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淇河文化研究》第6卷

 

   

 

文史资料 - 千古淇河文化——淇水复兴(北宋年间)(1-6)
千古淇河文化——淇水复兴(北宋年间)(1-6)
 
作者:秋 雨  加入时间:2011-3-12 14:19:57

千古淇河文化――淇水复兴(北宋年间)(1)

2011-03-12 09:05

 北宋(960-1127)王朝建立后,公元964年、965年、970年、974年先后消灭了荆湘、后蜀、南汉、南唐,使中国又归于统一,但由于辽、金、西夏等国的并存,使北宋一直处于外族的危胁之中。公元1004年、1044年分别与辽、西夏签订了澶渊之盟、庆历和议,边境才有了数年的相安无事。内部先后进行了杯酒释兵权,科举增加了殿试,推行范仲淹的庆历新政,王安石推行新法,都算是推动了历史的前进。

北宋存续期间,西边界与北边界为:北部湾-广西西南边界-云南省东边界-西昌-成都-天水-兰州-陕西与内蒙边界-大同-保定-天津-渤海,西部有大理、吐番诸部,再向西(未接壤)有黄头回鹘、西周回鹘、黑汗,西北有西夏,北部有辽,辽的面积比北宋大得多。

北宋科举制度使北宋文人得到了可以自由发展的空间,文学艺术方面名人辈出,出现了王安石、范仲淹、司马光、苏轼、欧阳修等人,宋词达到了极高的水平,与唐诗并成为我国古典文学的艺术瑰宝,北宋绘画出现了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成为中国绘画史上不朽的佳作。《清明上河图》中近六百人跃然纸上,古代城市彻底打破了坊、市的界线,商店可以随处开设,不再采取集中的方式,长卷展示了当年汴京的风物。

北宋年间,千古淇河文化复兴,淇竹文化被文人们追思回忆,光大发扬,文人们感叹人生,记录黄河水患,诉说华夏旱灾,描写田园生活,歌颂淇河卫地风光,聊发感叹,伤怀北国南犯,每每提及淇河卫地,回忆淇奥,相思淇竹。

北宋末年官吏的腐败,迫使人民纷纷起兵反抗,方腊、梁山等农民起义,严重动摇了北宋的统治。北方崛起的金消灭了辽以后,矛头直指北宋。公元1125年2月,金兵分两路南侵。公元1127年,徽、钦二帝被掳掠到北国,后妃、皇子、宗室、贵卿等数千人泣泪北去,史称靖康之耻,至此北宋灭亡。

一、淇竹君子(1)

1、苏轼《题过所画枯木竹石三首》

老可能为竹写真,小坡今与石传神。山僧自觉菩提长,心境都将付卧轮。

散木支离得自全,交柯蚴蟉欲相缠。不须更说能鸣雁,要以空中得尽年。

倦看涩勒暗蛮村,乱棘孤藤束瘴根。惟有长身六君子,依依犹得似淇园。

苏轼贬海南,他的小儿子苏过一直随侍身边,并常以画请教父亲。苏过书、画之胜,克肖其先人,善作怪石丛筱,咄咄逼人。苏轼观苏过所作木石竹三绝,题写了这三首七绝。诗中以淇园比喻苏过所画之竹苍翠,可见淇竹对外界影响之大。苏过也有《次韵少藴移竹于贾文元园二首》,其一写道:

猗欤丞相园,中有岁寒根。千夫屹冠剑,坐阅云来孙。当年拥节旄,雅志在淇园。琅玕映城郭,琴筑鸣潺湲。春笋半出林,横鞭争触藩。坐陵霜雪气,高压桃李繁。年来王子猷,来乘刺史轩。请分一亩阴,自访三家村。赋诗属公考,益遣交情敦。

 这首五言古诗赞美了叶少蕴雅志在淇园的喜竹情怀。叶少蕴(1077—1148),名梦得,字少蕴,号石林居士,苏州吴县(苏州)人,哲宗绍圣四年(1097)进士,累官中书舍人、翰林学士、吏部尚书、龙图阁直学士,高宗朝拜尚书右丞,能诗文,长于词。诗中贾文元园就是贾文元曲水园,位于许昌城北,有大竹三十余亩,潩河贯其中,流入当时许昌西湖,是一处名园。 贾文元挈家往游,壁间题诗:“画船载酒及芳辰,丞相园林潩水滨。虎节麟符抛不得,却将清景付闲人。”潞公知道后很是高兴,即以地券归贾文元。

2、苏辙《林笋》

竹林遭冻曾枯死,春笋连年再发生。天与岁寒终倔强,泽分淇澳转敷荣。狂鞭已逐草侵径,疏影长随月到楹。嵇阮欲来从我余,开门一笑亦逢迎。

 这首七律,以淇竹和竹林七贤烘托所见青竹顽强抗争迎得繁荣的倔强精神,抒发了自己仰慕先贤,追寻旷达、力求致远的思想感情。魏晋时期,淇奥竹林中汇聚了七位贤士,他们是嵇康、阮籍、山涛、刘伶、王戎和阮咸。七个人的政治思想和生活态度大都是弃经典而尚老庄,蔑礼法而崇放达。七个人常聚在淇奥竹林之中,肆意酣畅,被世人称为竹林七贤。

3、苏过《题欧阳晦叔竹癖轩》

海竹纤杉乱苇萑,君家千树独淇园。清阴夏簟常留客,疏影秋光共入轩。屐阮孰窥尘外趣,锻嵇聊与世人论。可怜此路今无几,桃李成蹊不待言。

此诗题写在欧阳晦叔的竹癖轩,此轩千亩竹林苍翠清纯,诗中以淇园形容竹癖轩翠竹繁盛。

4、程俱《叔问纵步郊野得竹栽二小丛携以见分》

丛筠无尺长,气与西山爽。聊持内方丈,便作淇渭想。会当冰雪余,杰立千林上。自非岁寒人,谁与共幽赏。

 程俱的叔父程问散步郊外获得两丛竹,分了一丛给程俱,程俱写此诗记其事。诗中由栽竹子,联想起淇园渭川竹林之势和严冬之时竹子独傲冰雪的情景,从而产生以之为榜样的思想。

程俱(1077--1144),字致道,衢州开化(浙江开化)人。哲宗绍圣四年,以外祖荫补苏州吴江县主簿,监舒州太湖盐场,以上书论事被罢官。徽宗政和元年,被重新起用。秦桧当政之时,诏除集英殿修撰、徽猷阁待制,程俱皆不赴任。

5、黄庭坚《次前韵谢与迪惠所作竹五幅》

吾宗墨修竹,心手不自知。天公造化炉,揽取如拾遗。风雪烟雾雨,荣悴各一时。此物抱晚节,君又润色之。抽萌或发石,悬棰有阽危。林梢一片雨,造次以笔追。猛吹万籁作,微凉大音希。霜兔束毫健,松烟泛砚肥。盘桓未落笔,落笔心中宜。今代捧心学,取笑如东施。或可遗巾帼,选耎如辛毗。生枝不应节,乱叶无所归。非君一起予,衰病岂能诗。忆君初解鞍,新月挂弯眉。夜来上金镜,坐叹光景驰。我有好东绢,晴明要会期。猗猗淇园姿,此君有威仪。愿作数百竿,水石相因依。他年风动璧,洗我别后思。开图慰满眼,何时遂臻兹。

黄庭坚专为画家谢与迪赠画而作,先写谢画有天公造化之妙,落笔心中宜之奇,后写自己在衰病中得到赠画,精神一振,从而神往淇园之竹,病好后有意携丝绢与谢与迪相会淇滨。

黄庭坚(1045—1705),字鲁直,号山谷,豫章洪州分宁(江西修水)人,北宋著名诗人。 黄庭坚是江西诗派开山之祖,苏门四学士 之首,与苏轼并称苏黄。他不大赞成王安石变法,但关心国事,同情人民。北宋后期党争剧烈,黄庭坚备受其害,但他却能破除门户之见,较公允地评价王安石的人品和新学。

