淇河文化研究  第五卷 2010

 

   

 

文化新闻 - 贾振君《淇河之歌》出版
贾振君《淇河之歌》出版
 
作者:贾振君 朱莉亚 门外游客  加入时间:2010-7-27 9:00:30

 有一种温暖叫感动

                                  贾振君

 

 

   《淇河之歌》这本小书出版了,本集分沬邑山水、生活语文、淇园漫笔、古都传奇、市井拾零、淇水人家六辑共55篇作品。收录的每篇短文都是我心血的结晶,承载着我的温馨、感动、快乐和泪水,是向亲人、朋友、同事和家乡的献礼之作。
   
沬邑山水一辑侧重于文史,以朝歌大地的山水神韵为媒介,评介这片多彩摇曳的热土上曾经发生的历史,文化积淀,历史人物和风景名胜。生活语文一辑在全书中占的比重最大,共20篇,是笔者40多年来的生活感悟,皆源于生活的点点滴滴,虽浅显单薄,却是真情实感,我相信,这20篇小品中总有一则能打动你的心扉,勾起你难忘的回忆,引起你的共鸣,或者使你有所受益。淇园漫笔一辑是一种文体探索,可以称之随笔,也可以理解为议论性、说理性的散文。古都传奇是我的比较满意之作,这7篇民间故事全采集于本地,有的还可以找到生活原型,没有一个是文字游戏,读者朋友可藉此放松一下紧绷的神经,调节工作生活带来的心理压力,一笑了之。我却不能这样,这其中寄托着我很多既复杂又难以言表的心情,只有在这些虚无缥缈的故事中我才能得以安魂,或许当你了解了我的生活经历后会慢慢理解。市井拾零取材于身边,但切莫对号入座,因为都经过了艺术加工,如果读者朋友在下面牵强附会猜想是谁谁谁,那就太辱没人家了,我就对不起人家了,还望诸位嘴下留情。最后一辑是淇水人家,共两篇小说,第二篇基本可以代表我目前的写作水准,当然了,这不是我个人的功劳,在此之前,已经师兄夏伟田、杜永沛、张洪涛等许多人士审阅,并提出了修改意见,我几易其稿,后又经作家殷钟学先生审稿,才最终定下来。
   
正像我在本书“后记”中所写的那样,凭心而论,自己心智驽钝,文笔枯涩,作品荒芜浅薄,唯恐误人,充其量算自娱自乐。只要能博得读者朋友一笑我就心满意足了,并无太多奢求。
   
书籍到了同事们手中后,反映还算可以,有几位年轻同仁还打来电话,说愿意看我写的东西,最令我感动的是,他们说已把其中的某些篇章背了下来,还能给别人讲述,有的还想让给他们签名,有的还把我当成了作品中的秋生,关心有加。签名当然可以,其实也不必,因为咱根本不是名人大家,到老也混不出什么名堂,我的名字不值钱。至于把我当成秋生就更离谱了,那只是作品中的一个人物。
   
这本小书能顺利出版,得益于朋友们真诚无私的帮助,他们或牺牲节假日的休息时间撰写评介文章,或暂时放下手头的工作阅读润色,校勘文稿,或为编辑出版忙碌奔走,他们为本书的面世付出了劳动、智慧和汗水。他们不图名利的精神是崇高的,他们忠诚朋友、痴心文学事业的人格是伟大的,我能结识这些朋友感到高兴和骄傲,我从内心深处感谢他们,真诚地祝愿他们幸福快乐。

 

