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淇河文化研究7

淇河文化研究  第七卷 2012年

 

   

 

淇卫名人 - 孙思邈对医学的主要贡献
孙思邈对医学的主要贡献
 
作者:   加入时间:2012-2-28 12:44:37

        (1)重视妇、幼保健,奠定中医妇产科专科独立发展的基础。中国在唐代及其以前,医学分科中没有妇产专科,儿科在唐代已设有少小专科,但在此以前极少有儿科专著。孙氏《千金方》与众不同的是把妇、儿科列于内外各科之前,他说“先妇人小儿而后丈夫耆老者,则是崇本之义。”还说由于“胎妊生产崩伤之异,......所以别立方也”。指出妇女和儿童关系到人类的繁衍,强调妇女、儿童生理病理的特殊性,因而《千金》两书以总共九卷的篇幅详尽地阐述了妇、儿科的生理、病理和疾病防治,在中国传统医学体系中,发展了这两个专科各自系统内容,为妇科、儿科学进一步独立发展奠定理论基础。孙氏有关妇女孕产期保健和产褥疾患的论述,关于胚胎发育、养胎胎教学说,妊娠并发症防治,助产及顺产、难产的处理,以及新生儿养护等许多阐述,都与现代围产医学内容相吻合。还提出不患胡臭、瘿瘘、气嗽、疥癣、白秃......等,方可选作乳母。他认为不孕症与男女双方有关,不可只责女方,注意男女同治。

(2)药物学和方剂学

孙思邈对药物的栽培、种植、采集、加工、贮藏和炮制以及制剂和处方等,实践经验丰富,有深刻的见解。他强调掌握中药采集时节,否则“与朽木不殊”,“与凡草不别”;列举了238种植物药且涉及其花、叶、根、果的采集时日,载明采集后必须阴干,曝干或火干,以保证质量。还重视地道药材,论述了唐代当时133个洲特产519种药物。孙思邈开历史之先河,使中药由野生变家种,详细叙述了枸杞、牛膝、地黄等十五种药物的种植,从择地、选种、育苗直到施肥、灌溉、收获等十数道工艺流程一一具体介绍。在中国药学史上他率先详述了药物的贮藏问题,全面介绍药物的干燥、密封、防霉变、防鼠、防蛀的具体措施。对中药的炮制也非常讲究并不断革新,如对生地黄、熟地黄的炮制方法比前人有很大提高,并多次改进。以熟地黄为名,并记述采用蒸制工艺,现知最早文献是《千金翼方》,其法至今仍在应用。对钟乳石、鹿角胶等矿物、动物药的炮制方法较《雷公炮制论》也有很大改进;特别是有毒中药的炮制,贡献很大。如巴豆有大毒,孙氏已知道其毒性在油中,故主张炮制去油,方法简单,至今沿用,对他认为有毒的十余种矿物药都介绍有去毒炮制方法。孙氏制剂剂型有汤剂、酒剂、散剂、丸剂、膏剂、乳汁剂、溶剂、溻剂、栓剂以及薄贴、膏药等,给药途径及方式有内服、外涂、药物按摩、湿敷、撒布、温熨、喷咽、吹耳鼻、滴眼、滴鼻、洗浴、肛门或阴部坐药、佩绛带、灌肠、薰法等,灵活多变,丰富多采。在方剂方面孙氏虽大量吸收他人经验,但不盲目照搬,大多经过研究及实践才收载入书。他善于将古方的严谨、经验方的灵活、民间单方秘方的简便和特效,兼而取之,依据具体情况或加减化裁,或单用、联用,提高疗效。如他将张仲景的当归生姜牛肉汤灵活化裁调制出羊肉汤,羊肉当归汤、羊肉杜仲汤等九个方子,分别用于妇女产后虚损各症,扩大使用范围,适应病情变化复杂的需要,为后世树立了典范。孙思邈在实践中创立了或在其著作中首载许多新方,例如:犀角地黄汤、独活寄生汤、温胆汤、小续命汤、韦茎汤、磁朱丸等、疗效确实,至今为医家喜用。孙思邈在美容护肤的理论与技术方面,继承唐以前成就,且进一步丰富和发展,论述美容面药防治面肤疾患、毛发养护、生发乌发、以及唇口美化、衣香身香等方剂240余首,这方面的遗产极有开发价值。孙思邈还是著名的炼丹家,他的实验对火药的发明做出了贡献。

(3)对针灸学理论和技术有许多发挥和创新。《千金》书中除专篇论述外,各科疾病运用针灸疗法的处方约400余条。他创绘有彩色明堂三人图,使医生能“依图知穴,按经识分”,且纠正以前旧图的一些错误。为使取穴准确孙氏发明了多种手指比量取穴法,后人在此基础上发展为同身寸法,沿用至今。他创立的“阿是”穴名及其定位法,从此也成为重要穴位。还发现补充了许多经外奇穴,其中有命名和具体部位者就有130多个,如其中治癫痫狂症的十三鬼门穴,现用于治疗精神分裂症,效果很好;还有无穴名只有部位,如“灸手十指爪下”,后世医家称为“十宣”穴,这是抢救“卒死”的重要穴位。孙氏制定了简明扼要易于掌握的孔穴主对法,即针灸什么穴位,可治什么病,腧穴如何配伍。“或一病有数十穴,或数病共一穴”,主张因人因病制宜取穴,针灸也要辨证论治,这也是孙氏创见。孙氏重视灸法,还提倡保健灸,运用灸疗法治疗热症及急症,扩大灸疗的适应范围。孙思邈指出“针而不灸,灸而不针,皆非良医也;针灸而不药,药而不针灸,尤非良医也”。强调针灸和药物结合运用,发挥诸种疗法的互补作用,这是孙氏一个重要学术思想。

