淇河文化研究  第五卷 2010

 

   

 

文史资料 - 郭沫若与殷商文明的一次亲密接触
郭沫若与殷商文明的一次亲密接触
 
作者:据《中国档案报》  加入时间:2010-5-5 10:37:39

  郭沫若(1892年-1978年),原名郭开贞,字鼎堂,笔名沫若。他是我国新诗的奠基人,是继鲁迅之后革命文化界公认的领袖。他的一生涉及诸多领域,诗人、剧作家、历史学家、社会活动家是人们给予他最习常的头衔。同样,他在甲骨学研究领域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也令无数人为之钦羡,与罗振玉、王国维、董作宾并称为甲骨学研究的“四堂”。 

  与殷商文明最为亲密的接触

  1959年6月29日傍晚,郭沫若及其夫人余立群一行到达河南安阳。他们并没有住宾馆,而是住进了市委的机关大院,晚上就在机关食堂里吃家常便饭,他的随和与俭朴给工作人员留下了深刻印象。此时的郭沫若虽已年近七旬,但精神依然矍铄,一双千层底的布鞋,朴实的中山装以及胸前那两支常用的钢笔,外表虽然与那个时代的普通干部并无太多的不同,但从他的眼神中依然能感受出他的大家风范和心中的无比激动。因为他来到了为之付出巨大心血的甲骨文的出土地——安阳殷墟,即将与三千年前的那段几近湮灭、却又充满魅力的殷商文明,进行一次有生以来最为亲密的接触。

  对于甲骨学的研究,郭沫若虽然起步较晚,但是起点高、方法新,一出手就高屋建瓴地超过了前人。1928年6月,在日本东京的一家书店,他拿到了罗振玉所著的《殷墟书契考释》,开始了他的甲骨文研究。鉴于殷墟出土的甲骨多流入日本,除小部分在林泰辅所著《龟甲兽骨文字》之书内,其他大多还未著录,郭沫若便产生了“以寄寓此邦之便,颇欲征集诸家所藏以为一书”的想法。他遍访名家,博取众长,在众多甲骨拓片之中,条分缕析,顺藤摸瓜,合二、合三甚至合四为一而成整简,使原来不可读或读不通的卜辞,得以返其本来面目。《卜辞通纂》一书便是郭沫若的一部重要的甲骨学著作,此书于1933年1月编讫,5月在日本出版。这部书成为甲骨学草创时期的一部有巨大成就的专著,在甲骨学研究的多个领域都有独到的成果和深刻的影响。其相关著作还有《卜辞中的古代社会》、《甲骨文字研究》等。晚年,由他主编的大型甲骨文汇编《甲骨文合集》,收入41956片甲骨,被誉为新中国古籍整理的最大成就,使甲骨文的研究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关于殷墟的诗

  6月30日一大早,天下起了蒙蒙细雨,但这并未对郭沫若的心情有丝毫影响,他顾不上休息,先后考察了王裕口、小屯等殷商遗址。面对博大精深的殷商文化,他被深深地感染了。他神情庄重而又严肃,每到一处都会仔细察看,细细品味,并详细询问每一件古物发掘的地点、土层和墓道状况,不时指出这些出土文物对考据研究我国古代历史的重要价值,并鼓励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考古调查队的同志要做好发掘、整理和研究工作。

  回到住处后,郭沫若的心情仍久久不能平复,诗思泉涌,即兴写下了两组关于殷墟的诗。

  诗一:《访安阳殷墟》

  我来洹水忆殷辛,统一中州赖此人。

  百克东夷身致殒,千秋公案与谁论。

  诗二:《观圆形殉葬坑》

  洹水安阳名不虚,三千年前是帝都。

  雨中踏寻王裕口,坑葬惊看有众奴。

  铜卣铜鼎并骷髅,十贝为朋影模糊。

  此当尚在殷辛前,观此胜于读古书。

  勿谓殷辛太暴虐,奴隶解放实前驱。

  如今人民已做主,推翻旧案莫踟躇。

  在两首诗中,郭沫若记述了他在安阳所看到的殷朝奴隶殡葬制度和青铜器等文物发掘出土的情况。特别是“洹水安阳名不虚,三千年前是帝都”,“此当尚在殷辛前,观此胜于读古书”诗句盛赞安阳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明确地提出了安阳殷墟的地位。同时,郭沫若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出发,对殷纣王作了全面分析和科学评价,促进了学术界对殷商历史和文化进一步研究和探讨(郭沫若回到北京后,又对这两首诗进行了修改,公开发表在《考古学报》1960年第一期上)。

  郭沫若的预言

  郭沫若临离开安阳前,对陪同的人说:将来要在这里兴建世界东方博物馆!如今这句话已成为了现实。2006年,安阳市政府与中国社科院联手,在殷墟洹河南岸建起了具有世界水准的殷墟博物馆,7月,殷墟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11月,中国文字博物馆在安阳东区开馆,与安阳西部的殷墟遥相呼应,成为全球首座以文字为主题的世界级博物馆。

  (据《中国档案报》)





 

 
     
郭沫若与殷商文明的一次亲密接触

河南省鹤壁市《淇河文化研究》网         站长:姚慧明       电话  0392-2181169    电子邮箱: yhm450217@tom.com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 不得复制、翻印、镜像!

ICP090208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