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淇河文化研究7

淇河文化研究  第七卷 2012年

 

   

 

淇卫名人 - 程相文与国字号浚单20
程相文与国字号浚单20
 
作者:尹新婷 席波 张心致  加入时间:2012-2-15 9:59:11

 中共中央国务院隆重举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

程相文及其团队完成的玉米单交种浚单20选育及配套技术研究与应用项目
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胡锦涛会见程相文等获奖代表 温家宝为程相文颁奖

 

    

   2月14日,在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结束后,程相文(中)与其团队获奖代表张守林(右一)、秦贵文在会场。 闫佳 摄

程相文(左)接受记者采访。

玉米育种专家、市农科院院长程相文(左一)在市农科院浚单20试验田里向年轻的技术人员传授育种技术。晨报记者 赵永强 摄(资料图片)

 做梦都没想到获这么大的奖 
——访著名玉米育种专家、市农科院院长程相文

 张心致

“我们的浚单20选育及配套技术研究与应用项目能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真是做梦都没想到的,更没想到的是温家宝总理又一次给俺颁奖!”2月14日下午,本报记者在北京见到了沉浸在激动、幸福中的程相文。

  对浚单20的选育、推广,今年已经76岁的程相文倾注了20年的心血,他说,如果没有各级领导的关心支持、诸多专家的指导、社会各界的信任以及整个团队的共同努力,绝对不会走上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的领奖台。他谦虚地说:“我只是团队的代表,对浚单20,不同的人作出了不同的贡献,缺一不可。”

  “一年零一个月,我见了三次温总理,这是一生都不敢想的事儿。”程相文激动地说,2011年有“8个意想不到”。第一个“意想不到”当属2011年1月22日,温家宝总理到市农科院考察。“虽然考察已经过去了一年,但对我来说还像昨天一样。”程相文笑着说。

  第二个“意想不到”是在去年12月底召开的全国粮食生产表彰奖励大会上,他获得了“全国粮食生产突出贡献农业科技人员”称号。“这是我第二次见到温总理,颁奖时,总理还专门跟我说‘你的报道我都看了,你的情况我也都了解,一定要保重身体。”程相文声音颤抖地说,“和总理拍合影照时,我就站在他后面,总理再一次叮嘱我要保重身体,让我很感动。”

  第三个“意想不到”是去年7月,在庆祝建党90周年时,他和其他89位优秀党员专家一起被党中央、国务院邀请到井冈山学习考察,临行前在北京受到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家副主席习近平的接见。

  2011年,浚单20选育及配套技术研究与应用项目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浚单29顺利通过国家审定、海南育种基地面积由80亩扩大到160亩、他本人荣获CCTV2011年度“三农人物”称号,这是第四、第五、第六和第七个“意想不到”。

  “最后一个‘意想不到’就是我们农科院成为财政全供事业单位,解除了所有基层农业科研人员的后顾之忧,这充分说明市委、市政府对我们工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程相文感激地说。

  今天能到北京参加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和去年的8个“意想不到”,让程相文和他带领的团队深受鼓舞,对下一步做好玉米品种选育工作信心百倍。“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把农业科技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这给我们基层农业科技人员施展才能提供了难得机遇。”程相文提高嗓门说,“我将在有生之年,带领团队,利用现代化育种技术,创新科技平台,选育出更好的玉米品种,同时加大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推广力度,让科技成果尽快用于生产实践,使农业增产,让农民增收!”

19年育出
国字号浚单20

尹新婷 席波 张心致

  一颗颗金黄色的玉米种子,粒大、饱满,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浚单20创造了我国夏玉米百亩连片平均亩产1018.6公斤、万亩连片平均亩产858公斤的高产纪录,实现了我国玉米核心种质改良的重大突破,为我国玉米生产作出了重大贡献,成果整体达国际先进水平。”这是专家对浚单20下的定义,也是对市农科院院长、研究员程相文科研团队19年辛勤选育玉米新品种的高度评价。

  程相文,市农科院院长、著名玉米育种专家,自1963从农业专科学校毕业后就来到我市钜桥镇搞玉米育种。近半个世纪以来,他先后培育玉米新品种39个,浚单20即是其中之一。

