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淇河文化研究7

淇河文化研究  第七卷 2012年

 

   

 

评论探讨 - 歌淇奥时我的观点总在修正
歌淇奥时我的观点总在修正
 
作者:秋 雨  加入时间:2012-5-9 23:04:17

淇奥不仅仅是淇河弯曲的地方,而是带着神秘、玄奥、奥妙的淇河岸边,淇奥承载着千古淇河文化。然而,在写有关淇奥的文字时,笔者总在不断修正自己的观点。

“奥”在《诗经》中读,估计与朱熹搞得叶音有关,没有任何实质性的意义,纯属故弄玄虚。所以笔者的观点有了变化,开始赞成明末陈第的观点,反对朱熹故弄高深的叶音,建议“淇奥”读成“qí ào”,《诗经》中的其它叶音统统读成《现代汉语词典》的读音,朱熹的叶音不能再流传下去了。叶音在朱熹那个时代也许押韵,但随着时代变迁,语音总在起着变化,叶音对于新的时代来说,已经没有任何意义。

百度上对淇河是这样介绍的:“淇河发源于山西省陵川县棋子山,其源头峰峦叠嶂,峡谷幽深。据国家地质部门实测记载,形成于下澳陶统,距今已有五亿年的历史。”对五亿年这一说法,笔者不敢相信。

五亿四千万年前,远古林间恐龙出世,六千多万年以前,恐龙正在向着恐龙人进化,但却突然退出了地球舞台,远古地貌发生着翻天覆地地变化,这些被封存在了人类无知的时空。

距今3000万年的时候,地球经历了一场惊心动魄的喜马拉雅的造山运动,360140万年前又发生了青藏运动,积石峡至三门峡的大河诞生,大河切穿三门峡东流入海。120万年前,大河开始了上游溯源加长历史;15万年前,大河到达共和盆地; 4500025000年前,大河到达多石峡;1100010000年前,大河自多石峡贯通抵达河源,从此完整的大河出现;汉代以后,大河改名黄河,黄河流过了千古岁月。

地球华夏区域的造山运动发生在3000万年前,太行山的形成不会早于喜马拉雅的造山运动。淇河的形成与太行山的形成密切相关,没有太行山,就没有淇河。由此可知,淇河的形成不会早于3000万年,淇河已有五亿年的历史这一说法不能成立,不知道“国家地质部门实测记载”是如何进行的。

至于淇河古往今来的流经,会随着时代的进步搞个明白的。

看过《封神演义》,对殷纣王恨得咬牙切齿,但随着对淇河文化的接触,慢慢发现《封神演义》是在说假话,是在替周人在继续抹黑帝辛,“纣王”是周人姬发,也就是自封为“周武王”的那个不臣贼子对帝辛的诋毁。起初笔者对所谓的周文王、周武王敬若神明,觉得淇河岸边应该大树特树这两位伟大的圣神。但随着对淇河文化的了解,两位神仙在笔者的心目中轰然倒塌,原来被人称颂的“牧野之战”竟然是一场里应外合的“牧野暴乱”,周人鸠占鹊巢。

帝辛的形象高大起来,两千多年的历史冤案应该平反昭雪了!公元前1075年至公元前1046年,帝辛在位,被后来的姬发称呼为商纣,名受谥纣,殷纣王是带有侮辱性的。华夏神州的统一其实是始自殷商帝辛,帝辛功垂千古。帝辛为人聪颖,臂力过人,曾大举攻伐东夷取得胜利,帝辛扩土开疆,经营东南,把东夷和中原的统一巩固起来,为中原文化的传播有一定的贡献;他废除了奴隶殉葬制,解放了奴隶;他征服了东夷,免除了东夷对殷商造成的祸患;他使殷商黎民百姓南下,带去了中原的先进文化,促进了南北文化的交流与发展;他开发沿海,尊重妇女,打破了思想禁锢,打破家天下的用人制度,用人开始重视才能,大力发展农业生产……

帝辛后期为人残暴,嗜酒好色,大修宫舍,酷刑于民。周人攻伐殷商,借助殷商内部奸人的力量获胜,建立了周朝。周朝得益于前朝建立的基业,可谓前人载树,后人乘凉,但他们却使尽解数,绞尽脑计,非要把前朝栽树之人钉在耻辱柱上。所谓的“助纣为孽”、“纣都朝歌”成语典故也应该从华夏的成语典故中剔除了,在这一问题上,儒家的确当了周人的吹鼓手,实属不该!

笔者很喜欢《诗经》中的《淇奥》这首诗歌,随着对历朝历代写有关淇河卫地诗歌的了解,发现歌颂竹子的诗歌多与淇河岸边的竹子有关,淇竹竟然是华夏竹文化的源头,《淇奥》开华夏竹文化之先河。

郦道元的《水经注》记载:“今通望淇川,无复此物。”说的就是淇竹。但笔者又看到了金人砍伐淇竹,如果郦道元生活的西晋时代“无复此物”,金人又如何能砍伐淇竹?金代之后,淇竹依然烟翠。为此笔者查阅古气候,发现西晋时期气候处于一个极冷期,山东的石榴树已不能正常越冬,这里的“山东”说的是华山以东的黄河流域,而不是仅指“山东省”,之后温度回升,淇竹重新焕发了青春。郦道元只是看到了他生活的那一段时间淇竹的情况,气温变暖,淇竹重又青青他并不知道。

