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淇河文化研究》第6卷

 

   

 

文史资料 - 千古淇河文化——金代淇水
千古淇河文化——金代淇水
 
作者:秋 雨  加入时间:2011-3-22 21:18:23

千古淇河文化――金代淇水(1)

2011-03-21 23:13

 

千古淇河文化――金代淇水(2)

2011-03-21 23:16

 

三、淇奥桃源

金代文学家、书画家王庭筠写有一首《大江东去》:

山堂晚色,满疏篱寒雀,烟横高树。小雪轻盈如解舞,故故穿帘入户。扫地烧香,团栾一笑,不道因风絮。冰澌生砚,问谁先得佳句。

有梦不到长安,此心安稳,只有归耕去。试问雪溪无恙否,十里淇园佳处。修竹林边,寒梅树底,准拟全家住。柴门新月,小桥谁扫归路。

王庭筠(1151—1201),字子端,号黄华山主、黄华老人、雪溪,河东(山西永济)人,一作熊岳(辽宁盖平)人,金代文学家、书画家。金世宗大定十六年(1176)进士,官至翰林修撰。善诗文,以七言长诗造语奇险见称。亦善书画,其画与诗文紧密结合,发展了文人画派,对后世影响甚大。金章宗承安元年(1196),被削职降为郑州防御判官。泰和元年(1201),复官翰林修撰。

词的大意是说:山中隐士的居所夕阳晚照,林中寒天里的麻雀纷飞雀噪,林间树冠之上横着一道薄雾轻烟。小雪花飘飘如在空中飞舞,片片钻进门帘飞入室内。打扫庭院诚敬礼拜,把香点着插在香炉中,而君子修竹只是相对一笑,对于风吹雪花根本不在意。竹子像是在对王庭筠说:请用冰水在砚中研墨,看看谁能先作诗写得佳句。

不再梦中魂游长安,落得个逍遥自在,心中也感到安稳,只有在田间劳作耕耘算了。问声王庭筠你可好吗?十里淇园风光无限,正是景色优美所在。就在这淇园修竹林边,寒梅树下,筑起一座茅庐定居多好呀!庭院柴门对着一弯新月,可是门前小桥上的归路由谁扫呢?当然是风扫小路了。

王庭筠用词描写了淇奥一处佳境,淇园竹林的边上有一处茅庐柴扉,先是夕阳晚照,林间雀噪夕阳,继后是门前腊梅盛开,四周淇竹青青,雪花飞舞,夜幕降临,一弯新月对着柴扉,门前小桥归路上的落雪被风吹去。这里尤似一处仙居,又是人间一处桃源世界。

记得秋雨在《淇奥梦》第八十九回,也记述过淇河岸边一处世外桃源。梦中的主人公常云梦在淇奥桃源看到了玉米树、多果同株植物、大豆花生同株农作物、西红柿马铃薯同株农作物、西瓜红薯同株农作物等,科学的未来也许就能美梦成真。面包树、棉花树南方就有,河南农科院也有棉花树,鹤壁浚县玉米产量创下万亩高产记录,同株农作物上个世纪国外就有了,夏季小麦河南上个世纪就种植了,高产杂交稻出自袁隆平之手,科学在创造着人间奇迹。秋雨把常云梦在淇奥桃源唱的两首歌曲抄到这里:

一剪梅·迎春:

冬去春归岁丑牛。气象更新,数尽风流。雾岚远望路芬芳。时代征途,探索寻求。

淇奥新艳竟自由。花蕾含苞,鸟唱枝头。山河万里起春潮。继往开来,淇水飞舟。

浪淘沙·新春:

淇奥远凭栏,无限江山。继承发展有今天。万里山河披锦绣,天上人间。

冬去送春还,又是一年。金牛奋起拓无前。众志成城齐踊跃,谱写新篇。

四、终生遗恨

金代文学家蔡松年写有一首《水调歌头》:

