淇河文化研究  第九卷 2014年
     

 

评论探讨 - 读《淇河文化的魂与根》之后

读《淇河文化的魂与根》之后
 


作者:秋雨  加入时间:2014-1-27 19:53:48

    《淇河文化的魂与根》地址:http://i.dahe.cn/space-71522-do-blog-id-4997439.html

韩鹏 2014-01-24 07:26

卫,天室之卫也,封人之地,封人之主,太一也,帝一也,黄帝也。

北国秋雨 2014-01-25 08:23

好!俺也做个解释,卫:
周初三监之乱后诞生的诸侯国,国君原姓姬,因国名其子孙始姓,始姓地位于河南省鹤壁市浚县卫贤镇,该镇曾做过卫国国都,后置过州、县。
明代用于驻兵地名:威海卫、天津卫。
古代驴的代称:策双卫来迎,可不能理解成:计划搞两个卫生间,以迎接客人的到来。古人的意思是说:赶着两头驴来欢迎。
由卫护统治地位、卫道士派生出:警卫、后卫、保护、防护、保卫、捍卫、卫戍、卫冕等。

韩鹏 2014-01-25 19:20

西周卫国康叔,姬姓,又称卫康叔,周文王嫡九子,周武王的同母弟,获武王封畿内之康国,故称康叔。
成王即位后,周公旦平定武庚叛乱后,徙封康叔于卫(今天河南淇县朝歌),建立卫国,因卫国为封人之地,卫康叔以地名为人名,称作,也称康叔封,是卫国的第一代国君。
,才是康叔在中原建立卫国后的名字,自然也具有中原的文化特征。封人居住地为黄帝胙土封氏之地,故封地,即卫地有胙城在延津北、新乡东,是卫国的腹地。

北国秋雨 2014-01-26 08:07

早上好!卫国版土最大时覆盖今天除济源、焦作的豫北,政治中心先鹤壁(朝歌的地理定位有待进一步考证),后濮阳,短暂于滑县境内,亡国于今日沁阳,亡国时间比秦亡早了一年。西周时代,政治地位仅次于鲁、齐,存续了800多年,是春秋战国时代持续时间最长的一个方国。中华年表元年始自共和行政,共和行政之地位于卫国境内,也就是今天的新乡百泉,主政者是卫国第十一代国君卫和,也就是《诗经》中《淇奥》所歌颂的卫武公。
据周公姬旦三诰推测,姬封之名当在卫国立国之前就有了。晋代竹林七子活动于卫国境内的竹林之中,也属于淇水岸边,属今日新乡市境内,但今天却被搬到了焦作境内,不得其解。

韩鹏 20小时前

关于《尚书·周书·康诰》历来争议颇大,而有关周初史实诸篇,议论的焦点则在《康诰》的作者为谁。《孔丛子·论书》中有这样一段记载:昔康叔封卫,统三监之地,命为孟侯,周公以成王之命作《康诰》焉,称述文王之德,以成勑戒之文。
传统上认为《孔丛子》是一部伪书,其实不然。有学者对此加以研究,认定前面时代较早者必有原始材料,而有关孔子的文字的确是荟萃传世材料而成,认真研读《孔丛子》中的相关论述,并将其与有关文献细致比较,不难发现这种看法是十分正确的。
前面所引孔子的解说,以《康诰》为周公以成王之命而作,对解决《康诰》之作的有关问题是一个重要启示。周公在武王去世后以冢宰的身份摄政,摄政七年以后归政成王,其间并没有所谓周公称王的事实,但有周公以成王的名义代为命诰,其中的绝对不会是指周公。《康诰》原文是:王若曰:孟侯,朕其弟,小子封。从这里看,说话者应该是康叔之兄,因为其中孟侯是对康叔的称呼,是康叔的名字,此人称康叔为弟,而且下文中还自称为
康叔封卫在周公摄政时期,史籍的记载是很明确的。《左传》定公四年记曰:周公相王室,以尹天下,于周为睦。……分康叔以大路、少帛……,命以《康诰》而封于殷虚。显然,康叔为周公所封,《康诰》亦为周公所作。而康叔之名,也应为年长之后正式封侯之时开始,也就是周公旦、周平王时期受封的名字。
从康叔初封为孟侯来看,其初封的侯国之地应在古代孟州管辖的范围之内。或许卫国国都、淇县初封之时还不在朝歌一带?而在新乡西、西北部一带?后来卫国国都建好之后才迁徙到现在的淇县朝歌?但目前还缺乏史料依据,只能存疑,继续发掘历史了。
 

