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淇河文化研究》第6卷

 

   

 

文史资料 - 千古淇河文化(二)
千古淇河文化(二)
 
作者:秋雨  加入时间:2011-1-29 16:07:11

千古淇河文化――引经据典

2011-01-29 11:42

       《诗经》的谐声、通韵和合韵我是一窍不通,但对由《诗经》生成的成语典故,对淇河卫地的成语典故很是喜欢,因为这些隐含着千古淇河文化。就要过正月了,同学周颂鹤从鹤壁打来电话:“告诉你个好消息,鹤壁第三届民俗文化节2011年2月15日开幕,民俗文化节将贯穿整个正月,范围从浚县、淇滨区扩大到全市各个县区,浚县古庙会申遗考察工作也将启动。你我总角之好,难忘当年总角之宴,特邀你来赶浚县古庙会,我叫上几个同学,咱们一起看载歌载舞,陪你一同登大伾、浮丘。只要你惠然肯来,我就把咱们的同学都请来。”

“你一定是看过淇水诗苑了。快来吧!见了面长聊,不说了,晚安!”周松鹤说。

  我也说了声晚安就挂了电话。

“文化是一个城市的灵魂,体现着一个现代化城市的魅力和品位。鹤壁第三届民俗文化节是鹤壁全市人民的大事、喜事和盛事,鹤壁文化与鹤壁经济是密不可分的,二者相互融合,相辅相成,相互促进,鹤壁民俗文化节对于挖掘淇河传统文化资源,促进鹤壁对外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具有战略意义。千古淇河文化源远流长,淇河流域可是成语典故之乡。老同学不愧是伴淇河而居,临纣都朝歌,说起话来总是引淇河卫地的成语典故。刚才你说的总角之好可是出自《三国志·吴志·周瑜传》,是说你我小时候就是很要好的朋友?还有那个总角之宴,是否出自《诗经·卫风·氓》,‘总角之宴,言笑晏晏。’总角就是古代未成年的人把头发扎成的髻,对吗?你说惠然肯来全句是‘终风且霾,惠然肯来’,出处当是《诗经·邶风·终风》。还有载歌载舞,可是出自南宋郭茂倩的《乐府诗集·昭夏乐》。想起浚县正月古庙会,真的让我想回故乡了!”我回话。

“哈哈哈,贼喊捉贼!你不是也说了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纣都朝歌?浚县1987年就被省政府首批公布为省级风景名胜区。1994年,又被国务院命名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河南省七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浚县是唯一一座县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2003年7月,浚县被国家旅游局公布为AAAA级旅游景区。2004年,浚县正月古庙会被列入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试点项目。2007年,浚县正月古庙会被列入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被评为河南民俗经典。浚县正月古庙会是河南省浚县的大型民间活动,每年的农历正月热闹非凡,有‘华北第一大古庙会’之称,被外国人说是中国老百姓的狂欢节。喝了朝歌的水,你可不能说纣王无道。你可要按时来!”老同学周颂鹤回话。

“你说的这些我都知道。发展鹤壁经济是为了鹤壁人民福祉安康,发展鹤壁科学、教育,维护鹤壁生态、环境,城市建设、居民住房建设、卫生医疗、社会保障等是为了鹤壁人民福祉安康,发展鹤壁文化同样也是为了鹤壁人民福祉安康。千古淇河文化是软实力,但不是软任务,软实力必须要由硬实力来支撑,鹤壁应该发展有文化内涵的经济,不断提升鹤壁经济发展的文化内涵。只有这样,鹤壁才能始终立于时代经济发展之林,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牢牢掌控发言权。”我说。

“快回来吧!来了咱们好一醉方休,咱们喝淇河极品,要不就喝子贡酒,我让咱的歌唱家李思浚给你唱宁戚扣角歌,让女班长赵燕淇给你弹拨一曲《箕子操》。”同学周颂鹤电话里说。

 “明明是你周颂鹤想听女班长赵燕淇弹曲,你却在那里抱布贸丝!思浚真的会唱宁戚扣角歌?女班长赵燕淇会弹拨《箕子操》古曲?该不会是托梁换柱,以假换真,招摇过市吧,你是在扯淡吧!哈哈哈。箕子的《箕子操》可是我国较早的著名古琴曲,如果赵燕淇真的会弹拨《箕子操》古曲,她一定会是‘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看来鹤壁要诸神退位了。宁戚扣角歌又叫宁子饭牛,春秋时的宁戚可是很有才能的人,如果思浚真会唱宁戚扣角歌,也一定是‘姜太公在此’。搞了新房,搬过家了吗?你可不能徙宅忘妻啊!”我笑着回话。

 “什么抱布贸丝?你是在引《诗经·卫风·氓》,说我想借机与女班长赵燕淇套近乎,哈哈哈,好你个秋雨!当年你和燕淇真的没有桑中之约?记得她当年燕燕于归之时你却耿耿于怀,泣涕如雨,之子于归那天,你如痴如醉,悠悠我思,难道当年你就没有与她携手同行、‘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想法?你在满口引经据典,却说我说起话来引经据典,这不是在倒打一耙吗?你引的托梁换柱,说的是殷商帝乙的儿子帝辛换宫殿断梁柱子的事情,招摇过市出自《史记·孔子世家》,扯淡一词起源于朝歌摘心台的扯淡碑。‘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出自《诗·卫风·硕人》,‘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看来你对女班长赵燕淇印象真是不错!诸神退位是淇河流域百姓们用来避邪用的,用纸写上‘姜太公在此,诸神退位’,神神鬼鬼都不敢作崇了,你知道的还真不少!徙宅忘妻出自《孔子家语·贤君》,‘寡人闻忘之甚者,徙宅而忘其妻。’你放心吧,我不会那样粗心健忘的。”同学也在电话那一头大笑。

“我说你一句抱布贸丝,你就说我一大堆成语典故,看来淇河文化真的熏陶了你。你说不会徙宅忘妻,可你也不能把赵燕淇搬你家里,哈哈哈。燕燕于归语出《诗·邶风·燕燕》,‘燕燕于飞,差池其羽。之子于归,远送于野。’你把女班长燕子出嫁时的情景说得惟妙惟肖,虽然当年我已远离家乡,但我也能想象当时的情景。泣涕如雨语出《诗经·邶风·燕燕》,‘瞻望弗及,泣涕如雨。’形容极度悲伤。悠悠我心出自《国风·邶风·子衿》,悠悠的一定是你的情怀。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出自《诗经·邶风·击鼓》,是你想与燕子携手同行,你却张冠李戴,嫁祸于人!桑中之约出自《诗·鄘风·桑中》,我可与燕子没有过幽会密约。耿耿于怀出自《诗经·邶风·柏舟》,我可没有‘耿耿不寐,如有隐忧。’不像你那样牵肠挂肚、念念不忘、铭心镂骨。今年说什么都要去看看浚县正月古庙会,到时候可不能给我唱靡靡之音,你也不能搞什么肉林酒池,我可是匪石之心,可不敢好鹤失国。我不管你当年对女班长赵燕淇有没有匪石匪席的爱情,只要你让我听到郑卫之声,我就立即墨子回车,越过牧野之战的新乡离去。原谅我这样信誓旦旦,有些绿衣黄里了,哈哈哈。”我回话。

 “你我总角之好,看你秋雨把我颂鹤说的!靡靡之音是殷末乐师延为纣王作的曲子,是亡国之音,咱们是不能听的,要听就听钧天之乐。郑卫之声语出《吕氏春秋·季夏纪》,‘郑卫之声,桑间之音,此乱国之所好,衰德之所说。’也是听不得的。肉林酒池出自《史记·殷本纪》,‘大聚乐戏于沙丘,以酒为池,悬肉为林,使男女倮相逐其间,为长夜之饮。’当时殷商粮仓就在浚县钜桥,纣王有的是酒肉,咱可搞不成那样的场面。再说,当年淇河岸边的鹿台现在已被破坏,遗址就要湮灭,也已经不能在那里聚会喝酒了,还是来鹤壁喝酒吧!匪石之心语出《诗经·邶风·柏舟》,你的心是够坚定的。匪石匪席也出自《诗经·邶风·柏舟》,我与女班长赵燕淇可是正常的来往啊!好鹤失国又叫好鹤亡国,公元前669年,卫国公子赤继位,他平时除了养狗驯鹰外,还经常邀一帮公子哥游大伾山,戏水淇河,终致亡国。绿衣黄里语出《诗·邶风·绿衣》,‘绿兮衣兮,绿衣黄里。心之忧矣,曷维其已。’你举止有度,怎么会翻穿衣服,尊卑反置,贵贱颠倒呢?你那样高风亮节,相信你不会是弟子掩目。你有除恶务尽的情感,具有不食周粟的精神,大是大非面前你是会大义灭亲的,哈哈哈。”周松鹤在电话那头笑着说。

 “好你个周颂鹤!大有阿谀奉承之嫌,你这是在投桃报李,等同学们都见了面可不敢这样!高风亮节是说汉代苏武持节云中,也就是在贝加尔湖之北拿着汉节牧羊,挨冻受饿,食毡饮雪,受尽百般折磨,但他坚贞不屈,誓死不降,我可是当不起高风亮节之说。弟子掩目是在挖苦那些迂腐文人故作姿态、形而上学、假装正经的伪君子,我决不会当那样的伪君子。除恶务尽语出《书·泰誓下》,‘树德务滋,除恶务本。’靡靡之音、郑卫之声可要重新解释,真正的靡靡之音、郑卫之声就是要除恶务尽、斩草除根、一网打尽!不食周粟语出《史记·伯夷列传》,‘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精神可嘉,当年朱自清就是这样。大义灭亲出自《左传·隐公四年》。”我笑着回话。

“看到你在写《千古淇河文化》,说到了《诗经》,《诗经》里有许多字不读现在的音,像‘淇奥’读‘淇yù’,‘家’读‘故’,‘没’读‘觅’, 《召南》读‘shao nan’等等,很难掌握。宋代人认为《诗经》中有些应该押韵的,但按宋代那时的语音来读却并不押韵,以朱熹为代表的文人便认为要临时改成读某音,就是‘叶音’(读:谐音),明末陈第第一个反对‘叶音’说。”周松鹤转移了话题。

