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瞻斐诗话》 作者:秋雨

 

 

 

歌诗经雅韵,

唱竹斐淇东。

品故乡文化,

听千古卫风。

 

 

 
 

 

第三十五回 观大佛回忆魂梦事 看龙洞细说碑中文

 
 

 

    第三十五回  观大佛回忆魂梦事  看龙洞细说碑中文     

    淇河卫地七子站在齐王殿前,常云梦解说:齐王殿当是佛道的混合产物。齐王殿东北方向是兴国寺,寺的全名是太平兴国寺,半山腰坐西向东,山崖上刻有许多唐、宋、元、明、清各代的题记,有大佛殿五间,为明代天启七年,即公元1627年重修,殿内原有雕工精细的木龛,殿前有地藏殿三间,同时也是山门。殿北有开凿于公元1914年的观音洞,券形顶,高25米,宽4米,内里原有三尊佛像和十八罗汉。这里当是佛教文化了,据说山雨欲来之时,洞内四壁会渗水,可作为晴雨表。洞前拜殿下有一碑,为明代天启七年所立的拜殿碑,洞外两侧山壁上有元代题记。

    “据说自公元1986年4月1日始,兴国寺成了浚县佛教活动的场所。可惜我已不在家乡工作,否则我也会常来坐禅,研读佛经典籍,参悟经藏、律藏和论藏,学习定学、戒学和慧学。去追寻自后汉永平十年,也就是公元67年引入中国的佛教文化。周颂鹤像是很虔诚地说。

    “你这可是搞迷信活动。马飞燕笑着对周颂鹤说。

    “真正的佛学可不是迷信,佛开初不是宗教,佛是教育,直属皇帝管辖,而儒家教育却是归丞相管辖。佛是一种教育、一种自然人与空间的关系研究,佛学研究人的心态,教人向善,启迪人的大智慧。常云梦解释说。

    “周颂鹤是要学贾宝玉,想要遁入空门吧?王碧霞笑着说。

    “非也!人类已经知道,环境污染关系人类生存。可是,心理的污染、精神污染,不知道要超过环境污染多少倍!心理的污染、精神污染才是人间动乱危机的根源!我们应该搞先进的文化,科学的文化,而不应该搞对国家、民族、社会、家庭、个人有害的、腐朽的、愚昧的文化。周颂鹤很认真地说。

    “我们在大伾山西侧看的都是道教文化,自兴国寺之后,再看就是佛教文化了。大伾山西侧,为什么总没涉及道家鼻祖老子李耳呢?这可是一大缺失!常云梦说。

    “谁叫李耳骑青牛跑到函谷关写《道德经》的?他应该来大伾山著书立说!如果当年李耳来大伾山,知县刘德新会建起一个更好的祠,会建起比餐霞阁更高的阁。他是刘德新,不是刘道德,自然你也就看不到道德的影迹。道无道,非常道,话无话,意会吧!周颂鹤接话说。

    说着笑着,七个人到了山东麓的天宁寺。赵燕淇介绍说:元代以前又叫大伾山寺,据说认定为始建于北魏太和年间,即公元477年至499年,具有悠久的历史。天宁寺早期为坐西向东,明代改为坐北向南,清道光二十八年,即1848年又被改为坐西向东,故天宁寺有东西、南北两条轴线。东西轴线上,有山门坐西向东,门额题有天宁寺,门两侧卧着石兽,门前有平台,台前有七十二级石阶,可惜如今无存。

    进入山门,内有藏经阁一座。常云梦边进阁边介绍说:此阁建于明万历三年,即公元1575年,面阔五间,高有七八米,分两层,宏伟壮观。阁内原有藏经六千零五十三卷,公元1949年搬运至平原省省会新乡市,现存新乡市博物馆。阁内还有千手千眼观音,高4米,左右各六只手,咱们进去看看。你们看,观音最上层一双手托着日月;第二层那双手,左手持拐尺,右手握金印;第三层双手合掌胸前;第四层左手持弓,右手拈箭;第五层左手拿青杨枝,右手拿净水瓶;第六层双手下垂。

