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淇河文化研究7

淇河文化研究  第七卷 2012年

 

   

 

文史资料 - 鹤壁刘庄遗址发掘亲历记
鹤壁刘庄遗址发掘亲历记
 
作者:赵新平  加入时间:2012-6-4 11:02:43

文章作者:赵新平  发布时间:2012-5-29 19:51:58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中的先商文化墓地——鹤壁刘庄遗址发掘亲历记 

    1952年l0月30 日,毛泽东 主席在河南视察黄河时曾说:“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如有可能,借点水来也是可以的。”五十多年前伟人的这句话,成为了中国最初南水北调工程的宏伟设想。


    1992年10月,江泽民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提出 “要抓 紧三峡水库 、南水北调等跨世纪特大工程的兴建”,南水北调工程的实施被提上国家议事日程 。

    2000年10月,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提出 “加紧南水北调工程的前期工作,尽早开工建设 ”。2002年1O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审议通过《南水北调工程总体规划》。

    2002年l2月,南水北调工程开工典礼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和江苏、山东两省东线施工现场同时举行。2003年l2月,南水北调中线京石段永定河倒虹吸等工程开工建设,标志着举世瞩目的南水北调工程进人了实施阶段。

    自上世纪50年代开始,南水北调工程经历了数十年的勘查、一69 —抢救保护的大决战拉开了序幕。

    河南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所经线路最长、涉及面积最大的省份,既有长达700余公里的干渠,又有大面积的丹江口水库淹没区。经文物部门会同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 、河南省水利厅勘察设计院等工程设计单位复核、确认,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河南境内涉及文物分布点343处,其中国家级、省级、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近30处。河南境 内文物保护工作总量,接近南水北调东、中线所涉及七省全部文物保护工作总量的百分之六十,因此南水北调工程文物保护的成败与否,河南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鹤壁刘庄遗址正是南水北调中线干渠设计穿越 的河南省众多古代遗址 、墓群之一。

    淇河与刘庄遗址

鹤壁因世传 “仙鹤栖于南山峭壁”而得名。它位于河南省的北部,太行山东麓,淇水之滨,地处太行山东麓向华北平原的过渡地带 。

    鹤壁的淇河是一条自古负有盛名的河流。《诗经》中有许多描绘淇河两岸人民劳动 、生活和爱情 的诗篇,“淇水滺滺,桧楫松舟,驾言出游,以写我忧”,这是对其秀美自然风光 的赞美 。

    淇河是目前我国北方唯一没有被污染的河流 。它发源于山西省陵川县,穿过崇山峻岭 、高山峡谷,经鹤壁注人卫河,是卫河最大的支流,历史上基本未改道 。

    这里曾是华夏文明发祥地之一 。淇县花窝裴李岗文化遗址的发现,表明至少在距今7000年前古代先民已经在淇河两岸繁衍生息。《尚书 ·禹贡》载: “禹疏河东过洛汭,至于大伾。” 大伾,即今鹤壁市境内的大伾山。商代末年武乙迁都于沫,历四世至纣改沫邑为朝歌,西周时期卫始封于此,因此这里有朝歌故地之称。

    淇河两岸古代城址 、遗址密布,名胜古迹众多。仅刘庄遗址左近大赉店镇淇河两岸十余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就分布着大赉店① 、刘庄、辛村等新石器时代遗址,夏庄、杨树岭等商周遗址,以及辛村卫 国贵族墓地等省 、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淇河下游两岸还分布着淇县花窝、石河岸 、浚县鹿台遗址等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如此密集地分布着多处早期遗址墓地,淇河流域不愧为中原地区古代文明又一重要发祥地 。


    淇河流域近代考古活动始于1932年。是年,原 中央研究 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郭宝均 、尹达等先生,率队分别发掘了浚县辛村墓地 、大赉店遗址。辛村墓地发现卫国贵族青铜器墓葬83座,并出土有车马坑等重要遗迹,出土文物现主要存放于台湾故宫博物院。大赉店遗址发现了仰韶 、龙山、殷墟三个时期 的地层叠压,首次印证了梁思永先生发现的著名小屯 “三叠层”在安 阳以外地区的存在。这两次发掘活动在中国考古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1964年,郭宝均先生根据发掘和整理资料期间积累的大量研究笔记,编写出版了考古发掘专题报告《浚县辛村》。书中记载:1932年,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在浚县大赉店一带进行考古调查,在 “刘庄南地” 的断崖上发现了一座圆形灰坑 和一座陶窑,并采集了一些遗物,尹达先 生称之为 “彩 陶文化”遗存。实际上,这是刘庄遗址第一次引起世人的注意。