6、李光《五月七日分韵得食苦笋诗》

此君凌云材,节叶贯霜雪。千林富东南,百种自区别。前后互萌芽,一一调苦舌。猫头效礧嵬,竹箭资琐屑。世方嗜柔腴,我独甘苦节。幽姿照匕筯,挺特似英杰。定非淇园栽,要是首阳蘖。侯门厌珍烹,鼎俎杂葵蕨。安能知正味,但欲取客悦。何当荐君盘,茹香资激烈。欲雪会稽耻,志气在餔歠。甲卒五千人,犹能霸吴越。

李光(1077-1159),字泰发,一字泰定,号转物老人,越州上虞(上海)人,徽宗崇宁五年进士,先任地方官,钦宗时任右司谏,侍御吏,高宗时历任宣州知府,临安知府,吏部侍郎等朝内官职。在朝中任官与秦桧不合,多被贬斥,秦桧死后,复职任左朝奉,绍兴二十九(1159)年卒于江州。李光与朋友聚会,意兴盎然,分韵写诗,诗成即食淇园苦笋。该诗以戏谑的语言,通过亲食苦笋的体验,表达了甘甜苦中来,忧劳可兴国的人生哲理和爱国情怀。诗中以“淇园栽”烘托苦笋身份之高,反映了淇竹在北宋名闻天下的盛况。

7、李光《赋诗呈诸友》

旋植修篁一径深,萧然便可涤尘襟。碧移湘浦千梢净,清借淇园十亩阴。晓槛秋声风撼玉,空庭寒影月筛金。造门赖有山阴客,酒熟时来伴醉吟。

向丞厅原有小房子,牌子上写着“日哦”,房子低小不如人意。后拆墙向南栽种了一些竹子,牌子上改写为“分翠与僚友”,轩外渐成新景。城中的贤人君子每天都到向丞厅游玩,不少人向李光要诗,李光写该诗给朋友们看。该诗描写了向丞厅周围景色的新变,以淇园竹比向丞厅翠竹的清幽,赞美友人辞官隐居的田园生活。

8、李光《乐会雷令数惠笋作诗为谢》

朝餐敢叹庖无肉,食罢时时自扪腹。肯羡何侯日万钱,不学天随尝杞菊。传闻乐会似淇园,坐想猗猗千亩绿。邦人富比万户侯,县尹清亷仍不俗。尺书远致拟兼金,锦绷解缚排寒玉。为君急食不敢余,恐被南风吹作竹。

乐会的雷县令多次赠送竹笋,李光感激之余,以该诗酬谢。诗中想象当地百姓因竹而富甲一方。诗中先写自己不满现状,希望改善生活,接着写乐会竹多如淇园,最后写对远道而来竹笋的珍视。

乐会县位于海南,唐高宗显庆五年(660)所置,隶琼州,为琼海县之始,清嘉庆二十五年改为琼东县。“传闻乐会似淇园,坐想猗猗千亩绿。”似乎乐会翠竹也是移自淇园,淇奥淇竹应该是华夏竹的发祥地之一,淇园青竹曾随舜帝南巡至湘江一带,湘妃斑竹也是从淇园移植过去的。宋代徽州婺源人、朱松之弟、朱熹之叔父朱槔有诗《同蹈元看竹了轩因用去年方字韵作此》:

淇澳渭川那复梦,而今天遣出南方。要观大节须霜雪,莫说此君无肺肠。照水形容殊不恶,临风言语一何长。山僧岂识留连意,千里故人逢异乡。

朱槔梦中多次相会的淇竹如今在遥远的南方邂逅,天遣应是指淇园青竹曾随舜帝南巡而移植南方。

千古淇河文化――淇水复兴(北宋年间)(2)

2011-03-12 09:15

 

 

二、淇竹君子(2)

9、李彭《凈芗亭》

校雠淇园姿,劲特傲霜雹。论交不满眼,入社难凑泊。赖有此檀栾,嫣然时解箨。风枝兼雨叶,调度固不恶。结实何离离,开花纷莫莫。凤鸟当来过,岁华今异昨。

芗――香气。校雠:一人核对谓之校,两人核对谓之雠。核对书籍,纠正错误。这里是检阅的意思。淇园姿――淇园的竹姿。淇园以竹子闻名天下,此以淇园代净芗亭周围的竹子。凑泊――凝合,聚结。解箨――箨,笋皮。竹笋开始拔节。离离、莫莫――形容竹子繁茂。淇园以竹子闻名天下,淇园成了竹子的代名词。该诗以“淇园姿”赞誉净芗亭的竹子,写出了净芗亭一带竹树茂密的宜人景色。 李彭,字商老,建昌人,因家中有日涉园,自号日涉翁。

10、李至《七言律诗 押先韵》

疏篱簇簇湘江畔,翠美森森淇水边。争似移归深院里,真同画向后堂前。粉筠应惜裁龙笛,霜锸还惊断马鞭。不是多情谁解爱,手栽吟遶溉新泉。

该诗由新栽丛竹联想湘竹和淇竹,进一步想到新栽竹需要新泉灌溉,暗寓自己希望得到重用提拔的心意。

 李至(947-1001),字言几,真定(河北正定)人,太宗太平兴国初进士,太平兴国八年(983),为翰林学士、右谏议大夫、参知政事。雍熙初,加给事中,兼秘书监。淳化五年(994),兼判国子监。至道初,为太子宾客。真宗即位,拜工部尚书、参知政事。咸平元年(998),授武信军节度使,徒知河南府。四年卒,年55,赠侍中。

11、刘章《题李西杰水竹居》

在昔香山老,水友而竹师。心虚是师道,性静友亦宜。孰谓物理妙,乃为高贤资。佳哉陇西子,结屋溪之湄。溪上亦何有,有竹如在淇。涓涓峙寒碧,澄澄烛须眉。微风一披拂,杂佩声参差。俄顷万籁寂,粹然淡余姿。可但子师友,我方师友之。未到三叹息,徒劳形梦思。

 刘章(1066—1129),字微之,庐陵人,徽宗宣和三年(1121)进士,授宾州上林县丞,权尉事,移贺州桂岭令。该诗描写了李西杰水竹居幽雅的自然环境,犹如在淇水之滨,并表达了 刘章要像青竹般虚心。

12、梅尧臣《韩持国遗洛笋》

龙孙春吐一尺牙,紫锦包玉离泥沙。金刀璀错截嫩节,铜驰不与大梁赊。持寄韩郎绿蒲束,莫令卫女苦思家。韩郎才调偏能赋,分饷唯思楚景差。因之善谑诵淇澳,欲学报投无木瓜。

梅尧臣(1002—1060),字圣俞,宣州宣城(安徽)人,北宋诗人。 梅尧臣的诗题材广泛,诗风质朴自然,意境含蓄,刘克庄称其为宋诗开山祖师,宣城古名宛陵,故世称 梅尧臣为宛陵先生。韩持国赠送梅尧臣洛阳竹笋,梅尧臣写诗记此事。先写所赠洛笋来之不易,后写由竹笋联想《诗经》名篇《泉水》诗意,以卫女思乡喻自己对韩持国的谢意,又联想《诗经》另一名篇《木瓜》诗意,自嘲无物回赠。

13、张扩《拂云桥》

谁重淇园百世孙,青青枝叶暗连云。能诗外监亦清苦,结屋邻桥配此君。

张扩,字彦实,一字子微,德兴人,徽宗崇宁五年进士。历国子簿,国子博士,河北转运副使。高宗时官处州工曹,知广德军,提举两浙市舶。入为中书舍人,因事被罢,提举江州太平观。张扩这首诗描写拂云桥一带竹林入云的奇观,张扩愿做个掌管河流堤堰疏浚事务的外监官员,结庐临桥,与竹为伴。