    穿过藏经阁,便是大佛楼。常云梦继续介绍说:大佛楼是寺院东西轴线上的最后一座建筑。大佛楼已经无存,留有一尊大石雕,大石雕依崖坐着,身高当有24米,身穿五彩方格袈裟,善跏趺坐,两肩齐挺,脖颈较长,有三道肉领,头部螺发,面方颊圆,额间有白毫相。左手手心向下覆膝,右手手心向外曲肘前举,示无畏印。坐四周方墩,足踏仰莲,脚面平直,五指平齐。大石雕唇紧闭,目平视,表情庄重,似乎仍在面东坐观着北去的滔滔黄河。浚县人都知道八丈佛爷七丈楼,因大石雕是坐在阁内的,且脚下是个大坑。然后吟诵:

    百千妙法寄微尘,更向人间见大身。何怪黎阳七十尺,当时广倍百由旬。 

    “这是宋代彭汝砺的《黎阳大佛高七十尺和颖叔侍郎韵》。彭汝砺,字器资,饶州鄱阳人。英宗治平二年进士,授保信军推官,武安军掌书记。神宗熙宁初,召为监察御史。元丰初,出为江西转运判官,徙提点京西刑狱。哲宗元祐二年,为起居舍人,逾年迁中书舍人。以言事落职知徐州,旋加集贤殿修撰,入权兵、刑二部侍郎,进吏部尚书。因刘贽事出知江州,绍圣二年正月,召为枢密都承旨,未及赴而卒。周颂鹤说。

    “有人说大石雕开凿于后赵时期,依据是浚县明末知县张肯堂篡《浚县志》。上面记载:石勒佛图澄之言,鑱崖石为佛像,高寻丈,以镇黄河。拓跋魏覆以重阁。元末,毁于兵。明嘉靖三十八年所立《大伾山天宁寺重修三殿碑记》载:畿南千里而遥,有山唯大伾,建寺其上,以天宁名。山有佛,千二百年余,其兴废几几。后周显德六年所立《黎阳大伾山寺准敕不停废记碑》载:以兹山之足为佛足矣,以兹山之顶为佛顶焉。寺内有缺落碑铭,载相续年月,俨三十二相,亦四五百年。准敕不停废,可否猜想此石雕原本就不是佛,而是大禹的化身,是佛进入中国后才把石雕称佛。常云梦看着大石雕说。

    “还有人说是开凿于北齐时期,依据是元朝著名学者、诗人、政治家,卫州路汲县人王恽所写《游东山记》句:其镌凿本末,以寺石麟考之,为高齐所造无疑。石麟是大石雕所在的天宁寺门前所雕石兽,石兽雕刻似北齐风格。还有人说是开凿于唐代后期。依据是大石雕现有的体态形状和服饰特征。魏淇滨补充。

    “据说主流多从后赵观点。北齐观点以偏概全,仅凭寺院门口石兽断代,实为滑稽之谈,假若今日重修又雕石兽,后人是否也可凭其兽判定大石佛开凿于今日?唐代观点也很滑稽,如果今日再修,给大石雕重披袈裟,难道说大石雕就是今日开凿?石勒与石虎是十六国时期后赵的两位主要皇帝,石勒与石虎来自塞外野蛮民族,落后低级的生活,残暴嗜杀的恶性,佛图澄对他们的教化,丝毫没有改变他们嗜杀汉人的残暴,他们蹂躏中原,大搞民族歧视政策,血洗汉人,灭绝人性,惨无人道。那个时期,浚县境内的汉人几乎被石勒杀尽。十六国以及后来称为北朝的拓跋魏,他们占据黄河流域,极大地破坏了中华几千年来发育滋长的经济和文化,成了中国历史上可耻可痛的三百年。后赵时期,正是塞外石勒这个野蛮民族武力征服黄河流域的时候,在那个悲惨落后的时代,怎么可能开凿出气势恢宏的浚县伾山大石雕!常云梦接话。