     ①原属浚县,1992年划 归鹤壁市新区。—— 作者注一72 —2005年 9月2313,张思卿副主席 (右 )率全国政协南 水北调团考察刘庄遗址 出土文物 。


    建国后,刘庄遗址历经多次文物考古调查。《中集河南分册》(国家文物局主编,中国地图出{版)这样记载了遗址概况 :面积 12.4万平方米,)米 ~1.20米。采集遗物有红陶钵 、盆 、小 口尖彩 陶图案主要为几何纹样 ,时代为仰韶文化晚期t文物保护单位①。

    南水北调中线干渠设计里程 662公里处 ,即为刘庄埋于地下 5000多年之后,由于国家特大型工程建7国家有关部 门批准首批实施的南水北调工程控制1① 2006年6月,鉴于遗址的重要发现及其历史价值,河南省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作者注测量和规划工作,并最终形成了从长江调水的东、中、西线三条调水线路。作为特大型基础设施项目,南水北调工程是为实现我国水资源合理配置,从根本上缓解京津及华北地区水源危机,改善供水区域生态环境和投资环境 ,推动我国中部地区经济发展而实施的战略性举措 。

    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启动,工程建设中的文物保护问题引起了国家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南水北调工程文物保护的调查、规划始于 1994年丹江口库区大规模的考古调查工作。中线一期工程总干渠从丹江 口水库陶岔引水,沿规划线路开挖渠道输水,将史无前例地经 中原腹地,纵贯长江 、淮河 、黄河 、海河中国四大水系,穿越的正是中国古代人类世代居住的地区、历代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区域。许多文物专家形容南水北调工程 “跨越 了中华文明最集中的中原地区”,它经过的路线 “可称做一部完整的中华文明编年史”。


    在这场文明与水的南北大冲撞中,中国古代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将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也将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怎样保障南水北调工程的顺利实施,并最大限度地抢救祖国历史文化遗产,问题的严重性惊动了国家领导人,胡锦涛总书记 、温家宝总理先后批示有关部门:“切实做好文物保护工作,文物保护工作先行。” 国务院南水北调办公室 、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 、水利部、国家文物局高度重视,积极采取相关措施。

    南水北调工程是我国的一项宏伟工程,而南水北调工程文物保护工作也是一项宏伟工程,其工程之大、任务之艰巨都是前所未有的。以 “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针为指导,2005年4月南水北调东、中线45项控制性文物保护项 目正式启动实施 ,一场前所未有的中国物质文化遗一70 —项 目之一,刘庄遗址第一次科学的考古发掘工作正式启动 。

    考古发掘之初

    经报请国家文物局批准,2005年6月28日,文物保护项目承担单位——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会同鹤壁市文物工作 队进驻刘庄遗址发掘工地。鉴于遗址面积大 、发掘工期长 、工作量大及文化内涵丰富、学术价值高,为保证发掘质量,我们还邀请了郑州大学、山东大学 、河南大学师生3O余人,共同组成了一个多达 45人的考古发掘队伍,以尽可能地抢救地下文化遗存 。

    经过初步勘探 ,我们对其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遗址位于鹤壁市淇滨区大赉店镇刘庄村南,东距京广铁路300余米,紧邻20世纪 90年代 兴建的鹤壁市新城区。淇河自西向东从遗址西部 、南部环绕而行。遗址地理坐标东经114。15、北纬 35。44,海拔高程在104米 ~108米左右。

    遗址中心分布在刘庄村南 的近圆形台地上,为淇河第三级阶地,文化层堆积厚度0.60米 ~1.50米。台地向南地势渐低,呈长条形坡脊的南北 300余米范围内仍有文化遗存分布,延伸直达淇河岸边,为淇河第二级阶地。初步计算,刘庄遗址分布面积可达 30万平方米 以上,南水北调中线干渠计划呈西南一东北走向,穿越遗址南部和遗址中心台地的东部,占压遗址面积达7万平方米。根据勘探情况,我们选择了遗址中心台地的东部作为发掘地了,按象限布方法 以全展 仪布l0米 ×10米探方 59个。7月3日,接近300人的发掘技术人员、来自附近村庄的民工来到工地,铲去生机勃勃 的玉米嫩苗,揭取农耕表土,开始了遗址的发掘工作 。

