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瞻斐诗话》 作者:秋雨

 

 

 

歌诗经雅韵,

唱竹斐淇东。

品故乡文化,

听千古卫风。

 

 

 
 

 

第七十九回 大河倚栏敬仰先圣 淇奥瞻斐追思武公

 
 

 

    第七十九回  大河倚栏敬仰先圣  淇奥瞻斐追思武公     

    “《楚辞·天问》诗句:中央共牧,后何怒?蜂蛾微命,力何固?意思是说,诸侯共管国家的大事,周厉王为什么要发怒作祟?老百姓像飞蛾和蜂类一样微小的生命,为什么有那么大的力量?其中的中央共牧,是指周厉王逃到彘地后,周公、召公、共伯和等人共同摄理国家政务,也许还有一些其他的诸侯和大臣的参与。牧,原意是牧牛羊之人,代指统治者。马飞燕接话。

    “《史记》提周、召二公而不提共伯和,只是把他省略了。清末马其昶《屈赋微》中有:召公、周公二相行政,号曰共和。《竹书纪年》:共伯和干王位。沈约注云:大旱既久,庐舍俱焚,卜于太阳,兆曰:厉王为崇。周公、召公乃立太子靖,共和遂归国。……《史记》不言共伯和,特所记详略有异,其为诸侯共治则一也。故曰中央共牧。《竹书纪年》中有:厉王二十六年,大旱,王陟于彘。周定公,召穆公立太子靖为王,共伯和归其国。遂大雨。王碧霞继续。

    “唐代陆德明《庄子释文》引司马彪说:若共伯和干王位十四年,大旱,焚屋。卜于太阳,兆曰:厉王为祟。召公乃立宣王,共伯复归于宗。共和的最后一年,就是厉王二十六年,共和十四年,也就是公元前828年,周厉王死在彘地。这一年天下大旱,共伯和住的屋子又失了火。占卜的说法是,厉王的死鬼在作祟。于是周、召二公扶立太子靖即位,就是周宣王,共伯和回了国。常云梦说。

    “《史记》里没有提出共伯和的名字,共伯和究竟是谁?有学者认为共伯和与卫武公不是一个人,也有学者认为共伯和就是卫武公。周颂鹤接话。

    常云梦欲要回答周颂鹤提出的问题,不想一个翻身从梦中醒来。常云梦自言自语:梦中没法回答,只好电话中讨论这个问题了。

    常云梦果然给周颂鹤通了电话,把个周颂鹤一时间搞得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等常云梦把夜里梦中的事情说了一遍,周颂鹤才算明白是怎么一回事。常云梦拿着电话说:东汉高诱《吕氏春秋训解》错误地提出夏时诸侯之说:共,国;伯,爵;夏时诸侯也。《竹书纪年》是晋朝初年在中原卫辉出土的,东汉高诱并没有见过此书。清代毕沅《吕氏春秋校正》中说:诱时《竹书》未出,故说此多讹。《庄子·让王》《鲁连子》《竹书纪年》《吕氏春秋》均有记载,共伯余跑到釐王的墓道中自杀,卫人就把共伯余葬在釐侯的旁边,谥号为共伯,立和为卫侯,就是卫武公。按照这个记载,共伯是卫釐侯的太子名叫余,他的弟弟名叫和。周朝国人暴动时,釐侯还没有死,太子余的弟弟和也没有弑兄篡位。和执政时,共和行政早已结束,周宣王已继位十四年了。看来卫釐侯的太子共伯余与共和行政毫无关系。

    “周厉王弭谤、国人暴动、周幽王昏庸暴虐、烽火戏诸侯等,古书上并没有记录太多的文字,但《诗经》中记载却很丰富。《小雅》中的《节南山》、《正月》、《十月之交》、《雨无正》、《小旻》《青蝇》,《大雅》中的《瞻卬》、《召旻》等8篇,大体上可以相信是刺周幽王之诗。在这些诗篇中,淋漓尽致地描绘了周幽王时代许多亡国的征兆。如天子暴虐昏庸,荒淫腐朽,信用奸佞,不纳忠言,朝政紊乱,谣言蜂起,世风日下,善恶颠倒,天灾不治,饥馑遍地,百姓流亡,哀鸿遍野……读之令人触目惊心。周颂鹤回话。

