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淇河文化研究》第6卷

 

   

 

文史资料 - 千古淇河文化——淇河落日
千古淇河文化——淇河落日
 
作者:秋 雨  加入时间:2011-2-14 23:49:34

千古淇河文化――淇河落日

2011-02-15 00:01

公元前1600年左右,殷灭夏建都于亳,后自亳迁嚣(荥阳)、相(内黄)、庇(定陶)、奄(曲阜)、殷,也叫北蒙(安阳),至纣王时,朝歌成了殷商都城,自此淇奥朝歌和洹河殷墟成了华夏的政治和文化中心。

公元前1056年,姬昌对内称王,即周文王。前1055年,周人出兵伐犬戎,翌年又讨伐侵凌邻国的密须,解除了伐商的后顾之忧。前1053年,周人出兵东向攻黎(长治市西南)。前1052年,攻邘(河南省沁阳市)。前1051年,攻取了商王宠臣崇侯虎的崇国。周人巩固了西部之后,开始讨伐商纣,就在河南省淇县南、卫河以北进行了一场牧野之战。商朝传位至第31代国君纣王,因“纣克东夷而损其身”,结果牧野之战惨败。牧野大战使一个延续555年的殷商王朝灭亡,又使一个将要延续800年的周王朝诞生。

公元前1057年为周武王元年,周武王二年文王命归。公元前1059年,周自岐下东徙,于沣河西岸作丰邑,西安地区自此始都。当时镐京(陕西长安县西北)与东都洛邑(河南洛阳西)为西周时的两大都城,华夏的政治和文化中心自淇奥朝歌转移到了西安地区。

公元前1045年,也就是周灭商的第二年,周武王去世,周成王即位,周公旦辅政平定三监之乱,将三监之地及朝歌封给姬封,史称卫康公,自此卫国在淇奥朝歌诞生。直到公元前686年至公元前669年,卫惠公在位31年去世,第18代卫国国君卫懿公接位。卫懿公穷奢极欲,喜好仙鹤,不理朝政,在位第九年北狄侵犯卫国,懿公被杀,卫国差点亡国。公元前659年,卫国第20代国君卫文公在齐桓公的帮助下复国并迁都楚丘。淇奥朝歌也曾在卫国第11代国君卫武公的治理下有过鼎盛,淇河文化走过了辉煌的《诗经》时代,自此每况愈下,走向萧条。

公元前629年,卫国都城迁往帝丘(濮阳)。公元前262年,秦国将卫国第43代国君卫元君迁往野望(河南省沁阳)。公元前209年,秦二世废卫国第44代国君卫君角为庶人,卫国至此灭国。卫国是春秋战国时期历史最长的诸侯国,是秦统一华夏最后一个灭国的,卫国创造了辉煌的《诗经》文化。在卫国时期的后半叶,淇河文化陷入沉寂,虽然赵国都城由晋阳(山西太原东南)迁至淇奥中牟(鹤壁),但很快又迁到了邯郸。淇河两岸再不见《诗经》时代的往日辉煌,淇河落日,北风袭来,淇河经历着夜的冬天,太行淇奥大雪飞舞。

周人自镐京与时俱进,终将殷商灭在淇奥。三监之乱后,殷商后裔迁徙远方。《诗经·国风·邶风·北风》记录了他们的逃亡,“淇奥北风雪夜,朝歌寒彻严冬。出逃避祸任飘零,携手风中身影。远遁他乡心碎,别离故土伤情。淇河东逝雁长空,雪舞冰封凄冷。”据说他们逃的最远的到了美洲,有人说邯郸的吕不韦就是殷商后裔,这些不做争论。就在秦楚齐燕韩赵魏争霸天下的时候,邯郸的商人吕不韦以“奇货可居”的超前思维,以跨越式发展的方式,培养出了一位历史上伟大的人物秦嬴政。秦嬴政终止了周人的天下,实现了华夏的统一。有人说这是周人灭商,然后又由殷商后裔灭周,一报还一报,其实这是历史的必然。

华夏历史推进到了秦代,华夏的政治和文化中心转移到了咸阳,淇水失去了往日京畿之地的繁华,虽然淇园淇竹依然青青,但淇奥赵国南长城却已黯然失色,淇河文化被秦代遗忘在太行东麓。直到公元前228年,秦嬴政第二次东巡过洛阳到邯郸督战,沿着古淇河河道白沟北去,登上了白沟西岸当年姜子牙封神和凭吊阵亡将士的白祀山,在那里祭祀诸位神灵,祈求诸位神灵保佑,立无字巨碑一座,也许当时前方战事吃紧来不及写碑文,也许此碑立于秦统一六国之后,未等刻字,秦已败落。

淇河岸边的淇竹随风摇曳,风中送来了陈胜吴广起义的呐喊声,淇河岸边应和着揭竿而起的农民起义,可惜起义军西进受阻,原来诸侯国的旧势力各自只顾自己,见死不救,农民起义惨遭失败,淇竹迎风呜咽。呜咽声中听到了远方两军对垒的歌声: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楚汉相争,项羽乌江自刎,刘邦在长安(西安)建了汉朝,东汉时期华夏的政治和文化中心换作长安。汉乐府问世了,两汉时期的汉乐府按作用主要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供执政者祭祀祖先神明使用的效庙歌辞,与《诗经》中《颂》相仿,一部分则是采集民间流传的乐府民歌。东汉第四代皇帝汉武帝刘彻就有《瓠子歌二首》:

其一:瓠子决兮将奈何。浩浩洋洋兮虑殚为河兮地不得宁。功无已时兮吾山平。吾山平兮钜野溢。鱼弗郁兮栢冬日。正道弛兮离常流。蛟龙骋兮放远游。归旧川兮神哉沛。不封禅兮安知外。皇谓河公兮何不仁。泛滥不止兮愁吾人。啮桑浮兮淮泗满。久不反兮水维缓。 

其二:河汤汤兮激潺湲。北渡回兮迅流难。搴长筊兮湛美玉。河公许兮薪不属。薪不属兮卫人罪。烧萧条兮噫乎何以御水。隤林竹兮揵石菑。宣防塞兮万福来。

其实,早在公元前132年,汉元光三年春,大河决口于顿丘,夏又决口于濮阳瓠子河,河水泛滥十六郡,长达二十三年。公元前109年,汉元封二年,汉武帝刘彻在泰山封禅后,命汲仁、郭昌率十几万人堵瓠子河决口。刘彻还亲自临祭,令群臣从官皆负薪。时东郡烧草薪少,刘彻指挥伐淇园之竹,制楗堵塞决口,终于成功封堵住决口。

这是汉武帝刘彻即兴赋的诗,记录了为治理黄河水患,历史上对淇河沿岸竹林的第一次大砍伐。公元25年,东汉建武元年,河内太守、东汉名将、“云台二十八将”之一的寇恂伐淇园之竹,造箭百万,支援刘秀北征。这是历史上对淇河沿岸淇竹的第二次大砍伐,这两次砍伐均未损伤淇竹的元气,可见淇园产竹之多。公元82年,东汉章帝七年,汉章帝刘炟听说淇园绿竹茂盛,景色宜人,于是率满朝文武莅临淇园游览观光,足见淇园之魅力。公元1127年,金军占领中原以后,在太行山一带滥伐林木烧炭,对淇河两岸林木进行毁灭性砍伐,淇竹遭此重创以后,衰败凋零,淇园竹翠景色再不复存,淇奥只剩下零星的淇竹迎着淇河落日,哀伤着千古淇竹文化。

汉代出现了一种有韵的散文,它的特点是散韵结合,专事铺叙,人们称其为汉赋,后世往往把汉赋看成是汉代文学的代表。汉赋的内容主要是渲染宫殿城市,描写帝王游猎,叙述旅行经历,抒发不遇之情,杂谈禽兽草木。虽然汉代淇河落日,但汉赋中总能看到千古淇河文化的影子。

汉赋的主要代表司马相如的《上林赋》中就有“卫公做骖乘”,“荆吴郑卫之声,韶濩武象之乐,阴淫案衍之音,鄢郢缤纷,激楚结风。”司马相如说的是荆吴郑卫之声,也不是只有郑、卫。韶是虞舜时乐曲名,濩时商汤时乐曲名,武是周武王时乐曲名,象是周公旦时乐曲名;阴淫案衍是指过度而无节制的音乐,也不是说是淫荡的靡靡之音;鄢郢皆是楚地名,缤纷是指舞蹈时交杂错落的样子;激楚是指楚地的歌曲,结风是指歌曲结尾馀音悠长。不知郑、卫淫声从何说起,更不知弟子掩目、墨子回车又为何故?孔子编篡《诗经》为何要删淇河卫地的诗歌?真是岂有此理!汉赋的主要代表枚乘的《七发》中有“于是乃发激楚之结风,扬郑、卫之皓乐。”枚乘认为郑、卫之声是皓乐,就是美妙的音乐,不是靡靡之音。

东汉官吏、史学家、文学家班固的《幽通赋》也能看到当年淇奥的影子:“昔卫叔之御昆兮,昆为寇而丧予。”“宣曹兴败于下梦兮,鲁卫名谥于铭谣。““纪焚躬以卫上兮,皓颐志而弗倾。”《蔡邕述行赋》中也有“经圃田而瞰北境兮,悟卫康之封疆。”

除了汉赋,在汉代的诗歌中也有提及淇奥的文字。汉武帝刘彻的《柏梁诗》中有:“周卫交戟禁不时。”东汉时期伟大的天文学家、数学家、发明家、地理学家、制图学家、诗人、汉朝官员张衡的《同声歌》中有“在上卫风霜。”汉朝无名氏的《李陵录别诗二十一首·其十二》中有:“陟彼南山隅,送子淇水阳。”立于浚县淇门镇的张公神碑,有“犂阳营谒者李君,畏敬公灵悃愊殷勤”,作《张公神碑歌九首》,为“颂公德芳”,其一、三中有“綦水汤汤扬清波。东流□折□于河。□□□□□朝歌。”“朝歌荡阴及犁阳。三女所处各殊方。三门鼎列推其乡。时携甥幼归候公。夫人□□□容□。□□□□飨□觞。”

直到后汉三国,公元204年的建安九年,曹操欲攻打邺城,为了运粮草,在淇水口用大枋木筑堰,集淇水入淇河古道白沟,以通漕运。自此,淇河卫地算是翻开了历史新的一页。





 

 
     
千古淇河文化——淇河落日

河南省鹤壁市《淇河文化研究》网         站长:姚慧明       电话  0392-2181169    电子邮箱: yhm450217@tom.com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 不得复制、翻印、镜像!

ICP090208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