    “浚县大伾山上,有大禹治水的遗迹。后汉之前的商、周、秦、汉,大河流经浚县大伾山脚下,大河频繁泛滥,先民感大禹治水恩德,也许在大石雕那个位置早雕有大禹的化身。只是后来道家的兴起,佛自后汉引入中国,历经各朝各代,才有了如今气势恢弘的浚县伾山大石雕。可惜浚县大伾山几经兵燹战火的洗劫,别说先秦建筑遗迹荡然无存,就是李唐以前的文物也很罕见。如今的大伾山古迹,无非是明清时期的西麓道教建筑,李唐以后东麓佛家遗迹。利用这些与秦汉甚至更早不连接的物证,怎么能正确断定大石雕初始开凿的真实年代?赵燕淇继续议论。

    “不管怎么说,均没有超脱出佛这个圈子,其实以镇黄河才算说到了关键所在。浚县大石雕起始是佛吗?我看未必,佛界跳不出依佛的思维模式,佛外之人也总在佛的年代范围里转圈圈,大石雕像起始的年代也总超不出佛的年代。大石雕应该是在远古大禹画像轮廓的基础之上,历经各代逐步完善起来的,起始并不是佛像,而是以镇黄河的大禹神像,与佛没有关系。只是佛教的引入,并且占据了大伾山东麓,从而才把大禹的化身改叫成了大石佛,后赵、后周那个落后、残暴的时代,只能是在前人基础上的局部完善。大石雕可以说是历尽沧桑。大石雕外身的彩绘大部脱落,露出了石刻的原貌,其自身提供的时代特征很不一致,有北朝早期的痕迹,也有北朝晚期的痕迹,其头部螺发又有唐代的影子,一定是后人几经改造。元代末年,大石雕遭受兵燹,阁被大火烧毁,大石雕躯体某些部位被烧坏脱落,至明代已经无法补綴修复,因而糊上泥皮彩绘,把原貌覆盖在里面而无从考察。常云梦吟诵:

    驱除灾魔九河横流归海若,祈求福祥孤峰俯眺慑天吴。  

    “后周世宗灭佛,全国百分之九十的寺院被废掉,而天宁寺却得以准敕不停废,足见大石雕在当时的政治历史地位,由此也可以怀疑大石雕原本不是佛。周颂鹤说。

    “我梦中见到大石雕被张真人和吕洞宾幻化成了小石人儿,先是被吴承恩拾得,接着被叶嫦娥抢去,后又转赠赵燕淇,又被韩秋枫拿去,阅历人间淇奥,莫不是托心声于淇水,小石人儿岂能久恋红尘?梦中几次听到大石雕在说话。赵燕淇的小石人儿丢了,看来小石人儿已经回归大伾山东麓,如今依然是一座大石雕安坐在这里。常云梦看着大石雕说。

    “常云梦,你没有喝酒吧?那个秋雨也是,胡写八写!赵燕淇对着常云梦说。几个人放声大笑。

    由天宁寺向北,左侧崖壁上就有许多题记,其中有鸿爪二字,只是鸿字没有了三滴水旁。常云梦介绍说:大伾山上现存唐、宋、元、明、清各代题记、碑刻300余块,都有一定的历史和书法价值。据说施耐庵的儿子前来大伾山,仓促之间在崖壁上写了鸿爪这两个字,然后就一去不返了。当年此处紧邻黄河,并不缺水,因而鸿字不需要三滴水,谁知后世河水改道,干旱加剧,反倒缺起水来。施耐庵的儿子是说自己就像一只苍鹰,鹰爪一触及水边山崖就飞走了,他是在说自己的志向。

    沿着向上去的斜坡,说话期间走过那段崖壁到了龙洞。龙洞有三个天然洞口,最大的洞口有50厘米。三个洞穴均通向山顶的罅隙,阳光射进石隙,映入洞中晃晃有光。据说秋日的早晨,东方渐现曙光,龙洞会喷云吐雾,云雾笼罩着山崖,好似真龙出现,这就是浚县八景之一的龙洞秋云。依崖建有丰泽庙三间,走进庙内,崖壁上精雕五条滚龙,立有石碑。常云梦说:我来背诵一首元代诗人马德华笔下的《龙洞祥云》。然后背诵:

    巨灵裂山石,洞府何虚深。风雷震龙穴,秋月结龙荫。寒通淇门雪,气接浮丘岑。愿为崇朝雨,试此济时心。  

    “龙洞藏身在这丰泽庙内,庙门上方悬挂一木制匾额,上书龙洞二字。有宋代乾德五年所立《西阳明洞记》碑,有宋代宣和元年所立《康显侯诰》碑,洞口左侧有宋代元祐年的鲁元翰再观龙洞题记。据碑刻记载,丰泽庙在宋徽宗之前就已经存在。宋代之后,有碑可考的修建就有七次,分别是元至正十年,明宣德十年、崇祯十年,清康熙十一年两次、光绪二十年,民国30年。2001年修缮丰泽庙时,在房檐下雕刻了100条龙,2002年又在洞前月台四周安置了龙生九子的石雕栏板。石雕栏板处两根方形石雕柱,是2001年在龙洞附近挖出的,其雕刻年代已无从考查。周颂鹤解释。

    “康显侯告碑兼有宋、元两个朝代的碑体,具有汉、蒙、梵三种文化语言,含有封建官制五十一枚告印,布满宋代书法大师、弄权误国六贼之首的蔡京亲笔手迹,具有很高的历史学、语言学、书法学价值。碑身最下层详细记录了皇帝亲封龙洞之神为侯爵的缘由,政和八年,尚书郎徐公在浚州体察民情,时值大旱,徐公率部下到龙洞祈雨,当晚阴云密布,大降甘霖,于是徐公上书皇帝为龙神请封,一向信奉道教的宋徽宗欣然准奏,封大伾龙洞之神为康显侯。鲁元翰再观龙洞题记中的鲁元翰时任卫州知州,与苏东坡素有交情。赵燕淇补充。

    “苏东坡有诗《送鲁元翰少卿知卫州》:桃花忽成荫,荞麦秀已繁,闲门春昼永,唯有黄蜂喧。北宋元祐年间,新旧党争中,鲁元翰政治失意到达卫州后,再观大伾,寄情山水,在龙洞处题下了再观龙穴等文字,以抛官场烦恼。庙内的一些祈雨碑上,记载有大旱的年月等情况,是今天研究气象灾害的珍贵史料。《龙洞祥云》诗中巨灵就是神龙,龙荫就是祥云。龙洞祥云是一种自然景象,洞内暗流积水,秋高季节洞外冷而洞内热,水蒸气自然会从山缝中冒出,形成山崖云遮雾绕奇观。天要下雨时,龙洞上空有乳白烟雾缭绕,袅袅飞升,龙洞口喷云吐雾,云雾笼罩着山崖,好似真龙驾祥云而出,似入仙境超凡脱俗。如今很少能看到龙洞祥云,这说明洞内已经没有暗流积水,浚县变得干旱缺水了。常云梦又说。

    “这是宋代乾德五年,即公元1051年所立《西阳明洞记》碑,这是宋代宣和元年,即公元1119年所立《康显侯诰》碑,洞口左侧有宋代元祐,即公元1086年的鲁元翰再观龙洞题记。付伾岚看着龙洞洞口的碑文说。

    “我接诵清代程淓的《春日黎阳怀古限韵》。这是程淓在浚县胜地骑马春游时自我限韵作的一首怀古诗,诗的大意:卫水清流环绕花一样的浚县城,骑马浚县城郊外观看两人并力一起耕种的情景。攀登大伾山缅怀大禹治水留下的胜迹,才相信了《尚书·禹贡》东过洛汭,至于大伾所载不虚。沙尘漫漫,云压黎阳津口,一派雾岚景色。风雪横扫淇园绿竹发出声响。古往今来的历史往事已被风霜雪雨淹没的无影无踪,只有年年春风与世间温暖的人情自相一致。赵燕淇背诵:

    泉流冲出绕花城,立马郊原  看耦耕。因到伾山怀胜迹,始知禹贡不虚名。沙飞昙浦烟云色,竹扫淇园雨雪声。往事分明无觅处,春风常自洽人情。  

 

 
 

 
 

河南省鹤壁市《淇河文化研究》网         站长:姚慧明       电话  0392-2181169    电子邮箱: yhm450217@tom.com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 不得复制、翻印、镜像!     设计策划:郑厚德      运行管理:淇县之窗网站

豫ICP备05000447号          豫公网安备 4106220200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