淇河文化研究  第五卷 2010

 

   

 

评论探讨 - 鬼谷子的管理哲学(一)
鬼谷子的管理哲学(一)
 
作者:张行之(荐)呼 声(转)  加入时间:2010-4-15 19:26:43

张行之自我介绍:

高级企业教练、手机移动营销资深专家、职业培训师、拓展训练教练、口才教练、整合营销策划师。擅长领域:催眠式销售,NLP,教练技术,时间管理,潜能激发,营销策划,谈判技巧,电话行销,公众魅力表达,演讲口才,户内、户外拓展训练。授课风格:寓思想于谈笑间,蕴哲理于诙谐中! 邮箱:13910231557@139.com MSN:xlfb19@msn.com 视频http://xlfb19.v.56.com/ QQ: 939076691

企业教练张行之郑重推荐一:鬼谷子的管理哲学  

 

名儒柳宗元曾作《鬼谷子辩》,文章中痛骂《鬼谷子》说:“元冀好读古书,然甚贤鬼谷子,为其指要几千言。《鬼谷子》要为无取,汉时刘向、班固录书,无《鬼谷子》。《鬼谷子》后出,而险盭峭薄。恐其妄言乱世,难信,学者宜其不道。而世之言纵横者,时葆其书。尤者,晚乃益出《七术》,怪谬异甚,不可考校。其言益奇,而道益陿。使人狙狂失守而易于陷坠。幸矣,人之葆之者少。今元子又文之以指要,呜呼,其为好术也,过矣!”这段文字可以分四段来看:

(一)动机。由于元冀(唐朝学者),喜欢读古书,尤其在诸古书中很推崇《鬼谷子》,并且为《鬼谷子》写了好几千言的“指要”。因此触动了柳子厚的怒气。据柳子厚说:本来推崇《鬼谷子》的人很少,可是通过元子,做了这篇几千言的“鬼谷子指要”,可能情形就会改变,这都是元冀“好技术,不好仁义。”的过错。

【文人相嫉的写照,跃然纸上。儒家不是讲“恕道”吗?为何如此大动肝火?】

(二)目的。要学者们认清《鬼谷子》不合孔孟之道,而予以不齿。

【一言堂,这是师有所传的。当年孔子当上了山东省的代理警察厅长,有个名人叫:少正卯,与他政见不一致,他就突然请出太庙的斧钺,冷不防就把少正卯的头砍了下来。把坐在上面的鲁定公和两旁的大臣们,脸都吓青了,直打哆嗦。孔子虽然痛快的砍掉了少正卯的头,却同时砍掉了自己的脚。从此他走遍列国,再没有人敢用他。天下之大,没有他立足的地方。】

(三)根据。《鬼谷子》之书并无可取,因为汉时刘向、班固没有把《鬼谷子》的书名放在他们的目录之中。可见《鬼谷子》这本书并没有受到他们的重视。

【这一点,柳说的根据,实际上并不成立,因为刘向、班固虽然没有把《鬼谷子》的书名放进目录之中,不过,他们曾经在文字里引用《鬼谷子》的话。在比重上,到底是把鬼谷子的书放进目录比应用鬼谷子的话重要呢?还是引用鬼谷子的话更尊重鬼谷子呢?】

(四)非难。柳子厚痛骂鬼谷子的内容是:

一、险盭峭薄,妄言乱世。他说:只有那些讲纵横的人们(国际政治家和外交家)才需要“葆”《鬼谷子》,葆通保,加一个草头,多少加进去一点藐视的意思。天下只有这些人才要保持《鬼谷子》,他说:幸好,他们人数不多。

险,是:险毒,是说鬼谷子阴险狠毒。

盭,通戾,就是:暴戾,是说鬼谷子暴戾凶恶。

峭,是陡峭严峻,难以攀登。意思是鬼谷子险峻难攀。

薄,是轻薄,说鬼谷子薄情无义。

用这四个字骂人,可以说是尖酸刻薄,无以复加的了。

二、读《鬼谷子》,会使人狙狂失守,易于陷坠。这是说:读了《鬼谷子》的,就会疯狂,堕落沉沦。

三、特别是《鬼谷子》里后面的“七术”,怪谬异甚,不可考校,其言益奇,其道益陿。这是说:鬼谷子的“七术”,简直是怪(异)谬(误)极深,根本无法考证校对。言辞越奇怪,理论就越狭隘,荒唐无聊之至。

【儒家不是崇尚《春秋左传》吗?一打开来,就可以看到郑庄公的故事。这位郑庄公实在是配的上“险盭峭薄”四个字的,为什么不把《春秋》,这段给删掉,不怕他把人都教坏了吗?

至于《鬼谷子》整本书里,并没有一句冒犯孔子的话。不象老子,当着孔子的面责备孔子,使他吠吠如丧家之犬。同时在《道德经》中严厉的批判了孔子假冒伪善的仁义和乱国害民的礼教。鬼谷子更不可能冒犯到柳宗元,何以柳子厚对鬼谷子这样深仇大恨呢?莫不是用“擒贼擒王”之计,要骂元冀,就先骂臭他所推崇的人。可是这样毁辱无辜的鬼谷先生,岂不是太不公平,太不厚道了吗?!

到底柳子厚骂鬼谷子所有的话,是不是事实,读过了《鬼谷子》立即就能真相大白,用不到稍费踌躇的。

特别是《鬼谷子》里的《本经阴符七篇》(柳子厚故意贬称:七术),到底是什么内容?我相信:读者们一旦读过本书第四讲以下七篇,就一定非常明白了?我绝对不能相信,读过这七篇书的人,会不大加赞叹鬼谷子的。我很怀疑:不可能是柳子厚读不懂《鬼谷子》的原文吧?我想:是就是是,非就是非。不必多作无益的言词争辩。我相信明智的读者们,一定可以作出正确的判断。

是不是读了《鬼谷子》就会“疯狂,堕落沉沦”?如果世界上有这样一本具有这样巨大能力的书,倒是一定非要读一下不可了,读者们会有这个好奇心和勇气吗?

