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淇河文化研究》第6卷

 

   

 

评论探讨 - 扯淡碑揭秘(下)
扯淡碑揭秘(下)
——兼谈崇祯吊死煤山之真伪
作者:岳武佐  加入时间:2011-10-23 14:20:23

 

          3孙徵兰留下的与崇祯有关的遗址与诗

由于孙徵兰的关系崇祯来到淇县避难,开始一切活动均由孙徵兰安排。今天淇县留下的崇祯遗址都与孙徵兰有关。

神秘的印月峰

就在云梦山的北面二里路左右的地方,有一独立圆柱形山峰,西、南、东三面都是高千尺的绝壁,北面是陡坡,为了使峰顶呈平靣,接近山顶处又依山砌成绝壁。山顶呈椭圆形平面。群众称之为孙家,相传孙徵兰在此练过兵。孙徵兰在此峰的东西两侧都有摩崖,内容完全相同。题曰:印月峰三个大字。落款,右侧写“皇明御史”,左侧写“孙睡仙书”。

原来通到山顶没有路径,一个人手脚并用才可爬上山顶。山顶寨墙有一寨门。门低而窄,仅可供一人低头出入。墙内有与门大小极不相称的粗大门闩孔。要想从其他地方登上峰顶,那是不可能的。这道门真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进入有大片瓦砾,应该是原来的门卫房倒塌所致。沿着山顶边缘走一圏,可见许多地方有修补痕迹。整个山顶呈圆形平面加工后的山顶东西宽约一百五十米,南北长约一百米。由峰边向峰顶呈三台靣,均为人们加工而成。第三层台面上东头建有一座四合院。

四合院已成废墟,在废墟中可以清楚地看出房基,有的房基内依稀可以看出有地下室痕迹,房屋之间有暗道相通的痕迹。由此可以看出,这不是普通人家的建筑。再往东,在绝崖边又有两小间房基,像是警卫室之类

印月峰有许多令人难解之处。

印月峰也叫孙家寨,相传孙徵兰在此练过兵。这里人迹罕至,交通极为不便,峰的东侧有一条高低不平的羊肠小道。小道西为印月峰绝壁,东为万丈山沟。除此之外没有路径可以通往峰顶。峰顶没有水源,吃水全靠从山沟底部的水沟中往上运。此处距孙徵兰家仅十里左右,孙徵兰为什么要在这里建寨?

印月峰上的主建筑都建在第三层台面上,耐人寻味。“天子如堂,群臣如陛,众庶如地。”台阶象征着地位的高低。“等级分明,而天子加焉。”〈贾谊《新书·阶级》〉君“立三阶之上,南面而受要。”〈《管子·君臣》〉三阶就是三层台阶。印月峰上的四合院建在第三台面上,说明居住者应是君王。

孙徵兰没有必要将峰顶筑成三个层面,也没有资格将自己的住宅建在三台靣

印月峰又是什么意思呢?从山的形状看,此峰呈圆形,峰顶呈一椭圆形,像一枚印。印有一种解释是:痕迹着於他物曰印,痕迹也曰印。那么,印月峰即印月亮的峰,月亮是明的,那么,印月峰即印明峰。印一个月亮多一处明,印的多了,自然就“全明”晩年的孙征兰昼思夜想的是复明,印月峰深刻地表达了孙徵兰恢复明朝的迫切愿望。

从印月峰的建筑规模、名称、筑室位置及遗址特点看,作为避难之所,固守之所,闲居之所,仓储之所,都是很好的地方

孙徵兰不仅建造了印月峰,还在南边沧河上建造了印月桥。

老龙庐――行宫

今天在淇县衡门村,还可见到这一古建筑的风采。它是一座两进院五门相照的建筑群。据老人们回忆,解放时尚有28间房子,分给了多户贫农。现在住户少了,房子基本没变。仅临街老房及门楼拆了,换成了新式房。前院的东西北屋和后院,都是原来的房子。后院东楼楼顶四周建有12个城垛,人称哨楼,或称十二楼。这里所有的窗户窗棂都是十一根。这就是孙徵兰所说的老龙庐或衡门别墅,群众称之谓“孙逸仙〈即孙徵兰〉行宫”。

