魏淇滨回答。
只见小姑娘很麻利地把几碟配料、酱汁一股脑儿倒在拉皮上,一手拿筷子,一手拿勺子,刷刷几下就拌好了。然后对魏淇滨说:“先生,拌好了,请慢用。”魏淇滨看着盘子半天没说话。赵燕淇替魏淇滨对小姑娘说了声谢谢。
常云梦再一次对着小姑娘喊:“茶!”小姑娘又在那里正着查倒着数,常云梦问:“小姑娘,你属什么?”
“我属狗。”小姑娘犹豫了一下小声回答。吴承恩觉得很没面子,把承包食堂的经理叫了过来,经理进门恭恭敬敬地问:“吴校长,传我有什么事?”
“别多问,去查查这位小姑娘年龄属相。”吴承恩说。
“不用查,她是我外甥女,去年属猫,今年属狗。”经理回答。吴承恩和众人大笑。
“有属猫的吗?”吴承恩笑着说。
“有啊!去年不就是新猫年吗?今年是妊娠年,但我外甥女还没有对象,校长给物色个博士生,给介绍介绍。”经理回答。吴承恩啼笑皆非,赶紧让经理离开了。
该要主食了,吴承恩让小姑娘把有什么主食报一遍。魏淇滨说:“小姑娘,报报。”小姑娘看了魏淇滨一眼,没动静。
“小姑娘,报一下!”魏淇滨有点儿急了。小姑娘脸涨得通红,还是没动静。
“怎么着?让你报一下没听见?”魏淇滨真急了。
“小姑娘,你就赶紧挨个儿报一下吧,啊。”叶嫦娥赶紧缓解气氛。
“那,那……就只抱女的,不抱男的行吗?”小姑娘胆怯地问。
“噗!”的一声,赵燕淇刚喝的一大口茶水全喷到常云梦身上,十几个人笑做一团,小姑娘更是不知所措。
常云梦笑得似乎脑子也清醒了,对着周颂鹤说:“说得口干舌燥了吧?天天在台上,说的又不是自己写的文字,你累不累?以后别让人家秘书起五更睡半夜了。搞那些虚的有啥意思,那样就显得你很伟大,显得你很有理论水平,会场下面听你讲话的老百姓只想上去把你打个半死,你还在那里空话连篇,其实你在自毁形象。我喝了几杯酒,才敢对你说几句真话,我可是没醉。”常云梦开始说醉话。
“你个醉鬼常云梦,你办的丢人事还少吗?一冬天没下雪,最近几天说是要变天,领导让你去气象台,现场看看最近到底天气如何。夏天你已经去过一次,那次你冒充人家秋雨的名字,搞了很大的乱子,这次再去,你心里一定很害怕。”周颂鹤说。
“虽然冒充秋雨的名字不对,出那样的乱子能算是我的错么?夏天要下大暴雨,我奉命去了一次气象台,他们正在制作天气预报,我听不懂说的是什么,一会儿高原鸡,一会儿低原草,好像是说的鸭,只听懂一句什么受312国道的影响。预报员在继续:‘由于受……我们这里今到明天,将会有……”恰在此时,那里的人问我怎么称呼,我回答:‘秋雨。’人们都朝我这边看,预报员接着说:‘将会有一场特大秋雨……’唉,大夏天的,怎么可能啊?这能算是我惹的祸吗?”常云梦介绍说。大家听了哄堂大笑。
“都怪你不懂,你要好好看书,后来知道‘高原鸡’、‘低原鸭’、‘312国道’是什么了吧?人家说的是高压脊、低压槽、312线,就是副热带高压的边沿,该边沿天气多变。”周颂鹤笑着说。