柳子厚似乎是读过《鬼谷子》的,不然怎么这样骂鬼谷子?莫不是柳子厚的狙狂失守和陷坠,都是由于读《鬼谷子》而来?不然怎么能这么肯定:读了《鬼谷子》就会疯狂,堕落,沉沦?若不是由读《鬼谷子》而来,又是由哪里来?

我在十九岁时接触到《鬼谷子》,以后《鬼谷子》一直都在我身边。起初我也读不太懂,慢慢的逐步体会,字字珠玑,如醐醍灌顶,开我茅塞,教导我正确做人做事。到我写《鬼谷子的管理哲学》时,七十六岁了。我并没有得过神经病,荒腔走板,丧心病狂。自问虽然不才,倒也从来不曾堕落沉沦过。我敢保证,您要是好好读这本书,好好体会它,使用它,您一定会是一位优秀的成功者!比我强!】

子厚先生,你虽太不厚道,不过我在此,还要替鬼谷子感谢你,因为从另一面来看,你替《鬼谷子》做了很好的“广告”!

 企业教练张行之郑重推荐二:鬼谷子的管理哲学---第一讲

 鬼谷子

《鬼谷子》这本书是真实的,至少在中国存在两千多年了。我在这里引用的是四库全书里,乾隆54年,翰林院编修,充内廷国史馆籑修武英殿籑修,文源阁详校官,秦恩复撰的本子。秦本的开头,列举了历代对《鬼谷子》一书的来历和真实作者的考证,来龙去脉说得很详细,但并没有作出肯定的结论。因此《鬼谷子》的作者姓甚名谁,到底还是一个谜。近代有不少学者,根据秦恩复,再加深了探讨,有的主张《鬼谷子》这部书的作者是战国时,有名的政客――苏秦,托名鬼谷子写的。有的却引经据典坚决的反对。有的认为《鬼谷子》就是鬼谷子自己写的,不过不肯显露自己的真实姓名而已。大家花费无数的精力,时间和笔墨,争论得发张呰裂,还是得不到肯定的结论。

其实,古代很多名著的作者都不愿显示真实姓名,这是他们的意愿,也是古代作家的一种习惯和风格,我们应该尊重!因为他们写书,既不为名,又不图利。如果把自己姓名放在前头,至少就脱不了“卖弄”的嫌疑。古人写作,一则是兴之所至;或则是为后人着想,希望有缘的人能从而获得一些智识上的帮助。所以有“藏之名山,传诸其人。”的说法,根本也不急着出版。这是多么潇洒的作风。我也希望能效法古人,因为我写文章,既不为出名,也不为评职称或赚稿费,但是我不得不用真实姓名,是为了生活在现时代里要自负法律上的责任,表示我所写的不是随便胡扯或是窃取别人的成果。因此读古人的书,只需问这本书好不好,读了对自己有没有进益,至于是谁所著,即使弄不清,也并不非常重要。譬如《红楼梦》是不是曹雪芹所写?没有《红楼梦》本身重要。恐怕这也是《红楼梦》的作者当初不肯显示自己真实姓名的缘故吧。同理,只要《鬼谷子》这本书好,到底是谁写的,不如还是尊重作者的意愿,把精力集中在受益上的好。

太史公,司马迁在《史记》中肯定过:鬼谷子是苏秦和张仪的老师,而鬼谷子是当时的一位很有学问,却不愿显示真实姓名的“隐士”。苏秦和张仪都是非常好学、上进的学子。自古以来,就有人主张《鬼谷子》这本书的真实作者是苏秦,我想即使真是苏秦后来编撰的,里面的内容少不得有当年在鬼谷子门下听讲时的笔记。即使苏秦写入他自己的见解在内,也是从老师那里所获得的启发。即使是苏秦以老师的名义写书,也充分显出了苏秦不忘本的厚道。这样说来,鬼谷子,苏秦和张仪之间的关系和在当时社会发生过什么影响,在读《鬼谷子》这本书之前,似乎有必要了解一下大概。