  程相文的玉米育种,形象地说,就是打破玉米以风为媒、近亲结婚的繁育方式,经过人工干预,将A、B两个不同品种的玉米分成父本和母本进行杂交,结合生成一个新的优质品种。这说起来容易,但一粒看似简单的玉米种子,要成功培育绝非易事,它要经历亲本性状提纯、组配、育种、小规模试种、百亩连片实验等过程。浚单20从1991年筛选亲本到2010年通过科技成果鉴定,历经19年,有多少艰难困苦,有多少挫折失败,连程相文也说不清。

  单说玉米授粉这一环节吧。“授粉是育种的关键环节,这可不敢耽误,你若耽误一周就会失去一年。”市农科院研究员秦贵文告诉记者。每年的授粉期,程相文都会带领他的团队在海南冒着38°C的高温,弯着腰或蹲在地里,一棵棵地给玉米授粉——将提前给父本雄穗套上的纸袋抖一抖,把纸袋里收集到的花粉撒到对应母本雌穗的花丝上,然后挂牌、记录……用程相文的话说就是:“像绣花,心要细、手要快,出一点点差错就会前功尽弃。”就这样,他们每天一干就是七八个小时。由于温度高,花粉落到脸上、脖子上,汗水一浸,钻心的痒。有时不小心,皮肤还会被玉米叶子划出一道道血口,一趟下来常常是累得腰都直不起来。

  多年来,不论是在市农科院,还是在海南育种基地周边村民的眼中,程相文和他的团队人员有点儿“怪”——“一到刮风下雨,人家都往家里跑,他们却往地里跑”。

  有一天晚上刮大风,足有六七级,当时窗户刮得咣咣响,时刻惦记玉米种子的程相文二话不说就往玉米地里跑。到玉米地一看,他愣住了,大片的玉米倒伏了。程相文心疼得不得了,他说:“自己一棵棵种下的玉米,看着它们一天天长大,就像自己的孩子啊。”大风稍停,程相文一边扶起倒伏的玉米一边思考,这不正是在考验玉米的抗倒伏性吗……

  2007年又是一个夏夜,大风骤起,暴雨如注。“地里的玉米千万别倒伏啊!”正在郑州开会的程相文一直念叨着,并很快给与他合作多年的钜桥镇刘寨村的王学洲打去电话,请他到地里看看玉米生长情况。一会儿,王学洲电话告诉他玉米没有出现倒伏,可他还是放心不下,连夜从郑州赶回,直接来到玉米地。大雨中,他拿着手电筒,时蹲时站,仔细地绕着玉米地转了一圈,直到确定玉米确实没有倒伏才松了口气。

  严谨、认真、细致,是程相文一贯的工作作风。在漫长的育种过程中,每一粒种子、每一个步骤,程相文都是严而又严,不放过任何细节。跟程相文工作了20多年的市农科院研究员徐国举说:“有一次,要往省里送一批试验用的玉米种子,当时我们把种子简单地簸了簸、挑了挑,就送了过去。这时正在郑州开会的程院长要先看一看。他这一看就火了,要求立刻拿回去重新一粒一粒挑选,不能有一粒瘪种、坏种,哪怕只有一丝瑕疵,都要剔除。”

  为了作好示范,如今已是满头白发的程相文仍然事必躬亲,手把手教大家。一次,为了查看农科院高产攻关田里的玉米苗长势,他冒着高温走进刚刚浇过水的玉米田。“当时由于刚浇过水,土壤松软,程院长一不小心摔倒,拉伤了肌肉。”市农科院研究员王耀闯回忆说,“在住院的半个月时间里,他时刻关心着玉米苗的长势,一再叮嘱我们要小心、认真管理好每一株苗,确保不出现缺株、虫株、弱株。”

  为了培育浚单20,程相文率领他的科研团队南下北上,几乎跑遍了大半个中国,大量搜集玉米材料,进行千挑万选,并全面分析其优缺点。接下来将选定的玉米材料,在海南省三亚市玉米繁育基地进行数百次试验,对玉米品种进行上千次配对组合,才选出最优的玉米品种。然后再历经一轮接一轮的淘汰,进行优中选优。“在小面积种植后,我们还要把这些选出的最优玉米品种进行扩大面积种植,重复种植3次,以考验其适应性。得到肯定后,再把种子拿去参加国家预试、区域试验等。”秦贵文说,浚单20就是这样层层过关,才成为最后的胜者。

  程相文就是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带领他的科研团队南繁北育。由于玉米的授粉期正赶上春节前后,几十年的育种生涯他有47个春节在海南的玉米实验田里度过。远离亲人的寂寞,水土不服、蚊虫叮咬,这些被常人认为是难以忍受的,程相文却浑然不觉。因为,在他心里,只有一个朴素而坚定的信念:育出好的玉米种子,让农民多打粮,打好粮。