14、赵鼎臣《竹隐》

先君昔谢事,勇退不待年。区中五亩宅,郭外二顷田。归装无一金,方冠绝可怜。赐第殿东厢,弃官天北边。耕耘具甘旨,采掇求兰荃。积竹南墙下,清阴颇萧然。谓此可隠矣,曰余其老焉。人事喜龃龉,壮志诚迁延。身遭患难余,仕为饥冻牵。浮舟客江湖,仗剑临幽燕。儿女道路长,岁月鞍马捐。一与故隐别,逮此成华颠。传闻箨龙儿,一一长刺天。出处令人悲,太息夜不眠。同舍有孙楚,笔势何翩翩。未甘丞相后,不许中郎前。何以慰此君,丐子翰墨妍。持归榜吾隐,不翅青玉镌。异时傥过我,物色扬雄廛。贫家何所有,满林玉碧鲜。渭川已太广,淇澳空自贤。君看青琅玕,知我非臞仙。

赵鼎臣年青时曾在住所的南边种竹,命名为竹隐。二十年过去了,总未能实现归隐竹林的梦想。他的友人孙康志善于篆书,早就想请他题写竹隐二字,所以写此诗向孙志康表达意愿。诗中以淇澳比自己所种之竹,流露出喜竹情怀。先写自己二十年前种竹及其志向,接着写走上仕途以来竹隐夙愿落空,岁月蹉跎惟有竹长参天,后写孙志康提出惠赐墨宝的请求。

赵鼎臣,字承之,自号苇溪翁,韦城人,哲宗元佑六年进士,绍圣中,登宏词科。徽宗政和八年,官度支员外郎。宣和三年,出知邓州。未几召为太府卿。工诗,才气飘逸,记问精博。尝往来大名、真定间,与苏轼、王安石诸人交好,相与酬倡,故所作具有门迳,能力追古人。赵鼎臣原本著有文集一百二十卷,其孙纲立刊於复州,至四十卷而止。今则仅存竹隐畸士集二十卷,《四库总目》系辑搜所成。

三、田园生活

15、苏轼《和陶酬刘柴桑》

 红薯与紫芽,远插墙四周。 且放幽兰春,莫争霜菊秋。 穷冬出瓮盎,磊落胜农畴。 淇上白玉延,能复过此不? 一饱忘故山,不思马少游。

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陶渊明有一首《酬刘柴桑》:“穷居寡人用,时忘四运周。榈庭多落叶,慨然知已秋。新葵郁北牖,嘉穟养南畴。今我不为乐,知有来岁不?命室携童弱,良日登远游。”北宋元祐八年(1093),哲宗亲政,苏轼被远贬惠州(广东惠州),再贬昌化军(海南儋州),徽宗即位,遇赦北归,建中靖国元年(1101)卒于常州(江苏),葬于汝州郏城县(河南郏县)。 此诗是苏轼谪居海南期间,依照陶渊明《酬刘柴桑》诗词的题材或体裁所写的和酬诗,写的是苏轼谪居时的田园生活。北宋持续了半个世纪之久的新旧党争,导致了苏轼当世之志的淡化和消解,卷入新旧党争的苏轼受挫之后,开始追求陶渊明的为人和诗歌风格。

红薯是明代才传入中国,据说吃红薯180天可将人闷死,恰巧当时已有白萝卜,化解了红薯的这一毒性。北宋时期的红薯是一种番薯,也就是山药,并非明代以后的红薯。山药茎蔓可长达三米以上,种在墙脚让它沿支架攀缘而上,夏季开花,花单生,乳白色。紫芽就是紫芋,紫梗芋艿,肉色白净,软滑香美,酥而不腻,为蔬菜中之佳品。苏轼在住屋的四周遍植山药和紫芋,山药和紫芽开花时放出类似幽兰的香气,幽兰之春不与秋菊争霜。把山药和紫芋穷冬季节储存在瓮盎中,苏轼收获的劳动果实比农民耕种的田地还多。 

淇上也种植一种名叫玉延的山药,秋雨小的时候家乡卫地仍有山药,有一二尺长,大的有鸡蛋粗细,那时间吃不饱,山药接济了秋雨挨饿的年代。苏轼《和陶诗》自序中说:“过子忽出新意,以山芋作玉糁羹,色香味皆奇絶。”苏轼的小儿子名叫苏过,跟苏轼一起谪居海南。吃饱了也就不想家了,也不再想马少游了。马少游是汉伏波将军马援的同祖父堂弟,他常劝马援不要为功名所累。苏轼以谪居海南的身份,种植山药,自得其乐,当然也不必追思马少游了,苏轼之志看来已经淡化和消解,开始信奉顺应自然、随遇而安、安贫乐道。

16、黄庭坚《次韵文潜同游王舍人园》

移竹淇园下,买花洛水阳。风烟二十年,花竹可迷藏。九衢流车马,相值各匆忙。岂有道边宅,静居如宝坊。幅巾延客酒,妙歌小红裳。主人有班缀,衣拂御炉香。常恐鷤鴂鸣,百草为不芳。故作龟肺玻中置师子床。买田宛丘间,江汉起滥觞。今此百亩宫,冬温夏清凉。身闲阅世故,宇静发天光。安肯声利场,牵黄臂老苍。张侯笔瑞世,三秀丽斋房。作诗盛推赏,明珠计斛量。扫花坐晚吹,妙语益难忘。重游樊素病,捧心不能妆。来日犹可追,听我歌楚狂。

权贵子弟园子里的竹为淇园移来之竹,花是洛阳买来的名花,经过二十年的生长发育,花竹茂盛,游人繁多,酒家殷勤,歌女曼妙。权贵子弟归隐山林,花竹为伴,耕田狩猎,写诗著文,过着舒适的田园生活。黄庭坚与权贵子弟交往,对其很是羡慕。

17、贺铸《田园乐》

甲子八月,与彭城诗社诸君会南台佛祠,望田亩秋成,农有喜色。诵王摩诘《田园乐》,因分韵拟之,余得村字。

昔我未去国,幽栖淇上村。分辞侠少事,喜与农老言。农老孰追从,四邻皆世婚。机中工织妇,籍上成丁孙。昨日春火开,逍遥望高原。西照牛羊下,东风花草繁。今朝夏鸡鸣,麦熟田头喧。归来息树荫,课汲灌中园。秋赛方及辰,酿秫烹膏豚。丛祠响腰鼓,免杖奉神樽。冬雪断门巷,蚕庐清且温。地藉熊豹席,炉明荆枥根。起居就安适,非复系晨昏。不识百里面,不知千骑尊。供输先众期,于我何维恩。太上复淳古,坐超羲与轩。敢忘天地施,击壤声如埙。毕此百岁愿,泰然长夜魂。避秦谁氏子,客死武陵源。

  贺铸(1052—1125),,字方回,北宋词人,卫州(河南汲县)人。宋太祖贺皇后族孙,所娶亦宗室之女,自称是唐朝贺知章之后裔,以贺知章居庆湖,故自号庆湖遗老。贺铸诗、词、文皆善,风格多样,无愧为北宋大家。贺铸此诗写自己隐居淇上村时见闻,特写一位淇上老农的生活,写出了自己感受到的田园生活乐趣,描绘了一幅美妙的淇奥田园淳朴民风图画,寄托着贺铸向往桃源世界的思想。

 

千古淇河文化――淇水复兴(北宋年间)(3)

2011-03-12 09:19

 

四、感叹人生(1)

18、苏轼《送顿起》

客路相逢难,为乐常不足。 临行挽衫袖,更尝折残菊。酒阑不忍去,共接一寸烛。留君终无穷,归驾不免促。岱宗已在眼,一往继前躅。佳人亦何念,凄断阳关曲。天门四十里,夜看扶桑浴。回头望彭城,大海浮一粟。故人在其下,尘土相豗蹴。惟有黄楼诗,千古配淇澳。