    现代考古学的发展对遗产保护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既需一74 —全面研究人类社会发展的历程,探寻社会发展演进动因;又强调有效保护文物,采用现代科技手段最大限度地提取和保存文化信息;还要加强课题意识,围绕学术课题进行研究以深化遗产保护。因此,发掘之初我们便根据豫北地区仰韶时代晚期大司空类型①的发现和研究现状,制定了课题方向以及详尽的发掘计划:探索遗址中大司空类型文化遗存的面貌、年代、分期等学术问题;结合学术课题大面积揭露遗址,尝试进行聚落考古研究;全面采集遗物和i贝0试标本,尽可能多地获取与遗址有关的地质 、地貌、动物、植物、气候等方面信息。随着发掘的深入,我们又及时调整了学术课题内容,紧紧围绕先商文化这一学术课题开展工作 。

    时值盛夏酷暑,烈日炎炎,又加上几日突降暴雨,用地农户阻工事件时有发生,预想中的困难接踵而至。但困难没有吓倒我们这支年轻、朝气蓬勃的发掘队伍。酷热难耐,我们将工作时间调整为早六 (点)晚八 (点)以保证八小时工作量;暴雨过后及时清淤,利用土壤潮湿刮发掘平面,区分遗迹 现象;农户阻工,迅速和村干部协调解决。参加发 掘的各 大学考古系的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们,晴时一身汗,雨后一腿泥,没有一声怨言。同学们奋进向上的精神感染着我们。

    郑州大学考古系副教授、博士靳松安,山东大学副教授、博士王青,鹤壁市文物队长、文博馆员刘炯海,我所文博馆员韩朝会、任潇以及作为发掘领队的我,一个平均年龄不到 40岁的发掘指挥集体,分工负责明确,团结顾全大局,白天几十个探方跑① 大司空类 型是 仰韶文化 的一种类 型,得名于河南安 阳大 司空村遗址。——编 者注~75 —来跑去,晚上分析讨论常常熬过子夜。北京大学夏正楷教授 、我所马萧林博士、山东大学靳桂云博士、吉林大学魏东博士等有关地质 、环境 、动物 、植物 、体质人类学考古研究专家学者也先后到发掘现场考察指导,合作开展相关研究工作。

    工地惊现先商墓葬

考古发掘在紧张有序地进行中。表土层揭取完毕,近代农耕土层揭取完毕,新石器时代遗迹、遗物逐渐暴露并清晰起来,发现了房基柱洞 、袋状储物窖穴、灰坑、灰沟等遗迹及素面灰陶、红陶、彩陶、石器等文物。

 

    7月15日,负责探方T5245发掘工作 的郑州大学王振宇 同学在探方北部确认发现了一个长方形遗迹现象,疑似墓葬。次 日清理,确认为一座墓主为单人仰身直肢的长方形浅穴墓葬,编号M1。墓主脚部随葬一件破碎严重的小陶罐,骨架保存较差。由于天降阵雨,随即对墓葬进行摄影、绘图,将随葬陶罐提取,骨架原处覆盖防雨。


    当天,探方 T5244、T5344、T5345、T5443也陆续发现了疑似墓葬 的长方形遗迹 现象。在探方T5443内的墓葬 (后编号M4)里发现了随葬的陶罐、陶豆,其 中陶豆被 近代农耕活动破坏近半,小 陶罐 口饰花边 、腹有绳纹 。新的发现振奋人心 。当晚韩朝会 、王青 同与我进行了电话联系 (我回郑州送靳桂云老师),我们进行了初步讨论:是龙山文化墓葬?不像;是二里头文化墓葬?可分布区域又不对。但有一点共识不容置疑 :这是一处令人意外的重要发现,不同于仰韶晚期遗存,很可能是以往未见过的考古新发现!我们当即决定放缓墓葬清理速度,入骨架原地保存,邀请体质人类学专家到现场鉴定并指导骨架提取。

    一

   76 —8月9日,我们随省文物局南水北调办公室领导赴北京参加南水北调工程有关文物保护规划论证会,专门向国家文物局领导、北京大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主任李伯谦教授进行了汇报,这一发现引起了北京有关领导、专家学者的高度重视 。