浚单20种植面积全国第二

尹新婷 席波 张心致

  “浚单20为河南省乃至全国粮食增产、高产作出了巨大贡献,积累了新经验,树立了新标杆,在全国具有推广价值。”这是2010年9月,中国工程院院士戴景瑞、荣廷昭在参加河南省重大科技专项——玉米新品种浚单20产业化研究与开发项目观摩会时的评价。

  浚单20于2003年开始小面积推广。淇滨区钜桥镇刘寨村村民王学洲就是最早选种浚单20的农民之一。王学洲告诉记者,在2003年之前,他家的玉米产量一直徘徊在亩产500公斤左右,高产地块也仅达600公斤。

  “那一年,老程在俺家地里搞了个15亩示范田,免费让我种浚单20。”王学洲回忆说,“这个品种跟之前的品种就是不一样,那玉米苗长出来绿油油的,横看竖看都整齐,就像仪仗队似的。”

  精心种植、精心管理,到秋收时,15亩玉米亩产达916.8公斤。这个想都没敢想的产量,着实让王学洲又惊又喜,“这可比往年一亩地增产300多公斤啊!”

  当年王学洲家种的玉米大丰收,让全村的人羡慕不已,纷纷向王学洲请教其中的高产诀窍。“我就让他们明年都种老程的浚单20。”王学洲笑着说,“当时,我跟外村的亲戚说俺家玉米亩产900多公斤,他们都说我‘你说疯话哩吧’。我啥也没说,就送浚单20让他也种种”。

  在王学洲的示范带动下,第二年全村3000亩地有95%左右种上了浚单20。收获时节,全村夏玉米平均亩产达800多公斤,每亩增产200多公斤,全村年纯收入增加了100多万元。至此,浚单20在钜桥镇声名鹊起,多年来一直是当地玉米品种的第一品牌。

  也就是从那年起,在各级各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市农科院遵循“小面积高产攻关、万亩核心区高产示范、大面积辐射带动”的成果转化模式,按照“政府引导、专家服务、群众参与、企业推进”的市场化运行机制,与河南太行、合肥丰乐、北京德农等国内几家著名种业公司合作成立了“国审浚单20市场开发联合体”,通过国家粮食高产示范工程等项目,建立高产示范基地,并采用良种良法配套、区域示范、技术培训、跟踪服务等措施,使浚单20得到快速推广,一跃成为黄淮海地区农民首选的玉米品种。

  在许昌鄢陵县农村,很多农民近几年都是浚单20的忠实“粉丝”。老家在许昌的市农科院技术员王耀闯说:“以前,一般情况下每亩玉米产量也就300多公斤,好年景顶多400公斤。”

  可自从种上了浚单20,王耀闯父母家第一年亩产就达600公斤。如此高的增幅,让浚单20在当地“一夜成名”。“这几年,俺村几乎家家种这品种,亩产都没低于550公斤的。”他诚恳地说。

  目前,浚单20已连续7年被农业部推荐为全国玉米主导品种,成为黄淮海夏玉米区种植面积第一、全国种植面积第二的玉米品种,并仍呈强劲上升势头。截至2010年,该品种已累计推广1.4亿亩,创经济效益150亿元,提升了我国玉米产业的竞争优势,为全国玉米持续增产和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重大贡献。

  面对如此成绩,被种子界誉为“种子加速度”的程相文并不满足,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浚单20虽然优秀,但还算不上完美。我们会继续努力,不断总结育种经验,结合现代化玉米育种技术,提高玉米育种创新能力。同时加快玉米新品种推广力度,以帮助更多的农民增收。”

难忘的三天 
——跟随程相文参加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见闻

张心致

  接到参加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通知时,程相文带领8名工作人员正在海南玉米育种基地给玉米套袋授粉。为了能在离开海南之前把活干完,他们整天在玉米地里忙碌,直到9日才到达郑州,参加第二天举行的2011年度河南十大“三农”新闻人物颁奖典礼。

  “当时,颁奖典礼一结束,我们就往鹤壁赶。”跟随程相文工作近30年的市农科院研究员张守林告诉记者,他们已经三个多月没回家了。在家稍作休息,12日早上6点,程相文和其他几名工作人员就起程赶往北京,参加于14日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  