北国秋雨 16小时前

谢谢!初始之前有个浚县境内的卫贤镇,这是卫姓得姓之地,姬封位居他地时与卫国没有关系,因那时卫国还没有诞生。卫国的政治中心似乎只与卫贤(浚县)、发源地朝歌(鹤壁市)、共和行政之地百泉(辉县市)、临时迁徙地楚丘(滑县)、复兴地帝丘(濮阳市)、国灭之地野望(沁阳)有关。与姬旦同时摄政的还有召公姬奭,南阳境内的申国由姬奭助建,中之王当是文王、武王或成王。白居易 《放言》写得好: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假若周公姬旦、王莽都提前离开了人间,后世之人会有更多的猜测。

韩鹏 14小时前

老兄好!卫国统治地域为今河南省淇县(朝歌)以东、东北、东南一带,包括今浚县、滑县、濮阳等地,也包括开封以北之地。据说卫国始建都于今浚县的卫贤。但是,卫之得名应该比卫国建立要早,甚至比西周的历史都要早。卫、垣、延、腌、兖、奄都是商代之前的地理名称,大致也在以封丘、延津为中心的周边地区。

北国秋雨 7小时前

据《诗经》里的《河广》推测,是年卫与宋、卫与郑是以大河为界,郑与宋皆在卫之南,隔着大河与卫毗邻。卫地在大河之北,几个朝代都是京畿之地,新乡地域原属大河之南,卫地成为河南省是近代的事情。大河南推北移,古今地标变化甚大,周代之大河自新乡北侧流过,经浚县大伾山东麓北去,如今却东移至今天的豫鲁交界处,赵匡胤黄袍加身的陈桥驿宋初位于黄河南岸连着开封,如今却在黄河北岸接着新乡。商代新乡到鹤壁之间的大河以北、淇河以南便是牧野(西南侧是河内),后来牧野多出来鄘,牧野、鄘西周初年均并入卫。至今还未见商代甲骨有卫地的记载,估计卫有卫周平安之意,瞎猜嘞,不算数。哈哈哈

韩鹏 55分钟前

早上好!黄河出洛口荥阳往东,在历史多次南北改道:东北新乡、浚县然后东北数分入海;东南中牟、开封、然后数分东南入淮。此外,河,作为黄河、大河的概念形成于战国之后,甚至更晚。之前可能与济水、鸿沟混称,实在让人难辨。

北国秋雨 17分钟前

早上好!济水、鸿沟在大河南一侧,从水系而言,不是一回事,不可将其混为一谈。黄河历史远古,汉代以前名叫大河,自黄帝、夏、商、周,直到汉代,中华文化主链条均是在大河两岸形成的,远古文字里的均指大河,也就是黄河,黄河形成于战国之后,甚至更晚之说站不住脚,甲骨文字、先秦文字记载的已很清楚。所以黄河成为中华民族的摇篮,这一历史是不能更改的。360万年至140万年前的青藏运动, 120万至60万年前的昆黄运动,15万年至不足1万年前,又经历了共和运动。180万年至140万年前,青藏运动使黄河中游积石峡至三门峡诞生,并随之与下游贯通;160万年前黄河中游贯通;140万年前,黄河切穿三门峡东流入海;120万年前,黄河开始了上游溯源加长历史;15万年前,黄河到达共和盆地;45000年至25000年前,黄河到达多石峡;11000年至10000年前,黄河自多石峡贯通抵达河源,从此现代黄河出现。黄河翻过伏牛、太行北折,进入大陆坡,然后呈扇形数条支流入海,遍布华北平原,这就到了大禹治水时代,所以华北大地均有大禹治水的足迹。到了宋代,黄河成为两个干流。大河后世的南移东迁(因地转力右偏,故不可能北移西迁),这是地转偏向力长期作用的结果,也是古代气候温暖,雨水偏多,水势凶猛的结果,当然也与那时的生产力水平低下关系密切。



 
     
读《淇河文化的魂与根》之后

河南省鹤壁市《淇河文化研究》网         站长:姚慧明       电话  0392-2181169    电子邮箱: yhm450217@tom.com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 不得复制、翻印、镜像!    设计策划:老农       ☆ 

豫备090208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