    大工程大发现

    先商文化,顾名思义为商人立国之前所创造的考古学文化。

    成汤为商王朝的缔造者,是第一个商代帝王,先商文化即指夏代时期成汤立国前,商族所创造的考古学文化。

    关于商人渊源,古代文献多有记载。《诗 ·商颂 ·玄鸟》云:“天命玄鸟,降而生商。” 《史记 ·殷本纪》日: “契封于商。”《世本 ·居篇》日:“契居番。”古人更是记载了自商人祖先契至成汤立国曾八迁其地。近代史学家王国维、丁山等对其地望多有考证,因此才有了近现代史学界商人渊源的北来说 、东来说 、西来说等。商族的起源长期没有定论,过去学术界更多地认为山东西部 、河南东部是商的发源地 。上世纪70年代,我 国商周考古第一人 、著名考古学家邹衡先生历经二十余年的考古学实践和文献考证 ,在其宏伟巨著 《夏商周考古学论文集》中指出:成汤之前商人活动地 区 “最早大概不出先商文化漳河型的分布区,也就是在今天河北西南部 和河南北部的一大片平原上 ”,亦即太行山东麓的豫北冀南地区。

    考古发掘和研究表明,在太行山东麓的豫北冀南地区的确分布着以下七垣文化为代表的一类考古学文化遗存,它以陶鬲为代表的陶器群同郑州二里岗商代早期都城所发现的物质文化遗存承继关系密切。但直到刘庄发掘之前,下七垣文化遗址的发掘 、发现主要是古代人类居址,墓地却一直难觅其踪,难得一见 。在考一79 —9月 2日下午5时半,邹衡先生到达鹤壁。先生不顾七八个小时的旅途劳顿 ,立即来到墓地现场,在我们大家的小心搀扶下,走下探方仔细地观察墓葬情况。在M145石棺墓旁,先生努力蹲了下来观察揣摩,先生在 M227旁甚至用拐杖丈量了一下墓葬的深度,最后在夜色降临之前才依依不舍地离开了工地。第二天上午,先生早早地来到了我们的临时库房,坐在椅子上一件一件地仔细察看出土陶器,突然问道: “谁告诉你们这是先商墓葬?”我壮起胆子,惴惴地答道: “主持发掘的我们四个人根据随葬陶器 的特征,比较前人发掘研究成果,特别是您的文章确定的。”先生和蔼地笑了,玩笑着说: “你们的水平挺高嘛。” 这时,我们大家紧张的心情才放松了下来。之后,邹衡先生充分肯定了这一 “中国考古学重大发现”的学术意义,详细讲述了先商文化研究的历史和经验教训,指导我们如何做好墓葬发掘 、资料整理、报告发表等研究工作,并如何规划考古调查、寻找对应遗址等。我们聆听大师的教诲,获益匪浅,越发深感肩上的责任重 大 。

    墓地完整揭露

    9月6日,刘庄遗址 的第一次发掘工作全部结束,完整揭露下七垣文化墓地的工作提上议事日程。23日,全国政协南水北调工程文物保护调研团在张思卿副主席的率领下,莅临鹤壁考察刘庄遗址出土文物,听取汇报。

    我们的第二次发掘工作不久即展开,紧邻第一次发掘区西部布方。至l2月初,刘庄遗址2005年度田野工作结束。两次发掘揭露遗址面积7700平方米,发现大批新石器时代大司空类型遗迹、遗物以及大规模的下七垣文化墓地,发掘取得了非常重要的一81—学研究当中,墓葬遗存是探索古代人类埋葬制度、风俗礼仪、人种族属 、社会结构乃至其意识形态领域不可或缺的重要实物资料。难怪年近八旬的邹衡先生在得知消息后,惊叹 自己发掘研究了数十年的先商文化,也没有找到墓地,尽管先生抱病,但仍当即表示一定要到现场看一看。

    8月12Et,T5344发现石棺墓 M145。这座墓葬墓 口长 2.61米 、宽 0.65米 、深 0.60米 ,长方形石棺由13块自然片石竖置组成,长 2.25米 、宽 0.45米 ~0.50米 ,上部平盖三块 片石象征棺盖。墓主俯身直肢,骨骼粗壮,当为男性,棺内随葬陶鬲1件。联想到此前发现的近20座墓葬有墓两端分别放置一块或多块石头的现象,石棺、木棺葬具共存于一个墓地应为此处重要的葬俗之一,墓两端放置石块应该是石棺的简化形式 。

 