  会前两天

  老程紧张而又忙碌  

  到达会议接待宾馆已是下午2点半,他们办完报到手续后,走进宾馆房间,刚进门,人民日报记者蒋建科就来采访程相文。

  “程院长,早就看过您的很多报道,深受感动!”一进门,蒋建科就真诚地和程相文聊了起来。从黄淮海地区的玉米种植,到浚单20的选育……这一聊就是一个多钟头。

  从海南到北京,可能是旅途劳累,晚上,已经76岁的程相文身体有些不适。但一听说国务院总理温家宝14日要亲自为他颁奖时,这位白发老人一下子又兴奋起来,整晚心情都无法平静。

  “去年,我与温总理见了两次面,明天又要第三次见面,这一年多一点时间,三次见温总理,能不高兴吗?”13日一早,程相文激动地对大家说。

  按照会务安排,13日下午,程相文要和其他获奖人员一起去人民大会堂参加领奖彩排。“您现在感觉累吗?”回到宾馆,记者问程相文。“不累!能在这么大的会场彩排,特别激动。”他笑着说。

  参会当天

  老程50年来最高兴

  2月14日是程相文参加工作50年来最高兴、最激动、最难忘的一天。虽然头天晚上没休息好,但他还是当天早上不到6点就起床了。

  出发前,他特意把张守林等几名团队人员叫到跟前,开了个小会。“今天能获这么高的大奖,咱决不能只为自己伸大拇指。”程相文严肃地叮嘱,“一个人要是整天只为自己伸大拇指,那么,这个人以后肯定不会再出啥成绩了……”

  奖励大会开始前,胡锦涛等党和国家领导人要会见获奖代表。

  “这是我第一次与胡总书记见面,太激动了……”当天下午,程相文接受记者采访时依然难掩内心的激动,“跟胡总书记握手时,我感觉浑身热乎乎的!”

  “随后就是温总理,还没等我说话,温总理就说‘老程,这个奖你应该得’。”程相文面带微笑说。总理对他工作的肯定,让他深感责任重大。“今后只有好好干,才能对得起温总理的重托。”程相文说。

  上午10时,在雄壮的国歌声中,一年一度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开幕。根据会议议程,党和国家领导同志先后为获奖代表和组织颁发了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等五大奖项。

  伴着喜庆的音乐,程相文向温家宝总理走来。“我还差一步没走到温总理面前,温总理就把手伸出来和我握手。”谈及这一细节,老程很感动,“我接过证书时,总理还说‘祝贺你啊,老程!’”

  虽然整个奖励大会历时约一个小时,但对于程相文来说,他用了50年不懈奋斗才站在了国家科技奖励最高领奖台上,拿到了“比金子还贵”的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的获奖证书。

  这红色的证书里究竟包含了多少酸甜苦辣,也只有他一个人知道。

  三天的采访,让记者深深地感到,太多华丽的语言,在这位奉献了一生的老人面前,都会黯然失色。我们唯有向他学习,祝他健康!

浚单20连创高产纪录 成果国际先进 

尹新婷 席波 张心致

  黄淮海地区是我国独一无二的夏玉米集中产区,常年耕种面积在1.5亿亩以上,产量约占全国玉米总产量的35%,在国家粮食安全生产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玉米新品种浚单20的育成突破了高产与抗逆育种有效结合的技术瓶颈,实现了黄淮海地区抗高温、干旱、阴雨寡照等气象灾害玉米育种瓶颈的重大突破,有着其他许多玉米品种无法比拟的优点。”市农科院研究员秦贵文向记者介绍,比如株型紧凑、株高穗位适中、产量高、结实性好、后期灌浆快、耐高温干旱及阴雨寡照、综合抗性好、适应性广,其品质分别达到国家普通玉米一级和饲用玉米一级标准。

  “衡量玉米种子的好坏,产量是硬指标。”这是程相文常说的一句话。

  2005年,15亩浚单20夏玉米超高产攻关田平均亩产达1006.85公斤,中国工程院院士戴景瑞称赞其“创造了世界夏玉米同面积高产纪录”。

  2008年,在全国玉米品种高产竞赛内蒙古展示点,浚单20亩产达1095.52公斤。

  2009年,万亩浚单20连片夏玉米高产示范方平均亩产达858公斤,在黄淮海率先实现夏玉米万亩大面积单产超过850公斤的突破;百亩浚单20连片夏玉米高产攻关田平均亩产达1018.6公斤,率先实现亩产1000公斤的突破;在全国完成3个浚单20百亩高产创建示范区、14个千亩高产创建示范区、两个万亩连片高产创建示范区建设任务,建成高产样板田3.43万亩,3个浚单20百亩高产创建示范区平均亩产分别达1018.6公斤、986.3公斤和853.6公斤;14个千亩高产创建示范区平均亩产中产区超过了550公斤,高产区超过了650公斤;两个万亩连片高产创建示范区平均亩产分别达858公斤和817.6公斤。