根据《东周列国志》,有比较通俗而生动的故事记载(《东周列国志》关于苏秦、张仪故事部分是根据《史记》《论衡》《太平御览》《说苑》《意林》《拾遗记》等书整理出来的通俗化而比较完整的叙述。)。故事大致是这样的:苏秦和张仪是鬼谷子众多学生中,比较用功突出的两个。毕业考试时,先生叫人挖了一个大坑,用梯子把应考的学生放下去,抽掉梯子。考生在坑里说,先生在上面听。考生如果说得好,先生令人把梯子放下去,学生爬上来,就算毕业了。如果学生在下面说得不好,感动不了先生令人放下梯子,就是不及格,不能毕业。苏秦和张仪在坑里把先生说得“泪下沾襟”,赶忙放下梯子,让他们上来,是毕业的前两名,张仪的成绩比苏秦又略胜一筹。苏秦毕业临走的时候,先生拍着他的肩膀说:你出去后,如果求职不顺利的话,我这里有一本书,叫做:《阴符经》,你必须要好好的读它,等到你读懂了,必能帮助你成大功。苏秦拜谢流涕而别,回到家里,置办行装,穿着紫貂皮的大衣,坐着高车驷马,带着仆从,到秦国去谋职。以这种高姿势,本想一击而中,不想耗了一年,也没有找到职业。只得把皮大衣,车马,仆从都当卖掉,徒步挑着担子回家。家里人看他这般潦倒的衰相,父母佯瞅不睬,嫂子不为炊,不给他饭吃,妻子坐在织布机上不搭理他。他伤心至极,要去投河自尽。猛然想起老师的话来,就回去翻箱倒柜,找出了《阴符经》来。日夜苦读。由于难懂,就频打瞌睡。于是他把头发吊在屋梁上。还是打瞌睡,就用锥子锥刺自己的大腿,血流满地。清醒了再读。苦磨一年有余,自觉有所领悟。就把心得和他两个弟弟讨论(他两个弟弟苏代、苏厉后来也成为国际上知名人物),弟弟们也觉得是这么个道理。于是在弟弟们的经济支援下,再度出发,去到最受秦国威胁的赵国。向赵王提出非常有力的建议,赵王聘他作代表,去拉拢其他五国一起联合抗秦。他在六国所陈的计划和说辞,都大略可以在《战国策》这本书上读到。六国同时都给他相国的名义,缔结合纵盟约,聘他为纵约长,主持抗秦的大业。就是历史上独一无二的“六国大封相”。他衣锦还乡,父母到十里以外去迎接,妻子跪在地下,不敢抬头看他。嫂子在他面前用膝盖走路。他调侃他嫂子说:你为什么“前踞而后恭”啊?嫂子没脸没皮地说:是因为弟弟您现在“位尊而多金”啊。苏秦叹口气说:“大丈夫真是不能不富贵啊!”。历史留下了他这句名言。他参透时势的需要,出售他的联合六国抗秦“合纵”的计划,自己虽然当上执行计划的“纵约长”。不过,他心知肚明,这样的一个虚空的盟约,实际上六国各存私心,现实解不开的矛盾重重,只要秦国出兵攻打一国,〔纵约〕必然立即土崩瓦解。如果要使这个〔纵约〕能够继续存在一段时期,就必须能有办法阻止秦国采取行动。而秦国一旦知道六国合纵的消息,必定不能坐视不管。当时,秦国一面后悔当初没有录用苏秦,一面又痛恨苏秦公然与秦国作对,阻碍了秦国的发展,立即就要采取行动打散纵约。苏秦非常着急,非得马上想出一个好办法不可。

这时苏秦的老同学张仪,毕业后虽然也找到工作,但很不如意。又无辜被人陷害,差点丧命。正在走投无路之际,一天恰巧遇见一个过路商人,彼此相识后很谈得来。张仪把他当成好朋友,向他畅述自己的不幸遭遇,这位朋友就立即穿唆他去找老同学苏秦。张仪还有顾忌和犹豫,又没有盘缠,穿着,怕在老同学面前现眼。这位朋友一力承担路费和一切开销,说是正要去同样的地方做买卖,一路同行,不费之惠,就一同来到苏秦开府的所在地。张仪去见苏秦,那位朋友自行去做买卖。苏秦耀武扬威的接见了张仪,冷冷地说:哼,你不是比我高明的吗?我以为你早就高就了,不想却还如此寒酸。念在是老同学份上赏你一顿饭吃吧。吩咐为张仪设座,从人把张仪的座位设在堂下,马虎给他一些粗茶淡饭。苏秦自己却坐在大堂之上,前呼后拥的许多人伺候着大享盛宴。张仪羞愧难当,肚里实在饿极了,只好忍辱下咽。心中暗想,且看他饭后怎样行事。不想苏秦却仍旧对他不理不睬,于是他忍无可忍,拂袖而去。回到下处,那位朋友也刚好回来。问起情由,非常替张仪不平,大骂苏秦负义,要帮张仪报复出气。并且一再自责,说悔不该当初硬劝张仪来投苏秦,如今一定要补偿张仪。问张仪可有什么计划?张仪说如今若要报复苏秦,就非要到秦国去不可,他定能说动秦国,破坏掉苏秦现有的一切。那位朋友说,自己正要到秦国做生意,一路同行,一切盘缠使费还是由他负担。就这样他们来到秦国。那位朋友更替他出重资,贿赂秦国上下,为张仪谋得一个相当出色的职位。一切安排妥当,朋友要告辞了。张仪要报答他,不肯放他走。于是此人对张仪说明自己的身份,原来他是苏秦所派的干员,替苏秦执行帮助张仪出头的计划,所有的使费全由苏秦备办。见面时苏秦故意冷淡张仪,是不希望张仪安于小就。要刺激出张仪报复的心志,算着张仪必定要到秦国。然后为他在秦国买名誉、买地位。因为秦国恨苏秦,就必定会重用反苏秦的人。张仪是鬼谷子的高徒,对苏秦的底细最清楚,重用张仪是必然的。张仪如梦初醒,自叹不如。问苏秦这样做,要什么回报?他说苏相国说:只要您能阻止秦国发兵,就算回报。张仪立刻答应承诺下来。接着找到合适机会晋见秦王,说:大王对六国合纵之事,请完全不必烦心。六国之间矛盾重重,合纵绝对难成气候。但是,如果秦国逼得太紧,他们必然暂时放下彼此的嫌疑,同仇敌忾,反而促使他们团结起来。秦国若暂时放松一把,他们也必然松弛下来。外边压力一旦缓解,立刻就会因争权夺利而自己打将起来。他们自相残杀对秦国最为有利,故此袖手,坐观其败,乃为上策,何必劳兵伤财?秦王采纳张仪的建议,对〔纵约〕不采取积极行动。苏秦也保住了面子。张仪后来在国际上还有许多建树,遂成为重要的人物,太史公在《史记》里特别给他不同凡响的赞语,称他为:大丈夫。说他:大丈夫一怒而天下惧,一息而天下安。是一位举足轻重的国际性大人物。

