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淇河文化研究7

淇河文化研究  第七卷 2012年

 

   

 

淇卫名人 - 74岁的淇河护河员黄广仁
74岁的淇河护河员黄广仁
 
作者:邓少华 李旭阳  加入时间:2012-6-28 9:55:31

  每天早上天刚亮,74岁的黄广仁就会走出家门。一把扫帚、一根长竹竿、两把镊子,这就是黄广仁的工作工具。

  黄广仁,淇滨区许沟村村民,也是第一批淇河护河员之一,主要负责淇河许沟到胡嘴村河段的生态保护、河面垃圾打捞、沿淇步道及沿河公路的保洁等工作。

  每天重复同样的事

  6月25日,天气燥热。

  上午8时30分,记者赶到时,黄广仁正用扫帚清扫沿河公路,一堆堆垃圾堆在路边,延续了近1公里。

  记者顺着黄广仁工作的路段走了不足200米,已是满头大汗。可此时,黄广仁已经工作了近3个小时,身上的汗衫早已湿透,汗水顺着老人的面颊不停地往下流。

  按规定,每天8时上班。但现在天热,天一亮黄广仁就出门了,趁凉快赶紧过来干活。

  记者看到,黄广仁手里拿着一把扫帚和两把捡垃圾用的镊子。

  “平常就用这些工具吗?”记者问道。

  “还有一根长竹竿,今天没带,那个主要用来打捞河里漂浮的垃圾。”黄广仁说,“昨天刚打捞过一次水面上的垃圾,这几天来河边玩儿的人少,水面上的垃圾不多,今天就没带长竹竿。”

  有车经过时,要躲到草丛中

  “这一段路离村庄和农田比较近,前一段时间麦收,路上秸秆多;这一段时间天旱,路两边的树叶开始落了,树叶多。”黄广仁一边扫落叶一边说。

  记者也拿起一把镊子,走到路对面帮他捡路边草丛里的塑料袋。

  时不时有拉石子或沙子的车经过这段路,而且开得都很快。加上路窄,每当有车经过时,黄广仁都拉着记者躲到路边草丛里。

  记者问黄广仁,这些车是哪儿来的,怎么从这儿过。

  黄广仁说,有的是附近村里的农用车,有的是专门拉沙子的车。“有的车装得特别满,边走边漏,我得跟在车后面不停地清扫。”

  节假日是最繁忙的

  每到节假日,到淇河边游玩、烧烤的人就会很多,总有人不自觉,把食品包装袋乱扔。游客们一走,黄广仁就开始忙了。

  黄广仁说:“现在天黑得晚,本来下午6点以后,我就可以下班了。但有时下午7点多了,烧烤的人还没走,我也不能走,得等他们走了,看有没有遗留垃圾,有的话得及时捡起来。不然,风把垃圾吹到河里,打捞起来更费劲儿。”

  上午11时30分,路面清理完毕。

  黄广仁收拾完工具后跟记者说:“上午的活儿算是忙完了,下午要去淇河二桥那儿看看,下午人会比较多。”

  黄广仁在回家的路上,还不忘“拾遗补缺”,他没走大路,而是沿着路边草丛,寻找散落在角落里不易被发现的垃圾。

  一个上午过去了,虽说路上有的地方有树荫,但一个上午的户外作业,记者还是被晒得头晕眼花、两腿发软。

  可74岁的黄广仁,一直有说有笑,一点儿也看不出疲惫。下午2时30分以后,黄广仁还要继续清扫垃圾、巡河检查。

  黄广仁今年已经74岁高龄了,为了淇河的一弯清水,他已默默工作了6年,不能不让人心生敬佩。

  采访后记

  沿淇晨练、散步已成为很多市民的习惯,可就在大家心安理得享受淇河带来的美好时,您有没有想过像黄广仁这样为保护淇河默默奉献的人?记者从鹤壁市淇河生态保护建设办公室了解到,像黄广仁这样的护河员,我市共有62名,他们大多来自淇河流域附近的村庄,每天守护在淇河沿岸。

  半天的体验生活带给记者很大的触动,记者在此呼吁广大游客自觉维护淇河环境,您随手扔掉的垃圾,带给护河员的却是整天的辛劳。




 

 
     
74岁的淇河护河员黄广仁

河南省鹤壁市《淇河文化研究》网         站长:姚慧明       电话  0392-2181169    电子邮箱: yhm450217@tom.com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 不得复制、翻印、镜像!    设计策划:老农

ICP090208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