    8月19日,北京大学李伯谦先生在省文物局南水北调办公室秦文波副主任的陪同下,来到鹤壁。在详细考察工地、观摩墓葬随葬陶器后,先生为这一重大考古新发现欣然题词 “先商文明,重放光辉”,并嘱咐我们 日后开展专题调查,寻找与墓地对应的居址遗存,开展深入研究。31日,以南水北调工程文物保护专家组副组长、著名考古学家徐光冀先生为首的国家文物局专家组莅临工地检查发掘质量,高度评价了南水北调工程中发现下七垣文化墓地 的重要价值,指出发掘工作课题意识强 、大规模发掘的组织控制较好、符合田野考古操作规程,要求我们在工程涉及范围内要找重点区域发掘、揭露墓地要完整、记录资料尽可能详尽。

    9月1日,新华社、《河南 日报》、《大河报》等新闻媒体向世人发布了南水北调工程鹤壁刘庄遗址首次发现下七垣文化墓地的消息。一80 —7月17日,我和靳松安返回鹤壁,工地 因连续 降雨停工两天。19日,发掘 区东部 T5343、T5444等探方又有墓葬发现,确认和疑似墓葬数量达到了13座。大家一致认为:这里应该存在一处晚于仰韶、龙山时代的墓地。20日,在探方T5344内的墓葬 M5发现了陶鬲、陶盆的随葬品组合,商周考古学博士出身的靳松安、王青副教授、小韩和我迅速作出反应:这是夏代先商文化墓葬。我在 当天的工地发掘总日记中这样写道:“今天有两个问题特别值得注意:第一,发掘东区墓葬的年代初步确认,先商文化墓地应为首次发现。第二,骨架大多保存较差,非常可惜,邀请专家尽可能提取有关信息。”7月21日,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孙新民所 长、张志清副所长闻讯赶到工地考察先商墓葬并指导工作。鹤壁市文物局、鹤壁市博物馆、郑州大学、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等省内学者同行纷纷来到发掘现场考察观摩。省文物局、省文物局南水北调文物保护管理办公室和文物处共 同到鹤壁现场办公,解决问题 。项目经费不到位,国家文物局、省文物局垫支;开展多学科合作研究,所领导给予大力支持;发掘用地困难,当地政府、文物局积极协调解决。

    29日,吉林大学魏东博士从新疆经由北京转道鹤壁,对已暴露墓葬内的人骨进行了清理和观察,并同我们商定了后续研究工作的方法和内容。大多数墓葬已无法进行常规的体质人类学测量和性别 鉴定,主要考虑年龄鉴定以及古代人类DNA研究、C13食谱分析,以期在人种族属和墓葬排列规律方面有所突破。

    随后,在发掘区南部、西部先后发现墓葬,陶鬲、罐、鼎、豆、盆、簋、石钺、绿松石串饰等文物先后出土,20天左右的时问清理墓葬数量已经超过了100座。

    一

    78 —古收获。

    大司空类型文化遗存发现窖穴和灰坑436座 、房基1座、陶窑 1座、灰土堆积 9个、陶片铺垫遗迹 5个、灰沟 9条、灶坑 8座以及大批居址柱洞,遗迹、遗物较为丰富。居址主要分布在发掘区中北部和西部,圆形袋状窖穴分布在其周围形成几个窖穴储藏区。发现灰沟多条,可能与居址分布有关。灰沟 HG6应为排水设施,这在以往史前遗址的考古发掘当中尚不多见。

    豫北地区这一时期的聚落遗址经规模发掘的不多,刘庄遗址发掘面积较大,所得遗物丰富,遗迹分布也有一定规律可寻,发掘过程中特别注意了有关地质 、地貌、环境、动物、植物等方面考古信息的提取和研究,这一切将有助于我们深入探讨研究大司空类型文化遗存及其相关问题。

    下七垣文化墓 地保存完整,基本完全 揭露,发现墓葬 336座,出土器物近 400件。墓 葬大致分布于东西110米 、南北 55米的范围内。以墓葬头向为标准,可分为头 向东和头向北的东 、西两大区,后者依据空 间分布差异还可分为西 I、西Ⅱ两个小区。两大区分别又有与墓葬主流朝向不同的北向或东向墓葬,南向墓葬很少。各区均由若干排墓葬组成,排列规律,多者十余排,少者七八排。西Ⅱ区规模最大,分布有181座墓葬,西I区、东区在规模上次递少之。