以上是故事的大略,鬼谷子的这两个学生不仅有辉煌的事迹,两人的关系也多采多姿。虽然是诡计多端,却也有着温馨的、心照不宣的互助。

《东周列国志》还记载了两个名人,也是与鬼谷子有密切关系的。苏秦张仪是鬼谷子文科中两个出色的弟子;孙膑和庞涓则是鬼谷子武科中两个出色的弟子。下面是孙膑、庞涓的故事大略:孙膑和庞涓从鬼谷子修习兵法战阵之学。在众弟子之中,孙膑的人品最好,宽容厚道,温文尔雅,又加资质聪颖,努力发奋,所以先生对他特别宠爱。背着其他学生,特别传授他许多知识。鬼谷子手上有孙膑祖父孙武子写的《兵法十三篇》秘笈,也秘密的传授给孙膑。庞涓的为人非常巧便,神采英武,虽然也用功勤奋,聪明伶俐,老师看透他虚浮。庞涓因孙膑受到殊遇而得到老师的真传,心中存着嫉妒。不久魏国出榜招贤,庞涓是魏国人,就去应招。临走的时候,先生送给他一句话:“不可以欺骗为得计,欺人者还被人欺。”他口说:谨记,就走了。魏王见他是鬼谷先生的高徒,又聪明伶俐,想是学问也高,就聘任他为军师,继续招贤。庞涓自心明白肚里有多少货色,怕魏王更招到贤才,自己就要大打折扣。琢磨着补救的方法。心想同学孙膑是个货真价实的,不如把他引荐给魏王,他必定心存感激,同时就好乘机探取他的学问,只要有孙膑在后面撑腰,就必可诸事大吉,岂不是一举两得。(孙膑和庞涓在同学时期,彼此十分友爱,庞涓曾指天发过誓,说:对孙膑生死不负心,否则万箭穿身。)于是写了一封信给孙膑,叫他立刻下山,说:自己在魏国,事业非常得意。凭他的举荐,和孙膑的才学,来到魏国不是封爵就是拜相,说得天花乱坠。孙膑收到此信,高兴非常,就拿着来见老师。老师看信后,心里嘀咕,因为信内写得太好太虚,并无一句问候老师的话,可见他为人险薄。要想阻止孙膑前往,因见孙膑喜上眉梢,去心已动,硬栏反而不好。就命孙膑在纸上写下自己的名字。孙膑不知何意,就遵命写了“孙宾”两个字。孙膑的原名是孙宾。鬼谷子拿起笔来,在“宾”字旁边加了一个“月”字,说:你以后就叫孙“膑”吧。并叫他动身前再来见他。孙膑高高兴兴来辞别先生,先生交给他一个锦囊,叫他随身携带,不到生死关头不可拆看。鬼谷子愁眉不展,孙膑也不曾深加体会。

孙膑来到魏国,庞涓热烈迎接,邀他住在自己的家中,可以每日欢会,特别照看。隔日带他去见魏王。魏王觉得他非常好,人品好,学问好,立刻就要封他为副军师。庞涓随后即来晋见魏王说:孙膑虽然是我的同学,也是我举荐的,的确很有学问,但有一个难处:他是齐国人,齐国是魏国的敌国,知人知面不知心,万一他心向着齐国,就对魏国非常不利。不如先拜他为客卿(顾问),仔细观察他一阵子,如果真的可靠,再封他军师都不迟,我情愿让位给他,魏王照准。赐给孙膑府邸一所,其他的赏赐不亚于庞涓。不久校场演习,魏王要看两人的本事。庞涓演的阵势,孙膑都会,而孙膑演的阵势,庞涓茫然不知。只好低声问孙膑。孙膑对他解释后才明白。这样蒙混了魏王,以为两人旗鼓相当,很高兴。可是庞涓心里另有盘算。

有一天客卿府外来了一个山东口音的汉子,说是山东的客商,带着孙客卿叔父孙平的家书要见孙客卿。呈上书信,信中先说彼此失散后的思念,然后说现在已经返回祖国,重整家园,希望孙宾回乡祭祖,共同为国家效力。原来因为动乱,孙膑在孩提时父母双亡,跟着叔父逃亡到周,中途失散,不知下落。孙膑自谋生存,长大后听到鬼谷先生名声,就来到鬼谷,蒙先生收留,在门下攻读。现在忽见叔父尚在,大哭一场。然后拿着书信来见庞涓。庞涓表示十分同情,并极力主张孙膑告假回齐省亲。孙膑当着庞涓写了回信,打发那汉子去讫。第二天就向魏王上表告假。而庞涓前一天却拿着一封仿孙膑笔迹伪造的回信和他叔父的来信给魏王看,首告孙膑通敌,因为回信中有庞涓加添的:“身在魏国,心存祖国,得有机会必定报国。”等句。魏王看了说:难道我对孙膑不够优遇,还留不住他呀?意思还要重用孙膑。庞涓见状,就一再陈说,孙膑不值得信任。万一回归齐国,贤才资敌后患不浅。建议严加处分,魏国留不住他,叫齐国也永远得不到他,永绝后患。魏王心里还是喜欢孙膑,关照庞涓:仅凭这样一封书信,难以定罪,惩戒可以,但不得伤他性命。庞涓不敢违背魏王旨意,就说:他若上表告假,就请下旨发在军师府惩戒。魏王准奏。第二天孙膑告假表章果然来到,魏王就批交军师府。孙膑被带到军师府,庞涓一见,假装不知,说一切都包在他的身上,立即进宫为孙膑求情。他假意在外转了一圈回来,说:魏王以他通敌,大怒,非要斩首不可,经他以缴还官爵力保,才答应免死,判处刖刑。就是膑(削)去一双膝盖骨,令他从此残废,不便行走。不由分说立即上绑,把孙膑的一双膝盖骨剥掉了。孙膑痛极昏厥,等到慢慢苏醒,庞涓抱着他痛哭,吩咐留他在府中医药调养,每天好酒好饭款待。孙膑感激不尽,全然不疑有他。