“《诗经》许多地方的押韵是和谐的,但今天读来却并不押韵,这是因为语音发生了变化,若按古音来读,肯定是押韵的。韵一般用在句尾,所以称韵脚。如果句尾是一个虚字,韵就常常落在倒数第二字上。《诗经》中虚字韵脚比比皆是,主要有:之、兮、矣、也、止、思、忌、只、焉、哉、与、乎、我、女(汝)。《诗经》押韵多在大停顿处,一个语法句终结处,除了罕见的例外,总是押韵的。小停顿处有些无韵,中国诗歌一般是隔句用韵,《诗经》例外。《诗经》有一韵到底,有两韵以上的情况,有句句用韵(密韵),有隔两句用韵(疏韵),有无韵(如:《周颂》)。总之,《诗经》中的韵脚可分为整齐、基本上整齐和参差三种情况,而叠句和叠韵,都增加了音乐美。”我也跟着转了话题。

“《诗经》很难学,要懂古文,又要知道历史背景,还要能看出艺术特色,若读出声来,又要讲究谐声、通韵和合韵等问题,太难学!”周松鹤说。

“书籍是无声的读物,古韵属于有声的范畴,所以对于谐声、通韵和合韵等问题很难领会。我个人认为,自己非文类专业,又不做《诗经》专业研究,只要知道《诗经》是押韵的就行了,也不必用古音来读,古音只是专业人士和文人们的专利,对于我们来说却是很难的问题,毕竟《诗经》距今两千年了,时过景移,当年是追不回来的,只能勇往直前。正是:卫地古风淇河两岸民风淳朴多博爱,继往开来和谐文明与时俱进;朝歌今日鹤壁城乡社会创新更开放,科学发展山岚水美崛起腾飞。”我说。

“怎么说着说着就说起来对联了?对子里的开放、创新、淳朴、博爱,好像是大家正在议论的鹤壁核心文化标识。我问你,千古淇河文化的核心标识是什么?”周松鹤开始发难。

“所谓标识(biāo zhì),就是记号、符号或标志物,用以标示,便于识别。某地的标识一般是长期历史积累自然形成的,也有因人物、历史事件、文人名句等形成。人为提炼某地标识是很严肃的事情,人为提炼千古淇河文化标识更难,一定要有独特的文化内涵,要以千古淇河的历史、文化、人文、民俗、地理等为背景,经过提炼、抽象、艺术、塑造、升华等环节,经过专家、学者研讨,广泛宣传征求意见,最后由政府部门发布。”我回答说。

“浚县的形象标识是什么?你能说上来吗?”周松鹤又问。

“我离开家乡很久了,不知道浚县现在的形象标识是什么。要说过去浚县的形象标识,很多人都认为是大伾山,也有人说大伾山上的八卦楼很高,应该是浚县的形象标识。错了!不管如今浚县的形象标识是什么,过去浚县的形象标识是文治阁。《全唐诗·卷332》中有贞元五年进士、官至礼部员外郎杨巨源的《同薛侍御登黎阳县楼眺黄河》:‘倚槛恣流目,高城临大川。九回纡白浪,一半在青天。气肃晴空外,光翻晓日边。开襟值佳景,怀抱更悠然。’千古淇河文化标示应具有以下特征和条件:一、最好是一实体,不应该是意识形态方面的非物质;二、必须是千古淇河文化独有,不能与外阜相同或类似;三、要有千古淇河文化内涵;四、最好含着千古淇河的历史;五、象征千古淇河文化,可以作为千古淇河文化的符号;六、被大众认可接受。我看淇水诗苑就是一个很好的千古淇河文化标识。”我回答。

千古淇河文化――王群《正月》

2011-01-29 15:46

     “喂!坐在电脑前像个孤家寡人,委委佗佗的,在揣摩什么呢?像是如痴如醉的样子!你一去杳无音信,也不给我联系,你就不怕众叛亲离?真成了殷纣王的儿子――死别,恨死你了!”我的QQ上收到一段文字,还露出了一位身穿红色衣服的女士燕婉的身姿,是赵燕淇。

    “呀!多年不见,定是周松鹤把我的QQ告诉了你。真是一如当年,仍是红妆素裹,燕婉身形,肤如凝脂,手如柔荑,领如蝤蛴,齿如瓠犀,婷婷玉立。你看我首如飞蓬,相见时候,手足无措,搔首踟蹰。本说好去看浚县正月庙会,这回真要墨子回车,退避三舍了,哈哈哈。”我回言。

     “淇河之水真是养人,淇河文化真能育人,时隔多年杳无音信,QQ初聊就是千古淇河文化,当刮目相看了。”赵燕淇回话。

    “你的一句委委佗佗,典出《诗·鄘风·君子偕老》,我有那么雍容自得吗?揣摩二字出于《鬼谷子》,第一眼看到多年不见的同桌燕子,依然是当年的风采,充满青春活力,我能不揣摩吗?那句众叛亲离语出《左传·隐公四年》,‘阴兵无众,安忍无亲,众叛亲离,难以济矣。’我怎敢安忍无亲?什么生离死别的,这不是见面了吗?看来千古淇河文化源远流长,你们身在其中没什么感觉,可我感觉到你们深受着千古淇河文化的熏陶,找机会要同你们好好切磋切磋,向你们学习!我说的切磋出自《诗经·卫风·淇奥》,我也受感染了,哈哈哈。”我回了一大段。

    “老实交代,一见面你就对我谑而不虐,周颂鹤是不是对你耳提面命了,你是否听了他的谆谆教诲?周颂鹤没能如愿以偿总是亡国怨祝,如今又纵横捭阖。唉,要知今日,当初我就应该壮着胆子与你有个柏舟之誓、中冓之言,可惜那时间没能有柏舟之节。鹤壁第三届民俗文化节开幕时你一定要来,我们陪你一同看浚县正月庙会,一同登大伾、浮丘,聊谈恰同学少年时候。”赵燕淇回话。

  “净说些没用的话,时过境迁,大势已去,人去茶凉,都是些马后炮!你生活在家乡,满口都是千古淇河文化。谑而不虐语出《诗经·卫风·淇奥》,你也真会用典。耳提面命引自《诗经·大雅·抑》,‘匪面命之,言提其耳。’难道当年就没人对你耳提面命、谆谆教诲?亡国怨祝语出《论衡·解除》,周松鹤是手不溜怨衣袖,哈哈哈。纵横捭阖语出《战国策序》。什么柏舟之誓、柏舟之节、中冓之言,在那个红旗飘飘的年代,谁敢呀?恰同学少年时候,你和我虽然是同桌,但我们很少相互说话,只记得一次你越了桌上的楚河汉界,我用膀子挤过你一下,差点没把你摔倒地上,而你却用钢笔尖在我手上扎了一下,留下了永不消失的印记。回忆那个年代正月的日子里,浚县城内还是很热闹的,虽然谁也不敢明着再去登山烧香磕头,但民俗习惯一时还不能彻底改变。一个个高跷、秧歌、武术队的什么黄旗绿旗,还有什么龙旗凤旗,全部一色地改成了红旗,名字也都改成了宣传队。没有了古装,没有了花脸、白脸、黑脸,没有了孙大圣三打白骨精等等,但锣鼓、唢呐、鞭炮依然热热闹闹,扮着样板戏中的人物踩上了高跷,扭起了秧歌,耍起了大刀和棍棒,舞起了狮子,但欢乐中隐藏着异样的沉闷。我还能回想起你踩高跷的身影,付伾岚、常云梦、王碧霞、马飞燕、魏淇滨几个都好吧?”我回言。“他们都好,昨天我们见了面,都说要你一定回来。你和周松鹤是一丘之貉,不过你倒显得从容不迫,变得文质彬彬,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我又说了三个成语,分别出自《礼记中庸》、《论语·雍也》和《老子四十七章》。你知道省文联画家王群的大型工笔画卷《正月》吗?出生和读书在湖南,然后在中原生活和工作几十年的画家王群先生,之所以要画《正月》,首先是因为浚县正月古庙会自古以来就是全国最大的庙会之一,有着深厚的商品经济和传统节日文化底蕴;其次是因为浚县大伾山有着悠久的历史,历史上许多文人墨客来此游览,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句和墨宝。浚县文物古迹荟萃,是一个集历史、文化、风景名胜之大成的理想绘画背景。”赵燕淇回了一大段。

    “我不过是纸上谈兵,有点举措失当,你们才是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可见我是一叶目障,不见泰山。我也用了五个成语,分别出自《汉书·杨恽传》、《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史记·秦始皇本纪》、《宋史岳飞传》和《歇冠子·天则》。《正月》画卷长25米,高0.83米,取材于上个世纪80年代的浚县正月古庙会,是王群先生历时12年苦心创作的巨作。长卷内容分为集市贸易、游山、社火、进香四个部分,以浚县大伾、浮丘两山的文物古迹为背景展开,采取全景式描述,画中人物有一万五千个,由一个个故事相互连接,人物各具情态,相貌各异,包括衣服在内竟无一重复。画中再现了浚县正月庙会的生动场面,有传统小吃、民间工艺、泥咕咕,有三层人叠起的高跷、高空翻滚的狮子、真拼实打的武术功夫,形象逼真,淋漓尽致,盛况空前。《正月》记录了淇水卫地民俗民间文化,生动再现了上世纪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翻天覆地的变化和老百姓欢快的景象,看到《正月》,便会想到宋代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我回言。

    “用不着一言以蔽之,继续你的连篇累牍无敌于天下,你我几十年总是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今日千载难逢,我当取长补短,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嘻嘻嘻,七个成语,出自《论语·为政》、《隋书·李阏传》、《孟子公孙丑上》、《老子八十章》、韩愈《潮州刺史谢上表》和《论语学而篇》。”赵燕淇回言。

    “听说《正月》先后在郑州、巴黎、鹤壁、北京等地展出,吸引了法国、英国、美国、意大利等很多欧美国家的画家。一位智利的女画家对王群说:太好了,这是中国的民间狂欢节,这么盛大的场面,油画怎么也画不出来。一位曾在河南学过装裱的法国艺术家看过展览后说:我以前没看过庙会,看了展览仿佛参加了一次庙会。我想要糖葫芦、泥咕咕,可惜画中人不卖给我。下次去河南,一定看庙会。一位法国画家说:我们生活在巴黎,从小看罗浮宫,不新鲜了,看中国画激动得很。中国这个古老的文明国度,不出伟大的艺术作品才怪呢。王群先生因生活所迫,无奈只好拍卖《正月》,竟然拍出420万元的天价,创河南历史记录。《正月》被河南省文化厅评为首届河南省知名文化产品,这幅长卷的复制品还被省委、省政府,省内部分市地及有关部门定为涉外专用礼品。”我继续说《正月》。