(4)发展《伤寒论》学说 。张仲景的《伤寒论》是中医辩证论治的经典著作,但因战乱影响,流传不广,孙氏在晚年著作《千金翼方》时才看到该书较完善的版本。他钦佩仲景“特有神功”,用于临床“未有不验”,但认为该书“旧法方证,意义幽隐”,一般医生较难掌握,遇有急症难以依法救治;经过潜心研究,他改比较抽象的六经辩证为“方证同条,比类相附”的方法,将《伤寒论》条文按方证分别比类归附,将方剂主治和临床证侯密切联系,以便“仓促易知”。提高诊断与治疗水平,这一科学的比较分析方法为后世研究《伤寒论》开辟了新的途径,为许多著名学者效法。孙思邈还特别强调桂枝汤法、麻黄汤法、青龙汤法三法的重要,认为“此之三方,凡疗伤寒不出之也。”这一见解后世发展为三纲鼎立学说,影响深远。孙思邈对伤寒与温病的区别早有一定认识,赞成《小品方》所谓二者“其实殊矣,所宜不同,方说宜辨”的观点。《要方·辟温》篇,专述“令人不染温病及伤寒”等方36首,包括口服、涂鼻孔、粉身、洗浴、佩带裹肚绛带药方及井水消毒,空气消毒的药剂和方法,预防传染病。

(5)对疾病诊治和急救医学的贡献。由于孙思邈有八十多年的实践经验,又善于观察分析和思考,重视对疾病个性的研究,因而对各科疾病的认识和诊断治疗水平,许多方面都超过前人,且有不少创造或革新。唐朝统一中国后,原来只流行于江南的脚气病,在北方也广泛发生,苏敬就曾指出:“得此病者,皆以不在江岭,庸医不识,以为他病,皆错疗之,多有死者,风气毒行,天下遍有。”孙思邈对本病与自然地理、社会环境、历史变革、生活饮食习惯等进行深入研究,并依据自己的防治经验,在《千金方》中较系统地论述了该病的病因、病理、症状表现及诊疗方法。特别是他提倡“食粳米、粟米、梁米”,并发明常服楮白皮煮米粥即不发病的防治方法,对遏制本病流行具有重要意义。孙氏还首创以猪肝治疗暮无所见“雀目”(夜盲症),又运用多种动物肝脏治疗视力减退。孙氏当时不可能知道脚气病是缺乏维生素乙1,夜盲症是缺乏维生素甲;但他经过长期实践和缜密思考,在世界上最早发明、记载了上述极有科学价值的有效疗法。现在人们已经知道粳米和一些粗粮、楮白皮等富含维生素乙1;动物肝脏富含维生素甲。孙思邈研制成功的“太一神精丹”,这是一个利用磁石(四氧化二铁)等氧化剂从雄黄、雌黄中提取砒霜的方剂,是世界医学史上用砒霜治疗疟疾最早的有效疗法,比英国医师孚勒(Fowler)于1786年用砒霜作为鸡那树皮的代用品,制成亚砷酸溶液(被称为孚勒氏液)治疗疟疾要早一千一百多年。而且孙氏当时的治疟疗法更为丰富,他在《要方》温疟一章除灸刺法以外,列方34首,其中15首内应用了常山。孙氏已经认识到麻风病症型“有多种不同”,有“遍体无异而眉须已落”,“有遍体已坏而眉须俨然”,有“顽钝不知痛痒者”......等,“种种状貌不同”,认为“难疗易疗有异”,指出“斯疾最大,疗之于微,亦可即差”,在中国最早提出本病早诊断早治疗的重要性,并是中国古代亲自治疗麻风患者最多的人。他亲自治疗麻风病人600余人,治愈60余人。孙氏还创造了许多抢救急症的疗法,如设计并使用以鹿筋条浸软揉作团状系线吞入取出咽腔异物;以烧烙止血法治疗“牙齿涌血出”;他的治小儿咽中肿肉不得食方“是先以竹筒置入口中,再经竹筒以烧铁柱入与肿大的扁桃体接触烧烙,经过数次治疗,使之逐渐缩小,以至消除了影响进食的症状。这是今日扁桃体烧烙法的启始。孙氏创用了“验透膈法”以诊断脓胸(见《要方》卷22)。在《要方》备急卷载述有对于卒死、中毒、意外伤害等急救方法,内容丰富多彩。