孙膑成为废人,同时又是罪犯。客卿府第和资产缴回充公,仔身一无所有,承蒙庞涓收留,并且好生款待,每天酒宴和他欢会,一心感激庞涓,想好好要报答他。自觉虽然受了“膑刑”,想必也是命中注定,鬼谷先生不是早就替他改好了名字的吗!庞涓为他排遣他的寂寞,建议要他从事著作,把“兵法”写出来,传世救人。孙膑为了报答他的恩情,就每天书写,由于身体亏损,慢慢休整,进度比较慢。有一天,送茶饭的仆人照例送来茶饭时,忍不住就掉下泪来。他在孙膑一再盘问下,就把一切旁观听到的庞涓的计谋和盘托出。并说,一旦写书完成,必然就是大人的死期。孙膑由一切都不怀疑突然转到冷水浇头,如梦初醒,急切无计可施,猛然想起老师临行给他的锦囊,叫他生死关头才可打开。此时不开,更待何时?遂立即取出锦囊,打开一看,只有三个字:诈疯魔。他就取火将写好的竹简,一概焚毁,满口胡言乱语起来。仆人报告庞涓,说孙客卿突患疯癫之疾。庞涓自己来看,孙膑抱住他,哭喊:鬼谷先生救命。庞涓为测试他的真假,叫人把他放在猪圈里,将饭菜和了猪屎,看他吃下,才信以为真。为着要使他宽心疗疾,放他自由出入。于是孙膑到处游荡,时哭时笑,时喜时悲,胡言乱语。民众可怜孙客卿,都抢着给他饭吃。庞涓仍不放心,敕令地方,随时具报孙膑的行踪情况。

过了一段时期,一天孙膑坐在一个僻巷里,有人叫孙客卿的名字。在他身旁低声说:你莫害怕,我是禽华,是鬼谷先生的朋友墨子墨翟的弟子。墨子现在齐国,与齐王和相国田忌都已计议停当,由齐国客卿淳于髡为齐国献茶专使,我扮作他的随从,来到魏国名为献茶,实是专来搭救你的。请你这两天就在此处,千万不要挪动地方,到时自然有法子使你脱险。两天过后,淳于髡与禽华“公事”完毕,在傍晚令一个从人以泥涂面,把孙膑的衣服穿上,装作孙膑模样。把替换下来的孙膑,装在专使专车的夹板中,混出城去。然后给孙膑沐浴更衣,另换乘温车,驰往齐国去了。这边地方照常具报,孙膑尚在,因此庞涓不疑。又过几天,在河边发现孙膑的衣服,以为他疯病转厉,投河而死。虽然打捞尸首不得,也不敢太张扬,奏报魏王孙膑畏罪自尽了事。

孙膑到了齐国,田相亲迎于十里之外。齐王传旨,命孙膑乘蒲车入朝,赐坐,叩问兵法。即欲拜为军师。孙膑奏道:臣以刑余残废之人,寸功未立,决不敢受爵,况且若被庞涓得知,恐怕又别生枝节。不如等待他日为国立功,再受恩赏不迟。齐王准奏,孙膑就在相府住下,每日暗中为齐国排兵演阵,训练士卒。要去寻找墨子师徒道谢,他们却早已悄悄离去,孙膑嗟叹不已。后来齐魏战役中,孙膑屡献奇策,大显智谋,重创魏国。又用“减灶”示弱之计,引诱庞涓猛追,追到马陵道,伏兵齐出,乱箭齐飞。庞涓大败,魏太子被擒,庞氏子侄也都战死。庞涓自度不能脱身,自刎而死。孙膑亲手割下庞涓的首级,放在自己的车上,带回齐国。魏国称臣纳贡,齐国成为当时天下第一强国。孙膑却看破世情,不受封赏,只求齐王赐他闲山一片,自己隐居。并呈送齐王《兵法》一部,说:臣之所学,尽已写在此书,臣以朽废之躯,难为大王奔走于庙堂。臣在荒僻,同叨圣恩。可是隐居不久,孙膑忽然失踪,不知所终。有人说,看见他和鬼谷先生在海外一个岛上居住。

孙膑的事迹,太史公记载在《史记·吴起列传》之中。说:庞涓的大军,急速追赶齐军,追到马陵道峡谷之中,天色已暗。前面一棵大树,写有字迹,却看不分明。庞涓命令举火,在火光中,看见树上写着:“庞涓死于此树之下”八个大字,还落了款:军师孙示。庞涓正在观看,齐国伏兵以见火光为号,万箭齐发从四面八方射来。庞涓说:“遂成庶子之名”,就自刎而死。庞涓临死时说:唉,让这个小子成名了。还很幽默,记挂着孙膑成名的事,并无十分怨毒之意。1972年在山东省临泝县银雀山汉墓出土文物中,发现有孙膑著的《兵法》三十篇。可惜竹简残缺,漏误许多。不过在第一篇中,孙膑写道:“孙子弗息(埋伏)而击之桂陵,而擒庞涓。”好像他的自述是“在桂陵生擒庞涓”。与太史公所记“兵败自刎”有些出入。其实,庞涓在中箭后,是否还能从容“自刎”?如果他从中箭,自刎,到被带到孙膑面前时,还没有断气,也都可视为“生擒”。孙膑自己说,庞涓被擒,当然比任何别人说的都更可靠。但也不能据此说太史公的记载完全错误。至于孙膑怎样处置生擒的庞涓,孙膑自己却没有说明。根据《史记》,孙膑亲自割下庞涓的头,带回齐国。一路之上,面对着那颗头颅,一定是感慨万千。他俩最后的相聚,一个失去双脚,一个失去身躯。在回齐路上,孙膑面对着庞涓的头颅,一切的荣与辱,爱与恨,恩与怨,得与失,都随着车子的摇晃,越来越模糊了。孙膑对自己的余生,也做下最后对决定。