    “秋雨,多年不见,你还是那样幽默,幽默得成了高山流水,不敢同日而语了。今日听君阳春白雪,才知我是下里巴人,真如惊弓之鸟,忽觉自己成了井底之蛙,坐井观天,后悔半生饱食终日,只管沾沾自喜,得过且过,得意忘形,招摇过市,盛气凌人,妄自尊大,华而不实,哗众取宠。面对千变万化的世界,我要不遗余力,学而不厌,嘤其鸣矣,求其友声,箪食壶浆,以迎朋友。亡羊补牢,尤为未晚,再思,行成于思。”赵燕淇回言。

    “不得了!你引的成语典故分别出自《战国策·赵策二》、《文选宋玉对楚王问》、《战国策 楚策》、《庄子秋水篇》、《论语 阳货》、《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南村辍耕录寒号鸟》、《晋书 阮籍传》、《史记孔子世家》、《战国策 赵策》、《后汉书马授传》、《左传 文公五年》、《列子汤问篇》、《战国策 赵策》、《论语述而》、《诗经 小雅 伐木》、《孟子梁惠王下》、《战国策 楚策》、《论语公冶长》和《进学解》。听说李思浚会唱宁戚扣角歌,见面后让他露一手!你不是也会弹奏琴曲《箕子操》嘛,也得给大家露一手。”我回言。

    “都是周松鹤使坏,真是个百无禁忌、恶贯满盈的家伙!到时候把他灌醉!秋雨,快些来吧!你来了才是贵客临门,蓬荜生辉,你来了,就请他们诸神退位!看了《正月》,有何感想?”赵燕淇开始提问题。

    “今日聊谈,本意引玉之砖,不耻下问,各自取长补短。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愿为朋友鞠躬尽瘁。我说的分别引自《传灯录》、《论语公冶长》、《孟子腾文公》、鲁迅《自嘲》、诸葛亮《出师表》。请不要八公山上,草木皆兵,搞得我不寒而栗,人有自知之明,心之官则思,物以类聚,愿与友竭泽而渔。又引了《晋书符坚载记》《史记·酷吏列传》、《老子三十三章》。我把看《正月》感想发给你。”我给赵燕淇回了如下内容:

    改革开放吹凯风,正月古城庆欢腾。

    大佛伾山东面坐,碧霞浮丘妥圣灵。

    此情此景谁描绘,再求择端愁难能。

    时代风流不世出,神笔丹青画盛景。

    几多坎坷几多难,盛夏历经又寒冬。

    长夜寒星窗外月,月照王群不夜情。

    春秋往复十二年,鬓染霜浸展长卷。

    堪比清明上河图,千年瑰宝春画苑。

    恢宏气势山河美,繁华正月万人欢。

    文化民俗古庙会,历史人文作奇传。

    可怜人杰当年苦,治病无钱画卖出。

    寒窗泼墨人不知,面世惊人引瞩目。

    中外名家感叹评,政府往来做礼物。

    古往今来能几人,王群魂逝何处寻。

    又是正月欢腾日,歌舞升平浚县春。

千古淇河文化――庙会探源

2011-01-29 18:58

周松鹤、赵燕淇、付伾岚、常云梦、王碧霞、马飞燕、魏淇滨都知道了我的QQ,算是捅了马蜂窝,非要叫我加入群聊。付伾岚留言:“参加群聊吧,只跟赵燕淇眉来眼去有啥意思,我家房子宽敞,你来了咱不去饭店。我给你做淇河鲫鱼、红色淇河小蟹、浚县兔肉,给你上一盘缠丝蛋,还有浚县豆腐皮拌野泽蒜,还有窑头红梨、无核蜜枣。”

“你是在钩我的馋虫吧?你说的是人间天上,霓虹闪烁,轻音绕梁,好似瑶池梦幻。同学围坐碰杯声,流光溢彩气恢宏。异果佳肴家乡美,月光星辉都是情。”我群发给了他们。

“你在同谁聊天?是否又想起了家乡的野泽蒜?现在很少见了,我知道你又在怀旧,野泽蒜有过你的一段辛酸往事,我一定想办法搞些野泽蒜,吃野泽蒜时可不许流泪!咱们一起唱歌,一起唱戏,唱你爱听的浚县大平调。咱们踩高跷,让付伾岚扭秧歌,魏淇滨耍武术。群发了。”赵燕淇开始推波助浪。

“欢迎秋雨加入群聊!虽然我们是同学,但在网络中我们素未平生,今天难得露出真面目,难得网络一聚,今天咱们应该定个聊天主题。”马飞燕露面了。

“很快就是正月,鹤壁第三届民俗文化节就要开幕,浚县正月古庙会申遗考察工作也将启动,咱们聊谈一下浚县正月庙会的历史如何?”周松鹤也出来了。

“专家学者考证认为,浚县正月古庙会形成于大伾山大石佛雕凿的后赵时期。我个人认为可能不大准确,应当更为远古。”我群发了自己的观点。

“欢迎秋雨!传说当年大禹治水来到大伾山,民间传说是口头上流传下来的历史,多不是空穴来风。那时间大伾山上一定有过祭祀水神、河神的活动,那时间还没有黎阳古城,更没有问鼎中原,我引的是《左传》典故,哈哈哈,祭祀也是一种自发的,也不一定就是在正月,但这应该是浚县古庙会最原始的开始。大禹距离今天已经4000多年了,也就是说,浚县正月古庙会的雏形,可以上溯到4100年前。”常云梦也露面了。

“你好,常云梦!《诗经?鄘风?干旄》写的就是浚县古城,我试着把大意说一说。”我群发了如下一段文字:

旗帜高高烈烈飘,人欢马叫浚城郊。素丝镶旗真华丽,四骏犹如下云霄。城内仙姝未见面,相思梦里影多娇。今天就要鹊桥会,赠她何物把心掏。

旗帜高高动舞风,人欢马叫浚黎城。素丝镶旗显华贵,五骏犹如下天空。城内仙姝倩雅美,相思梦里影飘红。今天就要城中见,赠她何物表心情。

旗帜高高列队行,人欢马叫浚城中。素丝镶旗显华贵,六骏犹如下天空。城内仙姝谁小妹,相思梦里影飘红。今天要见心中怕,赠她何物最心诚。

“你好,秋雨!诗中主人公赶着装饰华丽的马车,车上旗帜高高飘扬,众多的仆从跟随,要到浚城中去见他的心上人。他不断地自问,应该赠送美丽的女子什么礼物?如何才能够聘娶她?人人都说苏杭自古出美女,有这首诗可知,浚县自古也出美女。该诗通过仪仗的浓重渲染艺术笔法,表现出主人公渴望与忧虑、兴奋与犹疑交织在一起的复杂内心,读后似乎能感觉到主人公心脏怦怦跳动的声音,其对后世的爱情诗篇艺术表现形式影响很大。”王碧霞也上网了。

“好,好!赵燕淇、付伾岚、王碧霞、马飞燕,你们几个都称得上是浚县的美女!周松鹤、常云梦、魏淇滨,你们几个可要老实点儿,可不能进水楼台,那样就殷鉴不远了,我用的是《诗经·大雅·荡篇》,哈哈哈。《诗经?鄘风?干旄》写的是浚城,可以想象当时的浚城,那时间已经有了规模,那时间科学落后,人们对神灵很是崇拜。所以,当时的浚城中祭祀活动一定非常盛行,并且又多是在岁初岁末,也就是说,浚县正月古庙会在那个时间就有了。”我留言。

“说得好,支持!”常云梦留言。

“助纣为孽,引自《史记·留侯世家》。”付伾岚留言。

“如今均已成家,覆水难收,大家不可悲伤!成语引自《后汉书·何进传》,哈哈哈。”魏淇滨调侃。

“坏!”赵燕淇、付伾岚、王碧霞、马飞燕发了同样一个字。

“见微知著,引自《韩非子·说林上》,哈哈哈。据说卫国的第18代君主卫懿公养鹤成癖,平时除了养狗驯鹰外,还经常邀一帮公子哥戏于淇水,游与大伾。公元前668年至公元前660年,卫懿公执政八年,他玩物丧志,不理朝政。公元前669年,北狄挥戈南下,直取邢国,威逼卫国,卫国都城朝歌遂被狄人攻破,卫懿公好鹤亡国,卫国被迫迁都于漕,另立新君。猜测卫懿公时代的大伾山上,应该有一些原始建筑,也应该有一些原始的祭祀活动。否则,卫懿公应当是戏于淇水,游于太行,而他却舍太行群山,独登大伾孤峰。这些应当是浚县正月古庙会形成的印记。”周松鹤发了一段文字。

“不要为渊驱鱼、为丛驱雀,以免引起网络大战,白旄黄钺,我想对周松鹤扣马而谏,典出《孟子·离娄上》、《尚书·牧誓》和《史记·伯夷列传》,哈哈哈。《左传》记载:‘商纣为黎之搜,东夷叛之。’公元前476年,晋国在大伾山北设邑,称黎,黎地成为当时晋国的国都。秦代,黎邑属东郡。公元前213年,秦始皇东巡经黎。《史记》记载:秦二世元年,也就是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的起义军命武臣、张耳、陈余等率军三千,自黎阳津渡河北略赵地。汉高祖初年,置黎阳县,属魏郡,县治在大伾山东北,浚地设县从此开始。《汉书·地理志》记载:黎阳县属魏郡。应劭注:‘黎山在其南,河水经其东。其山上碑云:县取山之名,取水之阳为名。’王莽改黎阳为黎蒸,东汉又恢复原来的黎阳,因刘秀在山上祭坛,又称黎山为青坛山,并在黎阳设营,聚六郡士兵戍屯于此。”我发了一段文字。