年时海山国,今日酒如川。思君领略风味,笙鹤渺三山。还喜绿阴清昼,薝卜香中为寿,彩翠羽衣斑。醉语嚼冰雪,樽酒玉浆寒。

世间乐,断无似,酒中闲。冷泉高竹幽栖,佳处约淇园。君有仙风道骨,会见神游八极,不假九还丹。玉佩碎空阔,碧雾翳苍鸾。

这首词的大意是说:当年海外之金国,今天金朝待我之优厚。朋友啊!君可能品评出个中滋味?古之周灵王太子晋竽笙凤鸣,游于伊洛间,道士浮丘公接他登上嵩山,三十余年后乘白鹤驻缑氏山顶,举手相谢时人仙已乘仙鹤而去,飘渺于海上方丈、蓬莱、瀛洲三山。青天白日的绿荫之下,美酒飘着郁金花香,席间向尊长敬酒祝其长寿,身着鲜艳翠绿五彩斑斓羽衣的女子还在歌舞助兴。醉后谈论品味起来辞意高雅清新的文章,虽是玉液琼浆,举杯仍觉心中有些寒意。

人生于世间,再快乐也绝对不比沉醉于美酒中的闲适。绿荫之下,泉水清澈,依偎翠竹,在这幽僻栖止之处畅饮美酒,相约醉聊歌咏尤似身处淇园仙境。君可是具有仙人的风度,道长的气概,风骨神采与众不同,不借用九还仙丹的功力,在这里笑谈醉饮身形不动,却能魂游八方遐方。宁为白玉破碎与苍穹,神鸟苍鸾隐于迷雾之中。

蔡松年(1107-1159),字伯坚,因家乡别墅有萧闲堂,故自号萧闲老人,真定(河北正定)人,金代文学家。天会年间授真定府判官,仕至右丞相,封卫国公,卒谥文简。蔡松年还写有一首《水龙吟》,涉及到淇河卫地:

以太行之麓清辉,地和气秀名天下。共山沐涧,济源盘谷,端如倒蔗。风物宜人,绿橙霜晓,紫兰清夏。望青帘尽是,长腰玉粒,君莫问、香醪价。

我已山前问舍。种溪梅、千株缟夜。风琴月笛,松窗竹径,须君命驾。住世还丹,坐禅方丈,草堂莲社。拣云泉,巧与余心会处,托龙眠画。

词前写有如下序文:余始年二十馀,岁在丁未,与故人东山吴季高父论求田问舍事。数为余言,怀卫间风气清淑,物产奇丽,相约他年为终焉之计。尔后事与愿违,遑遑未暇。故其晚年诗曰,梦想淇园上,春林布谷声。又曰,故交半在青云上,乞取淇园作醉乡,盖志此也。东山高情远韵,参之魏晋诸贤而无愧,天下共知之。不幸年逾五十,遂下世,今墓木将拱矣,雅志莫遂,令人短气。余既沈迷簿领,颜鬓苍然,倦游之心弥切。悠悠风尘,少遇会心者,道此真乐。然中年以来,宦游南北,闻客谈个中风物益详熟。顷因公事,亦一过之,盖其地居太行之麓,土温且沃,而无南州卑溽之患。际山多瘦梅修竹,石根沙缝,出泉无数,清莹秀澈若冰玉。稻塍莲荡,香气蒙蒙,连互数十里。又有幽兰瑞香,其他珍木奇卉。举目皆崇山峻岭,烟霏空翠,吞吐飞射,阴晴朝暮,变态百出,真所谓行山阴道中。癸酉岁,遂买田於苏门之下,孙公和邵尧夫之遗迹在焉。将营草堂,以寄馀龄。巾车短艇,偶有清兴,往来不过三数百里,而前之佳境,悉为己有,岂不适哉。但空疏之迹,晚被宠荣,叨陪国论,上恩未报,未敢遽言乞骸。若僶勉驽力,加以数年,庶几早遂麋鹿之性。双清道人田唐卿,清真简秀,有林壑癖,与余作苍烟寂寞之友。而友人杨德茂,博学冲素,游心绘事,暇日商略新意,广远公莲社图,作卧披短轴。感念退休之意,作越调水龙吟以报之。