从表面上看,庞涓真是罪大恶极,不该这样毒害无辜的孙膑。可是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无疑的孙膑是一个很可爱的小伙子,因为鬼谷先生特别喜爱他,同学庞涓更喜爱他,友爱到对天发下毒誓,这个关系非比寻常。魏王一见孙膑就喜爱他,齐王和相国田忌也都喜欢他,连墨子都喜欢他,为他担心操劳,甚至那个送饭的仆人。恐怕庞涓心里最怕的就是孙膑要离开他,他对孙膑有特强的占有欲,他使用的方法虽然太狠,却也只不过想叫他不方便行走,目的是要孙膑永远不离开他。临死还想到孙膑成名的事。如果这样分析有理的话,对整个故事的看法就会大不相同的了。在大家争取一个可爱的孙膑,最后的胜利者,还是鬼谷先生。真是高明!因势而利导之,无为而无不为!《吕氏春秋》说:“忠臣,人人愿其为己臣;孝子,人人愿其为己子。”一个人在世做人,如果做个很不可爱的人,必然受人摈弃,到处碰壁。如果很可爱,不免也招惹祸殃。那么怎么办呢?论者或谓:“必也,介乎可爱与不可爱之间!”这是套庄子:“周也,居于材(才)与不材(才)之间”的话。如何能拿捏得恰到好处?那就必要好好读《鬼谷子》了!

《史记》肯定孙、庞是同学,但没有指明是在那里同的学,也没有指明是鬼谷门下。野史说他们是鬼谷门下,在没有资料否定这个说法之前,暂依野史也没有讲不通之处。当时,鬼谷先生的名声是远近皆知,最有学问的老师。若非鬼谷先生,恐怕也没有别人能教得下这么两个学生!总之,出名的老师,容易使弟子沾光出名;出名的弟子,也能反衬,使老师更出名。

鬼谷先生不著名姓,两千多年,却有许多人衷心的崇拜他,有人“考证”出他姓王名诩(或栩)。既没有确切的根据,还是尊重鬼谷子自己的意愿为是,就尊称他鬼谷先生好了。大家相信:鬼谷先生精通四门大学问,当时无人能比。第一门学问是政治经济。第二门学问是兵法战阵。第三门学问是医学养生。第四门学问是数学预测。他的教学态度也是非常自由潇洒,对学生是:“来者不拒,去者不追。”至于《鬼谷子》这本书,儒家的人对他深恶痛绝,以柳宗元为代表,骂他:险盩峭薄,妄言乱世。还一度成为禁书。书越禁,反而助长人们的好奇心,越要读它。如果读后,读到它的好处,并不象那些贬它的人所说的那样,就禁出了反效果。其实,《鬼谷子》书中教人处世做人,都有它独到之处,叫人读后,觉得既实际,又有效,完全没有那假仁假义、空洞迂阔的感觉。是一本以道义来保家卫国,救亡图存、强国强族的罕世奇书。读者一旦深究,自然明白。

用现代的语言来形容,《鬼谷子》是一本管理学的书。管理学是个现代的名词,是社会科学里的一个部门。可是“科学”也有自身的局限。《鬼谷子》里面有许多很扎实的科学部分,但还有许多超科学的部分,就是比现代科学还更科学的部分,博大精深,想来想去,还是称它为“管理哲学”比较合适。《黄帝阴符经》《老子道德经》都比较“言简意赅”,而《鬼谷子》则着重于辩证的实际实践的方法。《方法论》应该是《鬼谷子》的特长。因此,对于理解《阴符经》和《道德经》都有一定的更细致的补充。从现代世界上极重视的智谋策略学,《鬼谷子》具有一个极完整的智谋策略学体系,可称为:智谋策略学的鼻祖。作为一个现代的中国人,特别是优秀的管理者们,不可不知!

企业教练张行之郑重推荐之三:鬼谷子的管理哲学第二讲

领导-管理者-圣人

“粤若稽古圣人之在天地间也,为众生之先,观阴阳之开阖以命物。知存亡之门户,筹策万物之终始,达人心之理,见变化之朕焉,而守司其门户。故圣人之在天下也,自古之今,其道一也。”

这是《鬼谷子》开宗明义捭阖篇第一里的第一段话。在这段话中所提出的第一个概念是“圣人”,不仅是一个概念,同时也是一个命题。也可以说:整本《鬼谷子》的内容,都是围绕着“圣人”两个字发挥的。在这第一段话里,他给“圣人”下了定义,继而说明“圣人”的地位,职责,能力,使命,目的以及应用的理论和方法。在这短短的七十二个字的一段话里,提示并阐述出来世界人类最重要,最巨大,最切身(生死存亡)的事物。特别《鬼谷子》里“圣人的含义”的深和广,是在古今中外,诸子百家里找不到的。

在英文里有一个经常使用的字,叫做:LEADERSHIP。英文Webster字典解释这个字,用了这样一段话:“The office or position of a leader; guidence。”就是说:Leadership是一个领导的身份和地位。领导包括(宗教)灵性上的指导,所以不用Leader而用Guidence这个字。我想用一个适当的字或一个词汇,把它翻成中文,已经琢磨好几年,可就是找不到一个相应的中国字。Leader这个字好翻译,就是领导;Ship这个字也好翻译,在一般的时候是“船”,如果-ship跟在某个字词的后面,就当“地位”“身份”讲。Leadership就是指领导者的身份或地位。这个字在应用上还有字典上没有道出的意义,假如某人当上了皇帝,他的身份和地位,无疑的,就是皇帝的身份和地位。如果名副其实就没有问题,如果象汉献帝,名义上是个皇帝,实际上并没有皇帝的实权,不过是一个傀儡。他虽然也算是个Leader,却没有Leadership。再如一个人当上总统,而一旦有人对他有所置疑,觉得他的为人处事与总统应有的规格不符,或选举作弊,得位既不道德,又不合法等等,就要置疑他的Leadership。在实际日常应用上,无论是肯定或否定一个领导者的品格,精神,能力,也都用得上它。因此,Leadership这个字的含义只翻译成领导者的职权或地位,还是很不足。直至读到《鬼谷子》“圣人”这个词汇,其含义的长阔高深,就立刻让人觉得,Leadership的孕意虽然可以,但比起“圣人”,到底还是差得远了!