因为孙徵兰写有《衡门别墅》,所以有人又说这是孙徵兰的别墅。实际上这也是一个误解。别墅是本宅外另建的园林游息处所。也称别业,别馆。如果是皇帝的别墅,那就是行宫、别馆,即是京城以外供皇帝出行居住的地方。只有皇帝才有行宫,孙徵兰怎么能有行宫呢?

因为行宫说法是不能直接用的,所以,孙徵兰把行宫换了一个说法,改成了别墅。

既然这一处建筑孙徵兰叫它老龙庐,就说明这是龙住的地方,就是真龙天子即皇帝住的地方――行宫,

关于这个问题,我们还可以从孙徵兰的诗中得到验证。

《淇邑胜概》有“枕畔沧浪清漱骨,衡门人卧老龙庐。”的诗句。《小斋漫兴》中有“薜萝幽鎖老龙庐,事事伊人得自如”的诗句。

两首诗都提到老龙庐,说明衡门村确有孙徵兰称之谓“老龙庐”的建筑。顾名思义,老龙庐就是老龙住的庐。

“卧”在“老龙庐”中、事事得自如的伊人,是吗?是。从他家的藏物中可以看出。

《小斋漫兴》〈其一〉曰:“薜萝幽鎖老龙庐,事事伊人得自如。语鸟调喉来课韵,仁风代手去翻书。北窗瀟洒飞入蝶,东壁逍遥蠹我魚。”

老龙庐中有鱼,这个鱼是可吃的鱼吗?如果东壁上挂着可吃的鱼,鱼臭了,生蛆了,虫去蛀了,臭轰轰的。这与“语鸟”“仁风”“飞蝶”太不协调了。

这个鱼指的是隋唐时期发兵用的符信,亦称鱼符或鱼契。“将受命於君”。〈《孙子·军争》〉老龙庐中有皇帝发兵用的鱼符,伊人有调兵谴将之大权,伊人就是君。可惜长期不用,结果被蛀虫逍遥蠹蚀。为什么长期不用,而且藏在衡门?

老龙庐就是皇帝――真龙天子住的地方。

还有《小斋漫兴》〈其二〉曰:

入山能几日,出世已千秋。

松下秋风卧,云中伴鹤游。

岩花迎我笑,空谷和谁讴。

一木仍须厦,平欺十二楼。〈2010.3.3《淇河晨报》〉

该诗前六句写隐居生活。好理解。最后两句“一木仍须厦,平欺十二楼。”解时要绕点圈子。

“一木仍须厦”。“ 一木”,一根木头。《诗经·衡门》:“衡门之下,可以棲迟。”衡门:横木为门。一根木头横架起来就是门。喻简陋的房屋。后借指隐者所居。一木是衡门的另一种说法。行宫就建在衡门村,一木又是衡门的另一种说法。可以说一木是一语双关。一木仍须厦,就是说简陋的隐居之所,仍然需要盖成大厦。

“平欺十二楼”。 平欺即平白欺负。十二楼既不能解为十二楝楼,因为没有那么多楼,也不能因为后院东楼上有十二个垛,解为楼顶有十二个垛的那座楼,因为那一座楼不能代表这一处宅院。

