淇河文化研究  第九卷 2014年
     

 

文艺作品 - 雨中登牟山

雨中登牟山
 


作者:张同森  加入时间:2014-7-16 8:53:31

朋友邀我周四游牟山,牟山,我是去过多次的,于是心下很是踌躇。朋友见状,便搬出某某某某一大串名字,说十几个人都要去呢。我听了,便答应凑个热闹。

周四早晨眼未睁开,便听见外面淅淅沥沥的雨声,推开窗,清新凉风陡然增添了我的兴趣:这天气爬山,也许会别有情趣呢。一骨碌爬起来,电话那头传出的多是睡意正浓的拒绝:“这天气,要不改天吧。”劝说,鼓动,遭遇各种理由,我倒反客为主成了组织者,到最后凑了五个人,更难得还有两位女士加入。

到山下我们就惊呆了,细雨象魔术师,把个偌大的牟山给变没了,只剩下迷迷茫茫的一片。“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这也正激起了我们一探究竟的好奇心。我因担心两位女士打退堂鼓,便建议走盘山公路,谁知她们异口同声,公路没劲。得,就走盘山步道。

空气润湿得让我打了两个喷嚏,弥漫的青草味让我们贪婪地张开了嘴巴。树木都披上了一层朦胧的薄纱,草也得了沐浴,一个个伸展着腰肢,脆生生水灵灵,绿色仿佛要从叶子上滚下来呢。

到了山腰,雨不见停,反而越大起来。好在我们都带了伞。抓地秧最殷勤,把我们鞋上的泥巴擦了个干净,酸枣最纠缠,一会儿拦住我们的去路一会儿抓住女士的头发。最调皮的算野荆条了,不知哪会儿招惹了它,冷不防给你洒一身雨水。我们只好斜撑伞、低弓腰、高抬腿、轻落脚,鞋湿了裤腿湿了头发湿了全身湿了,到最后我们干脆不打伞了,因为身上已经湿透了,分不清是雨水还是汗水。

猛听得有人一声尖叫,吓得我们不轻,赶紧跑回去接应,原来两位女士被一云雾缭绕的去处感动,一惊一乍地拍照、上传。这两位本极矜持的,却原来是不折不扣的微博控,一路拍,一路发,一路走来一路尖叫,填补了不少寂寞。

越往上爬,雾气越浓,我们到达半山腰时,四面的白雾海浪一般从脚下的山谷中涌来,只不过,没有浪的喧闹,没有浪的迅疾,只是缓缓的、轻轻的,好像怕惊扰了大山的雨中清梦。耳边有鸟声、虫声,大家却怎么也找不到它们的踪迹。女士又大叫,我们便嘻嘻哈哈跑去看,这回的主角是一只香油虫,女士又在尖叫声中激情演绎她的微博了。惜乎山中信号微弱,微博没发出去。

山顶玉皇庙一檐角出现在我们眼前时,我们大家一声齐呼。迤逦而上,由于离开了山林鸟虫,世界反而安静下来,只听见雨滴落到山石的嗒嗒声和滴到泥土的扑扑声。看庙的老人看到我们一脸惊讶,“这样的天,你们还上来呀!”从老人嘴里,我们得知此刻正站在764米的“鹤壁小泰山”上。

四下远眺,万物灵动,云不像裹着山,山倒像浮在云上。当地的老百姓都把牟山叫做“巫山”,此时再想起“除却巫山不是云”,对牟山不由又多了几分仰慕之情。站在巫山云端的我们则全成了得道的神仙,“要赏他人未见之美,先吃他人未受之苦”,这就是我们所得的“道”。两度走错了路,运动鞋的透气孔变成了“透水孔”,走起来吱吱乱响,鞋成了泥坨坨,有位女士还结结实实摔了个屁股蹲儿,这又算得了什么呢?我们还为那几个没来的朋友遗憾呢。

下山时雨虽然住了,天却没有放晴,我们加快了脚步,当然不是急着回家,而是想赶在太阳之前,从山脚下再看一眼这难得的妙境。

坐上了汽车,天全晴了。回首窗外,云雾烟霭统统消失了,牟山又恢复了它的平常模样。

咦,我们莫不是做了一场梦?



 
     
雨中登牟山

河南省鹤壁市《淇河文化研究》网         站长:姚慧明       电话  0392-2181169    电子邮箱: yhm450217@tom.com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 不得复制、翻印、镜像!    设计策划:老农       ☆ 

豫备090208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