顿起,字敦诗,河南汝南人,神宗熙宁三年(1070)进士,神宗熙宁七年(1074)为青州教授,元丰中为监察御史,哲宗元祐四年(1089)任泰州通判,后提点西川刑狱。 顿起是苏轼和苏辙的好友,苏辙也有诗《送顿起及第还蔡州》。《送顿起》这首诗是苏轼于元丰元年戊午(1078)作于彭城(徐州),当是顿起改任监察御史,由山东半岛的中部青州前往京城开封上任,路过彭城,苏轼送顿起时所写,是年苏轼43岁,任彭城太守。

记得写《送顿起》这首诗的三年前,熙宁九年丙辰(1076)中秋,苏轼为弟弟苏辙也写过一首《水调歌头》。依据苏辙《次韵子瞻寄贺生日》诗句“兄弟本三人,怀抱丧其一”,苏轼应是弟兄三人,长兄苏景夭折。依据苏轼《送沈逵》和《李委吹笛》有“嗟我与君同丙子”, “十二月十九日东坡生日”,苏轼当出生于景祐三年丙子(1036)十二月十九日,换算成公历,就是公元1037年1月8日。依据宋代孙汝听《苏颍滨年表》,苏辙生于宝元二年己卯(1039)二月二十日,时年苏洵三十一岁,苏轼四岁。 

《水调歌头》词中苏轼注丙辰中秋(1076),时年苏轼四十一岁,苏辙三十八岁。当年十月,王安石再次被罢相,门徒苏轼在密州亦不得志,十二月移任河中府(山西运城)。是年十月,王安石第二次被罢相,罢相后归隐金陵。王安石因变法处于众疑群谤之中,神宗迫于皇亲贵戚和反对新法大臣的压力,于熙宁七年(1074)四月第一次罢去王安石相位,任江宁知府,次年虽又起用为相,但因新法派内部分裂,加上保守派挑拨离间,王安石实际上难有作为。王安石归隐期间写过不少诗作,其中最为出色的一首是《定林》:

漱甘凉病齿,坐旷息烦襟。因脱水边屦,就敷岩上衾。

但留云对宿,仍值月相寻。真乐非无寄,悲虫亦好音。

定林是一寺院名,位于金陵(南京)。王安石罢官后喜欢上了钟山景色的优美,常骑驴游玩钟山,疲倦时便到定林庵休息,后来他就在庵内建了一个供自己休息和写字读书的书斋,取名昭文斋。王安石真是宰相肚里能撑船,罢官以后能如此潇洒?秋雨怎么都觉得王安石此诗没说真话,其实是牢骚满腹,说的是风凉话,就此事说上几句:

社稷病膏肓,痴心变法忙。深层积贫隐,守旧结成帮。被罢中山卧,何来假乐装。悲虫知起祸,梦话道无妨。

苏轼与王安石的命运息息相关,虽然有些政见不合,但他们有师生关系,苏轼改任徐州就是王安石第一次罢相引起的结果。苏轼是一位知名儒家门生,天资极高,过目不忘,诗赋文字李太白(非儒家)之遗风,出口成章曹子建之敏捷,后世无人不知。但苏轼自恃清高傲物,随着地位变迁对恩师王安石也开始讥讽,险些误他一生。

他的恩师王安石曾写一篇《字说》,解字说意,其中解释“坡”字“乃土之皮也”。苏轼讥讽说:“如宰相解释,滑字乃水之骨也。”恩师又解说几个字:“鲵,乃从鱼从儿,合是鱼字;四马曰驷,天虫为蚕。古人制字,定有深意。”苏轼插言:“鸠字九鸟,可知有故?《毛诗》云:‘鸣鸠在桑,其子七兮。’连娘带爷,共是九个。”王安石自此认定苏轼轻薄,将其迁任湖州刺史。

苏轼三年任期满后到京,前去拜见王安石,见书房砚下露一纸角,苏轼取出观看,原来是王安石未完诗稿。题为《咏菊》,上写“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 苏轼只见过菊花开在深秋,花干死也不曾见落下花瓣。苏轼暗暗讥笑:“昔年此老下笔数千言,三年后大不如前,可谓江郎才尽,谁见过金菊落地?真是一派胡言!”于是激情不能自已,提笔依韵续诗:“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秋雨在此想评上几句:

师门操笔自吹夸,半吊学识不认差。误把山丘称圣顶,终知沧海广无涯。鲲鹏展翅翱寰宇,莫做蟾蜍井底蛙。进取勤学谦逊好,人生慢慢路飞花。

王安石看到苏轼的续诗,自言自语:“苏轼这个小畜生,因轻薄遭受遭挫仍不悔改!不道自己见识浅薄,竟来嘲笑老夫!明日早朝仍要将你削职!不过黄州菊花落瓣他不知晓,只能说他学识不够,也难全怪罪他。”于是苏轼被迁任黄州,出京都赴任,一路上苏轼自哀自怨,明知是因改诗触犯师颜。

赴任黄州将近一年,重阳之后连日大风,苏轼独坐书斋,忽然想起后花园数种黄菊。恰有好友来访,正好携友同往观赏。来到后院,只见菊花棚下满地铺金,枝头菊花落尽,苏轼面对此景顿想起所续诗句“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哑然无语。后来苏轼对朋友说:“小弟初然被谪,只道宰相恨我,摘其短处,公报私仇。谁知他倒不错,错在苏轼,真知灼见,诗尚有误,何况其它!吾辈切记,不可轻易说人笑人,经一失长一智也。”

苏轼任职期满,回京前往拜见恩师,王安石故意将苏轼续诗贴在书房墙上,召见苏轼。苏轼见恩师急忙下拜,被老师扶起看坐,苏轼坐下,一眼看到曾写的诗稿就在对面墙上。王安石开言说道:“光阴迅速,去岁作诗,又经一载!”苏轼起身再次拜于地下,王安石再次把苏轼扶起,并问:“为何如此?”苏轼回答:“学生知错!”王安石原谅了苏轼。

王安石说:“何罪之有!皆因你过于聪明,以致于疏略如此。老夫今日偶无事,幸你光顾。一向相处,尚不知你学问真正如何。老夫不自揣量,要考你一考。”苏轼欣然答应。王安石又说:“你要先考老夫一考,然后老夫请教。请开我房中书橱,内里左右共二十四橱。但凭橱内,任取一册,不拘前后,念文一句,老夫答不出下句,就算老夫学浅。”苏轼只得依命,只拣尘灰多处,任意抽书一本,任意揭开读了一句:“如意君安乐否?”王安石接:“‘窃已啖之矣。’可是?”苏轼答:“正是。”恩师欲考苏轼,苏轼说什么也不敢轻易开言。

话题扯远了,还得回过头再说。是年苏辙亦被罢齐州任还京(开封),暂居范镇。次年苏辙改任佐郎,二月弟弟苏辙自京往迎兄长苏轼,相会于澶、濮(淇河卫地)之间。苏轼所走路线,应是当年崔莺莺与母亲随灵柩自河中府回河北所走的路线,崔莺莺墓就葬在淇奥,所以苏轼弟兄二人会于澶、濮之间,其地点应是淇奥,他们应是游历了淇奥。 英宗治平二年(1065)至神宗熙宁二年(1069),苏辙任大名府留守推官,当时的淇河中下游一带位于大名府辖域内。苏辙在此期间游览过淇奥,苏辙的《登上水关》写的就是游览淇水所见所感:

淇水沄沄入禁城, 城楼中断过深情。 空郊南数牛羊下, 落日回瞻观阙明。 岁月逼人行老大, 江湖发兴感平生。 画舫早晚笼新屋, 慰意来看水面平。

这首七律首联写眼前所见淇水流入古都朝歌的情景,颔联描写暮霭之下淇滨漫山遍野的牛羊及落日余晖中的宫阙楼台,颈联感慨岁月逼人,人事难料,抚今追昔, 无限感慨,尾联写坐在如新屋般的彩色游艇中,看到那平静的淇河水面,有一种欣慰和解脱之感。