十二楼的真正含义是凤楼。繁写凤字是十二划,十二代表繁写的凤字,十二楼就是凤楼。凤楼是指皇帝宫内的楼阁,这里代指皇帝。平欺十二楼就是平白欺负皇帝。

“一木仍须厦,平欺十二楼”,意思是尽管这里是简陋的隐居避难之所,但仍然需要盖成大厦。平白无故地欺负皇帝,使皇帝落到如此也步。

从这处建筑的命名――老龙庐,到室内的藏物――鱼,再到“十二楼”――凤搂,都可证明这是一处皇帝行宫。

另外我们还有证据证明衡门别墅不是孙徵兰别墅。这就是孙徵兰的后裔都不知道衡门有他们家的房产。如果衡门别墅是孙徵兰的私产,孙徵兰不用向他的后代交代,其后裔也会知道衡门还有那么大一处房产。后人或住或卖,绝对不会不知道衡门有他们的遗产。

另外还有两首孙徵兰写的《衡门别墅》。这是直接写老龙庐的。

其一

不用寻山深更深,衡门咫尺小山阴。

环峰翠夹泉噙屋,回涧幽衔竹曲林。

景活柳苞学凤舞,地灵蛙嗽代龙吟。

风光会琢人心玉,估步溪山寸寸金。――〈2010.3.3《淇河晨报》〉

凤:古代传说中的鸟名。凤凰的简称。鸟王。雄曰凤雌曰凰。旧时比喻有圣德的人。凤为百鸟之王,所以,有时也和帝王联系起来了。如凤车、凤辇、凤驾都是指皇帝的车,凤诏就是皇帝的诏书,凤楼是指皇帝宫内的楼阁,凤队是指宫内游戏时的女队

其二

谁留衡泌代桃源,不袭巢由兴自尊。

亭浴泉浮活世界,柳摇堤舞粹乾坤。

竹夭固许君流斐,山曲尤怜海豁门。

可笑支机无剩石,惹人织锦当天孙。――〈2010.3.3《淇河晨报》〉

衡泌:指隐居之地或隐居的生活。

巢由:巢父和许由。相传为尧时隱士,尧欲让位於二人,皆不受。诗文中多用为隱居不仕的典故。巢父在树上筑巢而居,时人号曰巢父。尧以天下让之,不受;又让许由,亦不受。许由隐於箕山,尧让位不受,遁耕於箕山之下。尧又召为九州长,由不欲闻之,洗耳於颍水滨。

亭浴:亭:行人停留宿食的处所。浴:洗身。引申为修养德性,使身心整洁。

竹夭:茂盛翠绿的嫩竹。流斐:流:传布,传递。斐:五色相错,才华。

支机石:神话传说汉武帝令张骞寻觅河源,乘槎至天河,见有一妇人浣纱,妇人与骞一心石。骞既归,以石问成都卜人严君平。严谓是织女支机石。支撑织机的石。“欲问支机石,如临献宝宫。”〈杜甫〉

天孙:织女,天女孙也。

这里抄引这两首诗,并略作注释,其中讲到“凤舞”、“龙吟”、“巢由”“竹夭”、“流斐”、“天孙”等词语,我们细细玩味,难道不能品出它的弦外之音是什么吗?我抄在这里供大家理解衡门别墅作参考

仅凭衡门村这座孙徵兰建的老龙庐,里面住着一个神秘的伊人,加上孙徵兰的诗,便可断定崇祯隐居在淇县。

金銮殿

距衡门村东不足两公里的地方就是孙徵兰的故居南阳村。村里原有一座玉皇阁,群众称之谓金銮殿。据传,具有强烈反清复明思想的孙徵兰,清兵入关后,要在家乡自立朝廷,在衡门建行宫,在其家建金銮殿。

要说孙徵兰要在家乡自立朝廷,在衡门建行宫,在其家建金銮殿,这话不可信,但金銮殿与行宫却配套了。

孙徵兰还在老龙庐西一连建了三座庙。至今还流传着孙徵兰打扫庙内卫生的故事。这处庙宇是为保护崇祯的道人身份而建无疑。修道就要有道院,供不时之需。

从金銮殿、行宫的前台炒作,到印月峰背后的隐情,我们都可以看到一个皇帝的身影。

为什么群众称印月峰为孙家塞,称行宫为孙逸仙行宫呢?这个问题好理解。首先,这些都是淇县的头面人物孙徵兰出面建的。其次,为谁建是不能透露的。因此,这些建筑自然都和孙徵兰联系在了一起。