“秋雨是在以暴易暴,典出《史记·伯夷列传》,嘻嘻嘻。我看过秋雨写的《缇萦黎阳恋》,当时不知道是同学写的。看后得知,缇萦救父救的就是西汉初期著名医学家,曾任齐太仓长,被人们尊称为太仓公的临淄人淳于意。太仓公被女儿缇萦自长安救出后,经华山来到山东,当时的山东不是现在的山东省,而是指华山以东地区。然后过函谷关进入关东,父女沿着古大河东来,最后渡黎阳津口住进古黎阳城。太仓公与女儿在黎阳留恋盘桓,以至于太仓公魂归于此。张肯堂《浚县志》记载:意卒,缇萦帅妹(当为姊)四人为父筑墓,高五丈许。太仓公的墓茔就在今浚县城东南大伾山北麓,可惜墓址今已成为平地。秋雨写的《太仓公诔》催人泪下,我背诵一下秋雨为父女二人写的赞叹。”赵燕淇上传了一段文字:

杰女汉名医,芳龄救父难。须眉巾帼敬,恨隔古今怜。

老父无男子,缧中命惨寒。西行风雨冷,诣阙上书冤。

获救离京城,黎阳父疾顽。人生多命苦,葬父大伾山。

感佩芬芳女,魂留起雾岚。今生灵转世,倩影浚县仙。

“秋雨不在,你们总是作威作福,秋雨来了,哪还会有你们的期颐之年,非让你们玩火自焚不可!语出《尚书·洪范》、《礼记·曲记篇》和《左传·隐公四年》,嘻嘻嘻。太仓公与女儿能在黎阳盘桓,最后将墓茔葬于黎阳,可见当时黎阳对远方的诱惑。自从有了古黎阳城,汉唐诗人笔下反复吟咏此城,明清诗人时常追思这座古城。古黎阳凭什么名扬外域?应该是凭着当时的优美景色,凭着当时的浚地文化和文明。而当时的浚地文化和文明是什么?应该至少包括浚县正月古庙会。”付伾岚发了一段文字。

“你们谈的我一窍不通,看来同学间也是盘根错节,如今你们一个个白鱼入舟,赤鸟流屋,数我不行了。语出《吕氏春秋·过理》、《后汉书·虞诩传》和《史记·周本纪》。你们聊,我看。”魏淇滨又在调侃。

“人而无止、黍油麦秀,语出《诗经·鄘风·相鼠》和《尚书大传》。”付伾岚留言。

“人而无仪、彝伦攸斁、新台之丑,典出《诗经·鄘风·相鼠》、《尚书·洪范》和《诗经.邶风.新台》。言重了,我们可是阿姨一辈的,嘻嘻嘻。”马飞燕也在调侃。

“跑题了。三国时黎阳县属曹魏。曹丕《黎阳作》五首,有着与黎阳割不断的情节。当时黄河流经黎阳大伾山东麓,曹丕率军自邺城而南,途径黎阳,隔着滔滔黄河遥望大伾山,见大伾山孤峰突起,山势高峻而峥嵘。因当时古黎阳城位于大伾山北麓,站在黄河东岸的大营前,北观古宅应该是古黎阳城,古黎阳城已是断壁残垣,中观高楼亭亭,应该是大伾山上的建筑。因伾山东麓当时还没有天宁寺,所以当时应是其它高建筑物,那些高建筑物周围却是荆棘杂草丛生。南望田园虽是青青,却似露浸霜打,满目凄惨萧瑟。连年征战使得生灵涂炭,一片荒凉,看了使人伤情。”常云梦发上了曹丕的《黎阳作》其四:

奉辞讨罪遐征,晨过黎山巉峥。东济黄河金营,北观故宅顿倾。中有高楼亭亭,荆棘绕蕃丛生。南望果园青青,霜露惨凄宵零,被桑梓兮伤情。

“由黎阳古城我想起了北京城,北京是先有西山上的潭柘寺,后有的北京城,而且潭柘寺院子里那株古银杏树(帝王树)又比潭柘寺早。浚县古黎阳城也应该是先有大伾山上的古建筑,然后才有了黎阳城。只是因为历代战火不断,兵燹灾祸,使得大伾山上早于北魏时期的古建筑未能留存至今。也就是说,浚县正月古庙会,应当形成于有古黎阳城之前。”周松鹤留言。

“浚县大伾山上大石佛的建造始自后赵,但不能归功于石勒,可以说有佛图澄大师的功劳。其实大禹治水之后民间早有了大石佛的雏形,只是在后赵时期,为了某种需要才开始开凿。看看范文澜先生所著的《中国历史简编》,我们就会知道,石勒与石虎是十六国时期后赵的两位主要皇帝,石勒与石虎来自塞外野蛮民族,落后低级的生活,残暴嗜杀的恶性,佛图澄对他们的教化,丝毫没有改变他们嗜杀汉人的残暴,他们蹂躏中原,大搞民族歧视政策,血洗汉人,灭绝人性,惨无人道。那个时期,浚县境内的汉人被石勒几乎杀尽,石勒是浚县先民的历史仇人!十六国以及后来称为北朝的拓跋魏,他们占据黄河流域,极大地破坏了中华几千年来发育滋长的经济和文化,成了中国历史上可耻可痛的三百年。”我也留了言。

“南北朝时期,浚地只有5万多人,不足12000户人家,成为浚县历史上冷落萧条的岁月。那个时期如果浚县正月古庙会延续的话,也一定是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因此,我更不能接受专家学者考证得出的结论,说什么浚县正月古庙会形成于大伾山大石佛雕凿的后赵时期,那时间浚地的汉人几乎被野蛮成性的石勒杀完了,有幸存活下来的,也都为了消灾避祸,皈依了寺院,哪里还有浚县正月古庙会!”赵燕淇留言。

“关于大石佛的建造年代,一直存在着争议,多数认为大石佛始建于后赵,也有人认为建于后赵之后。一般的佛像均是慈悲、善意、理解和宽容的面容,显得沉稳、庄重、典雅,看看浚县大石佛的表情,有违佛像常态。大佛依崖坐着,佛高约23米,最宽处约10米,身穿五彩方格袈裟,善跏趺坐,两肩齐挺,脖颈较长,有三道肉领,头部螺发,面方颊圆,额间有白毫相。左手手心向下覆膝,右手手心向外曲肘前举,示无畏印。坐四周方墩,足踏仰莲,脚面平直,五指平齐。大佛唇紧闭,二目圆睁平视,表情严肃。说是面东坐观着北去的滔滔黄河,以镇水患,难道单单是镇水患吗?”常云梦留言。

“大石佛的开凿时代,正是塞外野蛮民族武力征服黄河流域的时代,低劣的民族对黄河流域的汉人凶险残忍,血腥暴力,他们见了汉人总是满面怒容。所以那个时期雕凿的大石佛必然是唇紧闭,二目圆睁,其实是一副凶相。经历朝历代的重修重建,大石佛发生了质的变化,与其说大石佛是镇黄河水患,不如说大石佛是浚县黎民百姓的化身,其表情是怒对后赵时期残暴的愤怒,因而没有慈悲的面容,浚县大石佛眼中流着历史的血泪。浚县正月古庙会不可能形成于后赵时期,而是远远早于后赵,说不定在后赵时期古庙会有过中断。”我留言。

“时间不早了,请秋雨作总结。”赵燕淇仍是当年女班长的口气。“好!汉朝重视道教,浚县大伾山、浮丘山上一定有过古道观,直到大唐贞观年间应该还有遗迹,以至于大唐贞观年间发展佛教,躲开道教建筑所占据的地方,使得大伾山形成了西麓为道,东麓为佛,浮丘山南端为道,北端为佛。尤其是武则天重视佛教,洛阳的龙门,少林寺的登封,都有武则天重视佛教的印记,大唐年间的浚县古庙会应该进入一个鼎盛期。但到了后周显德年间,又大肆灭佛,因有公元959年显德6年所立的《准敕不停废记碑》,才使大伾山天宁寺免遭灭顶,而浮丘山上的千佛洞再也没能发展。之后似乎道教抬头,明清年间道教建筑进入鼎盛期,使得浮丘山上有了碧霞宫,大伾山上有了吕祖祠,这些估计取代了大唐以前的道教建筑。浚县正月古庙会的形成一定早于大石佛开凿年代,大唐以后不管敬佛敬道,浚县正月古庙会应该延续着。”我留言。

“随后见,晚安!”大家重复着这几个字。

 

 

千古淇河文化――黎阳古城

2011-01-30 00:23

且说一千八百多年前,建安文学的杰出代表人物曹丕,曾写《黎阳作》诗五首,曹丕的《黎阳作》,有着与浚县割不断的情节。

其一:朝发邺城,夕宿韩陵。霖雨载涂,舆人困穷。载驰载驱,沐雨栉风。舍我髙殿,何为泥中。在昔周武,爰暨公旦。载主而征,救民涂炭。彼此一时,惟天所赞。我独何人,馀不静乱。

其二:殷殷其雷,濛濛其雨。我徒我车,涉此艰阻。遵彼洹湄,言刈其楚。班之中路,涂潦是御。辚辚大车,载低载昂。嗷嗷仆夫,载仆载僵。蒙涂冒雨,沾衣濡裳。

其三:千骑随风靡,万骑正龙驤。金鼓震上下,千戚纷纵横。白旄若素霓,丹旗发朱光。追思太王徳,胥宇识足臧。经歴万歳林,行行到黎阳。

其四:奉辞讨罪遐征,晨过黎山巉峥。东济黄河金营,北观故宅顿倾。中有高楼亭亭,荆棘绕蕃丛生。南望果园青青,霜露惨凄宵零,被桑梓兮伤情。

其五:漫漫秋夜长,烈烈北风凉。展转不能寐,披衣起彷徨。彷徨忽已久,白露沾我裳。俯视清水波,仰看明月光。天汉回西流,三五正纵横。草虫鸣何悲,孤雁独南翔。郁郁多悲思,绵绵思故乡。愿飞安得翼,欲济河无梁。向风长叹息,断绝我中肠。