    墓葬多为长方形竖穴土坑墓,墓坑一般较浅而狭长,多数墓葬深度在0.30米 ~0.50米之间,最深者约 1.10米。均为单人仰身直肢或俯身直肢葬式,骨架保存一般较差。多数墓葬不见葬具,有木质单棺,有的墓葬在墓底残存有近呈长方形的纯净黑土痕迹,不排除为垫尸木板 或其他铺垫物 的可能。发现石棺墓1座,另有石棺简化形式墓葬多座。

    一

82 —商文化演进过程中所处的历史地位,是值得我们长期关注的一个重要学术课题 。

    写在最后的话

2006年 5月 9日,刘庄遗址的考古发掘入选 2005年度全国考古十大新发现 。以刘庄遗址为代表 ,2005年度南水北 调工程控制性文物保护项 目取得了多项重要考古 收获,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为关注。

    文物是不可再生的宝贵资源。如何更好地保护物质文化遗产,抢救因工程建设而濒危的物质文化遗产,实现文物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南水北调工程与文化遗产保护及其所蕴涵 的学术课题,越来越值得社会各界和有关部门重视与思考。

    现代考古学随着传统工作方法的不断改进以及现代科学技术的广泛应用,其研究的深度和广度都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变化。抓住机遇,深入开展学术课题研究,既是当代考古工作者肩负的重大历史使命,也是举世瞩目的南水北调工程成为真正文明工程的需要 。

    2009年

    (本文作者赵新平,河南新乡人,生于1967年l2月。1990年毕业于山东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同年到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工作。现任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副研究员,先后参加和主持了郑州西 山遗址、香港沙下遗址、重庆巫山秀峰一中墓地、鹤壁刘庄遗址、方城平高台遗址等大中型考古发掘项目。先后发表考古报告、简报、论文30余篇。是《中原文化大典 ·墓葬卷》副主编。)

    百分之六十以上的墓葬随葬陶器 1至 6件不等,大多放置在墓主人脚 部。随 葬 陶器 种类 有 鬲、罐 、鼎、豆 、圈足 盘、盆 、簋 、鬻 、爵、角 、瓶 、尊 、 、器盖等 ,以鬲 、罐 、豆、盆、圈足盘最为常见。陶器组合差异明显,有近 40种组合之多。少数墓葬随葬有石钺 (戚)、绿松石串饰等。M35出土的齿刃石钺加工精良,整体为横向长方形,与二里头遗址出土竖向长方形、两侧装饰扉棱的玉钺不同。值得注意的是 ,东区随葬陶器 中陶鬲均为肥袋足鬲,多夹砂罐 ,而西区则大多为卷沿鼓腹 鬲,夹砂罐少,两者墓葬主流朝向不同,原因尚待深入探讨。正如著名考古学家张忠培先生到刘庄考察墓地发掘情况时指出的那样:出土陶器反映了以卷沿鼓腹鬲为主体特征 的下七垣文化在发展进程中融合 、吸取周边地区多元文化因素的特征。

    夏商早期国家历史及其文明起源是我国,甚至是世界范围内历史、考古等学界特别研究的重大学术课题之一。在中原地区发现如此规模的夏代公共墓地,目前尚属首次,为下七垣文化的发掘研究工作填补了一项空白。墓地布局清楚、保存完整、随葬品较为丰富,无疑为研究其墓葬制度 、社会结构、人种族属 、商人渊源、夏商关系等长期以来为学术界所特别关 注的历史 问题提供了重要实物资料。这一时期的石棺墓在中原地区也是前所未见,石棺及其简化形式墓葬的发现亦或为我们提供了探讨商族起源的新线索。

    淇河流域新石器时代、商周时期遗址密布,是豫北地区漳河 、卫河之间重要的一个古代文化分布 区。大赉店遗址调查发现有下七垣文化遗存 ,淇县宋窑、浚县鹿台遗址 曾发掘下七垣文化遗存,学界亦有相关研究。因此,探寻与下七垣文化墓地对应的聚落,深入探讨淇河流域下七垣文化遗存以及这一区域在先商、一83 — (网上原文即到此为止,其他也保持原样)

 


 
     
鹤壁刘庄遗址发掘亲历记

河南省鹤壁市《淇河文化研究》网         站长:姚慧明       电话  0392-2181169    电子邮箱: yhm450217@tom.com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 不得复制、翻印、镜像!    设计策划:老农

ICP090208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