孙徵兰留下的与崇祯有关的其他几首,还可看到崇祯的思想变化

崇祯开始有“乘云愿洒泉为雨,飞润闫浮四百州”的远大志向,随着清政府的稳定巩固,他的思想也在变化。

孙徵兰有一首《空山独臥》,诗曰:

闲花谷口任纷纷,万事仙翁总不闻。

宝剑横磨三尺焰, 锦囊满贮一溪云。

似知狎客猿清啸,谁遣摇窗竹弄文。

莫道幽斋无契伴,颠风狂月我全分。

――《栩栩草》

首联说明仙翁情绪不好,看到什么都烦。不要说管事,听都烦。

颔联颈联写出了仙翁气恼的程度和原因。“宝剑横磨三尺焰, 锦囊满贮一溪云。似知狎客猿清啸,谁遣摇窗竹弄文。”

尾联是这是作者对仙翁的表态,表示无论遇到怎样的风浪,我与你同担。

这首诗是写随着清王朝的巩固,许多明朝官员被清朝任命,反清势力很快缩小,崇祯彻底失望了。以“空山”象征反清复明势力的弱小,以“独臥”象征崇祯的孤独无援。眼看复明无望,这令崇祯忿怒不已。在这种情况下,作者孙徾兰一方面安慰崇祯“莫道幽斋无契伴”,一方面向崇祯表示决心,“颠风狂月我全分”。 表达了孙徵兰对仙翁忠贞不渝,勇担风险的决心。

孙徵兰在《淇园幽胜》一诗中曰:

闫浮何处觅真仙,景入淇滨兴婉然。

峰约鸟调云外乐,竹邀鱼舞石中泉。

款宾溪织萝为径,扩座山擎树作天。

缥渺随心皆化蝶,袖能酒外织褊櫏。

首联点出真仙的住址――淇滨。

颔联颈联写出了真仙住地的景色。告诉人们,这处胜景在深山中。熟悉云梦山的人一看便知,这是云梦山水帘洞一处的景色

尾联是对真仙的劝慰。

真仙就是指崇祯修成仙。因为真仙在淇水之滨的云梦山找到了,所以兴婉然。所不同的是,仙洞偶笔的“仙人”,要“乘云愿洒泉为雨,飞润闫浮四百州。”胸怀大志,雄心勃勃,有信心有决心很快复辟的劲头不见了,愤怒消失了,代之而来的是另一番情景,他垂头丧气了。以至孙徵兰不得不劝慰他:“缥渺随心皆化蝶,袖能酒外织褊櫏。”复明的缥渺理想如今都化作了梦幻,其实这也没什么,你访道修真,远离尘世,仍然可以获取快乐。

该诗通过对真仙住处狭小偏僻环境的描写,反映了真仙势力的孤单,心情的沉闷。最后表现了作者对真仙的劝慰。

经过孙徵兰耐心劝说,随着时间的流逝,崇祯逐渐适应形势。

雨过春郊》孙徵兰又一次说道:

鮫珠万斛破空来,四望春原景骤开。

洞口莎须欣膏沐,山头云帽爱风裁。

娇含柳叶凝青眼,笑引桃花欲馥腮。

且是仙翁无事事,牛见蓑笠送诗媒。

――《栩栩草》

“鮫珠万斛破空来,四望春原景骤开”, 一场春雨过后,放眼望去,景色大变。洞口莎须欣膏沐,山头云帽爱风裁。娇含柳叶凝青眼,笑引桃花欲馥腮。大家心情特别高兴。“且是仙翁无事事,牛见蓑笠送诗媒。”正在仙翁无事事时,有人头戴斗笠,身披蓑衣,骑着黄牛,为仙翁送诗来了。这首诗写出了崇祯逐渐适应形势,春雨过后,与人交往的愉快心情。这或许就是孙徵兰与仙翁的亲切交往。

