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dx  
历代吟淇诗 最新版


淇门飞雪 
  作者:元·马德华 上传时间:2009-2-15 8:00:00  











 

淇水日夜流,沙堆积晴雪。
飞屑满汀洲,凝晖照溟渤。
寒通剡曲风,白映天上月。
对景忆山阴,停舟叹清绝。

清•光绪《浚县志》

【题解】 
   “淇门飞雪”为浚县八景之一。“淇门飞雪”当是一种比喻。细细品味此诗,会令人想起苏东坡的《大江歌》里“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名句,它生动地描述了晴日里在淇门镇淇水入卫时形成的壮观“雪”景,以及淇河的“剡曲”风味。也可从这首诗里看到淇河在元朝时仍具有的汤汤气势。

【注释】 
    淇门:地名,位于浚县城西南三十公里处。因处淇河入卫河之口故名。古为重镇、重要官道渡口、驿站码头和军事要冲。今属浚县新镇镇。
    沙堆句:晴日里淇河急流溅起的飞沫像在沙滩上堆积起层层晶莹的白雪。 
    飞屑:飞沫。指淇水溅起的如雪的白色水沫。 
    汀洲:水中小洲 
    凝晖:凝聚的阳光。 
    溟渤:南北海名,泛指大海。杜甫《自京赴奉先咏五百字》有“轨松偃溟渤”句,李白《天台晓望》有“直下见溟渤”句。 
    寒通剡(Shàn)曲风:冷清得有点剡曲风味。剡曲,泛指浙江曹娥江上游之剡溪。曹娥江干流,嵊州一段称剡溪,或称剡江、剡汀、戴湾,戴逵滩。剡溪两岸万壑争流,众源并注,或奔或汇。剡溪在嵊州境内曲折纡回32.2公里。一路有很多景点,统称剡溪九曲胜景。“雪夜访戴”的故事,使此溪声名益显。王徽之,字子猷,是王羲之第5子。据《世说新语》载,隐居山阴的王徽之。有一天夜雪刚停止,月色清朗,四望一片洁白。他忽然想念住在剡地的朋友戴逵,于是连夜乘小船沿着剡溪拜访戴逵,第二天早晨到了戴逵的家门口,然而他却掉转船头回去了。别人问他为什么这样,他回答说:“乘兴而来,兴尽而返,岂必见安道(戴逵,字安道)耶?”这就是千秋传颂的“雪夜访戴”的故事。李白诗云:“虽然剡溪兴,不异山阴时。”罗隐诗:“金庭路指剡川隈,珍重良朋自此来。”李端诗:“戴家溪北住,雪后去相寻。”方干诗:“协湾街濑片帆通,高枕微吟到剡中”。 
    白映天上月:白得可与天上皎洁的月光相辉映。 
    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县。王徽之曾弃官隐居于此。绍兴历史悠久,人才辈出,毛泽东曾有“鉴湖越台名士乡”诗句。勾践、王羲之、陆游、徐渭、徐锡麟、秋瑾、鲁迅、周恩来等都是绍兴人。
【作者简介】 
      作者马德华,不详。 

附:

  元朝马德华有《浚州八景》诗,该诗是其中之一。据浚县有关资料中所述,认为“淇门飞雪”指的是:在新镇镇淇门村南口有一古塔,塔高10米,八面七级,青砖砌成,基部周长14米。塔东门题额“风雪避”。 每当下雪时,唯独这里不落雪花。相传西汉末年,刘秀逃避王莽追杀至此,大雪挡路。刘秀祈祷曰:“此地能无雪乎?”祷毕,积雪纷纷离去,周围数十米之内不再落雪,而几十米之外却大雪迷漫,王莽追兵迷失了道路,刘秀终于逃过一劫。后人以为这是块风水宝地,人间仙境,就造了这座“升仙塔”,又因塔周围不见落雪,又名曰“风雪避”。    

   但细品这首诗,似乎内容与“浚县八景”之一的“淇门飞雪”故事毫无关系,不知何故?

          淇门村的升仙塔
 

 

 

       
       

河南省鹤壁市《淇河文化研究》网         站长:姚慧明          持人:郑廷云    

电话  0392-2181169    电子邮箱: yhm450217@tom.com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 不得复制、翻印、镜像!     设计策划:郑厚德      运行管理:淇县之窗网 

豫ICP备05000447号          豫公网安备 4106220200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