蔡松年与老朋友吴激在一起议论购买田地的事情,说起来淇奥景色和淳朴民风,像是有晚年归隐淇奥之意。吴激是宋朝宰相吴栻之子,书画家米芾之婿,字彦高,号东山,建州(福建建瓯)人。由此可以推测那时间淇河两岸一定风光无限,估计那时间金兵还没有破坏淇园竹林,可恨野蛮作恶的金兵,对淇竹肆无忌惮地砍伐破坏,致使美丽的淇河风光不再有往日颜色。

北宋宣和末年,蔡松年跟随父亲守燕山,北宋军败绩时随父降金,金兀术攻北宋,与岳飞等交战,蔡松年曾为金兀术兼总军中六部事。金主完颜亮为了南渡灭宋,曾对两代仕宋的蔡松年擢以显位,以图影响南人。从蔡松年的作品可以看出,他投降金人后所受到的优厚待遇和流露出来矛盾的思想情感,他内心深处潜伏着的民族意识使他感到屈辱。因而他总有晚年归隐淇奥的想法,怎奈还要报答金人的知遇之恩,于是也只有极度饮酒,借酒浇愁,羡慕别人仙风道骨的潇洒,崇仰朋友冷泉高竹的节操,空怀思念淇园的佳境,那种浓厚违心的屈辱,寄寓在他作品的字里行间。元好问评蔡松年时说:“百年以来乐府推伯坚与吴彦高,号吴、蔡体。”秋雨写几句《水调歌头》,算是个人对蔡松年的评价:

兵败敌方去,优待贵如宾。金人南犯同往,面对岳家军。掠马回头撤退,怎耐荣华知遇,矛盾恨伤神。欲罢不能够,唯有报金恩。

悲痛苦,羞耻辱,独呻吟。举杯南望,身宠魂辱两离分。叛宋投金追悔,违己休言回首,归隐遁山林。淇奥伴青竹,泉水濯身心。

一、简说金代

金(1115年-1234年),又称大金、金国、金朝,是位于中国东北地区女真族建立的一个政权。公元1125年灭辽,次年灭北宋,后迁都中都(北京),再迁都至汴京(开封),与南宋(1127-1279)并存。金全盛时期的版土东北到日本海、黑龙江流域一带,西北到河套地区,西边接壤西夏,南边以秦岭到淮河一线与南宋交界。公元1234年,被蒙古与南宋联合所灭。

金全盛时期设有五京十九路,分别是:会宁府、上京、东京、北京、西京、南京、中都、河北东、河北西、山东东、山东西、大名府、河东北、河东南、京兆、凤翔、鄜延、临洮、咸平。路是金代地方最高最大的行政区,相当于现代的省。路的最高官员是兵马都总管,上京路则由会宁府尹兼领。淇河卫地归河北西路,河北西路管辖区域为:真定府、彰德府、中山府、威州、沃州、邢州、沼州、磁州、祁州、浚州、卫州、滑州。

二、忆元好问

金原本处在奴隶社会,由于不断南犯,其文化深受汉族影响,由奴隶社会跳跃到了封建社会,因而他们的文化和意识形态依然十分落后,依然保留着原有低俗、惨无人道的野蛮人性,无论是经济、科技还是文化,比起南宋来金差得很远。但在文化方面也取得了相应的成就,毕竟有汉族文化的渗透和汉人的参与,其中戏剧较为突出,产生了元好问等著名文学家。先看一首路铎《卫州赠子深节度诗》:

淇上风光萃一楼,樽前北海百无忧。平分玉鉴渔村晚,四望黄云寡妇秋(原注:望一作卷),斜照钩帘纳烟翠,微飚高枕看安流。梅天消息和羹近,老稚宁容挽邓侯。

路铎(?-1218),字宣叔,冀州(河北)人,金代文人。明昌三年(1192)为左三部司正,累官右拾遗、右补阙、翰林修撰、侍御史、景州刺史。泰和六年(1206)召为翰林待制兼知登闻鼓院,除孟州防御史。路铎刚正,历官台谏,有直臣之风。贞祐初,蒙古军陷孟州,投沁水死。

卫州为北周所置,治淇河卫地浚县枋头村,唐移治汲县(卫辉),元升为卫辉路。诗中之楼不会是卫辉的诗中之楼不会是卫辉的望京楼,因卫辉东北隅的望京楼是明朝万历年间(1573-1620)潞简王朱翊鏐所建,此楼也不临淇水。子深节度,子深是一人名,节度为节度使官名。唐睿宗时(710-711)始置,玄宗天宝初,于沿边重地设九节度使,一经略使,总揽辖区内军政。安史之乱后,内地也设节度使,辖二、三州至十余州不等。五代沿设又废,北宋初中央收兵权,节度使成为将相、勋戚和宗室的荣衔,无实权。辽、金设此官,元代废止。樽前北海就是北海樽前,北海樽原作北海尊,汉末孔融为北海相,时称孔北海,后常用作典喻主人好客。

诗的大意是:坐在淇水岸边高楼之上,观赏着淇上无限风光,陪着老朋友子深节度,对酒当歌,百事无忧。玉轮圆缺,渔村晚唱,正是荒凉惨淡的时辰,遥望苍穹遮月的云卷云舒,想起来北宋孔武仲的《鸣虫赋》:“嘈然四起,杂尔相呼。其幽阴悲秋,如寡妇秋叹于帏幄;其荒凉惨淡,似客舟夜语于江湖。”月色照耀着淇河两岸,隔着钩起的窗帘向外看,淇奥竹林朦朦胧胧,雾岚烟翠,春末夏初时节,微风吹拂,醉眼枕上伴着淇河碧水东流。窗外春雨霏霏,飞烟卷雾,手里捧着配以不同调味品而制成的醒酒羹汤,如此安逸地生活,但却不能忘记居安思危,可不能忘了邓国国君的前车之鉴。

邓国国君的前车之鉴,说的是楚文王二年(前688)冬,楚文王举兵北上伐申,楚、申之间有邓国(湖北襄樊市),楚伐申(河南南阳),必须假道于邓。邓与楚为姻亲,当时的邓君祁侯是文王之舅,文王虽有伐邓之意,一时尚无口实。文王引兵过邓时,邓有三位大夫劝说邓侯乘机杀死文王,邓侯未从,按正规的礼仪接待了文王。文王继续北上,攻灭申国,除掉了周朝南土最大的一个异姓国,将申变成楚国的一个大县。此时邓虽幸存,但已危若釜底游鱼,次年春,楚师自申返楚的途中伐了邓。

不知这首诗是在子深节度面前哀叹北宋,还是为金的命运忧心,从蒙古军陷孟州,路铎投沁水而死来看,应该是在为金唱挽歌。有人说这首诗应该是元好问所作,元好问生于金章宗明昌元年(1190)七月初八,元宪宗蒙哥七年(1257)九月初四日,卒于获鹿(河北省)寓舍,山西秀容(山西忻州)人。21岁前,他过的是学生和公子哥儿的优裕生活。二十来年,随着他的过继父元格,转徙于山东、河北、山西、甘肃的县令任上,太原王中立、翰林学士路铎、名儒郝天挺等都对元好问有过指教师授,得到了良好的教育,很早就显露出文学才华,但他科场失意后养成了嗜酒的不良癖好。淇河卫地的浚州、卫州、滑州当时归河北西路管辖,元好问应当到过淇奥。