孙徵兰的诗写出了仙人、仙翁,真仙在淇县在淇县的情况。因为仙人、仙翁,真仙是一个意思,又根据孙徵兰与崇祯的关系,所以,我们说,孙徵兰诗中的仙人、仙翁,真仙和“明末甲申访道云梦修真”的“仙翁”,是同一个人――祯。

孙徵的诗不仅给我们大家绍了仙翁崇祯来到云梦山修真隐居,而且还为我们刻划了在一段时间内崇祯的思想変化。开始是“乘云愿洒泉为雨,飞润闫浮四百州。”后来,“宝剑横磨三尺焰, 锦囊满贮一溪云。”因复辟受阻而气恼。再后来就绝望了,孙徵兰劝慰他 “缥渺随心皆化蝶,袖能酒外织褊櫏。”再后来仙翁思想平静了,“且是仙翁无事事,牛见蓑笠送诗媒。”再后来就“薜萝幽鎖老龙庐,事事伊人得自如”了,这么一个思想变化过程。

正是崇祯思想变了,事事“得自如”了,“在虚灵自然间”了,通过修真,才会活到“一十有二纪”。

四、淇县平山一片天

孙徵兰南建行宫金銮殿,北建祖师庙孙家寨,工程艰巨浩大。这些巨大开支远远超出了孙徵兰本人的承受能力。孙徵兰作为一个拿死工资的人,如何能承受得了?

我们举一例子:清顺治十七年《淇县志》曰:玉皇阁:在县东十二里青龙镇。国朝顺治九年〈1652年〉知县柴望创建,未就而废。知县张启泰、唐际盛、王谦吉继承之。顷全县之力,经四任知县,“又得二羽流募资”,前后历时七年时间〈1659年〉,才完成了一座玉皇阁的修建。

孙徵兰一人,不仅建成了一座南阳玉皇阁,而且又完成了印月峰、衡门行宫、衡门三座庙等工程。每一个工程都比青龙镇玉皇阁大。孙徵兰这么多的建设资金从何处来?衡门群众传言,三座庙是政府拔款修建的。这一传言可能道出了孙徵兰搞这些建筑资金的真正来源。难道仅仅衡门庙宇是政府拨款吗?

无独有偶,河北省平山县天桂山有“崇祯避难行宫”。

据平山县志和天桂山当地传说,明朝末年,崇祯在义军纷起的情况下,深感大势己去,便拨巨资,令心腹太监林清德携巨款出京修避难行宫。

林清德让我们想起了孙徵兰神秘资金来源。当时崇祯派人为其选避难所,绝不会只派一个人,他会派几个人分头去找。崇祯选中孙徵兰也在情理之中。由衡门庙宇是政府拨款,可以推断孙徵兰也是携巨资,帶着为崇祯修避难行宫的任务回乡的。所以,孙徵兰回乡之后,才行踪诡秘,很少在家安居,常常离家外出不归。并且建造了印月峰、衡门行宫等。

当年林清德为了加快建崇祯避难行宫工程进度,找了好几个太监监工。孙徵兰为加快修建行宫、金銮殿的进度,在衡门村西南建造了七十二座砖瓦窑,以保证建筑材科供应。今天部分窑址尚在。二者相似。

林清德选中了天桂山。现在让我们看看平山县天桂山的崇祯避难行宫。

平山县崇祯避难行宫建设从顺治五年(1648年)开始建设,于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大功告成。前后经历了四十多年。因为明朝灭亡了,故更名为青龙观道院。道院东西南北皆设山门,东门叫朝圣门,南门叫朱雀门,朱雀门建在高50米,长约200米的大石堤上,工程十分浩大。里边埋了许多金银。故有大椿(堤)塌了大椿修之说。北门叫玉宫门。真武殿是青龙观道院的大型主体建筑。座落在5米高的石砌台基上,基石上刻有“云集台”三字。殿内供真武铜像,上方悬一块“玄天真武北极大帝”的匾额,廊柱上一幅联曰:“出三宫别六院修成玉体,入武当归正道练就金身。”真武殿下云集台中空,曾供有崇祯遗像。传言崇祯是由天上的真武下凡转生的,真武铜像就是崇祯的星像。

