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淇河文化研究》第6卷

 

   

 

景点名胜 - 淇水河畔重现“阳台晨钟”
淇水河畔重现“阳台晨钟”
 
作者:清风荷影(林州五龙镇人)  加入时间:2011-3-8 14:54:52

 2011-03-07 16:01:08

 

 

在我市(林州市)五龙镇和临淇镇交汇的淇水河畔,有一处著名的历史遗迹——阳台寺。说它的著名是源于寺上两座刻制于唐代天宝九年的双石塔,又名“唐塔”。该寺遗址面积3000平方米,东、南、北三面断崖,呈高台地结构。该遗迹一九七六年文物普查时发现,一九七九年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一九八六年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列入“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春节过后的正月天里,我重新拜访了位于淇水南岸的林州名寺——阳台寺,时隔两年之后,阳台寺不仅新修了山门,东边的山路台阶也进行了硬化,寺内的墙皮和塑像进行了重新彩绘,寺内安置了专职人员昼夜值班,最重要的是该寺又新铸造了一口大钟,真正意义上恢复了过去历史上林州“淇河八景”之一的“阳台晨钟”。

据常年居住在淇河边上的老人讲,最早以前,朝可闻阳台晨钟,夕可听雷音暮鼓。

越淇水,过木桥,走羊肠小道,阳台寺就在上面了

 

大红的春联,新修的山门。 

入山门,迎面可见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的碑文,可惜政府只刻石碑不给现金,导致唐代双塔屡次被盗。

如今被囚笼中的双塔,早已不见汉唐的雄风

西塔及塔身上的完整石刻

被盗后,已矮人三分的东塔

塔基上的狮头像

 

可恶的十年文革,使这些精美的石刻变的如此残缺

石塔后面的殿堂,玉皇大帝、太上老君、关帝庙

山门东面的龟驼碑

今年春节前新铸造的大钟

寺内新绘的山水壁画

从阳台寺上俯瞰下面的淇河

淇水河畔阳台寺
 

 附录:

浅谈阳台寺的历史渊源

  贾朝君

 

1、阳台寺与“金龟探水”

阳台寺坐落在有“淇河八景”之称的“金龟探水”处,该处地势高耸,土坚水遁,风景宜人。根据中国传统的风水学说,这里和周围的地形连在一起,正好象一个从西南而来爬到淇河边喝水的金龟。该寺正处在龟头之上。从这里与向西南面连绵而去的土丘之地均为龟身,周围相邻的邢家窑、杨村、寺西岗、前寨等地突出的部分均为金龟两侧的双脚。从远处和高空中向这里俯瞰,无不如此形象。此外在前寨西南还有一龟山。

无独有偶,从西南奔流而来的淇河之水因为这里独特的地理环境,也许还因为这只岿然不动了亿万斯年的金龟,不得不改道东流。而这一改道无意之中成就了又一道淇河胜景“王祥卧冰水倒流。”在人们传统的意识形态里,自古大河东流去,而从《诗经》中流淌了三千年的淇河之水却在这里打破了人们的思维习惯,制造出了淇水西流两三里的独特奇观。有句话叫“心诚所至,金石为开”,也许淇河是被那沉默了千年的金龟的虔诚所感,也许是被卧冰求鲤的王祥那份孝心所动,仁慈的河神才在这里折了一个湾,留下了一段千古美谈。

 

2、阳台寺与唐塔

谈起阳台寺的历史,看护寺院的人为笔者介绍了一块《重修阳台寺火神殿、广生殿碑记》石碑,根据碑刻记载“因商之环寺诸村成  ”,意思是说早在殷商时期,这里就成为各村善男信女朝拜祈福之地。这是目前我们已知有文字记载以来最早的一段阳台寺历史了。此外,笔者在《林县志》“民间遗迹”中看到:在一九七六年文物普查时,从该遗址东面距离地表1.3米的断崖上发现直径1.5米的白灰房基和一个灰坑。采集到有纹饰的陶片,可以辨别处的器皿有鬲、罐,还采集到1件骨锥、1把青铜削和1个铜箭头。从遗址的出土遗物看,为商代遗址。

历经岁月的沧桑巨变,阳台寺几经兴衰荣辱。随着汉武帝时期佛教的东传,阳台寺的香火日渐兴盛。唐朝贞观元年该寺重修,天宝九年(750年)建成的唐塔,见证了阳台寺最为辉煌的一段历史。阳台寺也因此而美名远扬。

阳台寺的唐塔,呈东西并列格局,均为单层檐方型石塔。西塔高3.04米,七层,东塔高2.94米,尚存六层。两塔均刻有兽面、飞天舞女、乐伎、力士、花卉等石刻图案。两塔底层均有一个长方形的佛龛,佛龛正上方刻有狮兽面像,在左右两侧各有一条青龙环绕,佛龛下部两侧各有一位力士持剑而立,在佛龛顶部两侧各塑有一个手舞长裙、飘飘欲飞的飞天侍女,动态优美,神韵俱佳。此外在每层石塔的四周中央都有一尊石佛坐像,他们形态各异,面容安详。

在西塔底层的东侧,镶刻有这样四行文字:

维大唐天宝九载岁次庚寅八月十八日

浮图主孟崇仙抽缄净财敬造石浮图九层七级今将成就

上为开元  圣神文武皇帝陛下郡守又为七代先臣

师僧父母普及法界仓生同沾此福

 

遗憾的是其中的不少石刻图案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惨遭破坏,不少石刻已经面目全非,双塔都已残缺不全。由于阳台寺远离村庄,又无人看管,这就给不法之徒以可乘之机,其中东塔曾两度遭受偷窃,现在仅存五层。一九九六年春,由于东塔倾斜,人们在对东塔进行修扶施工时,从该塔地下挖掘出一尊身骑大象的石佛头像(见图3)。由于疏于保护,该头像不久也被盗窃。一九九七年以后,为了保护好阳台寺,相邻村庄的老人们自发组织起来在此看护。

 

3、阳台寺与 “竹马先生”

在临淇镇杨村,流传着“竹马先生”和“五谷神婆”的民间故事。在《重修林县志》中,笔者找到了这位生活在北宋时期的“竹马先生”。他的名字叫张常清,字正应。习进士业,累举不第,后在圣符山(今林州龙凤山)修炼黄老法术。由于他得风仙之才,常刻木为马首,置杖端,人称 “竹马先生”。

一位叫贾守平的老人为笔者讲述了“竹马先生”为阳台寺买笊篱的故事。

传说有一年重修阳台寺,四周的行善义士纷纷来自帮忙,“竹马先生”也来了。时近中午,慌乱之中的伙夫将米下到大锅后,突然发现没有捞米的笊篱,“竹马先生”见此情景,叮嘱伙夫不要慌张,他可以去买两把,起初伙夫不信,“竹马先生”便独自下山而去。当他抗这两把大竹笊篱回到寺上时,大锅中的水刚刚冒出了白烟,众人问他从哪里买的,他说是从博爱的集市上买的,是在临淇一老乡的店铺买的,路上还碰见了某某人。起初众人不信,大家知道,从林县到博爱有将近二三百里的路程,即使现在的条件,来回一趟也要五六个小时,众人诧异。后来当人们见到某某后问到此事,才确认果有此事。“竹马先生”用了仅仅一只烟的功夫就去博爱跑了个来回,可见其之神速也。

 

4、阳台寺与 “清河寨”

明朝末年,李自成领导的起义军提出“均田免粮”的政治主张,响应者众多,队伍发展到百余万人。在北上途中,他们路过此地曾攻打阳台寺二十余次,由于阳台寺地势险要,易守难攻,他们均未得逞,后将此更名为“清河寨”。在寺南边的房前残存的《创修清河寨记》中,我们可以详尽地看到当时的情景:

崇祯六年春三月,流寇东侵。初四日入林境,人初无备,焚劫杀掠,怵不忍言。十一日始长驱北犯淇上,遗黎环泣相谓曰:贼无定迹,无去而不返之理。今遭其毒手矣!后将何?歹识者谓阳台古刹形势高耸、土坚水近,可修寨堡,以待无虞。众议遂决。各出血汗之力,以成其事。不逾月而东西北三面斩削截然壁立,复筑环墙垛口,巍巍然不啻一城堡也。至五月,贼复南迁,见此地而鄂然,而遁远,岁终而复返二十余次,不以一矢相加,人卒获保全者,寨之功大矣哉。于是重寨事者,张射斗、李可珍、张效恭以寨上公费无出,量力役处资财,买地六亩,有事则随寨以为公费之资,无事则随寺以为焚修之具。议甚公而谋甚善也。  识之以垂不朽!

崇祯七年岁在甲戌仲冬之后痒生冯启谨叙

5、阳台寺与碑刻

 清朝光绪年间,岭后村有个叫郝遇朝的人,家中三代单传,见阳台寺上香客如织,便前来烧香许愿,祈求多子多福,后来他的女人果真给他连生五胎,均为男孩,为了报答寺上诸神的眷顾之情,郝遇朝主动捐资重修了广生殿。刻制于光绪十四年的《重修阳台寺火神殿、广生殿碑记》中记载了他的善行义举。类似此类的故事还有很多,如《阳台寺补修关帝庙大佛殿西垣墙碑记》:

林志东南阳台寺,旧有关帝庙、大佛殿,风雨摧残,墙崩瓦裂,住持张矢敬慷然身任其事,约请诸村善士公议捐财勷盛事,功成告竣,勒石以垂不朽!

诗礼堂启事官:张清兰书写大清道光二十五年六月

关于阳台寺上的历代碑刻,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因为岭后村和寺西岗村在看管问题上产生分歧,岭后村的个别群众将寺上的碑刻拉走,后来送回在寺岗下的河滩,由于那年突发洪水,很多碑刻被洪水冲散毁坏。现在寺上保存最早的碑刻仅有三块,它们是明朝崇祯七年《创修清河寨记》,道光二十五年《阳台寺补修关帝庙大佛殿西垣墙碑记》和光绪十四年的《重修阳台寺火神殿、广生殿碑记》。             

 

 





 

 
     
淇水河畔重现“阳台晨钟”

河南省鹤壁市《淇河文化研究》网         站长:姚慧明       电话  0392-2181169    电子邮箱: yhm450217@tom.com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 不得复制、翻印、镜像!

ICP090208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