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瞻斐诗话》 作者:秋雨

 

 

 

歌诗经雅韵,

唱竹斐淇东。

品故乡文化,

听千古卫风。

 

 

 
 

 

第七十二回 地轴倾斜产生四季 环球运行关注时间

 
 

 

    第七十二回  地轴倾斜产生四季  环球运行关注时间     

    “南北朝时期,文学的中心在南朝,北朝除乐府民歌外,文人诗坛一直是比较荒凉的,北魏末至北齐时期,出现了号称北朝三才的温子升、邢邵、魏收,但他们的诗文基本上模仿齐梁的沈约、任昉,没有什么创造,北魏出类拔萃的文人是温子升,梁武帝誉为曹植、陆机复生于北土。庾信由南入北,为北朝诗坛带来了生机,他集南北文学之长,创造了新的风格,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南北文学合流的新趋势。庾信诗歌多为在北朝所作,前期完全是一个宫廷的文学侍臣,后期的诗歌多是对故国的深沉怀念,羁旅之叹,身世之悲,赠友诗。他的诗歌情感沉重深切,风格劲健苍凉,用典故多,讲究声律对偶。常云梦解释。

    “当时官渡与黎阳隔着黄河相望,被分隔在南北两岸,渡口有黎阳津和文石津。黎阳水稍渌,官渡柳应春两句,应是庾信经黄河渡口时所看到黄河两岸的初春景色。魏淇滨补充。

    “说的是立春时节吧。二十四节气形成于春秋战国,是黄河流域的先民长期观测物候天象所总结出来的,二十四节气起初只适用于黄河中下游地区,就是咱们淇奥这些地方。二十四节气的源头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时期的《尚书》中有对节气的记述,西汉刘安的《淮南子》中有完整的二十四节气记载。那时间的华夏祖先已经能用地面上的一根竖立着的杆子测量正午太阳影子的长短,这就是日晷的雏形。一年之中,正午时分杆影最短的一天为夏至,最长的一天为冬至,杆影为最长和最短中间状态时为春分或秋分,从而确定了冬至、夏至、春分、秋分四个节气。二十四节气的确立,经历了漫长的时间,直到西汉武帝太初元年,也就是公元前104年,才出现了《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纳入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历法把一年分为十二个月纪,每个月纪有两个节气,前面的成为节历,后面的成为中气,如立春为正月节,雨水为正月中,后来逐步合二为一,统称为节气。常云梦聊了起来。

    “这些真的需要常云梦详细说说。赵燕淇插话。

    “地球绕太阳运转的轨道叫做黄道,黄道所在的那个面叫做黄道面。地球自转的轴线与黄道面成665度的夹角,且夹角基本恒定。当地球运行到黄道面某个点时,人类视觉感到是太阳南北移动了,其实这是665度夹角给人所产生的错觉。二十四节气的确立与黄河中下游地区的气候、物候、天气、气象、农时等密切相关,节气在历法上的确定,却是根据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来划分的。从太阳所在的黄经0度开始,那一刻太阳垂直照射地球赤道,确定为春分那个点,以后太阳每变化15度为一个节气,于是就有了春分0°、夏至90°、秋分180°、冬至270°。太阳运行一周360度又回到春分那个点,记作一回归年,一回归年内被分为24个节气。常云梦讲解。

    “讲得详细一些。赵燕淇又插话。

    “譬如:当地球运行到黄道面270°时,人类视觉感是太阳移到了地球的最南面,阳光直射南回归线,北极出现永夜,南极出现永昼,也就是北极半年看不到太阳,南极太阳总是在地平线以上转圈圈。北半球成了冬半年,北半球昼短夜长;南半球成了夏半年,南半球昼长夜短。于是,当地球每年到达黄道面270°的那一刻,人们便命名为冬至,这一天也就是冬至节气。当地球每年到达黄道面90°的那一刻,出现了与冬至相反的情况,便是夏至,这一天也就是夏至节气。当太阳运转到黄道面0°和180°那个点,阳光直射赤道,南北两极地区成了晨昏状态,南北半球昼夜时间一样长短。由冬到夏,那个0°点为春分,由夏到冬,那个180°点为秋分。这些命名都是相对于北半球而言的。常云梦继续讲解。

    “原来如此。赵燕淇说。

    “因为地球自转的轴线与黄道面夹角基本恒定,才有了地球上的春夏秋冬。假设地轴与黄道面是垂直的,地球上是不可能有春夏秋冬之分的。分出了春夏秋冬之后,随着黄河流域农业的发展,节气的划分逐渐充实起来,最终形成了二十四节气。二十四节气是相对于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农业而言的,从纬度上说,距黄河流域越远,二十四节气越是失效。随着时代的更替,二十四节气随地域不同,目前也都有了不同的对应含义。人类总在不断地总结发展,先是一年分成四季,每季有三个月。后来每月又有两个节气,分成六个候,每候多为五天。常云梦仍在讲解。