青龙观道院有许多谜团

1、名称让人生疑。

将崇祯避难行宫更名为青龙观道院,名改了,本质并没有改。皇帝是真龙天子,青龙岂非暗指崇祯?

崇祯避难行宫。既然崇祯真的吊死煤山,人都不在了,为什么还要建崇祯避难行宫呢?再建崇祯避难行宫,还有什么意义呢?

2、道院建筑物的一些名称令人生疑。

青龙观的主建筑真武殿又名钦安殿,两侧设朝房、御花园、西部意建朝阳院。如果崇祯死了,搞这些名堂又有何用?

青龙观建了落驾亭、卧龙亭。如果崇祯真的死了,没去过,建这些又从何说起?又有何意义?

3、道院是地主兼资本家让人生疑

当年青龙观土地达4000多亩,前后山数庄山民俱为青龙观佃户,年收租达4000石。在通往北京的路上,还有不少钱庄和店铺。青龙观道院“显赫一时,富甲一方”,像一个地主兼资本家。道人是修道的,搞经济的。青龙观的道人最多时不足五十人,消费并不多那么,这么受钱粮哪里去了呢?

4、真武殿廊柱上一幅联曰:“出三宫别六院修成玉体,入武当归正道练就金身。”真武殿下云集台中空,曾供有崇祯遗像。传言崇祯是由天上的真武下凡转生的,真武铜像就是崇祯的星像。这岂不证明真武殿确为崇祯大殿?

5、在道院看到了崇祯出逃的证据

前边已经讲过,李祥成与崇祯的御笔太监守城总指挥王承恩庙并列,理由是李自成攻入北京,李祥成拼杀四门保护御驾,为皇上捐躯,功劳巨大。证明崇祯确实逃出了京城。

6、一幅楹联连两地

崇祯避难行宫西二门上有一幅联曰:“他地特无地,元天别有天。”意思是,其他地方也有这样一处崇祯避难行宫,只是那里没有土地。天桂山崇祯避难行宫头上这片兰天之外,别处也有这样一片天。

平山同志对此诗没法作出解释,只用十分耐人寻味了之。

这个“他地”,这个“别有天”在哪里呢?

清朝初年就在平山县建了崇祯避难行宫,时隔三百多年,今天,我们在淇县发现了崇祯的墓碑,行宫等。

那么,淇县是否就是平山县崇祯避难行宫的“他地”、“别有天”呢?

老龙庐、祖师庙、印月峰都是无一垅,所以泰极仙翁只能葬在庙院中。这就很符合“他地”“特无地”的条件。我们已经证明老龙庐就是崇祯的行宫,这就是崇祯的一片天。

那么,其他情况又怎么样呢?

如果我们把淇县的有关情况与平山县崇祯避难行宫加以联系、对比,就可发现一些问题。

1、靑龙观的名字与水木氏很有相通之处,那就是青龙。木为青龙。

2、两地都敬玄帝相传玄武是崇祯的星——天上真武下凡转生的崇祯。

3、青龙观有御花园。祖师庙院内满栽,还有从外地购入的太湖石与黄叶树清净宜人。

4、青龙观有朝房,祖师庙有会真楼。

5、青龙观说崇祯“修成玉体”“练就金身”,扯淡碑称崇祯活了“一十有二纪”。

6、淇县“特无地”。平山“富甲一方”, 供崇祯消费,是崇祯的生活来源。淇县平山两地正好互补平衡。

7、青龙观道院从顺治、康熙年间大兴土木,到乾隆年间守成其后200年里,则由于长期失修,几经萧条。崇祯活一百四十四岁正是乾隆十九年,正是青龙观进入守成时期。从时间上正好说明,崇祯死后,青龙观开始逐渐败落。