据《武帝纪》记载,《黎阳作》其一、其二写于建安八年十月。由此可知,一千八百多年前的浚县,秋冬之际雨水丰沛。一千八百多年后,浚县秋冬之际变得天干物燥,少雨无雪,可见环境、生态发生了重大变化。建康元年正月,准确地说是公元220年3月15日,曹操死于洛阳。曹丕当时在邺城袭位魏王,三月改为延康元年,六月率军从邺城南征经过黎阳,写《黎阳作》其三。他带领威武雄壮的军对抵达黎阳时,突然想起周文王的祖父古公亶父,便暗以文王自比,表示要建立新王朝,并有称帝以后追封曹操之意。大河流经浚县大伾山东麓,曹丕率军自邺城而南,途径黎阳,隔着滔滔大河遥望大伾山,见大伾山孤峰突起,山势高峻而峥嵘。他站在大河岸边的大营前,北观古黎阳城,已是断壁残垣,于是写下其四。曹丕借用自然界的白露、水波、明月、天河、星星、草虫、孤雁衬托自己的心情,写下其五。其五中曹丕恍若一只失群的孤雁,从而引发出无尽的思乡之情,诗中绵绵思乡之情达到了高潮,但诗却又在令人断肠声中戛然止笔。

诗人止笔了,而我却不能止笔,我开始追思起来昔日黎阳古城。昔日黎阳古城非古时黎阳古城,古时黎阳古城汉代位居大伾山北麓,大河与清水河西侧,因大河水患而成湖,遂移城至浮丘山巅。黎阳城历经置州置郡,明洪武三年降州为县,移城于浮丘山东北麓,绕南、东、北三面构筑城墙,城西以卫河阻险。公元1510年,也就是明正德五年,增筑西城墙,抵浮丘山而至。因登山鸟瞰城内尽望,故于明嘉靖十一年,也就是公元1532年,跨浮丘山峦拓筑西南城隅。公元1574年,也就是明万历二年,围半壁浮丘山于城内重筑城墙,终成昔日黎阳古城。

黎阳古城墙围长九里,墙高三丈五尺,城基厚六丈,城头厚二丈。城外石基高一丈二尺,上部砌砖,砖厚三尺,白灰桐油灌缝。城墙四周有雉堞,上有垛。东、南、西、北各筑瓮圈城门,门上分题横额是:东望澶云、南控黄流、西瞻行翠、北迎紫极。城门上各筑二层高楼,高楼分题:长春、叠翠、长青、拱北。城墙四角各建有角楼。又于浮丘山西南引卫水,绕城挖护城河,至城西北还回卫河,护城河长八里,宽二丈,深及卫水。城门外各建一石桥,桥头各建一石坊。城西门北侧卫水一段城墙开有两个便门,分别题额:观澜门、允淑门。

城内分东西南北有四条主要街道,四条街道交汇处,矗立着一座文治阁。原名为中心阁,始建年代失考,公元1580年,也就是明万历已卯年,始移钟于中心阁。公元1649年,即清顺治六年阁毁于大火。公元1709年,即清康熙四十八年,二次重修,改名为文治阁。阁的下部为方形平台,高两丈四尺,每边宽三丈六尺,青石基,砖砌墙面。四面开四个拱形大门,青石劵顶,人车可相对通行。四个大门分别题额是:丹流东壁、清环黎水、碧泻西山、黛护伾岚。平台上建两层楼阁,阁高三丈,双重檐,琉璃瓦尖顶,四挑角,花脊,琉璃瓦剪边。平台边建有方孔女墙,墙高三尺。上层四面开窗,下层四面开门,四周有走廊绕行。东北角建有砖砌阶梯,可拾阶登阁极目遥望。

文治阁是黎阳的形象标志。每逢重要集会和盛大节日,阁下车水马龙,街道上商贾云集。每至正月,三省四县远道而来的香客赶集古庙会,登山烧香朝拜。十里八乡的民间高跷、秧歌、武术四街玩耍,竞相登山敬神,好一派锣鼓齐鸣,唢呐吹奏,鞭炮阵阵,商贾叫卖,游人如织,热闹鼎沸。这就是浚县正月的“华北第一大古庙会”,也是外国人所说的中国老百姓的狂欢节。

城内建有一座孔庙,位于城内小西门里街,坐北面南,东边就是县衙。元末红巾军烧毁浮丘山上孔庙后,明洪武六年移址于此。后经多次增修,终有大成殿、启圣祠、名宦祠、敬一亭、明伦堂、泮池、戟门等建筑。大成殿内供有孔子牌位,左右由颜子、子思、曾子、孟子四人配祀,即四配,两边有十哲: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宰我、子贡、冉有、季路、子游、子夏。东西庑各十五间,供奉七十二弟子牌位。这里就是端木子贡的故里。

昔日黎阳古城襟山带河,位居伾、浮两山之间,西依卫水。蓝天白云之下,两山青螺,一弯碧水,数点白帆。城内商贾云集,街市繁荣,四座城门出入行人车辆,络绎不绝。护城河内清水微波,荷花飘香,两岸绿柳倒影,紫燕柳间穿梭翻飞,百鸟欢歌。可谓城坚池深,形式壮丽,美如画廊。古城与两山紧依相连,“十里城池半入山”,具有城市山林特色。至明崇祯年间,成为鼎盛,遂有民谚:“南京到北京,比不上黎阳城。”

说起浚县昔日的黎阳古城,人们自然会说起“浚县八景”,我给写成一首民谣:

伾山晓月望中天,龙洞秋云吐雾烟。

玉女瑶池留倩影,岁寒双秀在浮山。

云溪桥下燕歌语,善化峰头奇景观。

晚照童山碑影西,淇门风雪古今传。

“伾山晓月”就是“浚县八景”之一。传说每至朔日,天将黎明之时,大伾山腰,悬崖之下,有一纯阳洞天,站立纯阳洞天的园门之处,抬头上望,便能看到山顶之上八卦楼顶有一轮明月。追索神秘之处,原来是农历初一拂晓月亮落山,曙光初照,月光与日光同时照射八卦楼顶的铜葫芦汇聚成一种特殊的光圈,站在一定的角度观看,酷似伾山升起的一轮明月。如今看不到“伾山晓月”了,可能是举着大旗进城的那帮人把八卦楼顶的铜葫芦偷去换酒喝了。

“龙洞秋云”也是“浚县八景”之一。秋日的早晨,东方渐现曙光,位于大伾山上东北侧的龙洞,喷云吐雾,云雾笼罩着山崖,好似真龙出现。其实这是一种自然景象,洞内暗流积水,秋高季节洞外冷而洞内热,水蒸汽自然会从山缝中冒出,形成山崖云遮雾绕奇观。如今看不到“龙洞秋云”了,这说明洞内已经没有暗流积水,浚县变得干旱缺水了。

“玉女倩影”的景观早已不见,只留下脱裙石,也就是仙女放衣服的遗址。传说早年每当农历六月,仙女总会下凡人间,到大伾山之东游玩,并在玉女池洗浴。仙女看到当地农民疾苦,拔下金钗抛在当地,从此出现了一座紫金山,是当地的人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又因仙女总是乘凤凰而来,大伾山之东便又有了一座凤凰山。紫金山、凤凰山都已不复存在,只能看到遗迹了,往日的仙女再也没有光临浚县。

“岁寒双秀”也已成为“浚县八景”美丽的传说,“南斗”、“北斗”两位仙人再也没有化作浮丘山上的两颗柏树,人们再也看不到他们相互拱手作揖,对弈冬季。其实也是一种自然景观,是浮丘山上冬季汽雾形成的虚像。这说明浚县生态变化,冬季空气变得干燥,再也形不成那样的虚像。浮丘山上所剩无几的几株柏树更应该着力呵护了,否则别说虚像看不到,数年后柏树的实相也将化为虚无。

“卫水燕语”在我童年的时候就看到过,这可是当年浚县城外卫河上的一道风景线。入夏,云溪桥下船只往来穿梭,桥眼中成群的燕子飞来飞去,蔚为壮观,煞是好看!当年卫河河水清清,卫河是自新乡到天津的水上运输线,河上白帆成行,船只往来,不时还有轮船拖着船队劈波斩浪。入夏的大石桥下凉爽舒适,很是适宜燕子筑巢,燕子群居桥下,但遇船只过往,均被惊起,于是就有了“云溪桥下燕歌语”自然景观。如今的卫河变迁,大石桥也已处在繁闹的城中,行人车辆噪杂,哪里还有燕子归来的身影!

“善化奇峰”在我童年的时候多次看到过。每至风雨乍起,远望位于浚县北部屯子境内的善化山上,总是云朵缭绕,形状各异。我与小伙伴站在卫河大堤指点善化山头的云朵,一会儿说像是飞奔的骏马,一会儿又说像是犁地的耕牛,我说是飞奔的列车,他说是凌空的银鹰,每每争论不休时,却又看到“海市蜃楼”,其乐融融,永远存留在我童年美好的记忆里。时过景消,善化山如今似乎被夷为平地,随着水源的亏缺,干旱在逐渐加剧,哪里还能看到“善化峰头奇景观”!