    “《毛诗序》中说《抑》,卫武公刺厉王,亦以自警也。由此推测,卫武公在周厉王时已经立为诸侯,所以有摄行王政之事。说共伯和就是卫武公,按照《史记·卫康叔世家》记载,年代矛盾,对不上号。清代胡承珙《毛诗后笺》说:史迁所谓僖公之卒,武公之立,其年皆不足据。清代崔述在《丰镐考信录》中说:《大雅》篇次无颠倒者,而《抑》在《桑柔》、《云汉》之前,故《序》以为厉王时诗。若武公于厉王时已为诸侯,则非立于宣王之世,……恐《史记》有误也。看来《史记》有关卫武公的年代定是记载有误,正因为《史记》之误,所以共伯和摄政之事与卫武公对不上号。常云梦回话。

    “共伯和究竟是谁这一问题,看来不是一两句话所能说清楚的。有人说卫武公卫和是杀兄自立,历史的真相究竟如何,值得考究一番。周末咱们去鹤壁,与他们几个一起聊这一话题,安心工作,随后见。周颂鹤挂了电话。

    周末周颂鹤邀了淇河卫地七子汇聚郑州,他们去了邙山游览区。邙山从洛阳逶迤东来,横亘于黄河南岸、郑州市北侧。邙山上植被葱茏,树林阴翳,盛夏季节,从黄河峡谷吹来阵阵凉爽的清风,饱含着氧离子与水分子,秀丽的风景,清新的空气,使人感觉不到暑气逼人,赏心悦目的山水让人心旷神怡,心胸开阔,情绪放松。

    黄河岸边,邙山脚下,淇河卫地七子来到哺育雕塑前面。半山平台上,梅花形水池中矗立着高5米、重125吨的乳白色汉白玉哺育塑像,其造型是一位慈祥贤美的母亲,母亲身着唐装,头挽发髻,象征黄河,怀抱着甜睡的婴儿,显得格外素雅,慈祥慈美,母容子态,栩栩如生。看着那位慈祥的黄河母亲,常云梦说:黄河母亲怀抱婴儿,寓意黄河母亲哺育了中华儿女,象征着黄河哺育中华民族的骨肉之情。哺育雕塑是由郑州市老一代雕塑家叶滨创作的,落成于1979年8月27日。遗憾的是,叶滨已经移居香港多年,如今矗立在黄河岸边的雕塑只是一座汉白玉的复制品,而原作却是由白水泥制成,原作是一个艺术品,其艺术价值是复制品无法替代的。

    然后他们又去看炎黄二帝雕塑,看着雕塑,周颂鹤说:黄帝和炎帝其实并不是皇帝,而是黄河流域远古时代的两个部落首领。炎帝姓姜,是炎帝族的首领,自西方游牧进入中原,与以蚩尤为首领的九黎族发生长期的部落间冲突,最后被迫逃到涿鹿,得到黄帝族的援助,战败蚩尤。黄帝姓公孙,号轩辕氏,后来炎黄两族在阪泉发生了三次大的冲突,黄帝族打败了炎帝族,由西北进入中原地区。黄帝族与炎帝族,又与居住在东方的夷族、南方的黎族、苗族的一部分逐渐融合,形成了春秋时期的华族,汉朝以后称为汉族。当时中原地区的民族和部落中,黄帝族的力量较强,文化也较高,因而黄帝族就成为中原文化的代表,炎黄二帝就成为汉族的始祖,被华夏儿女尊为中华民族的始祖。

    “炎黄二帝巨型塑像体现着黄河文化,塑像设计高度为106米,并于1991年9月12破土动工,2007年竣工,2008年5月来自世界各地的华夏子孙在这里举行了盛大的拜祖大典。雕塑是国内知名雕塑家吴树华先生作品,炎黄二帝雕塑决不是历史原貌的照片,而是进行了艺术的提炼升华,融入了中华儿女古往今来的印痕。因而炎黄二帝雕塑成了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成了标志和图腾,炎黄二帝雕塑成了只存在于图腾中而不存在于现实人间的一种虚拟的精神抽象,成了华夏儿女集体智慧和精神的综合体,成为中华民族共同敬奉的精神图腾,激励着中华儿女前赴后继,继往开来。常云梦接话。