22岁至35岁,元好问遭受战祸,家破人亡,逃难至河南登封定居。35岁中博学宏词科入选翰林院,到金天兴二年(1233)汴京城破被蒙古兵俘虏,是他宦海浮沉和仕途最终结束时期。期间出任镇平、内乡、南阳县令,后再调金朝廷任尚书省令史,移家汴京,经历蒙古围城、崔立叛降、汴京城破、被俘囚押的饥饿忧愁、流血流泪、生离死别等恶梦般的生活。

天兴二年(1233)四月,元好问被蒙古兵俘虏押赴聊城软禁,到元太宗窝阔台十年(1238)八月,结束囚徒生活,期间他痛心金国的沦亡,奸贼的误国,并以诗存史集《中州集》,寓有缅怀故国和以金为正统的深意。窝阔台十一年(1239)秋,他返回故乡忻州,到元宪宗蒙哥七年(1257)九月初四,68岁时在获鹿寓舍逝世,是他的遗民不仕和为金史编纂四处奔忙搜求有关资料时期,期间他的交游范围更广,作诗为文更多,对蒙古国的态度也逐渐转变。

元好问是我国金末元初最有成就的作家和历史学家,文坛盟主,是宋金对峙时期北方文学的主要代表,又是金元之际在文学上承前启后的桥梁,被尊为北方文雄、一代文宗。元好问是一位才华横溢、多才多艺的文学家,他对当时所有的文学形式无不涉猎,除金院本之类的戏曲作品未见流传至今的实证或记载传说之外,其他的几乎都有,诗、词、歌、曲、赋、小说,传统的论、记、表、疏、碑、铭、赞、志、碣、序、引、颂、书、说、跋、状、青词,以及官府公文诏、制、诰、露布等,均掌握熟练、运用自如。除了长于诗文、从政之外,还深于历算、医药、书画鉴赏、书法、佛道哲理等学问,他的朋友遍及当时的三教九流,既有名公巨卿、藩王权臣,也有一般的画师、隐士、医师、僧道、士人、农民等,据有人考证,其有文字可据者达500余人。元好问当过朝廷和地方官,都能尽心竭诚,兢兢业业,关心国家兴亡,关心民生疾苦,所以政治声誉非常高。他的诗作成就最高,形成河汾诗派,其词为金代一朝之冠,可与两宋名家媲美,其散曲虽传世不多,但当时影响很大。今存元好问词377首,散曲9首,其中《卫州感事二首》写到淇奥:

神龙失水困蜉蝣,一舸仓皇入宋州。紫气已沉牛斗夜,白云空望帝乡秋。劫前宝地三千界,梦里琼枝十二楼。欲就长河问遗事,悠悠东注不还流。

白塔亭亭古佛祠,往年曾此走京师。不知江令还家日,何似湘累去国时!离合兴亡遽如此,栖迟零落竟安之?太行千里青如染,落日阑干有所思。

诗中“落日”,一作“独凭”,太宗九年丁酉(1237),是年元好问48岁,秋季暂归忻州,冬还冠氏,这首诗作于是时。他的一生有多次到淇河卫地的机会,《卫州赠子深节度诗》最后一句中邓侯典故,似乎元好问更有资格引用,这首诗更像是元好问为金唱的一首挽歌。也许是元好问在淇奥同子深节度一起饮酒,席间所写这首词被后人张冠李戴,算成了路铎所写。元好问诗歌的主要成就在于丧乱诗的思想价值和山水诗的审美价值,《卫州赠子深节度诗》正是写淇奥山水风光,由淇奥风光联想到金之国运,顿生居安思危之忧。

说到元好问,秋雨总能想起汾河岸边的那个夜晚,夜幕之下,一对大雁误入捕雁人的大网,直到黎明,一只大雁脱逃。逃脱的那只大雁在上空盘旋着,没有飞走,最后投地而死。捕雁人向路人讲述着两只大雁的故事,一位书生买下了两只死雁,把它们葬在了汾河岸边,并且写了一首《摸鱼儿·雁丘词》: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欢乐趣,离别苦,就中更有痴儿女。君应有语。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为谁去。