    知名作家、学者燕昭安先生在百忙之中,欣然命笔,给我写了序言,使拙著陡然增色。史志方家阎玉生先生为本书出版不辞劳苦、热忱奔波,文史专家、八旬高龄的王革勋先生听说后,也奔走呼吁。淇河文化研究功勋、《淇县之窗》网站掌门人郑厚德老师对我奖掖提携,仔细阅读了本书文稿,并高屋建瓴,冠以“淇河之歌”书名。淇园工作室诸友热情帮助审稿整理,作了很多基础性工作。朝歌民俗文化学者杜永沛学兄,与我相识相知20多年,他对我的文学创作曾产生过重大影响,书籍出版后,他专门为我撰写了评介文章《那一缕泥土香》,读来让人非常感动。淇园女诗人、教坛英杰朱莉娅女士以她妙笔生花之文笔、瑰丽的语言和敏捷的才思,写下了《做一条河的歌者》一文,予以褒奖礼赞,让我感动莫名,其实,他们的才识都远在我之上,他们的评介文章已远胜于本书。在此一并表示感谢!同时还要感谢关心指导自己成长的田河局长、孙保国局长、高武峰主席等有关领导;感谢在文学之路上给予启迪和教诲的韩峰先生、高水然先生、姚慧明先生、梁中元先生、杜明道先生、岳武佐先生、宓山先生、张锦熙先生;感谢我所有的老师、同学、同事、学生;感谢我的父母、妻子和所有亲人;感谢生我养我的家乡!

     天地悠悠,人生短暂,历史如河,逝者若水,近五十年的沧桑岁月仿佛在弹指间悄然而过,抚今追昔,展望未来,我由衷地感谢上苍的青睐和厚爱,是朝歌大地和盈盈淇水哺育了我,是可爱的家乡和友善的人民成就了我。吾心足矣,有这么多朋友和我一路同行。

 

 

做一条河的歌者


读贾振君文集《淇河之歌》后感

 

朱莉亚

 

    学生时代,一位经年笔耕的老师说:“人家能写《颍河故事》,我们为什么不能写一部《淇河故事》呢?”老师的话曾让年少的我怦然心动!

    家在淇河边。去年,一位长辈对我说:“你父亲写过一篇作文,叫《山明水秀的朱家村》,被贴在学校的墙报上展览过。”他是父亲中学时的校友,而我父亲,已是六十多岁的人,一辈子在淇河边的土地上埋头耕耘。 

    我想,或许,在淇河边,世世代代,祖祖辈辈,凡是提得起笔的人,都曾为她自豪,为她动情,为她倾倒,为她歌唱!不仅仅是偶然经过的诗仙诗圣等名人雅士。

    做一条河的歌者,为一片热土歌唱,贾振君老师在他的凤凰宅里发出第一声清越的讴吟。

    捧读《淇河之歌》,那一山一水,一草一木,是生命中最为熟悉最感亲切的风景;那一段历史,一个典故,沉淀着淇河文化的悠久厚重;那一种世相,一种人生,抒写了朝歌儿女的风采与性情;那一份真情,一番感悟,因为质朴而引人深思、共鸣。

    循着作者的笔触,我顺水漂流,来到金牛岭。山河为证,史实为凭,朦胧中,眼前似乎晃动着牧野之战的刀光剑影,耳畔是锣鼓声声战马嘶鸣,空气中弥漫着阵阵血腥。美丽的鹿台在三千年前的湖光山色中化为永恒!我来到青龙镇,站在喧闹的码头,望千帆竞发,百舸争流。遥想三百多年前,家乡是何等荒僻闭塞之地,我们的祖先却已有开放的胸襟、辽远的眼光。顺着河流走,就不会迷失方向。一条河引领我们走向世界,走向未来!我来到折胫河畔,在幽深的竹林里徜徉,在苍茫的水田里闻着稻香,在田田的莲叶丛中荡舟采菱。而今,折胫河只剩下一道干枯的河床,泉头村徒有虚名!没有什么比一条河更有理由活得长久活得自由,折胫河的消失是朝歌的大地之殇,是淇县儿女心中无法抚慰的痛!