    七个人来到极目阁,凭栏远望。周颂鹤望着东去的黄河说:黄河在这里冲出最后一个峡口进入平原,形成悬河,所以来这里观黄河别有一番情趣。回首南望,是游览区的中心景区五龙峰。这里古典式亭台楼阁,错落有致地点缀在起伏的山势上。山脚下,引黄入郑的八根巨大钢铁提水管道,很像八龙吸水,从黄河直达山腰。五龙峰两侧的骆驼岭景区屹立着高大雄伟的大禹塑像,传说当年大禹凿龙门、劈砥柱之后,曾在这一带治水。塑像高10米,重150吨、大禹头戴斗笠,粗衣布履,右手握耒,左手指向黄河入海处,风尘仆仆,气宇轩昂。

    “咱们家乡也有伟人,战国时期的智慧先圣鬼谷子以国家社稷为己任,深居潜研,呕心沥血,为了华夏的统一,研究安邦谋略,培养出来战国时期一批不世的人物,为华夏的统一作出了不朽的贡献,堪称划时代的智慧先圣,乡人引以自矜。魏淇滨插话。

    “《鬼谷子》这本书是后人编写的,内容涉及政治、军事、外交等领域,主要讲的是谋略,研究的是眼下现实的生存取胜之道,好听的说法叫谋略,不好听的说法就是诡道、阴谋、阴谋诡计,多数情况下是不讲道义的。兵者,诡道也。《鬼谷子》用于国家层面依然不失其光辉,但硬要在民间宣扬,便是错用了地方,便是教人奸诈,败坏民风。周颂鹤接话。

    “我们天天都在说要发展先进文化,如今有些文化是否先进?人类已经知道,环境污染关系人类生存,一说治理污染,只想到了大江大河自然界的污染,谁会去考虑精神世界里的严重污染?马飞燕激动地说。

    “心理的污染、精神污染,不知道要超过环境污染多少倍!而这种污染才是社会走向败落的根源,比物质世界的污染更可怕!作为一个普通的老百姓,也只能是奈何天,伤怀日,只有洁身自好,出污泥而不染了。王碧霞接话。

    “还是说黄河游览区吧。这里是70年代才在黄河之滨的荒山上开始建设的,建设者们在6000多亩的荒山上栽活了200多个树种,60余万棵树木,实现了大面积的绿化和美化,做到四季常青,三季有花,两季有果。在这个基础上,又进行了一系列园林建设,使这里绿树成荫,繁花似锦,曲径通幽,亭台楼阁点缀在绿海之中。游人至此,在秀丽的园林中,观赏黄河雄姿,会感到心胸分外开阔。在已经建成并对外开放的五龙峰、岳山寺、骆驼岭景区近40处景点内,分布着炎黄二帝、哺育、大禹、战马嘶鸣、黄河儿女等塑像,黄河碑林,《西游记》等古代名著大型砖雕,浮天阁、极目阁、开襟亭、畅怀亭、依山亭、牡丹亭、河清轩、引鹭轩等亭台楼阁,以及低空索道、环山滑道、黄河气垫船等现代化游乐设施,被誉为万里黄河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常云梦接着介绍。

    “我想说淇奥的一位君子卫武公。有人说卫武公卫和是杀兄自立,历史的真相究竟如何,电话里没有顾上聊,今天正是时候。出土于汲县,也就是现在的卫辉,战国魏襄王陵墓中的一部编年体史书,被命名为《汲冡纪年》,现在通称为《竹书纪年》。这部书发现于晋朝太康二年,就是公元281年,到了宋朝就亡佚了。明朝嘉靖年间,又出土了《今本竹书纪年》,该书的内容与传世的经传有许多地方大不相同。《竹书纪年》沈约注:和有至德,尊之不喜,废之不怒,逍遥得志于共山之首。和说的就是卫和。周颂鹤转移了话题。淇河卫地七子坐进极目阁开始聊谈。

