淇河文研8

《淇河文化研究》 第8卷
     

 

文化新闻 - 浮山魏碑价值巨大令人赞叹

浮山魏碑价值巨大令人赞叹
 


作者:李雪婷  加入时间:2013-3-29 20:01:28

国内外专家学者对浮山魏碑表现出浓厚兴趣,

市内文化界人士给予高度评价,

大家认为——浮山魏碑价值巨大令人赞叹

鹤壁日报记者 李雪婷

3月21日,本报一版刊登《震古烁今的浮山魏碑》一文,讲述了“浮山邑义五百余人造像碑”从被民国初年著名金石学家顾燮光发现到现在被收藏于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的历史,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对于浮山魏碑的文物价值,记者查阅大量资料了解到,浮山魏碑历来颇受国内外专家学者垂青,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对浮山魏碑进行研究,对其做出非常高的评价。

  浮山魏碑是中国传统

艺术与佛教艺术的完美结合

我国著名佛像文物鉴定专家金申在《中国历代纪年佛像图典》(文物出版社,1994年)一书中从雕刻艺术的角度对这一造像碑赞叹有加。文中称:“此碑虽为浮雕,然多层雕镂,运用减地和阴阳多种刻法,使画面极富立体感与变化。碑首为佛及供养人,菩萨仙人很为生动。下部为维摩诘与文殊对坐斗法。碑背有千佛。碑座四面刻山神王、树神王、风神王、珠神王等共八位神王。此碑内容丰富,雕镂精美,是佛教雕刻史上的名品。”鉴赏碑帖方面的专家张彦生在考古学专刊《善本碑帖录》(中华书局,1984年)中也说:“此造像记雕刻构造最精,为造像碑冠。”

日本学者石松日奈子从佛教造型审美的角度研究过它,称赞浮山魏碑是中国传统艺术与佛教艺术的完美结合。而由此碑所反映出的来自异域文化的影响,西方学者研究尤深,他们发现头顶着帷帐的力士、主尊座前的骷髅仙、一身印度装束的帝释天、碑座上形象怪异的神王……很多形象在千里之外的成都万佛寺造像中重现。由此他们认为,来自印度中部的艺术形式,对南北朝后期中国佛教艺术的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

   浮山魏碑是

“一笔珍贵的财富”

一石激起千层浪。我市文化界、文物界的专家学者看到关于浮山魏碑的报道后,对此事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

3月25日,淇县政协党组副书记、淇河文化研究专家燕昭安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早些年就曾听一些文化界前辈说过,在淇河岸边的浮山曾有一块价值连城的石碑,据说是魏晋时期曹植留下的石碑,碑刻书法是绝世珍品,当时远近文人雅士纷纷前来鉴赏,拍制碑刻拓片者日夜不停,每到深夜,拓片的声音几里地之外都能听见。”

“大家传闻,此碑后来被运到天津,后又被盗运日本。朝歌城内还有人珍藏有浮山魏碑的拓片,但几经寻找,并没有寻见。这次《鹤壁日报》报道,新披露出许多原来未知的信息。看来,浮山魏碑并非原来传说的‘曹植碑’。”燕昭安说,“但浮山魏碑究竟与曹植有没有联系,它究竟是怎么被运到天津,又是怎么被盗运到日本,怎么辗转到了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这些都有待我们继续考证研究。”

我市地方史志专家姚慧明也是刚知道浮山还有这么一段历史。他说:“浮山魏碑的艺术欣赏、历史文物保存和古代宗教文化等多种研究价值是毋庸置疑的,可以说是一笔珍贵的财富。”

淇县文物管理所所长王小运曾到浮山亲自寻找过封崇寺和这块石碑的遗存。“很可惜,现存的物证还没有。不过,浮山已经发现有古化石遗址。”王小运还向记者介绍,“东魏在历史上存在的时间很短,只有17年,所以东魏时期的建筑遗迹都很珍贵。我市目前发现三处东魏时期的石窟,分别是位于淇县的前嘴石窟、朝阳寺石窟和位于鹤山区的五岩山石窟,说明我市在东魏时期曾经是佛教圣地,历史文化氛围浓郁。”




 
     
浮山魏碑价值巨大令人赞叹

河南省鹤壁市《淇河文化研究》网         站长:姚慧明       电话  0392-2181169    电子邮箱: yhm450217@tom.com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 不得复制、翻印、镜像!    设计策划:老农   运行管理:《淇县之窗》网

豫备090208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