“又让我去气象台,心里有底了,保证能听懂!谁再问我称呼,再不说秋雨了,我就说笔名叫春风,我就说笔名,不能再搞出乱子来了。预报员换人了,可能夏天就换了,也在制作天气预报,我轻脚轻手地进到里面,听预报员在说:受西伯利亚寒流影响,目前上空处于亚洲狮软边岩,反正是危险的意思,我有些听不明白,有一低处的冷窝,怎么是动物世界的解说词啊?我很糊涂,又在说未来……又是关键时候,有人轻声说‘欢迎秋雨光临!’我可是真怕了,赶紧轻声说:‘我不是秋雨,是春风。’预报员向我这边看,显然也紧张了,只听预报员说:‘未来不是秋雨,是春风,将有6级春风,大风伴有中到大雪……’怎么回事呀,冬天哪里来的春风啊!没等预报员说完,我就溜了。”常云梦又在介绍。大家又是一阵大笑。
“感觉上现在的雨雪比过去少多了,生态、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小的时候住在卫河岸边,夏季涨水的时候,几百米宽的卫河水滚滚北去,看着很吓人。我站在河的东岸边忘情地观看,不下心脚下的一坯土被水冲刷垮塌,携带着我被压在水下的泥土中。惊吓之中我用尽全力,结果竟然从深水里露出头来,几个大人把我拉上河岸。从那以后,我竟然会游泳了,先是在河边游,慢慢又到激流中游。家里看管甚紧,但我总能逃脱,找我时总在河水里。”常云梦说。
“几个小伙伴喜欢沿着卫河堤捉蝴蝶和小虫,还爱逮知了。每人手里拿个长竹竿,竹竿的顶端是一张弓箭,用线绳通往下面,搭上箭头,偷偷地把弓箭举到知了背后,一拉绳子,百发百中。河堤上青草长得茂盛,野花开满草丛,我们见到好看的花朵总会摘上一把。偶尔也能见到手指大小的‘烧瓜’,像枣核一样的形状,甜甜的,很好吃。还有茅草抽穗时,纠茅草穗,也是甜的,带着清香。牵牛花很多,但我们不敢动,因为大人们都叫它为打碗花,动了它就会吃饭时打破饭碗。还有一种被称作害眼棵的花朵,绿黄色,形状似榆钱,我们也不敢摘,说是会害眼。”周颂鹤也回忆起来童年。
“卫河河面上运输的船队总是一行一行,顺风的时候他们扬起船帆,风扯着船帆飘然远去,形成了一道美丽的风景线。遇到无风或者逆风,船夫们喊着号声,沿着岸边的羊肠小道,弯着腰,手几乎能触到地面,他们个个赤着上身,是那样的步履维艰。后来渐渐有了机动拖船,拖船拉着船队,船上的人们眉笑眼开,时常同我们这些小孩子们开玩笑,河湾里不时飘荡着我们的笑声。”魏淇滨也陷入回忆。
“顺水的船只上多是向北去的煤炭、粮食、木料等货物,逆水的船只多是空船,不时也有吃的东西,运甘蔗的船只不少。我们小孩子对甘蔗很感兴趣,我们游着到达船边,船上的叔叔们总是逗我们,把我们拉到船上,让我们坐下。可我们那时很小,光着个屁股,不知道船板上的桐油经太阳照射是那样的灼热,把我们烫的大呼小叫,叔叔们笑得直不起腰来,但我们总能美美地饱餐一顿甘蔗,然后每人一根甘蔗跳回河水里,顺着河水游回岸边。”常云梦也在回忆。
“偶尔有打鱼的鹰船经过,每只小船有两个小船舱,一个大人站立在上面,手里拿根长竹竿,一会儿用长竹竿划船,一会儿驱赶鱼鹰,十几只小船齐头并进。一会儿他们撒下渔网,网是用很细的呢龙绳编制的,鱼鹰们围着渔网捕鱼,一会儿就是一条,鱼很多。个别鱼鹰偷懒,卧在小船边沿硬是不下水,船上站立的大人便会提起鹰的脖子,解下束在鹰脖子上的橡皮筋,喂给鹰一条小鱼,然后再系上橡皮筋,把鹰抛入水中。我当时很反对他们给鱼鹰脖子上系橡皮筋,他们笑着对我说:‘没有橡皮筋,鱼鹰捕到鱼会自己吃掉。’”周颂鹤接着说。