二人游过淇奥到达陈桥驿(河南延津陈桥镇),因黄河改道如今该镇移至黄河北岸,是年陈桥驿位于黄河南岸。途中苏轼得知自己被改任徐州,不准进京,弟兄二人居于京城郊外范镇东园。四月苏辙送苏轼赴徐州,苏轼留弟百余日,八月十六日苏辙离徐,赴南京任签判。中秋之夜,苏轼为弟弟作《水调歌头》话别: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运用形象描绘的艺术手法,先托出一轮明月,月下举杯,知音千里,孤高旷远,醉意中欲问天宫之事,把自己郁闷失意、遗世独立的情绪与凄美的神话传说融为一体。借月的阴晴圆缺,衬托人间的悲欢离合,把既是弟兄更是知己的浓浓情谊表现的淋漓尽致,充满了人生哲理。最后以美好的祝愿结语,愿长在人间,虽天涯远隔相距千里,也要共赏美好的月光。全诗借自然契合社会,联系人生,看似写月,实写别情,极富浪漫主义色彩,千古绝唱,令秋雨感叹!

苏轼写《送顿起》时,依然是因老师王安石的事情运交华盖。《送顿起》诗中苏轼叹息人生难逢易离,抒发与老朋友不忍分离之情,饯别宴上酒意正浓,但夜已更深,蜡烛将尽,只好重新点燃一支。宴席终归有散去的时候,挽留的心意没有穷尽,就这样仓促地去赴任吧。忘不掉同登泰岱,同观泰山日出。临别劝君更进一杯酒,唯恐西出阳关无故人。回首彭城(徐州),苏轼感慨自己宦海生涯建功立业的不易。顿起的老朋友苏轼就在彭城,就如一粒飘荡的尘土那样渺小。记得去年黄河在彭城北决口,为治理黄河苏轼受到皇上嘉许,为长治久安,修坝一条,并建搂一座,命名黄楼,其实青州有个地方也叫黄楼。苏轼当时写有《河复》,顿起写有黄楼诗,在俗世看来,黄楼诗可与千古淇河《诗经》文化相媲美。如此说来,顿起的文学水平应当高过苏轼,但秋雨却找不到顿起所写的黄楼诗,溜须拍马,无原则地吹捧比自己官职大的人,这是历代儒家门生共有的臭毛病。

千古淇河文化――淇水复兴(北宋年间)(4)

2011-03-12 09:21

 

 

五、感叹人生(2)

19、王安石《招约之职方并示正甫书记》

往时江总宅,近在青溪曲。井灭非故桐,台倾尚余竹。池塘三四月,菱蔓芙蕖馥。蒲柳亦竞时,冥冥一川绿。方坻最所爱,意谓可穿筑。欲往无舟梁,长年寄心目。故人晚得此,心事付草木。消摇檐宇新,揽结蹊隧熟。更能适我愿,中水开茆屋。鬼营诛荒梗,人境扫喧黩。濠鱼净留连,海鸟暖追逐。岂无方外客,于此停高躅。忆初桑落时,要我岂非夙。蚕眠忽欲老,一个未言速。当缘东门水,尚涩南浦舳。吾庐虽隐翳,赏眺还自足。横陂受后涧,直堑输前渎。跳鳞出重锦,舞羽堕软玉。碧筩递舒卷,紫角联出缩。千枝孙峄阳,万本毋淇澳。满门陶令株,弥岸韩侯蔌。尚复有野物,与公新听瞩。金钿拥芜菁,翠被敷苜蓿。虾蟆能作技,科斗似可读。棂轩俯北渚,花气时度谷。耘锄聊效颦,缔构行可续。荒乘傥不倦,一昼敢辞卜。虽无北海酒,乃有平津肉。翛翛仙李枝,城市久烦促。寄声与俱来,荫我台上谷。

王安石此诗为招请约之而作,同时也送正甫看。职方,官名,掌天下地图。书记,掌记录的小官员。 前十二句写南朝文学家江总旧宅草木丰茂情况,接着十入句写王安石买下后将江总宅修整一新,变成自己隐居所在,后面二十六句写自己入住岛上茅屋后,眺望草木鸟兽带来的快乐和宁静自在的生活,最后四句表达对约之的邀请之意。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临川(江西抚州)人,北宋著名的政治家、诗人。王安石少好读书,过目不忘,二十岁以前,随父亲在各地游历,看到了社会的深刻矛盾,考中进士以后,做了十多年的地方官,干了许多有益于国计民生的事情。公元1070年,被宋神宗赵顼任命为宰相,不顾满朝大官僚地主的反对,推行新法,受到保守派的攻击,被迫辞职,晚年闲居金陵,自号半山老人,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散文成就最高,诗词风格雄健峭拔,修词精练。

20、苏辙《送李昭叙移黎阳都监归洛省亲》

与君非旧识,倾盖便相亲。共事林泉郡,忘归南北人。煮茶流水曲,载酒后湖漘。未觉游従厌,空惊别恨新。濒河今重地,知己旧元臣。洛下闻鸡犬,家书不浃旬。西还倚门罢,北渡羽书频。忠孝传家事,风流待一振。

苏辙,字子由,眉州眉山人。嘉祐二年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大名府留守推官。哲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元祐元年为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后因事忤哲宗及元丰诸臣,出知汝州、再谪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后复太中大夫,又降居许州,致仕。自号颍滨遗老。卒,谥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洵、兄轼齐名,合称三苏。

苏辙一生视苏轼即为兄长,又是老师,还是朋友,也是知己。苏轼视苏辙既是弟弟,也是至友。弟兄二人志同道合,都有坎坷的人生经历,同喜同悲,命运相牵。据说巴蜀眉州山清水秀,人杰辈出。相传苏洵之女苏小妹,聪明绝世智力超人。苏小妹十岁能诗,苏洵甚是溺爱,自此苏小妹博览群书,不再针织女工。这些是不是历史真相,我无力分辨。

苏氏兄妹时常用自身深厚文化涵养相互取笑,且十分夸张。苏小妹嘲兄长苏东坡胡须:“口角几回无觅处,忽闻毛里有声传。”苏东坡嘲妹妹额颅凸起:“未出庭前三五步,额头先到画堂前。” 妹又嘲兄下颏太长:“去年一点相思泪,至今流不到腮边。”兄又嘲妹双眼内抠:“几回拭脸深难到,留却汪汪两道泉。” 真是一门诗书秀气,堪称一家人杰灵翠。

21、徐铉《送钱副使黎阳发运》

一杯寒食酒,珍重送君行。花影黎阳渡,春风浚水声。泛舟无废事,骋骥有修程。应用方无暇,何须怆别情。

此篇是徐铉清明时节送钱副使赴黎阳的诗句。寒食节是晋文公为了纪念介子推而定的节日,每年这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寒食与清明日期接近,唐代将寒食与清明合二为一。清明作为节日,与节气又有所不同,节气是我国物候变化、时令顺序的标志,而节日则包含着一定的风俗活动和某种纪念意义。清明节除了祭祖扫墓之外,还有各项野外健身活动,除了有慎终追远的感伤,还融合了欢乐赏春的气氛,既有生离死别的悲酸泪,又到处是一派清新明丽的生动景象。正值黎阳渡百花盛开,春风吹绿浚水两岸的清明时节,徐铉一杯饯行酒,送钱副使前往黎阳,说一声珍重,道一声福星高照,如意吉祥,一路平安。

徐铉字鼎臣,广陵今扬州人,五代宋初文字学家、书法家、诗人,为李煜作墓志铭,也是一位腐儒,误传大禹曾让远方进贡桔柚,误导了后世。徐铉初事南唐,历官御史大夫、率更令、右散骑常侍,官至吏部尚书。宋开宝七年,赵匡胤欲伐南唐,徐铉曾二度奉李煜之命使宋,谋求和平。徐铉质问赵光胤:“煜事陛下,如子事父,未有过失,奈何见伐?”赵光胤回击说:“汝以为父子分两家,可乎?” 徐铉再次使宋,徐铉对赵光胤说:“煜因病未任朝谒,非敢拒诏也,乞缓兵以全一邦之命。”其言极恳切,反复再三,声气愈厉。赵光胤辩不过徐铉,愤怒地拔剑而起说:“不须多言!江南国主何罪之有?只是一姓天下,卧榻之侧,不容他人酣睡!”徐铉的忠实属愚忠,迂腐之极!