说起善化山,在我幼小的心中留有抹不去的记忆。记得善化山头有一株柏树,说是“鸟柏”,大人们说树身被人偷去一半,露出的全是鸟的图案,不知那株“鸟柏”如今是否安在?山上还有当年敬德打虎休息的石板,不知石板如今安在?说是那里有个金牛池,每每一只金牛会到池中饮水,有人总想捕获,仙人指点要用山上长够百日的金瓜投掷金牛方可,可那人急不可耐,金瓜长到九十九天,那人便摘下投掷金牛,结果金牛再也不见了,只留下了金牛池,不知金牛池如今水干涸了没有?这些如今都成了我牵挂家乡的理由。

“童山晚照”说的是童山山腰有一块石碑,某年夏季太阳平西的时候,这块碑的影子会出现在西侧。据说老人们曾在日本进中国时看到过一次“童山晚照”,邢台地震时看到过一次,反正说的神乎其神。其实这是一种自然的巧合,那块碑的东侧是一个凹陷的崖壁,形似一口浅浅的铁锅,当太阳的高度角恰到好处时,崖壁凹陷处正好能把太阳光汇聚到碑上,由于汇聚的光线比落日的光线强,于是碑东侧的影子被汇聚的光线隐去,而碑的西侧反倒出现影子。童山因赌博输给了人家,于是当地人疯狂地挖掘,至今已不复存在。

“淇门风扫雪”可是一大奇观。冬日大雪纷飞,铺天盖地,到处是白雪皑皑,可是位于淇门村外的古塔四周片雪皆无。相传这里原是一处寺院,塔下原是一口大井,井中每每会喷出水来,形似一朵莲花,寺中方丈认为是佛祖要让自己到极乐世界,于是便坐于形似莲花的喷水之上,待水落和尚也就没了踪影。有人说井中有一神龟,是专门要吃和尚的,寺院恐惧,把块青石板盖住了井口,之后又在青石板上建起一座七层砖塔,塔内放置了一块石碑。据说碑上有许多怪符号,破解后用于医学妇科很灵。早年我专程去看过这座古塔,寺院已不复存在,四周成了农田,不远处围在弯弯河堤之中,河堤的那一侧便是奔流的卫河,古塔的东侧便是淇门。这一特殊地形可能会形成特殊的地形风,每当大雪纷飞时,地形风会绕着古塔吹送,于是大雪总落不到古塔的周围,这也只是我自己的猜想。如今古塔依然,但地形完全发生了变化,特殊的地形风场被破坏掉了,淇门古塔再不会避雪。

此节收笔之前,意犹未尽,忆起儿时黎阳城阙,信笔写上一篇《黎阳赋》:

豫北平原之上,新鹤安濮之间,乃浚县黎阳城也。城襟两山而带一河,南枕浮丘东依大伾。大伾山孤峰突起,浮丘山西南静卧。太极阁伾顶云端,碧霞宫丘顶南望。大河当年,卫水南来,阅尽人间沧桑,历经三千春秋。追思鸿蒙开天,共工怒撞不周。天河水泻人间,浚地诸峰飘渺。苍海水接太行,灵长尚处幼年。女娲补天,精卫填海,始有华北平原。万千幻化,沧海桑田,皇帝东徙,逐鹿中原。大川九曲绕秦岭,伏牛太行难阻拦,华北洪水横流,顿成泽国汪洋。神禹开凿龙门,治水伾峰锁蛟,疏浚九河归海,终有黎川东去。五帝夏商,扩地开疆,历经千年,奠定华夏。武王伐纣,商灭周兴,殷商旧地,分封三国,卫国震方兮紧临黎川建都,康叔封地兮始有黎阳城郭。

定王年间,大川东移,太行东麓兮水聚卫地,卫水茫茫兮成就清河。大川古道,清河北去,六百春秋兮流过岁月,秦皇汉武兮卫水昼夜。王莽新朝,黄巾起义,大川怒涛兮横过齐鲁改道,卫水哀伤兮别离母亲怀抱。清河怨恨,泪洒黎阳,古城迁址兮浮丘山巅,伾山北麓兮化作湖泊。后汉三国,晋南北朝,置州置郡,近六百年,雾绕伾山兮大佛问世,清河改道兮水环浮丘。曹丕《黎阳作》赋诗抒怀五首,庚信谢灵运情洒黎阳津。墨客名人兮八方聚来,丹丘壁崖兮今有遗踪。隋挖运河,唐修永济,清水改作御河,更添黎阳景色。王维遥望浚黎阳,楼眺岑参思故乡。贾岛姚合曾酒醉,浚郊韩愈避兵荒。李隆基白马诗寄,张九龄黎津别伤。浚地名扬传外域,几曾争渡隐遐方。

明代洪武,古城再徙,正德嘉靖,两筑城池。御河更名,始称卫河,引卫环城,古城如画。墙围九里,高三丈五,基厚六丈,城头雉堞。震兑离坎,四方城门,巽乾坤艮,城上角楼。门外石桥,桥首石坊,城门券拱兮上筑高楼,城坚壮丽兮商贾云集。城中街市通四方,文治阁位居中心,高五丈四,阁下车水马龙,阁上两层回廊。登阁极目,黎阳尽收,山灵毓秀,春光明媚,东望澶云丹流东壁之长春,西瞻行翠清环黎水之叠翠;高瞻远瞩,山河多姿,凭栏远眺,满眼物华,南控黄流碧泻西山之长青,北迎紫极黛护伾岚之仙云。东眺泰岱,西望太行,寄情怀于山水之中,托心愿于天地之间。远遥嵩岳南北,极目长城内外,朦胧人间之天上,苍茫大地之锦绣。飘飘兮魂灵欲仙,疑肋生双翅;漫漫兮层云飞度,沉醉于黎阳城阙。

伾山晓月望中天,龙洞秋云吐雾烟。玉女瑶池留倩影,岁寒双秀在浮山。云溪桥下燕歌语,善化峰头奇景观。晚照童山碑影西,淇门风雪古今传。大佛禅坐兮依稀当年,时光荏苒兮景移物换。太极宫风铃叮当,柏涛声与之相和,如痴如醉,如梦如幻。坤仪云霄,矗立神州,高阁览胜兮寥廓峥嵘,月吟星语兮三别四壶。千秋禹迹,蓬莱凭看,晓披烟蓦之青峦,日绕峰头之佛顶。惜伾山晓月不再,悲龙洞雾岚消失,步云路歌思乡之曲,依岩峦读丹丘之文。感大禹之伟业,吊大河之遗踪,笑知县求道于伾山西麓,羡今人参佛于大伾山南。乾坤玄幻,天地冷暖。风生云起之苍穹,雨落雪飞;绿黄红翠之伾山,雾漫霜侵。历酷暑之盛夏,经寒冷之严冬;春夏秋冬更替,迎和煦之阳春;四季冷暖交错,送凋零之清秋。时太平盛世,时战火连绵,凄风苦雨几经兵燹,黎阳岿然继往开来。悠悠春秋之久远,漫漫岁月之绵长,逝者如斯,犹如人生也。鸟瞰黎阳今昔之巨变,万千感怀心中之情愫。蹉跎岁月,转瞬百年,哀人生弹指,叹大伾千古。朦朦如仍处仙境之中,乐而忘返;恍惚似羽化苍茫之上,黎阳芬芳。人生悲欢,旅途曲折,回首往昔之岁月,展望未来之征途。

襟山带卫水,古宅城壮丽。叠翠控黄流,长青瞻卫淇。

东方望澶云,拱北迎紫极。阁高遥倚栏,佳景流目视。

城下环碧水,丹丘绕东壁。紫黛护伾岚,浮丘卫河倚。

黎川今沃野,绮丽纱舞霓。八卦阁天吴,大佛眺千里。

西坡道观院,东麓僧佛寺。晨钟又暮鼓,柏涛寻禹迹。

峥嵘广寥廓,欲把道佛觅。峰顶望碧霞,浮山妥圣地。

钟灵化毓秀,浚泉流依稀。古来多传承,黎阳凯风起。

韵清曲高歌,拓展新世纪。改革三十年,新姿回首忆。

阡陌夹玉米,高产无可比。人杰程相文,忘我研科技。

雨新滋故土,风美拂浚地。河山换新貌,名城诉今昔。

 

 

 

千古淇河文化――千古大伾

2011-01-30 00:24

清·康熙《浚县志》中记载有明代进士、万历十七年任浚县知县高尚志的一首《大伾山》:

紫雾通危嶂,苍山逼古城。诸峰伏地起,独岫入云横。

俯带淇滨险,遥襄晋岭平。河隍中野曲,沙势大江迎。

窈窕开幽径,参差构绮甍。松巢留鹤羽,兰若问僧名。

洞久含灵润,花奇照晚晴。乘高瞻巨迹,寻古辨深铭。

兴洽攀藤藟,怀舒委旆旌。浩歌安终极,万里望蓬瀛。

读后我也和上一首:

孤峰慑九重,拔地逼苍穹。大川留遗迹,丹丘伴古城。

山门寥廓处,仰望步峥嵘。柏涛怀神禹,千仞壁危倾。

历代题摩崖,通幽访古径。山南听道语,恍若问佛僧。

海若石佛望,天吴紫气生。龙吟云洞起,灵润雾岚峰。

太极宫远眺,苍茫满目青。欲穷黎阳景,绝顶上楼宫。

浚县大伾山孤峰突起,山势绮丽,松柏苍翠,岚影飘渺,古刹掩隐,金代明昌以前,也就是公元1190年以前,黄河经大伾山东麓流过,大伾山景色宜人,文物古迹荟萃,摩崖题记遍布,被誉为“豫北平原第一胜迹”。

据说张三丰曾居住过此山,刘秀曾在山上祭坛,颜良曾被关公斩杀在大伾山下,施耐庵的儿子在大伾山东麓山崖上留有手迹。大伾山上留有明代理学家王守仁的《大伾山诗》摩崖题记:

晓披烟蓦青峦,山寺疏钟万木寒。千古河流成沃野,几年沙势自风湍。

水穿石甲龙鳞动,日绕峰头佛顶宽。宫阙五云天北极,高秋更上九霄看。

山门在大伾山西麓,山门平楼一间,又称砚画楼,建于清康熙十五年,也就是公元1676年。门前横额题“青坛紫府”,“青坛”当是大伾山的别名。相传东汉初年,刘秀镇压河北王郎军,还师路经此山,在此山上筑青坛祭告天地,并赐此山叫青坛山。“紫府”是说这里是神仙所居之处。

山门背面横额题“三别四壶”。“三别”是指大伾山上的三个别墅:紫泉别墅、瀛州别墅和古守臣别墅,分别位于太极宫北、吕祖祠南和龙洞之南。“四壶”是指大伾山上的四处壶天仙境:蓬壶仙境、方壶仙境、瀛壶仙境和小壶仙境,分别位于山门前后、壶天道院、吕祖祠左侧和圆门至太极宫。

山门处有如下对联:

黄河东去,卫水南来,两派分流,昏垫千秋存禹迹;

嵩岳西横,太行北矗,三峰遥歭,登临四顾豁吟眸。

邯郸道上,黄河楼头,一剑西风留幻迹;卫水桥边,浮丘林表,三山海路在尘寰。

东去就是“歇歇亭”。歇歇亭的石柱上刻有一幅对联:

到此依依莫不远怀神禹,请君歇歇且看对面太行。

盘山路上有一座石坊,石坊上有四个大字:“寥廓峥嵘”。两边有对联:

手拍浮丘吸日月,肩随玉女跨云霞。

记得在此地我也胡乱说过两对:

眼观苍茫吸日月莫不远怀神禹,肩随玉女跨云霞且看大地人间。

寥廓峥嵘蓬莱凭看万岭低,三别四壶星辰咫尺手堪掬。

寥廓峥嵘石坊对面山势悬崖峭壁,怪石嶙峋,远处是落虹桥和掩隐在蔽日翠荫中的吕祖祠,真可谓气象寥廓,山势峥嵘。落虹桥形似落虹,桥宽3米,跨在浴鹤池上。浴鹤池取名于池北山崖上的来鹤亭,池长7米,宽3米,池中清水涟漪,荇藻翻碧。

走过落虹桥,进入吕祖祠院内。院内古柏参天,碑碣林立,风貌古秀,气氛清幽,正中有八角莲池,池上建有云封亭,亭子四角攒角,玲珑秀丽,真可谓“闲叟对弈,不知金乌西坠;游人聊天,竟忘白驹过隙”。云封亭处有如下对联:

飞行碧落剑三尺,醉听琼台箫数声。

邯郸一枕,事事严■波夜月;浮丘三异,人人威诵吏中仙。

白鹤飞来天外影,丹丘宛在水中央。

唐进士,清父母,同有仙风道骨;大伾山,卫水河,何殊海市蜃楼。

邯郸一枕收海市,岳楼三醉下飙车。

洞取数峰朝夕色,亭留万里水云缘。

吕祖就是传说中八仙之一的吕洞宾,名岩,号纯阳,64岁时才算进士及第,后浪迹江湖,入山学道。吕祖祠建于清康熙十五年,祠院坐东向西,依托山崖建筑,形势险峻,布局周密适当。其建筑有山门三间,内塑两尊镇山门神;南北两廊各四间,塑有六丁、六甲十二个神像与四值符;拜殿五间,殿门面向西北,因西北为八卦乾位,故拜殿名叫乾元殿,殿内供有吕祖像。

乾元殿紧依山崖,殿内崖壁开凿有吕祖洞,洞高2米,宽3米,深5米,劵形顶。吕祖洞顶刻有南斗、北斗两座星宿,象征吕祖身居九天。洞口两侧拜厦下的梅花石柱上携有许多赞诗、对联,奇文妙句令人触目动魄。我摘抄几对:

蓬莱三岛客,终南二洞仙。

觉世结三花,梦籍黄粱飞紫府;同天合六气,云随白鹤下丹丘。

三诗缔道念,十试炼真心。

传授钟离秘诀,降龙伏虎,夺造化于掌握,鼎中练就长生药;

接续老子真■,取坎填离,认本来之面目,炉中养成不坏身。

六鳌头上稳棲身,寿天地,光日月,莅丹丘以领群山,贝阙银宫,卧拥楼台十二;

支鹤背■斜跨足,朝扶桑,夕昆仑,持绛节以朝上帝,云旌霞盖,飞游世界三千。

吕祖祠右侧是主持祠院道人们的居所,名叫壶天道院,又叫方壶天。院内有餐霞阁,阁上有对联:“金鼎消红日;丹日老紫芝。”阁高足有10米以上,巍然屹立。曾有昔日诗人赞餐霞阁:

高阁平看万岭低,星辰咫尺手堪掬。

餐罢紫霞铺云睡,夜听淮南天上鸡。

说起餐霞阁,就要提清康熙年间在浚县任职的县令刘德新,餐霞阁就是他建造的。刘德新为了早晚礼拜吕祖,建起此阁,并从县衙搬到阁上居住,经常在阁上处理政务。吕祖祠也该是刘德新建造的。刘德新自京城到浚县上任,途径邯郸,客店中巧遇一道人,道人给他讲经论道,二人谈的很是投机,自此刘德新萌发了学道的念头。上任后,一天早上他起床梳洗,忽然从洗脸的水中看到自己的影子,头上竟然长出一颗小柳树。刘德新很是诧异,自言自语说:“莫非我就是柳仙的化身?柳仙可是吕祖的弟子,我是柳仙,我就是柳仙了!原来我的师傅竟是吕祖!”随即向空而拜,并换来县里知事,令其赶快筹工备料,自己也大捐俸禄,决心建造吕祖祠。

道家有言:“神仙居高楼。”于是,刘德新又在方壶天建起了餐霞阁,希望能在高楼之上见到师傅吕祖。令刘德新遗憾的是,直到自己驾鹤西归,也不曾见到梦寐一面的师傅。后人有诗云:

刘公何痴痴,以身许道家。早谒吕祖祠,晚宿阁餐霞。

只要能成仙,何惜七品纱。留有古迹在,今朝可开发?

吕祖祠左侧是霞隐山庄,原来叫做赢州别墅,又叫赢壶天,可惜如今只有雕门楼一间,留有残垣断壁,石坊一座。石坊横额题“到此清心”,背面题“引人入胜”。并有对联:

浮丘路接丹丘路,卫水源通弱水源。

瘦黄穿石窍,古蔓绕松身。

岩前炼石云为质,栏外流泉月有声。

门楼对面是陡崖数丈,崖壁布满题记,有“千仞岗”、“山河一望”、“瞻彼淇澳”、“壁立千仞”、“群玉山头”等等。再向前走,便是八卦洛书图和斗姆宫,遗憾的是建筑荡然无存,内中无从查考。据说内中八卦洛书图绘制精细,斗姆宫中还塑有七猪拉撵,十分生动有趣。斗姆是道教所信奉的女神,名叫紫光夫人,法身为三目四头,左右各有四臂。

张仙洞位于大伾山西崖,建于康熙四年,即公元1665年,该洞依崖筑楼一间,坐东向西,小巧玲珑。张仙就是张三丰,武当派太极拳的创始人。据说张三丰曾在大伾山上筑台练功,传教拳术,山上存留三丰啸台遗址,题有“东皋舒啸”。楼前是悬崖,北墙上开一脚门,楼内后墙连着岩石雕有张仙卧姿身躯,俗称睡爷爷,形象逼真。睡爷爷身旁有题记:“卧游天地间”和“观澜处”。据说摸一摸睡爷爷可强身健体,百病不生。至此我也写上一对:

邯郸一枕平时梦想丘丹顶,海市蜃楼今日回首是也非。

出得张三丰洞向北,走过关帝庙,跨过云渡桥,前面还有来鹤亭,向上看是峭壁,向下看是柏涛,石经宽仅容人,石经向前有一个宽有2米的月亮门,月亮门上题“纯阳洞天”。据说这里是吕纯阳居住的地方,吕纯阳也就是吕仙,此处当是大伾山最佳景点,这里也是观看浚县八景之一的伾山晓月之处。

传说每至朔日,天将黎明之时,站立纯阳洞天的园门之处,抬头上望,便能看到山顶之上八卦楼顶有一轮明月。追索神秘之处,其实是农历初一拂晓月亮落山,曙光初照,月光与日光同时照射八卦楼顶的铜葫芦汇聚成一种特殊的光圈,站在一定的角度观看,酷似伾山升起的一轮明月。如今看不到伾山晓月了,因为有人把八卦楼顶的铜葫芦偷去了。

穿过纯阳洞天,是蜿蜒的石梯,石梯一侧是断崖,一侧是峭壁。攀葛扶栏,拾阶而上,直至山顶。山顶建有太极宫,也就是常说的八卦楼,建于清康熙十六年,即公元1677年。八卦楼外形呈八棱柱体,楼高33米,顶尖装有一个宝瓶,八角各吊一风铎,风吹铃动,叮当有声。站在八卦楼下,觉得楼气势挺拔,凌空欲飞,不愧为大伾山的标志。

传说伏羲氏时期有龙马自大河中出现,估计是一只大老鳖,背负河图,应该是老鳖背上的花纹,伏羲氏据河图画出八卦。八卦是古代一套有象征意义的符号,用“—”代表阳,用“––”代表阴,用三个这样的符号,组成八种形式,八卦互相搭配又得到六十四卦,用来象征各种自然现象和人事现象。乾代表天,在西北;坎代表水,在正北;艮代表山,在东北;震代表雷,在正东;巽代表风,在东南;离代表火,在正南;坤代表地,在西南;兑代表泽,在正西。其实,现代电算技术,用0,1进行运算,算出的结果五彩纷呈,远胜于八卦的简单推算。除了河图,还有洛书,传说夏禹时期有神龟自洛水中出现,背负洛书,大禹据洛书制成九类大法,以治天下。后世树碑以龟背负,皆有神龟背书的含义。

八卦楼的楼门开向乾方,券形门额上阴刻着:“众妙之门”。楼内分三层,上层供三清列真,三清列真又称三洞教主,被道教奉为最高神,他们是:居于清微天玉清境的元始天尊,居于禹余天上清境的灵宝天尊,居于大赤天太清境的道德天尊,也就是太上老君。中层供文昌,就是文昌帝君,是文曲星与梓潼神的合称,被道教奉为主宰功名利禄的神。下层供吕祖。登楼远遥,一览无余,令人心旷神怡。但见:

群山伏地起,青云拂面游。卫水映金带,大河变平畴。

村镇披晚霞,夕阳照铁牛。欲穷黎阳景,更上一层楼。

八卦楼东边原有个万仙阁,有七八米高,分两层,上层塑有九千多个神像,也就是《封神榜》中所封的诸神,下层是卢生卧游处。秦始皇时受命入海求取灵丹秒药的人就是卢生,求药空归,怕获罪而逃遁。万仙阁南边有禹王庙,原址应在山东南麓,明万里年间所建,清康熙十八年,即公元1679年,知县刘德新迁址新建,坐北向南,有大殿三间,内塑禹王像。

传说当年大伾山一带洪水泛滥,百姓不仅无地可种,就连居住的地方也被洪水淹没,大禹把自己乘坐的船只拴在大伾山东南麓,率领百姓修堤挖河。一条大蛟在洪水中兴风作浪,大禹与大蛟战了三天三夜,终将大蛟捕获,并将其锁在大伾山东崖之上。如今锁蛟石、栓船橛仍在。正是:

大伾山上望平川,自是黄河古道湾。三过家门传后世,四千岁月享香烟。

九州大地刊神鼎,四海泽国化沃原。帝禹魂归灵气在,丰功犹载尚书篇。

禹王庙为阳明书院故址,阳明书院建于明代后期,前身本是明嘉靖三十九年,即公元1560年所建的东山书院。阳明就是王守仁,明代哲学家、教育家,字伯安,浙江人,弘治进士,官至兵部尚书。弘治十二年,即公元1499年,王阳明送浚县名宦王越灵柩,曾在大伾山上讲学,后建书院以课诸生。王阳明的《大伾山赋》、《大伾山诗》犹存。

禹王庙前有中军亭,中军亭是隋末瓦岗军所建,当时用于练兵点将,瞭望敌情。瓦岗军徐懋功在黎阳驻军三年之久,至武德三年才调长安归附唐朝。亭子元朝时倾倒,仅存弥座亭基和柱基,公元1984年恢复为六角攒尖顶的形状。

中军亭的南边是玉皇阁遗址,可惜被电视转播台占用。山顶高高的电视台铁塔,把个山顶夷出一大片平地,铁塔把大伾山重重地压在脚下,压得使人喘不过气来,感觉极不协调,使大伾山顿然失色,美丽的大伾山风光被铁塔破坏了!建议浚县在有能力的时候能将铁塔拆除,恢复大伾山原貌,把铁塔建在县城北开辟的大道与卫河交汇处,挖个大人工湖,植上树木花草,搞个综合设计规划,辟出一片园区,进行综合开发,使浚县再多出一个现代化的景区。

自玉皇阁南边拾阶而下,当年这里是朝顶进香的登山盘路,公元1985年修成了七盘一百六十级的登山道,称作百猴路,因路两边雕有形态各异的百只猴子。走过桥上桥,攀上紧百磴,到了天齐庙。

天齐庙的主神是东岳大帝,为道教供奉的泰山神,宋真宗曾为其加封号为东岳天齐仁圣大帝,每年农历三月二十八日为祭东岳大帝的日子。东岳大帝就是镇守淇水关的黄飞虎,掌管着人间生死,古人认为中国人死后则神灵归于泰岱,也就是归于东岳大帝领导了,后来逐渐才有了魂过灵河,直至丰都城中的说法。天齐庙又称东岳庙,处在山半腰,坐北向南,有山门三间,东西两廊各五间,曾有宋代所建的正殿三间,四周回廊,绿色琉璃瓦房顶,可惜毁于公元1978年夏季大火,仅存雕花石柱两根,石柱上雕有滚龙飞云,艺术精细。

山门内塑有黄明、周姬、吴谦、仑环四个镇山门神,院内有金代明昌五年,即公元1194年,及元代至顺四年,即公元1333年,记录两次重修碑文。两廊塑有十殿阎罗,此处当是道教沿用唐代末叶佛教发明,十殿阎罗就是十个主管地狱的阎王,他们分别是:秦广王、楚江王、宋帝王、五官王、转轮王。我曾经写过《魂之旅》,摘其中一段:

十殿阎罗分称王,地狱各司掌。一殿生死判善恶,孽镜台前恶男狂女罪桩桩。二殿剥衣加刑具,阳间伤人阴间偿。三殿专司忤逆教唆生是非,倒吊挖眼刮骨惩恶狼。四殿专惩无赖与奸商,受尽酷刑金山银海付魍魉。五殿怨怨就要报,掏心身首成蛇粮。六殿枉死怨天不孝人,铁锥烧舌锯声凄厉血流淌。七殿怒对盗诬诈财害命徒,颠倒碓磨油锅白骨魂也丧。八殿严惩虐待双亲畜类人,割头改脸永做猪狗刀下亡。九殿司掌阿鼻狱,阳世杀人地狱受刑心肝碎裂苦难当。十殿转轮分善恶,孟婆灌汤转生忘。

齐王殿当是佛道的混合产物,齐王殿东北方向是兴国寺,寺的全名是太平兴国寺,也在半山腰,坐西向东,山崖上刻有许多唐、宋、元、明、清各代的题记,有大佛殿五间,为明代天启七年,即公元1627年重修,殿内原有雕工精细的木龛,殿前有地藏殿三间,同时也是山门。殿北有开凿于公元1914年的观音洞,券形顶,高2.5米,宽4米,内里原有三尊佛像和十八罗汉。这里当是佛教文化了,据说山雨欲来之时,洞内四壁会渗水,可作为晴雨表。洞前拜殿下有一碑,为明代天启七年所立的拜殿碑,洞外两侧山壁上有元代题记。

据说自公元1986年4月1日始,兴国寺成了浚县佛教活动的场所。后汉永平十年,也就是公元67年,佛被引入中国。佛开初不是宗教,佛是教育,直属皇帝管辖,而儒家教育却是归丞相管辖。大伾山西侧属于道家文化,大伾山西侧,总没涉及到道家鼻祖老子李耳,这可是一大缺失!自兴国寺抵达大伾山东侧,东侧属于佛家文化。

自观音洞向北就是天宁寺,元代以前又叫大伾山寺,始建于北魏太和年间,即公元477-499年,具有悠久的历史。天宁寺早期为坐西向东,明代改为坐北向南,清道光二十八年,即1848年又被改为坐西向东,故天宁寺有东西、南北两条轴线。东西轴线上,有山门坐西向东,门额题有天宁寺,门两侧卧着石兽,门前有平台,台前有七十二级石阶,可惜如今无存。

山门内有藏经阁,建于明万历三年,即公元1575年,面阔五间,高有七八米,分两层,宏伟壮观。阁内原有藏经六千零五十三卷,公元1949年搬运至平原省省会新乡市,现存新乡市博物馆。阁内还有千手千眼观音,高4米,左右各六只手。观音最上层一双手托着日月;第二层那双手,左手持拐尺,右手我金印;第三层双手合掌胸前;第四层左手持弓,右手拈箭;第五层左手拿青杨枝,右手拿净水瓶;第六层双手下垂。

穿过藏经阁,便是大佛楼,大佛楼是寺院东西轴线上的最后一座建筑。大佛阁已经无存,留有大佛一尊,大佛依崖坐着,佛身高当有24米,身穿五彩方格袈裟,善跏趺坐,两肩齐挺,脖颈较长,有三道肉领,头部螺发,面方颊圆,额间有白毫相。左手手心向下覆膝,右手手心向外曲肘前举,示无畏印。坐四周方墩,足踏仰莲,脚面平直,五指平齐。大佛唇紧闭,目平视,表情庄重,似乎仍在面东坐观着北去的滔滔黄河。

浚县人都知道“八丈佛爷七丈楼”的奇谈,因佛是坐在阁内的,且脚下是个大坑。可惜阁已无存,原本我把中军亭处的对联添了几个字,想要贴到阁门上的,不能够了,只好写在这里:

驱除灾魔九河横流归海若,祈求福祥孤峰俯眺慑天吴。

大石佛可以说是历尽沧桑。大佛外身的彩绘大部脱落,露出了石刻的原貌,其自身提供的时代特征很不一致,有北朝早期的痕迹,也有北朝晚期的痕迹,其头部螺发又有唐代的影子,一定是后人几经改造。元代末年,大佛遭受兵燹,阁被大火烧毁,大佛躯体某些部位被烧坏脱落,至明代已经无法补綴修复,因而糊上泥皮彩绘,把原貌覆盖在里面而无从考察。以下摘几段文字记载:

石勒佛图澄之言,鑱崖石为佛像,高寻丈,以镇黄河。拓跋魏覆以重阁。元末,毁于兵。――明末浚县知县张肯堂篡《浚县志》注:石勒为人名,是后赵君王,死于公元333年。佛图澄是天竺高僧,永嘉四年,即公元310年来到中国传教,后投靠石勒。

畿南千里而遥,有山唯大伾,建寺其上,以天宁名。山有佛,千二百年余,其兴废几几。――明嘉靖三十八年(公元1559年)《大伾山天宁寺重修三殿碑记》

以兹山之足为佛足矣,以兹山之顶为佛顶焉。寺内有缺落碑铭,载相续年月,俨三十二相,亦四五百年。――后周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准敕不停废记碑》

天宁寺历史久远,后周世宗灭佛,全国百分之九十的寺院被发掉,而天宁寺却得以准敕不停废,足见大佛在当时的政治历史地位。

据说大伾山上现存唐、宋、元、明、清各代题记、碑刻300余块,都有一定的历史和书法价值。由天宁寺向北,西侧崖壁上就有许多题记,其中有“鸿爪”二字,只是鸿字没有了三滴水旁。据说施耐庵的儿子前来大伾山,仓促之间在崖壁上写了鸿爪这两个字,然后就一去不返了。当年此处紧邻黄河,并不缺水,因而鸿字不需要三滴水,谁知后世河水改道,干旱加剧,反道缺其水来。施耐庵的儿子是说自己就像一只苍鹰,鹰爪一触及到水边山崖就飞走了,他是在说自己的志向。

沿着向上北去的斜坡,走过那段崖壁,就到了龙洞。龙洞有三个天然洞口,最大的洞口有50厘米。三个洞穴均通向山顶的罅隙,阳光射进石隙,映入洞中晃晃有光。龙洞秋云是浚县八景之一。据说秋日的早晨,东方渐现曙光,龙洞会喷云吐雾,云雾笼罩着山崖,好似真龙出现。其实这是一种自然景象,洞内暗流积水,秋高季节洞外冷而洞内热,水蒸汽自然会从山缝中冒出,形成山崖云遮雾绕奇观。如今看不到龙洞秋云了,这说明洞内已经没有暗流积水,浚县变得干旱缺水了。

龙洞洞口依崖建有丰泽庙三间,庙内崖壁上精雕五条滚龙,有宋代乾德五年,公元1051年所立《西阳明洞记》碑,有宋代宣和元年,公元1119年所立《康显侯诰》碑,洞口左侧有宋代元祐,公元1086年的“鲁元翰再观龙洞”题记。庙内的一些祈雨碑上,记载有大旱的年月等情况,是今天研究气象灾害的贵重资料。

大伾山上最北端的古建筑是观音岩,又叫观音洞。观音洞开凿于元代至治三年,即公元1323年,洞内雕有女像观音。绕至西麓就可以下山了。

 





 

 
     
千古淇河文化(二)

河南省鹤壁市《淇河文化研究》网         站长:姚慧明       电话  0392-2181169    电子邮箱: yhm450217@tom.com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 不得复制、翻印、镜像!

ICP090208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