淇河文化研究  第九卷 2014年
     

 

文化新闻 - 我市发现一处汉代家族墓地

我市发现一处汉代家族墓地
 


作者:解静怡  加入时间:2014-6-12 8:22:51

出土多件珍贵文物

 


  图为M64墓出土的部分随葬器物,分别为:青铜博山炉(后排左一)、青铜鎏(liú)金带盖奁(lián)(后排左二)、青铜龙柄熨斗(后排右一),错鎏金虎形席镇一套4个(前排)。



图为M64墓墓道及墓室状况。
(市文物工作队供图)


鹤壁日报讯 (记者 解静怡)日前,我市文物工作队在淇滨区钜桥镇南海国际小区项目建筑工地发掘了一处汉代家族墓地,距今有2000年的历史。其中共有5座墓葬,墓与墓之间排列紧密有序,墓向一致朝北,由东向西依次编号为M60、M61、M62、M63、M64,随后市文物工作队组织文物发掘人员对以上5座古墓葬进行了发掘。

据了解,这5座墓葬内的骨架均已荡然无存,随葬器物多被洗劫一空。其中,M64墓为一座坐南朝北、长斜坡墓道、前穹隆顶后拱券顶砖室墓,系夫妻合葬。该墓由墓道、墓门、前室、耳室、后棺室(东棺室、西棺室)五部分组成,修筑十分讲究,埋藏较深,墓顶、墓道、耳室之上用夯土层封盖,在目前已发掘同类墓葬当中较为少见。

  在清理M64墓前室的墓底中部时,工作人员先后发现了一些随葬器物,部分为鹤壁地区罕见的精品,分别是:青铜龙柄熨斗1件(已残)、错鎏金虎形席镇一套4个、青铜博山炉一套3件(已残)、青铜龟钮印章1枚(文字暂不详)、青铜鎏(liú)金带盖奁(lián)1件(已残)、剑把铜饰件1件、铁剑一把(已残),另在后棺室的东棺室底中部出土数枚五铢铜钱。由此可见此墓当时建造规格之高,墓主人身份并非一般。据初步考证,此处墓地应是一处家族墓地,各墓主人关系亲近,其时代应在西汉晚期至东汉早期。

市文物工作队考古部主任霍保成表示,这处家族墓地的发掘,为进一步深入研究两汉时期墓葬形制结构、墓俗及当时社会经济状况提供了重要资料。

淇滨区发现一处汉代家族墓地
部分随葬器物是罕见精品

 


M64墓葬出土的部分随葬器物。



M64墓室状况。(市文物工作队供图)



M60~M64墓葬相对位置全景。


淇河晨报讯(记者 李丹丹 通讯员  霍保成)日前,市文物工作队在淇滨区一处工地发掘了一处汉代家族墓地,共5座墓葬,墓与墓之间排列较近而有序,且墓向一致,均朝北,由东向西依次编号为M60、M61、M62、M63、M64。 

这5座墓葬早年均受到不同程度的盗扰,墓内的骨架已荡然无存,随葬器物多被洗劫。

值得一提的是,M64墓葬是一座坐南朝北、长斜坡墓道、前穹窿顶后拱券顶的砖室墓,系夫妻合葬墓。整个墓室平面近似于“+”形,由墓道、墓门、前室、耳室、后棺室(东棺室、西棺室)五部分组成。

此墓修筑十分讲究,埋藏较深,墓顶、墓道、耳室之上用夯土层封盖,是已发掘同类墓葬当中很少见到的。墓底地砖铺设有3层,其下铺有5厘米厚的黑炭灰,后棺室地砖上分别砌有长方形的棺床,其四周分别砌有渗水凹槽。

在发掘中文物工作者还发现,当时的建墓者有很强的防水意识,他们修筑了一套与后棺室相通的防水设施,并将靠近墓壁的地砖统一呈斜面砌筑,与后棺室渗水凹槽相接。这样一来,一旦墓内进水,就会顺槽而下,自然向下渗透,避免了墓室长期被水淹的状况。文物工作者说,这种修筑方式或许还有其他说法,有待考证。

可惜的是,此墓在古代及近现代屡遭盗掘,导致墓室结构受到严重破坏,大部分随葬品被掠走。

文物工作者在清理此室扰土时,在前室的西北角发现了民国时期盗墓贼留下的照明用的黑釉瓷灯,幸运的是文物工作者在清理前室的墓底中部时,先后发现了一些随葬器物,其中有些是罕见的精品。

它们分别是:青铜龙柄熨斗1件(已残)、错鎏金虎形席镇一套4个、青铜博山炉一套3件(已残)、青铜龟钮印章1枚(文字暂不详)、青铜鎏金带盖奁1件已残)、剑把铜饰件1件、铁剑一把(已残),另在后棺室的东棺室底中部出土数枚五铢铜钱。

由此可见,此墓建造时规格很高、耗时很长、用工很多,墓主人身份自然也不一般。据初步考证,此墓地应是一处关系亲近的家族墓地,其时代应在西汉晚期至东汉早期。

“这处家族墓地的发掘,为进一步深入研究两汉时期墓葬形制结构、墓俗以及当时社会经济状况提供了重要参考。”市文物工作队牛队长称。




 
     
我市发现一处汉代家族墓地

河南省鹤壁市《淇河文化研究》网         站长:姚慧明       电话  0392-2181169    电子邮箱: yhm450217@tom.com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 不得复制、翻印、镜像!    设计策划:老农       ☆ 

豫备090208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