南唐后主李煜根本不懂政治,他哪里像个帝王,徐铉应该为他脸红,早应该弃他另择明主!“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赵光胤还是把他用毒药弄死了!李煜也只有去阴曹地府看“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了。南唐亡后,徐铉随李煜入宋,被任命为率更令,后官至散骑常侍。因遭人诬陷,被贬谪为静难行军司马,七十六岁寿终。徐铉的文章承晚唐骈俪之风,而体格孤秀,他为李煜所作墓志铭,立言得体,《宋文鉴》曾录此铭。徐铉的诗平易浅切,真率自然,不押险韵,不用奇字,颇近白居易诗风。

22、傅察《同七兄寄二李》

昔我在淇水,二陆皆少年。伯也气轩昻,丹鹤唳青田。季方文章士,摛华桃李妍。力学乃未已,有如火始然。相见一倾盖,便诵胶漆坚。笑语玉麈折,登临蜡屐穿。时时出秀句,洒若沈疴痊。尔来踰十岁,自当冠貂蝉。胡为茅屋下,寂寞尚草玄。方今明堂构,收拾栋与椽。安得刷羽翮,吹嘘送上天。此志傥不遂,何用空言传。不如李翰林,沉醉自称仙。不如陶彭泽,归来谢尘缘。但解琴中趣,何妨瓮傍眠。富贵草头露,名誉空中烟。子意竟何如,余心方寂然。愿求真实语,莫作猾头禅。

  傅察,字公晦,孟州济源(河南省济源)人,徽宗崇宁五年(1106)进士,历任司法参军、永年、淄川县丞、太常博士、迁兵部、吏部员外郎。宣和七年(1125)十月出使金国,十二月七日金兵攻隐燕山遇害,时年37岁。 傅察的这首诗先写十年前在淇水与少年二李相会的印象,突出二李的多才多艺与风流倜傥,再写十年后的二李落魄不遇、茅屋草居,后以企盼飞黄腾达不如安贫乐道安慰二李,流露出鄙薄功名富贵的思想感情。

23、刘敞《送卫州贾云卿》

汗简成新令,褰帷刺剧州。韦平家法在,邵杜治声优。野竹交淇水,秋瓜蔓帝邱。三年归奉计,肯顾石渠游。

刘敞(1019-1068),临江新喻(江西新余)人,庆历六年(1046)进士,北宋史学家、经学家、散文家,与梅尧臣、欧阳修交往较多,为人耿直,立朝敢言,为政有绩,出使有功。刘敞学识渊博,欧阳修说他无所不通,他的文章见解独到。贾云卿要到卫州做知州,刘敞写此诗送行。此诗作为临别赠语劝勉贾云卿勤于政务,体验淇水卫地风情,三年任满,重叙友情。

24、梅尧臣《张圣民席上听张令弹琴》

一听履霜霜满足,再听绿水声缘谷。我行日月候春波,嫩苔沙雨侵鱼目。渔歌晚唱泛水来,天浸沧浪光可掬。坐中此意自弦生,中郎五弄人难熟。人知难熟独善弹,弹拍未终脂驾速。郑卫古来多喜闻,卒章为我歌淇奥。

 梅尧臣在朝官张圣民的宴席上,听张令弹琴而诗兴大发,诗中称赞张令所弹琴曲履霜、绿水、渔歌唱晚、中郎五弄和淇奥,让人浮想联翩,感到美不胜收。歌淇奥就是弹奏《淇奥》,《淇奥》原为《诗经》中歌咏卫武公和淇竹的诗篇,宋代将其谱为可演奏的琴曲。

 

 

千古淇河文化――淇水复兴(北宋年间)(5)

2011-03-12 09:25

六、感叹人生(3)

25、司马光《送龚章判官之卫州(新及第)》

几砚昔年游,于今成十秋。松坚终发石,鱼变即辞流。近郡无飞檄,清时不借筹。淇园春竹美,军宴日椎牛。

司马光送十年前的学友龚章赴卫州做判官,先忆同窗之谊,再赞其苦学成材不易,又勉励其忠于王室,后写赴任地风物之胜。东魏天平元年至东魏武定八年(534—550)置黎州,辖黎阳郡,移朝歌县治于今浚县卫贤集,后郡治移至枋头城(浚县新镇乡枋城村)。北周宣政元年(578 )置卫州。隋大业二年(606),废清淇县,改朝歌县为卫县,改卫州为汲郡,废黎州,黎阳县、临河县属汲郡。贞观元年(627),州治移汲县(河南卫辉),辖汲县、卫县、共城、新乡、黎阳五县。北宋卫州,州治除先后短时间迁共城和胙城外,其余时间均在汲县。

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陕州夏县(山西)人,世称涑水先生。仁宗宝元元年(1038)进士,做地方官十数年,后调任知制诰,天章阁待制,谏议大夫,龙图阁直学士。神宗时,与王安石政见不合,贬任地方官。哲宗时,主持国政。卒后,赠谥温国公,谥号文正。司马光著述最有学术价值是他主编的《资治通鉴》。

26、司马光《孙器之奉使淮浙至江为书见寄以诗谢之五首》

韊矢迎山驿,轺车下帝台。 夜看牛斗分,应有使星来。

晓棹旌旗迥,暮河钲鼓喧。商船极目避,汉使一何尊。

吴酿木兰春,红鲈白锦鳞。玉盘聊下筯,初识紫丝莼。

岫贴晴天阔,舟缘石岸深。遥知作书处,缆袅绿波心。

沙溆鸖争飞,波光可染衣。松江异淇水,信美不如归。

孙器之奉皇命出使淮浙,至长江写信给司马光,司马光写该诗作答。这首诗前部是遥想孙器之出使淮浙所到之处的官威浩荡和招待之盛,中部是推测孙器之停泊长江给自己写信的优雅风度,后部是以淇水比对淮浙,有促其早归之意。

27、孙觌《读李光远诗卷次韵二首:扬州谷林堂》

楚山多异材,翠竹满崖谷。萧萧斤斧余,斩伐同一束。芜城带流水,万亩淇园绿。遗苞驳云锦,老节抱金玉。岁晚虎穴邻,舐掌方择肉。此君亡恙否,应坐白眼俗。

 该诗借竹抒怀,借荆楚翠竹满崖谷之异材遭伐,喻人才被贬遭斩伐,托物说人,借古讽今,大有楚材晋用的遗憾和感慨。

 孙觌,字仲益,号鸿庆居士,常州晋陵人,徽宗大观三年进士,政和四年又中词科,为秘书省校书郎,钦宗即位,由国子司业擢侍御史,以论太学生伏阙事,出知和州,未几召试中书舍人,权直学士院。金兵破汴京,曾草降表,高宗即位,以降表事罢官,归州安置,未几再试中书舍人。建炎二年,知平江府,历试给事中、吏部侍郎,兼权直学士院。三年,出知温州,改知平江府,以扰民夺职,提举鸿庆居。绍兴元年,起知临安府。二年,以盗用军钱除名。四年,放还,居太湖二十余年,致仕。孝宗干道五年卒,年八十九。孙觌为人依违无操,《宋史》无传。