“我们一帮小孩子追着打鱼船,替鱼鹰趋鱼。一次,鱼鹰们个个惊慌失措,纷纷跃上小船,小船围拢起来,河水中浪花飞溅,费了很大工夫,渔网被拖上岸去。只见网中一条比人还长的大鱼,在河岸上翻腾,村里有人拿了大秤,说是一百斤还多,那是我在卫河里唯一一次见到过的大鱼。大人们抬着大鱼,把鱼挂在村里的一棵老槐树上,村民们黑压压的一片,都在议论那条卫河中罕见的大鱼。”常云梦回忆着。
“后来村民们组织起来,用一条很长的大绳横拦着整条卫河,让小孩子们在河的两岸拉绳。大人们各拿一个渔网,网口呈圆形,直径要有四五尺,网口向下,上面有呈锥形的三个杆撑着,人们都叫这样的渔网为罩,其实是个口向下的渔沪。在河的下游,是一个拦河的大网。村里的男女老少数百人站在岸上观看,有的呐喊助威。当捕鱼的人们抵达拦河大网时,有很多大鱼飞了起来,大鱼飞着越过大网,大网收拢后拉上岸来,网中的鱼白哗哗一大片,有红尾鲤鱼、草鱼、鲢鱼、鲶鱼等等,个个都在二斤以上。”魏淇滨说。
“偶尔卫河里的鱼会自动浮出水面,水变得浑黄,村民称这一现象为过鱼,家家户户都能在过鱼的时候捞到很多鱼,但多是小白条,也会有几条大鱼。小孩子们总是盼望过鱼,那时间还不知道是因为上游造纸厂放水,还不知道水污染。但后来过鱼的次数多了,河里也就没了鱼,小鱼也不多了。后来河湾驱直,河湾成了季节性涨水。每到秋季,河湾与卫河主体脱离,河湾里水变得很少,我与几个小伙伴在河里筑堰,然后把水陶干,鱼儿真多,个个在泥中欢蹦乱跳。有一次,我们几个小孩子从泥中逮住一条怪物,那个怪物全身草绿色,足有七尺多长,粗细与成年人的胳膊一般。我们几个吓得哭爹喊娘,但就是不撒手,怪物力量很大,把我们几个翻腾到泥中,大人们开始帮助我们,终于把怪物抬上岸去。怪物在陆地上像是一条大青蟒,蜿蜒爬行,几个老太太跪在地上直磕头,说是我们捉住了青龙,要我们赶快放生。”常云梦接着说。
“我们几个小孩子不顾大人们的劝阻,抬着怪物找了个隐蔽的地方。夜深人静后,我们几个从家里偷出铁锅,抱来了柴草,用几块砖头支起锅灶,生起火来,把水煮沸。然后下手剥怪物的皮,从头部开始,两头一用力,皮整个剥了下来。那张皮好大,翠绿翠绿的,我们把皮平铺在石榴树枝头,准备每人做一面大鼓,可第二天不知道被什么野兽叼了去。肉是玉白色,搞了些食盐,学着大人们放了葱、花椒、大蒜、姜、辣椒,还偷出来一些酱油,用酱油蘸着吃,味道鲜美,一个个吃的小肚子鼓鼓的。长大以后,我总没忘记那个怪物,后来请教有关人士,得知那是一条青鳝,属于大补,很好的东西。但那样的巨大青鳝实属罕见,当时应当送给有关部门做成标本,那可是母亲河里的宝贝,可那时间我们几个小孩子不懂这些。因为没有放生,村里的长者还说我们得罪了神灵,非要我们对着卫河磕响头。”常云梦仍在回忆。周颂鹤欲要说话,常云梦一个翻身醒来,原来又是一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