    “又学了不少知识。赵燕淇插话。

    “节气的日期在阳历中是相对固定的,譬如立春总是出现在阳历的2月3日至5日间。节气在农历中日期却不大好确定,差异很大,以立春为例,它最早可在上一年的农历十二月十五,最晚可在正月十五。目前的农历既不是阴历也不是阳历,而是阴历与阳历结合的一种阴阳历。农历存在闰月,每一年的天数相差很大,为了规范每年天数,农历的天干地支纪年每年的第一天始自立春。譬如:2011年2月4日立春,农历为正月初二,辛卯年始自2月4日。2012年2月4日立春,农历为正月十三,壬辰年始自2月4日。假如一位婴儿出生在2012年2月4日18时40分之前,婴儿应该属兔,而不是属龙。电视台欢度春节的节目中,总是在除夕子夜时说已经进入什么年了,这是不对的。常云梦继续讲解。

    “推算生辰八字时很有用。魏淇滨笑着说。

    “二十四节气日期本身就有一个推算公式,称为通式寿星公式,就是[Y×D+C]-L。其中:Y=年代数,D=依季节而变得系数02422,C=依节气和世纪而变的系数,21世纪C=75,20世纪C=835,L=闰年数,[  ]为取整数符号。节气的划分充分考虑了季节、气候、物候等自然现象的变化。其中,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是用来反映季节的,将一年划分为春、夏、秋、冬四个季节。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是从天文角度来划分的,反映了太阳高度变化的转折点。而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则反映了四季的开始。由于中国地域辽阔,具有非常明显的季风性和大陆性气候,各地天气气候差异巨大,因此不同地区的四季变化也有很大差异。常云梦接着讲解。

    “这里面很有学问。周颂鹤说。

    “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等五个节气反映气温的变化,用来表示一年中不同时期寒热程度;雨水、谷雨、小雪、大雪四个节气反映了降水现象,表明降雨、降雪的时间和强度;白露、寒露、霜降三个节气表面上反映的是水汽凝结、凝华现象,但实质上反映出了气温逐渐下降的过程和程度:气温下降到一定程度,水汽出现凝露现象;气温继续下降,不仅凝露增多,而且越来越凉;当温度降至摄氏零度以下,水汽凝华为霜;小满、芒种则反映有关作物的成熟和收成情况;惊蛰、清明反映的是自然物候现象,尤其是惊蛰,它用天上初雷和地下蛰虫的复苏,来预示春天的回归。常云梦继续讲解。

    “冬至过后,太阳光的直射点虽北移,但在其后的一段时间内,却进入三九严寒,这是为什么?是因为太阳直射点仍然位于南半球,我国大部地区白天的热量收入还是顶不住夜间向外放热的散失,所以温度就会继续降低,直到收入和放出的热量趋于相等为止。付伾岚问。

    “应该这样解释:太阳辐射属于长波辐射,不能被地球直接吸收,大部分热量被地球表面以短波辐射的形式反射出去。地球表面温度的保持,主要来自大气对地球短波辐射的反射。北半球最低温度滞后于太阳最南端时间(冬至)的现象,是由于这种长短波辐射产生的热量差所引起的,当热量差趋近于0时,恰好是三九四九,也就是小、大寒这段时间。这段时间又因大气环流造成的寒流南侵,使得各年最冷的时段、强度不一样。常云梦回答。

    “真的学问不小。赵燕淇说。

    “譬如立秋,历法上的立秋与气候上的立秋每年都存在着差异,历法上的立秋是地球相对于太阳抵达了那个位置,年复一年地重复抵达。然而所抵达的那个立秋点相对于银河每年却不是同一个位置,相对于河外星系,相对于宇宙空间,那个点不知道在哪个地方。太阳系内情况大致变化不大,但太阳在银河系穿梭,银河系在宇宙间旋转,如果太阳进入了一个冷域,地球也就成了冰河期;如果太阳进入一个热域,地球也会出汗的。现代天文观测表明,整个太阳系正以每秒19公里的速度向着织女星附近的方向奔去。织女星距地球约27光年,直径是太阳直径的32倍,体积为太阳的33倍,表面温度为8900℃。假如多少年后太阳系接近了织女星,估计太阳需要退位,织女星比太阳又大又亮,只是目前我们距离织女星太遥远。等太阳系接近织女星以后,地球上包括两极也许不存在冬天了,什么雪、冰也许已经不存在。常云梦讲解着开始遐想遥远的未来。

    “常云梦的醉劲又上来了。付伾岚笑着说。

    “我脑子很清楚。地球环绕太阳运转的同时,自身也在不停地旋转着,这种旋转运动就叫做地球自转,地球自转一圈是23小时56分4秒,地球围绕太阳的运动叫做地球公转,地球公转一周是365天5小时48分46秒。人类生存的地球上,36525天绕太阳转一个圈子,每天要走257万千米,1秒钟约走30千米,比目前世界上最快的飞机要快30倍,是火车奔跑速度的1000倍。用公元纪年的叫做公历,公历有闰日的年份叫闰年,一般年份365天,闰年为366天。由于地球绕太阳运行周期为365天5小时48分46秒,一回归年折合36524219天,于是公历把一年定为365天。所余下的时间约为四年累计一天,加在二月里,所以平常年份每年365天,二月为28天,闰年为366天,二月为29天。可是,这样定历法,每400年会多出三天。因此,规定被100整除而不能被400整除为平年,被100整除也可被400整除的为闰年。如2000年是闰年,而1900年不是。常云梦变了话题,似乎在说时间。