28、王汝舟《咏归堂隐鳞洞》

先生名利比尘灰,绿竹青松手自栽。拟把一竿盘石上,幅巾闲过峡山来。

清时通退一何忙,抚志山西汉仲长。静觉眼根无俗物,翛然一室自焚香。

隐德家声累世闻,考盘幽涧作闲人。夭红过眼随荣谢,菊秀兰香自占春。

种竹淇园远致君,生平孤节负辛勤。需贤侧席非无意,地远言轻岂易闻。

该诗描写了王汝舟在福建南平藏春峡咏归堂读书论学时怀有的抱负,表现了其以竹自喻的清高雅致和怀才不遇的心情。藏春峡是当时北宋南剑州文化发祥地、儒学活动中心之一。南剑州守地方官王潮、王汝舟等名人均在藏春峡读书论学,延平先生李侗有诗《藏春峡》:“咏归堂里静怡神,更步芳亭识趣新。爱竹心虚初长笋,观梅香散渐含仁。”

王汝舟(1034-1112),字公济,晚号云溪翁,婺源武口(江西婺源)人,弱冠举仁宗皇佑五年(1053)进士,神宗熙宁中知舒城县,哲宗元佑间知南剑州。八年(1093),知建州,移知虔州。擢京东路转运判官,移河北、江西,徙夔州路提点刑狱。告老归,徽宗政和二年卒,年79。

29、文彦博《舟中别后中夕无寐偶成四十言奉寄中辉大卿聊致黯然之怀》

五十年亲友,如今两鬓霜。相逢在淇澳,所乐似潇湘。话旧如春梦,听歌放酒狂。压关楼下别,一夕九回肠。

文彦博与中辉大卿相逢在淇澳,曾在淇水中尽情荡舟游乐,分手后,夜里不能入睡,写诗表达分别后的伤感。首联写二人交往历史之长和老来情谊弥笃,颔联忆淇澳相逢之乐,颈联写相会活动内容,尾联写分别地点和别后的思念。

文彦博(1006-1097),字宽夫,汾州介休(山西)人,仁宗天圣五年(1027)进士,历御史、转运副使、知州判府、枢密副使、参知政事、平章军国事,拜太师,封潞国公,一生更事仁、英、神、哲四朝,洊跻二府,七换节钺,出将入相50余年。

30、张耒《寄题何戢秀才琬琰堂》

幽人筑淇澳,不与世相闻。独携千卷书,过于骨肉亲。辛苦作室堂,插架如鱼鳞。时时体不住,一遇千载人。山川兵火后,墟庙金石存。消磨余纸墨,幻灭去无痕。功名但如此,知子道可尊。不遗世一毫,以全与其身。包丑傅黛膏,百态售笑颦。谁能双蛾眉,闭户自贵珍。鄙人有夙尚,愿与幽侣敦。他年抱健犊,听啸入苏门。

张耒 (1054—1114),字文潜,号柯山,楚州淮阴(江苏淮阴)人,宋代诗人,苏门四学士之一,宋神宗熙宁六年(1073)进士。该诗描写了一位淇奥隐居者何戢的读书生活,隐居者嗜书如命,面对何戢隐居处旁边的古庙废墟,感慨时间之水无情冲刷历史的痕迹,赞许何戢不追求功名利禄,洁身自好的品格,张耒愿与何戢为友,以之为榜样,成为一个高雅之人。

31、张元干《福帅生朝二首》

玉帐生朝香雾飞,秋风欲到碧梧枝。回思十载折冲地,还镇八州安静时。淇澳会须歌绿竹,渭滨犹待猎非罴。止戈堂上多珠履,争献庞眉春酒诗。

金貂赫奕照来仍,雅意诸郎以寿称。矍铄仪形千岁鹤,扶摇风力九霄鹏。黄云{左禾右罢}稏人皆醉,丹荔芳敷俎正登。请看君侯高阁宴,层梯无用一枝藤。

福帅其人不详,依据这首贺寿诗可见其人有十年赫赫战功,功德犹如卫武公,才能犹如姜尚太公望,但需要伯乐识马,有待被周文王那样的名主来发现和重用。

 张元干(1090—1161),字仲宗,号真隐山人、芦川居士,永福人,著名爱国词人。宣和七年为陈留县丞,钦宗靖康元年应东京留守兼亲征行营使李纲辟,旋与纲同日遭贬。金兵陷汴,避难吴越间。高宗建炎中起为将作监,抚谕使,随高宗避兵明州,因事得罪,绍兴元年以右朝奉郎致仕。十二年,胡铨上书乞斩秦桧,贬新州编管,张元干在福州作《贺新郎》词壮其行。二十一年,坐作词事追赴临安大理寺,削籍除名。31年卒,年71。

七、思念故土

32、贺铸《阻风白鹭洲招讷上人》

凤皇台下凤皇巢,白鹭洲边白鹭涛。 舟未解维先望见,风能传语更相招。 江南春物为谁好,淇上归心不自聊。 何日结茅钟阜尾,幅巾相对一方袍。

我要回归故乡淇奥了,船儿被大风困在白鹭洲,站在白鹭洲头,追思当年南京中华门附近凤凰台,想起李白《登金陵凤凰台》诗句:“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系舟之绳还未解开,却先看到了讷上人,顺风而呼,举手向招。春风吹绿江南, 江南春色为谁娇艳啊?想起故乡淇奥,归心似箭,不能自己。有朝一日就在南京的钟山脚下盖上几间茅庐,与讷上人作伴在此定居,做一个平民百姓或出家的僧人,平淡度日。其实我更怀念故土淇奥,回归家乡淇水岸边,我就隐居在淇滨,过我美好的田园生活。

33、孔平仲《途中口占》

两岁东州不自知,人情全在欲分时。饯行连日侵银烛,送别临岐驻玉羁。望见蒙山思马耳,路经沂水忆河淇。归来定得从容否,寄语庭前红药枝。

孔平仲(960-1127),字义甫,一作毅父,临江新喻(江西新余)人,英宗治平二年(1065)进士,与兄孔文仲、孔武仲并称三孔,黄庭坚有“二苏联璧,三孔分鼎”之誉。该诗为孔平仲自东州返还故乡途中所作,东州在山东省境内,诗中蒙山、马耳、沂水多为山东省名山大川,惟淇水在今河南省境内。

 

千古淇河文化――淇水复兴(北宋年间)(6)

2011-03-12 09:28

八、黄河水患(1)

34、苏轼《河复》

君不见西汉元光、元封间,河决瓠子二十年。巨野东倾淮泗满,楚人恣食黄河鳣。万里沙回封禅罢。初遣越巫沉白马。河公未许人力穷,薪刍万计随流下。吾君盛德如唐尧,百神受职河神骄。帝遣风师下约束,北流夜起澶州桥。东风吹冻收微渌,神功不用淇园竹。楚人种麦满河淤,仰看浮槎栖古木。

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可以蔑视秦皇汉武,可以蔑视唐宗宋祖,可以蔑视成吉思汗,但唯独不能蔑视黄河,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黄河孕育了伟大的中华民族,黄河是伟大中华民族的象征。黄河在孟津以上被夹在山谷之间,除了宁夏银川平原、内蒙古河套平原一代的黄河河道多次变迁,再无大的变化。而在孟津以下,黄河汇合洛水等支流,给黄河两岸的中华先民带来了欢歌笑语,但也留下了他们对黄河的血泪哭诉。

自古黄河多水患,从公元前602年起至1938年的2540年间,黄河下游决口泛滥的年份有543年,达1590多次,较大的改道有26次,大的改道有9次,平均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洪水波及范围西起孟津,北至天津、南抵江淮,泛区涉及黄淮海平原的冀、鲁、豫、皖、苏五省25万平方千米。

