淇河文研8

《淇河文化研究》 第8卷
     

 

景点名胜 - 田迈造像碑:古老造像尽显北魏风情

田迈造像碑:古老造像尽显北魏风情
 


作者:陈 静  加入时间:2013-6-3 13:26:38

田迈造像碑正面。
 

    □鹤壁日报记者 陈静

    位于淇县县城东北9公里处的高村镇石佛寺村,因村内有间石佛寺而得名。石佛寺内有座雕造于北魏时期的田迈造像碑,这座看似不起眼的佛像碑,却是我国古代造像艺术的经典之作。日前,第七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经国务院审批后公布,田迈造像碑成功晋级“国保”。

    反映出北魏时期的阶级关系和民俗民风

    在石佛寺村,田迈造像碑被视为镇村之宝,村民们都称其为老佛爷”。

    5月21日,记者来到石佛寺村石佛寺。走进寺庙,绕过门前大殿,便看到“老佛爷”如一片莲花瓣屹立于大殿正中。“田迈造像碑高2.95米,正面为高浮雕,背面为浅浮雕,两侧则采用了平雕的手法。”同行的淇县文物管理所所长王小运介绍,造像碑的正面有“一佛二菩萨”,佛为释迦苦行像,佛像头顶圆髻,头后雕有莲花项光,面部清瘦,神态宁静,身穿通肩大衣,左手下垂,右手则起于前胸,手指向上,手心向外,做接引状。佛两侧分别为文殊菩萨和普贤菩萨。

    向上看去,雕有七佛坛,坛上为7尊小佛,另有菩提树,树下另有两尊小佛并坐。再向上为一化佛托举莲座佛塔,塔身雕有佛龛。七佛坛和二坐佛左右各有3个飘舞的飞天伎乐。造像碑的背面上半部雕有龙华树、吉利鸟,并配有弥勒菩萨像,下半部则雕有多组礼佛及供养人的队列,人物众多、雕工精巧。造像碑的两侧也分别雕有各种人物图像和多组礼佛图等。

    “造像碑雕刻的每组人物都有主有从,从他们的体积大小和服饰穿戴上可以反映出当时的阶级关系。”王小运解释。

    关于造像碑的时代,王小运介绍,民国八年(1919年)《淇县志·古迹志》载:“县东北十八里石佛寺村石佛寺,魏永熙二年建,有石佛像,盖田迈等造……”记述的正是这座造像碑。从造像风格上看,本尊面目清瘦,长颈,削肩,褒衣博带等特点,均属北魏太和十八年(494年)至正光五年(524年)期间的云冈石窟第三期的特征。

    此外,北魏太和改制以后,夹领小袖的鲜卑服已被禁止,但仍然有部分鲜卑贵族反对汉化。而在造像中,褒衣博带的流行与圆领小袖胡服并存,充分说明田迈造像碑的年代系北魏孝文帝太和改制以后,且距改制时间不长。

    表现形式罕见,具有颇高的史料价值

    田迈造像碑除了正面雕造的一佛二菩萨、飞天、青龙、方塔、七佛、菩提树等外,在造像碑背面上部雕一株大树,此树为“龙华树”;树上有二鸟,当为吉利鸟,教人知善恶;树下有五边垂拱,拱顶下凹,有二鸱尾,边拱两端也有二鸱尾。“拱顶饰二鸱尾在造像及石窟中是罕见的,鸱尾尖相对,尾上划弧线,这样的鸱尾形式也是少见的。”王小运介绍。

    此外,造像碑背面还刻有两个天人,右边天人手执一圆形物,圆形内有三足乌,左边天人手执一圆圈,内画一蟾蜍。“三足乌象征太阳,蟾蜍象征月亮。”王小运说,造像拱背面的这一日、月画像在造像和石窟中甚为罕见,加上造像碑整体似莲瓣形,造型新奇,雕刻精美,所蕴含的宗教意蕴与艺术魅力,具有颇高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

    “田迈造像碑入选‘国保’,下一步计划筹备和争取上级文物保护资金,对田迈造像碑进行修复。”王小运说,待条件成熟后,他们计划以田迈造像碑为载体,将石佛寺村建设成为文物旅游景点并对外开放,更好地呈现在世人面前。

    链接:

    太和改制:鲜卑族的拓跋氏统一华北,建立北魏后民族冲突不断,孝文帝即位后,实行了一系列汉化改革,称为太和改制。

    鸱尾:相传是龙的九子之一,形状像剪去了尾巴的四脚蛇,是古代建筑屋脊正脊两端的一种饰物。




 
     
田迈造像碑:古老造像尽显北魏风情

河南省鹤壁市《淇河文化研究》网         站长:姚慧明       电话  0392-2181169    电子邮箱: yhm450217@tom.com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 不得复制、翻印、镜像!    设计策划:老农   运行管理:《淇县之窗》网

豫备090208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