    “说得太复杂了。马飞燕插话。

    “自远古时期,古人类已经开始关注研究时间。对天象的观测,河图和洛书,就是古人观测天象中产生的产物。河图以十数合五方,五行,阴阳,天地之象。图中以白圈为阳,表示天,为奇数;黑点为阴,表示地,为偶数。并以天地合五方,以阴阳合五行,所以图式结构分布为:一与六共处北方,天一生水,地六成之;二与七处南方,地二生炎,天七成之;三与八处东方,天三生木,地八成之;四与九处西方,地四生金,天九成之;五与十居中,天五生土,地十成之。魏淇滨开始讲解。

    “河图依据五星出没的天象而绘制。五星就是天上五颗行星,木为岁星,火为荧惑星,土为镇星,金为太白星,水为辰星。每年的十一月冬至前,水星见于北方,大地唯有冰雪和水,水行的概念形成;七月夏至后,火星见于南方,大地一片炎热,火行的概念形成;三月春分,木星见于东方,大地正当春风回环,木行的概念形成;九月秋分,金星见于西方,古代以金代表兵器,以示秋天杀伐之气强盛,万木凋谢,金行的概念形成;五月土星见于中天,表示长夏潮湿之气强盛,木火金水皆以此为中点,木火金水引起的四时气候变化,土行的概念形成。五星按木火土金水的顺序,相继出现于天极,每星各行72天,五星合周天360度。五星运行以二十八宿为区划,由于它的轨道距日道不远,古人用作纪日。周颂鹤接着讲解。

    “五行概念的萌生与形成晚于阴阳,五行最初专指五星,水星、火星、金星、木星、土星五星的运行,至战国时代,阴阳学家邹衍把地上的金、木、水、火、土这五种人类不可缺少的物质,依照天上星象的五行运动,建立了五行学说,用来说明自然界多种事物之间更为复杂的关系。古代把阴阳学说用于医学的同时,也引入了五行学说,用以解释脏腑的生理功能和相互关系,以及人与自然界之间的复杂关系。古中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小宇宙,是最精确的自我调控体系,五行学说以相生相克理论论述事物之间相互联系和协调平衡关系,并将这种自动调节机制称之为制化调节,以此维持其正常的生理功能。人的整个生命过程中,五脏之间就是相互滋生、相互制约的,共同维持人体内的稳定状态,如果正常的生克制化调节受到破坏,人就是病理状态。用五行生克说明疾病,了解病情,从而调理各脏腑功能,防止病邪传入其他脏腑,控制病情的进一步发展。常云梦接过话题。

    “早在公元前2697年的中华始祖黄帝时期,据说黄帝一名部下大挠氏探察天地气机,探究五行,始用甲乙以名日,谓之干,用子丑以名月,谓之支,测天则用日,测地则用月,于是创立了天干地支,外加五行。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称为十天干,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称为十二地支,两者按固定的顺序互相配合,组成了天干地支纪法。河南安阳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天干地支在我国古代主要用于纪日,此外还曾用来纪月、纪年、纪时等。魏淇滨继续。

    “甲骨文中有人类最古老的天气预报文字,殷墟有一块甲骨文碑,上写:日不雨。不雨。大雨。晨不雨。至中。食日。其遘。中日至。食日。自旦至。弜田。十天干的含义:甲是拆的意思,指万物剖符甲而出;乙是轧的意思,指万物出生,抽轧而出;丙是炳的意思,指万物炳然著见;丁是强的意思,指万物丁壮;戊是茂的意思,指万物茂盛;己是纪的意思,指万物有形可纪识;庚是更的意思,指万物收敛有实;辛是新的意思,指万物初新皆收成;壬是任的意思,指阳气任养万物之下;癸是揆的意思,指万物可揆度。十天干与太阳出没有关,太阳循环往复,对万物产生着直接的影响。十二地支的含义:子是兹的意思,指万物兹萌于既动之阳气下;丑是纽,阳气在上未降;寅是移,引的意思,指万物始生寅然;卯是茂,言万物茂;辰是震的意思,物经震动而长;巳是起,指阳气之盛;午是仵的意思,指万物盛大枝柯密布;未是味,万物皆成有滋味;申是身的意思,指万物的身体都已成就;酉是老的意思,万物衰老;戌是灭的意思,万物尽灭;亥是核的意思,万物收藏。常云梦讲解了天干地支。

 

 
 

 
 

河南省鹤壁市《淇河文化研究》网         站长:姚慧明       电话  0392-2181169    电子邮箱: yhm450217@tom.com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 不得复制、翻印、镜像!     设计策划:郑厚德      运行管理:淇县之窗网站

豫ICP备05000447号          豫公网安备 4106220200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