《鬼谷子》“圣人”的含义至少有下列许多层面:(1)圣人就是领导者。(2)他必需具有一定的好素质,包括品格,健康,智慧和精神。(3)他必需具有一定的理论(辩证法)修养。(4)他必需有使命,救亡图存。(5)他必需有高明的谋划,策略,方法和技巧。(6)他必需特别具有说服别人技巧和能力。(7)他必需具有变化无穷(因应变通),各有所归(有条不紊)而自我稳定的性格和定力。有一个完善的领导者,才能有幸福完善的团体。《鬼谷子》不仅列出上面做领导的资格,同时还充分提供怎样培养完善领导者的方法和技巧。这是《鬼谷子》的第一个特色,再强调也不会过分的特色!

以上七点的根据,基本上都在《鬼谷子》的第一段话里。“粤若”这两个字没有实质的意义,他是中文里的句首虚词,例如:夫,盖,呜呼,吁戏等词,最多就是添加句子的美感,或者是加重印象。“稽”是考察。考察自古以来,所有的圣人们。这个字是很必要的,因为作者要说明,关于将要定义的“圣人”,所有的内涵,不是他随意编造的个人构想或幻想,他是有根有据的,是根据历史的资料,仔细考察,归纳而得来的结论,是很科学的,实证的。他所说的“圣人”是在天地之间的,是实际的人,不是天地之外的什么神人,超人。他之所以不被称为一般的人,而特别称为:圣人,因为他的地位处在.众生(众人)之先。这个“先”字,可以解为在前面,也可以解为在上面。他是一群人中,带头领先的。譬如:在传统的家庭里,大哥或大姐,一般来说,在众弟兄姊妹中他是第一个,天生他(她)是老大。因为他(她)是老大,就自然而然的在众弟兄姊妹的前面或是上面。在正常的情况下,大哥(姐)自然而然的会有一种自觉,他(她)有责任和爱心,要去照顾爱护小弟弟妹妹们,即使自我牺牲也心甘情愿。在这种情况下,大哥(姐)是天生的领导。在另外一种情况下,领导不是天生自然的,而是内外条件所促成的。譬如:某人在学校的篮球队里,由于身材高大壮健,又球艺特精,只要他出场,必操胜券。他就成为球队举足轻重的头号球员,关系整个球队的兴盛和荣誉,他就成为球队的领先人物,自然成为领导。《鬼谷子》这句:“为众生之先”,指的是领导者。说到这里,就充分确定了上面的(1):《鬼谷子》所说的“圣人”就是领导者。这里面还有更多、更重要的意义,等到后面再详细分析。

领导者是一回事,好的领导者又是一回事。譬如前面所举的例子,那个大哥去照顾爱护他的弟弟妹妹们,甚至牺牲自己,这说的是一个好大哥。不过我们也不能排除世界上还有另一种的可能性,就是:这个大哥酒醉后把弟妹们辱骂鞭打,甚至杀害,或卖掉他们为奴为娼,去供自己享受吃喝嫖赌,这说的是一个坏大哥。大哥都是大哥,好大哥与坏大哥之间,相差就有天渊之别了。如果光谈领导,或者空洞的希望领导必定都是好的,或是假定领导都是好的,一相情愿,这就不是《鬼谷子》了。《鬼谷子》认为:领导者与被领导者之间的关系是成正比例的。要有好国家,好社会,好家庭,好团体,就非有好领导不可。怎样才能保证只有好领导,没有坏领导?这是一个极其严肃的课题。这就确定了上面的(2):领导者必需具有好的素质,包括品格,健康,智慧和精神。《鬼谷子》用了很多的篇幅来阐述它的细节,规格和要求,我们将在后面仔细地探求。

《鬼谷子》接着说:“观阴阳之开阖以命物”。“阴阳”是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专有名词,根据出土的文物证明,中国人认识“阴阳”这个概念,可能有一万多年,而伏羲氏根据阴和阳的数学展开,阴+阳的三次方,开出来就是“八卦”。中国历史很郑重地记载伏羲氏画八卦的事迹。周文王再把伏羲氏阴阳三次方推展到六次方,就是周易的六十四卦。六十四卦的哲学原理成为周朝立国的指导原理,居《五经》之首。以最简单的方法来说明阴阳:阳就是正,阴就是反,也就是“辩证法”-“矛盾”的对立和统一。阴阳矛盾论是很高层次的哲学理论,它指导着人们的宇宙观,世界观,社会观,人生观,历史观等等。作为一个有作为的领导者,绝对不能不懂得辩证法。《鬼谷子》说:“捭(开)阖(闭)者,天地之道。捭、阖者,以变动阴阳、四时,开闭以化万物。”(《鬼谷子》捭阖篇第一)。领导者必需具有辩证法理论的修养,为什么呢?是为了用以“命物”。