青龙观与祖师庙,竟然有这么多相通相同互补、互印的東西,难道是偶然巧合吗?绝对不会。

淇县就是青龙观的他地”“别有天”。淇县不仅有明末甲申访道的云梦山,而且有脱骨地祖师庙,不仅有隐身藏物的印月峰,而且有安享幸福的行宫老龙庐。

将淇县的崇祯避难行宫与平山的崇祯避难行宫联系起来看,一切问题都迎刃而解了。

况且,林清德们将天桂山更北武当山”,与湖北的武当山遥相对峙 。武当山是永乐皇帝朱棣大规模兴建,今将天桂山更北武当山”,岂不让人联想永乐?更想到明朝当年朱允炆建文皇帝被燕王朱棣赶下台去,据传曾到武当山岀家为道的故事。将天桂山更北武当山”,并在上面建崇祯避难行宫,难道不是暗示人们崇祯在效法其先皇吗?!这与李邦华讲的“仿永乐朝故事”相一致。朱允炆建文皇帝没死,崇祯同样没死。

可见淇县与平山青龙观同属崇祯的一片天。

李自成攻陷北京之后,江南尚有大片明朝国土。崇祯到江南重整旗鼓,卷土重来,正是大臣们的心愿,也是崇祯必走之路。

由于种种原因,崇祯过不去黄河,回到淇县,找其予先安排好的亲臣孙徵兰藏身,等待时机,重赴江南。合乎逻辑。没有条件南下,永留淇县,也是正理。

云梦山水帘洞是孙徵兰最早为崇祯选好的避难所,衡门就是孙徵兰为崇祯修建的行宫,祖师庙就是崇祯以道人身分的对外联络站,印月峰就是孙徵兰为崇祯修建的仓库和紧急避难所,平山县青龙观既是崇祯的避难行宫,又是崇祯的生活来源基地有生活来源,这是物质基础。狡兔三窟,有几处住处,可以随时走动,不致寂寞厌烦,还可在危急时刻躲避。身披道人的外衣打着修真的旗号,隐蔽难寻的深山老林,或安居在风景秀丽的行宫。在不惹人眼的贫困小县,有县衙的优待照顾,既安全又适宜养生。崇祯在此体验了从“访道云梦修真”,“乘云愿洒泉为雨,飞润闫浮四百州”,到“宝剑横磨三尺焰, 锦囊满贮一溪云”。再到缥渺随心皆化蝶,袖能酒外织褊櫏。”再到“薜萝幽鎖老龙庐,事事伊人得自如”的经历,时间百余年,完成了他不为世人所知的后半生。

总之,我们通过对扯淡碑碑文的破解,得出碑主人是崇祯的结论;通过对史料的研究,证明崇祯逃出了京堿;通过对印月峰、老龙庐遗址的探访,找到了崇祯隐居淇县的物证;发现了王滩朱改王,找到了崇祯的亲属。通过对孙徵兰诗文的分析,不仅看到崇祯隐居水帘洞,而且看到了崇祯的思想变化;发现了平山县的崇祯避难行宫,找到了崇祯生活费用的来源。

难道这一切都是偶然的巧合吗?唯物主义辩证法认为,必然就隐藏在偶然之中。

崇祯墓碑的发现,揭穿了崇祯吊死煤山的假象。

        相关链接:崇祯与“扯淡碑”之谜      爷爷讲述天下名碑——扯淡碑



 
     
扯淡碑揭秘(下)

河南省鹤壁市《淇河文化研究》网         站长:姚慧明       电话  0392-2181169    电子邮箱: yhm450217@tom.com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 不得复制、翻印、镜像!

ICP090208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