说起淇竹的种类,清康熙九年(1670)增修的《河南通志》记载:淇县一带竹品种有紫茎竹、斑竹、凤尾竹、淡竹数种。看来淇竹并非只有箭竹一种。宋代卫宗武有数篇写到淇竹的诗,他有一首《和新篁韵》,诗中写道:竹君清绝润于玉,谱牒出自淇之澳。诗中的谱牒指的就是记载竹子类种、品种和栽培历史的书,就是由晋代戴凯之撰的《竹谱》,另有作画之竹谱叫《淇园肖影》。《竹谱》出自淇奥,早于农书《齐民要术》,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植物专著。

尤其斑竹这一种,与湘妃斑竹应是同宗,湘妃斑竹移自淇奥淇园。南宋诗人、四川宣扶史李曾伯写有一首诗,题目叫《管顺甫以湘竹为青奴儿贶为名湘夫人赋以谢之》,青奴儿就是夏日取凉寝具,用竹青篾编成,或用整段竹子做成。管顺甫用湘竹编凉席赠人,并名之曰湘夫人,李曾伯写此诗答谢他。其中有句:妾家淇园北君,厥祖慈事宗苍篔。子孙异代贞节闻,枝分一派从南巡。千古流落湘江滨,几番雨露敷新荣。斑斑不改啼红痕,膏煎漆伐悔自矜。李曾伯用拟人手法,说淇竹跟随舜帝南巡至湘江,同情青竹因才得祸,歌颂青竹忘我牺牲,奉献人类的高尚品质。由此诗可知,淇园斑竹曾随舜帝南巡至湘江一带,可见湘妃斑竹应是淇园斑竹移植过去的。明代陆容咏竹词句:问华胄,名淇澳。寻苗裔,湘江曲。再次证明潇湘竹子就是淇竹的苗裔,淇竹贵为华胄。

钟山风雨中的绿竹也有淇竹的身影,南朝诗人沈约《郊居赋》中有句:其竹则东南独秀,九府擅奇。不迁植于淇水,岂分根于乐池。沈约赋中的郊居就位于钟山之下,钟山之下的绿竹东南独秀,九府擅奇,这些绿竹如果不是自淇水而来,便是分根于仙界的乐池。

淇奥烟翠歌武公,历代竹文化初始出鹤壁;朝歌古诗话君德,中华廉政风渊源自朝歌。淇竹已不再是简单的竹子,而是成了高雅君子的象征,深含着廉政、爱国、爱家乡、忘我奉献、不惧风霜雪雨、虚心向上、努力奋斗等精神,从而独具特色的华夏竹文化也就逐渐形成了,而且淇竹文化开华夏竹文化之先河。进入新的时代,笔者认为淇竹精神应该成为鹤壁的特色精神。

关于郑卫之声、靡靡之音,笔者起初深受这些说法的影响。后来看汉代枚乘的《七发》,见赋文中说:“于是乃发激楚之结风,扬郑、卫之皓乐。”原来枚乘认为郑、卫之声是皓乐,就是美妙的音乐,不是靡靡之音,笔者开始注意这方面的文字。

真正称为靡靡之音的不是出在殷商帝辛时期,而是公元前534年,由春秋时期卫国第二十八代君,也是著名的昏君之一卫灵公,是他夜宿濮上听到的乐声,然后由乐师涓援琴临摹得来,最后师旷评语说:“此为亡国之音,不可听。夜有鬼神之声,世间必有冤情。”这分明是周人及其后来者嫁祸于帝辛,拿昏君卫灵公说帝辛的事情。

郑卫之声、靡靡之音、弟子掩目、墨子回车这几个成语都与淇河有关。儒家认为春秋战国时郑国、卫国的民间音乐其音淫靡,有别于雅乐,故斥之为淫声。《吕氏春秋·季夏纪》中说:“郑卫之声,桑间之音,此乱国之所好,衰德之所说。”吕氏深受孔子那个时期思想的影响。

孔子公元前551年出生,卒于公元前479年,卫灵公公元534年至公元前493年在位。卫灵公在楚丘,也就是现在的濮阳执政时期,孔子年龄在1749岁,当时卫齐是友好邻邦,周人嫁祸于殷商帝辛的思想观念深深影响着孔子。

墨子生活在约公元前468年至公元前376年,河南鲁山县人,在孔子之后。孔子的思想深深影响了墨子,可见当时的周人是怎样做帝辛文章的。由郑卫之声、靡靡之音、弟子掩目、墨子回车,就可以窥一斑而见全豹。孔子也是人,他生活在那个时代,深受着时代背景的影响,孔夫子编纂的《诗》,好像把殷商帝辛执政时段给越过去了,成了空缺。《诗经》中找不到殷商帝辛的痕迹,几乎完全被周以来的史家所抹煞了。帝辛时期淇奥不会没有诗歌,帝辛被周朝及其后世认定为夏桀一样的君,污蔑为桀纣之君,据说当时的诗歌有三千多首,但只被孔子选取了三百多首,殷商帝辛时期、春秋战国时期,淇河卫地的诗歌最大的可能是被孔子全部删除了,以至于那个时期的淇奥很多诗歌未能流传于世。但也值得庆幸,《诗经》中依然保留着与淇河卫地有关的诗歌,至少有49首,在《诗经》中十分耀眼,也成为淇河文化中的一颗颗明珠。

就此搁笔,暂说这么多,随着对淇河文化的深入了解,再写有关淇奥的文字时,笔者还会不断修正自己的观点,“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歌淇奥时我的观点总在修正

河南省鹤壁市《淇河文化研究》网         站长:姚慧明       电话  0392-2181169    电子邮箱: yhm450217@tom.com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 不得复制、翻印、镜像!    设计策划:老农

ICP090208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