(6)在食疗、养生和老年医学方面有重大贡献。孙思邈是百岁以上的长寿医学家,德术皆超,经验丰富,又有医好自已风冷、痨瘵、毒痢、中风、疮痈等重病的切身体会,所以对养生和老年病防治有独特见解。在《要方》中专述食治和养性,在《翼方》中以更多篇章分论养性、辟谷、退居、补益,而且首先提出“养老大例”和“养老食疗”,创造了我国初具规模的老年医学体系,较西方罗杰.培根于13世纪写的《老年人的治疗与青年人的保护》一书早约六百余年”。“他是我国历史上把延年益寿学说同防治老年病紧密结合起来,并使之成为有理论联系实际特色的一门学科的第一人”。孙氏说:“安身之本,必资于食,救急之速,必凭于药,不知食宜者不足以存生也。”如能“以食平疴”才算是高明的医生。指出药性刚烈常有毒性,不能随意应用,医生应当充分了解病情,“以食治之,食疗不愈,然后命药”。孙氏以果实、蔬菜、谷米、鸟兽、虫鱼分类,列述230多种可供食疗的药物,并述其适应症,服用方法以及宜忌事项。在这许多物品中如葡萄、枸杞、瓜子、苡仁、乳酪......等直到现在仍是食疗常用之品。孙氏收集并研制了许多良效方剂,如他设计的服牛乳法,其中所包涵的免疫、减毒思想,以及前已述及在治疗营养缺乏病证的创造,显示出他那卓越的智慧。孙氏食疗思想对后世影响很大,其弟子孟诜受其启发著成《食疗本草》一书,宋代《证类本草》、《太平圣惠方》、《圣济总录》等及元代《饮膳正要》以至明代《本草纲目》中都从其中汲取营养。

孙思邈认为人们不可能长生不老,但争取健康长寿则完全可能,指出要达到这一目的,最重要的是善于养性,也就是注意养生,“善养性者,则治未病之病是其义也”。他以注重预防为主的主导思想,总结并发展了唐以前养生学的成就,阐述了有关饮食起居、调身按摩、导引气功、情志心理、性医学等理论与实践问题,并将其引入老年疾病的防治之中,开创了中国老年医学。他特别强调要勤于锻炼,应适度运动,指出“少思、少念、少欲、少愁、少怒......少恶行”是“养性之都契(公约)”。“多欲、多愁、多怒......”是“丧生之本”。其中许多内容都符合今日身心医学要求。他指出老年人生活习惯和性格有许多改变,青年人应当理解,善为养护,呼吁人们应重视老年病的防治、认为老年人有病不必治疗的主张是错误的。他将老年人和青年人的生理特点作了比较,说青少年像一座新房子,老年人则像一座旧房,破漏之处较多,须要经常修补,而药物正是修补材料。《千金》二书中涉及老年人常见多发病约有60多种,孙氏在书中对心脏病、脑血管病、消渴(糖尿病)等叙述特别精细。孙氏对老年病的防治,归纳为食疗及药疗两类,首先重视食疗,在“养老食疗”章提出食疗方剂17首,多用动物脏器疗法,开中国脏器疗法之先河。孙氏研究的特制牛奶疗法及所创服乌麻(即黑芝麻)方,至今仍有开发价值。在食疗之外,就是药物补益,强调年过五十,肾气大衰,脏腑机能减退,诸病蜂起,因而四时勿缺补药,列出补虚的大黄芪丸、恢复记忆力的柏子仁丸等。在《翼方》补益卷中更有大补养方8首,补五脏方45首,五脏气虚方9首,补虚丸散方22首,内容丰富,较前人多有发展和革新。更重要的是孙氏指出老年人要善于自我保健,要节欲减耗,节制饮食,适度运动,注意起居习惯,讲究个人卫生和环境卫生等,如饭后漱口,多沐浴,常习不唾地等;晚饭不要饱食,睡眠不要蒙头,睡眠姿热如狮子卧;他生动地将人比作一盏灯,精气神比作灯油,生命活动如同灯火之光辉,灯蕊燃烧大的,油尽灯熄较快,人寿即短,如灯蕊较小,则油尽灯熄较慢,人寿即长。老年人应经常注意精气神的养护,将不必要的消耗减至最低限度,就有益于长寿。

孙思邈博学多才,其哲学思想受易经的影响很深,无论其医德学说或医药学理论和实践都可充分证明。他处在盛唐时代,儒、道、释各家他都广收博采,为我所用,但他“和而不同”,并不是单纯的所谓“道教医学家”或“道教学者”,正如他自己在《千金翼方.序》中所说,是“异术同窥”、“奇方毕综”,“共成一家之学”,是一位伟大的医药学家。他在那样的时代氛围中,其思想和观念不可避免地存在着正确和谬误、唯物和唯心的某些冲撞和矛盾,但他一生总是不断探索,作出新的认知和创造,通过实践不断使自己的认识向正确的方向发展,从而为医药学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孙思邈对医学的主要贡献

河南省鹤壁市《淇河文化研究》网         站长:姚慧明       电话  0392-2181169    电子邮箱: yhm450217@tom.com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 不得复制、翻印、镜像!    设计策划:老农

ICP090208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