    “唐代司马贞看到过这本《竹书纪年》,应该是真本。司马贞《史记索隐》说:和杀恭伯代立,此说盖非也。按:季札美康叔,武公之德。又《国语》称武公年九十五矣,犹箴诫于国,恭恪于朝,倚几有诵,至于没身,谓之睿圣。又《诗》著卫世子恭伯早卒,不云被杀。若武公杀兄而立,岂可以为训而形之于国史乎?盖太史公采杂说而为此记耳。也就是说,卫和杀兄篡位,是不对的。卫和是一位道德高尚的人。《毛诗序》说卫太子共伯余早死,并没有说他被杀。如果武和是杀兄自立,怎么可以作为准则而写到国史上呢?这是太史公司马迁采用了一些杂七杂八的说法而写到《史记》上的。赵燕淇接话。

    “《诗经·邶风·柏舟》一篇《毛诗序》解释说:《柏舟》,共姜自誓也。卫世子共伯早死,其妻守义,父母欲夺而嫁之。誓而弗许,故作是诗以绝之。也就是说,《柏舟》是卫国太子共伯的妻子共姜所作。共伯早死,妻子立志守寡,父母逼她改嫁,她发誓不出嫁,作此诗以表示决心。值得注意的是卫世子共伯早死这句话。早死,就是夭亡,并不是被人杀死的意思。《毛诗序》这样写,应该有一定的根据。既然共伯余已经早死,那就不存在共伯和杀兄篡位的事了。常云梦说了自己的观点。

    “《庄子·让王》司马彪注:共伯名和,诸侯知其贤,请以为天公。《史记卷三十七·卫康叔世家第七》记载:四十二年,釐侯卒,太子共伯余立为君。共伯弟和有宠于釐侯,多予之赂;和以其赂赂士,以袭攻共伯于墓上,共伯入釐侯羡自杀。卫人因葬之釐侯旁,谥曰共伯,而立和为卫侯,是为武公。武公即位,修康叔之政,百姓和集。四十二年,犬戎杀周幽王,武公将兵往佐周平戎,甚有功,周平王命武公为公。五十五年,卒,子庄公扬立。付伾岚继续。

    “公元前544年,吴国公子季札访问鲁国,观赏鲁国所保存的周朝音乐舞蹈,也就是周乐,季札对于每一种乐舞都加以评论。听到歌咏《邶风》《鄘风》《卫风》,当时邶、鄘、卫都并入了卫国,季札评论说:美哉渊乎,忧而不困者也。吾闻卫康叔、武公之德如是。是其《卫风》乎!说成现在的语言就是:美好又深沉啊!有忧愁而不困扰。我听说卫康叔和卫武公的德行就是这样的。这不就是《卫风》吗?能把武公和开国之君康叔的德行相提并论,表明在季札的心目中,卫武公是一位德行高尚的人。魏淇滨继续。

    “《国语·楚语上》引左史倚相的话说:昔卫武公年数九十有五矣,犹箴儆于国。曰:自卿以下,至于师长士,苟在朝者,无谓我老髦而舍我;必恭恪于朝,朝夕以交戒我。闻一二之言,必诵志而纳之,以训导我。在舆有旅贲之规,位宁有官司之典,倚几有诵训之谏,居寝有亵御之箴,临事有瞽史之导,宴居有师工之诵,史不失书,矇不失诵,以训御之;于是作懿戒以自儆之也。及其没也,谓之睿圣武公。说成现在的语言就是:过去卫武公九十五岁了,还能在国中征求警示自己的意见。卫武公执政时,在车上有对护卫车子勇士的规劝,在庭院或门和屏风之间有对管理官员原则性的提示,倚几而坐能看到臣工和师长写在上面的座右铭,躺在床上有近侍的提醒,遇到出征和祭祀等大事时,有盲史官的指导,在日常生活中能听到乐师吟诵的箴言警句;史官经常书写,盲乐师经常吟诵,以开导他;于是卫武公便写作了《懿》诗以警戒自己。等到他死后,谥号为睿圣武公。常云梦说了一大段。

 

 
 

 
 

河南省鹤壁市《淇河文化研究》网         站长:姚慧明       电话  0392-2181169    电子邮箱: yhm450217@tom.com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 不得复制、翻印、镜像!     设计策划:郑厚德      运行管理:淇县之窗网站

豫ICP备05000447号          豫公网安备 4106220200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