横汾路,寂寞当年萧鼓,荒烟依旧平楚。招魂楚些何嗟及,山鬼自啼风雨。天也妒,未信与,莺儿燕子俱黄土。千秋万古。为留待骚人,狂歌痛饮,来访雁丘处。

书生不是别人,他正是汾河岸边的元好问,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每当大雁深秋南飞的时候,雁叫声声惹醉别离故乡的游子,面对雁丘,面对南飞的大雁,秋雨为大雁的忠贞不渝所感动,欣然展纸提笔祭奠那只殉情的大雁:

古今情,化作泥土,悲欢生死归去?长空声叫双飞鸟,魂伴他乡云路。身相许,无悔处,白头偕老痴情侣。温馨话语,展翅碧云天,苍茫阅尽,南北有甘苦。

魂归路,荒墓萧条作古,哀鸿啼月凄楚。人间夫妇觉惭愧,遭难自离风雨,天也怒。歌可贵,同甘共苦一怀诉,悲歌莹墓。为禽冢哀怨,心伤梦醉,遥对雁丘处。

每当说起元好问,秋雨也会想起内乡县衙,虽然那不是元好问当年所坐的县衙,因为该县衙始建于元大德八年(1304年),且县令为正六品,但从县衙的楹联中似乎能看到元好问的身影。秋雨把楹联抄在这里:

县衙大门:治菊潭,一柱擎天头势重;爱郦民,十年踏地脚跟牢。

大堂:欺人如欺天,毋自欺也;负民即负国,何忍负之。

吏房:选官擢吏贤而举;考政核绩廉以衡。

礼房:倡礼兴学崇孔孟;制章定典尚萧曹。

兵房:厉兵秣马备不懈;枕戈待旦防未然。

内宅门:为政不在言多,须息息从省克己而出;当官务持大体,思事事皆民生国计所关。

三堂: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说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吃百姓之饭,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

我的家乡浚县城中也有一处旧县衙,刚记事的时候,浚县城里的四条大街我都敢随便跑,唯独不敢去东后街再向正西的小西门里街,不是因为公安局、法院在那里,我是怕风掣电闪的汽车,因为那时间由新乡到安阳的汽车走的就是那条路。汽车由东后街正西,直出西观澜门,然后沿着卫河,依着城墙向南,跨过西城门外的云溪桥再折向北去,沿着卫河西侧直到屯子再向北去,最后过汤阴到达安阳。如果再往前追溯,新乡到安阳经浚县时,走的路线是出浚县北门,经过一片沙区,路的东边有有桑村庙、安阳地区农大,由桑村庙西侧开始向西北延伸,然后沿卫河大堤北去西折,跨过卫河,再从屯子北去前往安阳。小的时候我就住在观澜门内小西门里街,公安局就是浚县曾经的县衙所在地。

浚县县衙为明洪武三年(1370)知县项如英始建,永乐年间知县王宪、鞠芳,宣德初知县焦瑾相继增饷,弘治十四年(1501)郭东山重修县衙座北向南,县衙中部大门前有照壁,大门内有仪门、二堂、三堂及房科等,东则有典史署、县丞署,西则有监狱、花厅、再成轩等。新中国成立后,县衙北部被粮食部门占用,南部和东部及相邻的文庙被公安局占用,后来如何变化我就不知道了。

浚县县衙遗址南北长一百零八米,东西平均宽一百三十米,面积一万四千平方米,据说县衙内大量古建筑被拆,内里应有大量石柱、碑刻等重要文物古迹。浚县县衙是浚县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研究浚县明清历史,进一步挖掘名城文化内涵具有重要意义。





 

 
     
千古淇河文化——金代淇水

河南省鹤壁市《淇河文化研究》网         站长:姚慧明       电话  0392-2181169    电子邮箱: yhm450217@tom.com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 不得复制、翻印、镜像!

ICP090208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