  2010年,我市万亩核心示范区玉米平均亩产达851.6公斤,再创全国纪录;首创国内3万亩以上连片平均亩产达782.8公斤的高产纪录。

  2011年,5万亩玉米高产创建示范片平均亩产751.5公斤,首创全国5万亩连片夏玉米亩产最高纪录。

  中国工程院院士戴景瑞在对浚单20鉴定时认为:“浚单20育种目标明确,技术路线科学合理,种质创新和品种选育有重大突破,实现了良种良法配套,为我国玉米生产作出了重大贡献,成果整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中国工程院院士方智远评价浚单20:“第一,从创新角度来说,它的种质创新非常好;第二,从内容上讲,它非常全面,既有育种,又有配套栽培技术;第三,它的效果非常好,效益非常高,为我国玉米产业甚至对农业生产的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

我市广大科技人员表示
向程相文学习
为科技创新作贡献 


尹新婷 席波 张心致 

  本报讯 (记者 尹新婷 席波 张心致)2月14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以玉米育种专家、市农科院院长程相文为首的团队培育出的高产玉米杂交种浚单20项目荣获2011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得知这一喜讯后,我市科技人员纷纷表示,要向程相文学习,立足岗位,努力奉献。

  跟随程相文工作多年的市农科院研究员秦贵文、张守林、常建制等人异常兴奋。他们说,浚单20项目荣获2011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这不仅是市农科院的荣誉,也是全市人民的荣誉。高产玉米杂交种浚单20,从选育、育成、审定、推广,到今天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这其中凝聚着程老近20年的心血和汗水。他一辈子专心干了一件事,就是选育玉米新品种,成为我国著名玉米育种专家。我们从他身上学到了很多东西。程老今年已76岁了,到北京领奖的前几天还在海南育种基地辛勤工作。作为程老身边的科技人员,我们要学习程老为科技事业鞠躬尽瘁、无私奉献的精神,努力把“永优”种业做强做大,为加快中原经济区建设,保障我国粮食安全作出新贡献。

  “浚单20项目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既是全市科技界的一件盛事,又是全省科技界的一件盛事。因为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县级科研单位第一个获得的国家级科技大奖,也是我省省辖市第一个获得的国家级科技大奖。这的确是不容易的。”市科技局总农艺师刘明利兴奋地说。

  市农业局农技推广中心高级农艺师毕桃付说:“我们为浚单20项目获得国家级大奖感到自豪和骄傲。我们要向程老学习,用饱满的工作热情,真心实意地为农民搞好技术服务和指导,不断提升全市粮食生产科技水平。”淇滨区农业局总农艺师郭全印说:“程老几十年如一日,辛勤耕耘在农业科技第一线,这种为科技事业鞠躬尽瘁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浚单20大事记

  1991年至1996年,玉米单交种浚单20进行杂交组配。

  1997年,开始多点试验和推广种植。

  2003年,通过河南省、河北省和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被农业部列为国家重点示范推广玉米新品种。

  2004年,被科技部列为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2004年以来连续被农业部推荐为全国玉米主导品种。

  2005年,通过内蒙古自治区引种认定;被认定为河南省高新技术产品。

  2006年,通过湖南省审定。

  2008年,“玉米新品种浚单20产业化研究与开发项目”被列为河南省重点科技专项。

  2009年,通过天津市引种认定;“玉米新品种浚单20产业化研究与开发项目”成果通过省级鉴定;“浚单20玉米新品种选育及配套技术研究”获鹤壁市科技进步特等奖。

  2010年,“玉米单交种浚单20选育及配套技术研究与应用”获河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2011年,“玉米新品种浚单20产业化开发与研究”项目获“十一五”河南省优秀重大科技专项;“玉米单交种浚单20选育及配套技术研究与应用”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程相文与国字号浚单20

河南省鹤壁市《淇河文化研究》网         站长:姚慧明       电话  0392-2181169    电子邮箱: yhm450217@tom.com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 不得复制、翻印、镜像!    设计策划:老农

ICP090208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