中华先民依偎着黄河,总在力争与黄河和谐共处。夏朝建立以前,洪水泛滥,舜派鲧治水,鲧采用堵的方法,后换成鲧的儿子禹治水,禹用疏导方法,把黄河水从河南孟津开始疏导各大支流、主流入大陆泽,然后又从大陆泽开始疏通九道河流入海,淇河卫地的大伾山上,仍有大禹治水的遗迹。毛老人家《菩萨蛮·黄鹤楼》中有“茫茫九派流中国”,他老人家是在写长江,长江到湖北、江西、九江一带有九条支流,因以九派称这一带的长江,后也泛指长江。九派,也指民间传说中的九大武术流派,即嵩山、武当、峨眉、昆仑、华山、青城、泰山、崆峒、天山。其实,远古的大河才是真正的茫茫九派流中国。

周定王五年(前602),黄河发生了有记载的第一次大改道。洪水从宿胥口(淇门)夺河而出,波涛汹涌澎湃,东行漯川古河道,至长寿津(滑县东北)与漯川分流,北合漳水,至章武(沧县东北)入海。

汉武帝元光三年(前132)春,黄河决口于顿丘,黄河在古卫国境内瓠子河(濮阳西南)决口,再次向南摆动,洪水东南经巨野泽,由泗水入淮河,河水泛滥十六郡,长达二十三年。汉元封二年(前109),汉武帝刘彻在泰山封禅后,命汲仁、郭昌率十几万人堵瓠子河决口。刘彻还亲自临祭,令群臣从官皆负薪。时东郡烧草薪少,刘彻指挥伐淇园之竹,制楗堵塞决口,终于成功封堵住决口,汉武帝刘彻即兴赋诗《瓠子歌二首》。苏轼的这首《河复》中“君不见西汉元光、元封间,河决瓠子二十年。”说的就是这一事件。

王莽始建新朝三年(11),黄河在临漳县西决口,东南冲进漯川故道,经南乐、朝城、阳谷、聊城,至禹城别漯川北行,至利津一带入海。黄河九次大的改道,第一次是周定王五年(前602),第二次就是王莽新朝的这一次,黄河水灾,给当时的人们留下了异常难以磨灭的印象,以致王莽的名字被用作地名,一直用到今天。王莽新朝的农民起义军,几乎全是因黄河水灾起义的,黄河真正要了王莽的命。

此后的千年,黄河水患不太频繁,至北宋初期,决口不断,短期短距离的分流河道不少,五代十国时期人为形成的黄河水患不在赘述。北宋景祐元年(1034)六月,黄河再次发生大的改道,洪水咆哮着冲决澶州商胡埽,向北直奔大名,经聊城西至青县与卫水相合,然后入海,这条河北宋称为北流。十二年后,黄河在商胡埽下游南乐西再次决口,绝口流出的洪水经朝城、馆陶、乐陵、无棣入海,北宋称此河为东流,东流行水不到四十年便断流。苏轼诗中提及的“北流”就是此北流。

北宋庆历八年(1048),黄河在濮阳境内决口,造成河道迁徙,经大名、馆陶、清河、枣强、衡水至青县,由天津附近入海。北宋嘉佑五年(1060),黄河在大名境内非出一道支河,名二股河,经冠县、高唐、平原、乐陵,在无棣东入海。北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北流断绝,黄河全河东注。

宋熙宁十年(1077),黄河在河南北部决口,一合南清水河(泗水)入淮,一合北清河(大清河)入海。是年苏轼在彭城(徐州)任太守,彭城属于古楚国的北边界,泛滥的洪水使彭城遭灾。苏轼受到皇上嘉许,依据五行理论,黃代表土,黑代表水,黃土因具有吸水力量,所以可以克服水患。北宋时期,生产力和科学技术都有了明显的进步,中国四大发明中的活字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就是在这一时期产生和发明的。苏轼却依然用五行理论糊弄无知的黎民百姓,说白了就是挖土垒堰,彭城用此方法修坝一条,并建搂一座,命名黄楼,黄楼之命名即含有防水之意。苏轼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写的这首诗。

元丰元年(1078),黄河再次在河南境内决口,神宗下诏治理,河复北流。北宋绍圣元年(1094)春,黄河由人力改道,使北流断绝,黄河东回故道。哲宗元符二年(1099),河南境内黄河决口后,恢复北流,东流复又断绝。

苏轼生活于北宋时期的公元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他是嘉祐进士,北宋诗人、词人、书画家、散文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四川)人。神宗时曾任祠部员外郎,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任杭州通判,知密州、徐州、湖州。后以所谓作诗谤讪朝廷罪贬黄州。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颖州等,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南宋时追谥文忠。

《河复》这首诗当是写的元丰元年(1078),神宗下诏治理黄河,河复北流这件事,其中也隐含苏轼在彭城筑坝拒黄河洪水的事情。诗的前半部,说的就是汉武帝元光三年至汉元封二年,长达二十三年的黄河水患,巨野泽东倾决口,洪水溢漫淮泗,苏轼所在的彭城属于古楚国地界,楚地的人也能捞到黄河鳣鱼。说是汉武帝封禅过后才顾上过问水患,开始把越地的巫师沉到黎阳津白马一侧的黄河南岸水中。后来堵塞河决的河公们再也没有力气了,虽然用了淇竹柴薪,千方百计,但却对洪水无可奈何,洪水照样横流。似有贬低汉朝时水患治理,意在彰显“体元显道法古立宪帝德王功英文烈武钦仁圣孝皇帝”神宗治水之功。

《河复》后半部是在为神宗治理黄河歌功颂德,把个神宗几乎吹到了天上,拿神宗与唐尧虞舜相比,大有溜须拍马之嫌,这是封建时代儒生的通病,封建时代的儒生多奴颜媚骨,自汉代董仲舒之后,儒生们都学会了充当吹鼓手。苏轼作为一代名儒,生活在那个时代,脱离不了历史和时代的局限。苏轼生活在封建时代,为了自己的生存与发展,可能是不得已而为之,也是情有可原。接着就像是孔圣人讲述经学,苏轼诗中开始玩玄虚神灵,似乎大禹治水时期的神物和鱼兵虾蟹也都出来帮忙了,而忽视了黎民百姓的力量。生产力极为低下的北宋时期,治理黄河全是靠落后的人力,黄河能够复入北流,全是黎民百姓的齐心协力。

士大夫们看不到人民的力量,似乎帝王挥手之间就能让黄河乖乖听话,一夜之间濮阳西南的澶州桥就起来了,这暂且可以当作苏轼的夸张笔法。苏轼又拿神宗治理黄河与汉武帝相比较,说是汉武帝用了淇竹堵塞决口,而神宗就没有用淇竹。没有用淇竹又当如何?神宗自己是没有破坏淇园青竹,但三十年后却让徽钦二帝失了江山,金人入主中原,数千年以来的淇竹被金人彻底毁掉。苏轼的诗中说,神宗治理黄河以后,他所在的彭城种麦已是满河的淤地,黄河水被制服了,可以坐在古木之上观看河水中漂浮物,漂浮物全是治理黄河时砍伐树木的碎槎。

“体元显道法古立宪帝德王功英文烈武钦仁圣孝皇帝”神宗即位后,对疲弱的政治深感不满,因而借助王安石推行变法,以期振兴北宋王朝,由于改革操之过急,不得其法,最终失败收场。其实神宗怎么能与汉武帝相提并论,他如果有汉武帝能力的一半,也不至于身后不到三十年,便被北国掳走了徽钦二帝,终至北宋亡国,让靖康之耻抹黑了华夏那段历史。大文学家写出这样的诗,显然是受了历史的局限,与他写的《赤壁赋》、《水调歌头》等绝美作品有着天壤之别。但这首诗却记录了一段黄河水患的历史,只是用苏轼的这首诗看历史时,需要首先剔除糟粕。

 





 

 
     
千古淇河文化——淇水复兴(北宋年间)(1-6)

河南省鹤壁市《淇河文化研究》网         站长:姚慧明       电话  0392-2181169    电子邮箱: yhm450217@tom.com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 不得复制、翻印、镜像!

ICP090208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