    循着作者的笔触,我来到家乡的山野,折一串紫色的荆花,感知荆条柔韧的性格;我来到一片碧绿的瓜地,听吸着“老党员”烟的“父亲”讲述侍弄西瓜的经验,吃一块个大瓤甜的西瓜;我来到五月的麦场,在麦秸垛上翻几个跟头,听叔伯讲一段皮得虎的故事;我来到乡村街头点着马灯的夜晚,听说书人慷慨的唱词,悠扬的琴音;我来到城西萧条的小站,寻找一份平凡动人的爱情;我走进大街小巷,听到“热红薯,红薯丸,杂面丸,有渣”的吆喝……循着作者的笔触,我领略了淇县人真实的生活,有的已成过往,有的正在逝去,有的还在发生。

    循着作者的笔触,我走进古都传奇的王国,“秆草王”的故事耳熟能详,郑老官儿的传说神秘诡谲,赌王世家的遭遇惊心动魄,柴大官人未卜先知、料事如神,老孬嗜毒成性却仗义豪爽……从古到今,亦真亦幻,嬉笑怒骂,皆成性格。故事里有对善的弘扬,有对恶的鞭挞,有对宿命的达观,有对玄机的洞察。在这个日益发达的社会,我们习惯了电扇空调,不再向往有月亮的夏夜;孩子们喜欢看动画、打游戏,不再纠缠摇着蒲扇的爷爷奶奶讲故事、说神话。如果不用笔记下来,那些口耳相传的故事将像折胫河一样悄然消失于岁月的迷雾。

    “谁不爱自己的母亲,用那滚烫的赤子心灵……”母亲是祖国,也是家乡。贾振君老师正是用一颗滚烫的赤子之心为这片养育他的土地歌唱,为这条滋养土地的河流歌唱!我想起艾青的一首诗——《我爱这土地》: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如果你能写字,如果你能发出自己的声音,不要停下你的笔,做一条河的歌者吧!无论是经历多少挫折磨难,还是幸
临安逸享乐的香软垂怜,都不足以让我们沉默,让我们怠惰,因为我们是淇河的歌者!

那一缕泥土香

读贾振君的文集《淇河之歌》

 

门外游客

 

    案头,摆放着一本贾振君赠送的、他的处女文集《淇河之歌》。

    捧起拜读,朝歌的山、朝歌的水、朝歌的人、朝歌的事、朝歌的情,忽如三月春风,带着缕缕泥土的芳香,扑面而来。

       看山。云梦山峰峦叠嶂、云蒸霞蔚、仙境似梦。古灵山翠烟如黛、钟灵毓秀、丽水潺潺。青岩绝怀拥淇水、鸟瞰八卦、彩舟激浪。

       看水。淇水在太行山斗折蛇行、逶迤绵延,过辉县、穿林州,一路走来,丽若仙子,慈如母亲,惠及中原大地。折胫河翠竹簇簇、翠柳丝丝、蛙唱鱼跃,演绎出一出纣王斫胫的千年悲剧。

       看人。说书老李、父亲、郑厚德老人、老孬、老闷、阿p、朱永健、秋生……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人物,用他们的生命和智慧,在朝歌这块古老的土地上,演绎着悲欢离合、感人泪下的故事。

       看情。作者情之笃,爱之深,爱之真。黄钟大吕般撞响淇河赞歌;大红鼓般咚咚咚,锵锵锵,擂响乡村粗狂激越的爱情;二胡般委婉地表述心中的低落迷茫;三弦、手板般,演奏充满豫北乡村豆麦高粱白菜乡土气息,;葫芦丝般柔美地、伤而不哀地吹奏逝去的小站、老友、老屋;小号般舒缓地展示幸福时光、月下散步的闲情、怡情。

       我非常喜欢去一个小店吃饭。那个小店很小,小到不足二十平方,餐桌只有五张,人员只有厨师和老板娘两人。虽然小,厨师和老板娘脸上始终充满微笑。进店一杯家乡的热茶,出店一声带着乡音的送行。没有商业化的华丽、高高在上、冷漠,却有着融融的人情味、乡情味。

   人情味,乡情味,有着强大磁场一般的吸引力。

      故土难舍,因为我生于泥土,长于泥土,将来,还会永远归宿于泥土。乡情难割,因为心灵中沉淀着朝歌大地的难以消弭的人文情结。

   痴爱家乡,自然会喜欢写家乡的人,喜欢写家乡的文。




 

 
     
贾振君《淇河之歌》出版

河南省鹤壁市《淇河文化研究》网         站长:姚慧明       电话  0392-2181169    电子邮箱: yhm450217@tom.com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 不得复制、翻印、镜像!

ICP090208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