第一位详细注解《鬼谷子》的是梁朝的道士陶宏景,当过梁武帝的顾问。他住在山里,人称:“山中宰相”。他注解《鬼谷子》的“命物”两个字为:“阳开以生物,阴阖以成物,生成既著,须‘立名以命之也’。”。后代的学者们都学陶宏景的说法:给“物”起名字。其实,这个说法很不妥当。试想一个领导者,千辛万苦修养得辩证法的理论知识和开闭的技术方法,却只用来给天下万物起个名字?显然是把“命物”两个字都理解得太过肤浅了。首先,我们必须看《鬼谷子》说的这个“物”是什么?上面《鬼谷子》曾说过:“开闭以化万物”。那么这里的“物”至少应该是万物。陶宏景的注解,在此只说“物”,并没有提到过“万物”。但万物的内涵是什么?譬如,老子说:“万物负阴而抱阳”。(《道德经》第42章)就是说:万物都有正、反的两面性。万物不仅是指植物,动物,人类(人类也是动物的一种),同时也指一切事与物。用的是广义的解释。因此,《鬼谷子》这里的“物”“万物”也应该是广义的,包括:人,事,物。“命”的字义,除了解为“命名”之外,还有十几种的意义,从《鬼谷子》这句话上下连贯起来读,如果命与令连用的话,意思就比较相近多了。这个“命”应该是“令行禁止”,正说明:一个管理者应该要做的事,也就是“管理”“处置”“整顿”“统御”“调控”的意思。圣人-管理者,用辩证法的理论和技术来管理人,事,物。这样一来,意义就通顺多了。这样就确定了上面的(3),管理者必需具有辩证法的修养。观阴阳之开阖以命物,就是:管理者依阴阳的辩证理论,开阖的技巧去管理,处置,整顿,统御,调控一切人、事、物。

管理者必需有使命,救亡图存,是上面所说的(4)。《鬼谷子》继续说:“知存亡之门户,……而守司其门户。故圣人之在天下也,自古之今,其道一也。”为什么管理者的使命,从古到今是“救亡图存”而不是别的?这就是辩证法的重要性了。宇宙中的一切事物都存在于阴阳的矛盾之中,阳必定朝着与自己相反的阴转变。什么是阳?“长生、安乐、富贵、尊荣、显名、爱好、财利、得意、喜欲,为阳,曰始。”(《鬼谷子》捭阖篇第一)。什么是阴?“死亡、忧患、贫贱、苦辱、弃损、无利、失意、有害、刑戮、诛罚,为阴,曰终。”(《鬼谷子》捭阖篇第一)。生命进行的极点,就是死亡。当人们正在喜庆尊荣富贵的日子,就是最要担心忧患苦辱可能刹时降临的时候。庄子从辩证的观点来看事物,认为一个九十老人的生日,只应该吊,不应该贺。在不懂辩证法的人群中,这是不可思议的。正在安乐得意的时候,苦辱、诛罚的种子已经不知不觉的在发芽了。矛盾因内外在条件的催化而分裂。世间没有无缝的墙,没有无节的木。墙崩于缝,木毁于节。世间没有不亡之国,没有不灭之家。国亡于腐败,家灭于淫乱。领导者因为具有辩证法的修养,所以他比众人敏感,成为:先知先觉。他必需知晓矛盾转变的契机,就是“知存亡之门户”,同时负责“守司其门户”。为什么《鬼谷子》整天叫着:存亡,而不说你好我好,大家好。去描画一个领导,领导着大家太太平平,和和睦睦,丰丰富富,快快乐乐过着安乐尊荣的日子?殊不知,“安乐尊荣”是表象;“忧患死亡”是实质。表象越盛,实质越凶。正如《鬼谷子》说:“阳动而行,阴止而藏。阳动而出,阴随而入。”“阳动者,德相生也,阴静者,形相成也。”(《鬼谷子》捭阖篇第一)。要过好日子,就必须不断地除去死亡的因子才行。老子说:“圣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道德经》71章)。就是说:圣人不生病,不是他不会生病,而是他不断的‘病’病,就是不断的‘祛’病,所以他健康不病。不生病的秘诀是不断养生保健,所以他不生病。最愚昧的就是:“讳疾忌医”“粉饰太平”。盾的分裂和统一,《鬼谷子》在《抵巇》篇第四,设有专章,加以讨论。是武装一个好领导者必备的。

贾探春有几句话很有份量,她说:“可知这样大族人家,若从外头杀来,一时是杀不死的。这可是古人说的:‘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必须先从家里自杀自灭起来,才能一败涂地呢!”(《红楼梦》第74回)。从这段话可以看出这位三姑娘的与众不同。这里她提出了“外在矛盾”,就是“从外头杀来”;和“内在矛盾”,就是“从自家里自杀自灭起来”。她指出:内在矛盾比外在矛盾恐怖和厉害多了。什么是内在矛盾?凤姐道:“…咱们家所有的这些管家奶奶,哪一个是好缠的?错一点儿,她们就笑话打趣;偏一点儿,她们就‘指桑骂槐’的抱怨。‘坐山看虎斗’‘借刀杀人’‘引风吹火’‘站干岸儿’‘推倒了油瓶儿不扶’,都是全挂子的本事。”(《红楼梦》第16回)。这些“全挂子的本事”,在一般人看是“本事”,从辩证法来看,这些都是促成矛盾分裂和极化的触媒体,这样的中介条件越发展,家族的崩坏与毁灭就越迅速。为什么这些管家奶奶(贾家的重要干部)都要这样做,就是为了眼前的利益,这就是“腐败”的根源。凤姐当时是“当家的”-领导,为什么只能说说,而不能整顿?因为她自己就是领头腐败的,欺上瞒下,贪赃枉法,心狠手辣,作奸犯科。贾探春虽然颖慧正直,也有果断魄力,虽然有时也让她客串代管一下,倒也真的能兴利除弊。但是她碍于是个姑娘家,又碍于是个庶出-小老婆赵姨娘生的,不能让她正式“当家”。最终贾家一败涂地。根除腐败,这也是作为领导者最难为之点。第一,腐败是盘根错节,根深蒂固的,很难除去。好象是断续草,拔掉又长,拔掉这里,那里又长。第二,领导者最怕的就是听到坏消息。

吴王夫差不是不聪明,也不是不能干,并有很英俊魁梧的外貌。在他身边有两个重要的人物,一是他的恩人,老师,兼得力助手的伍子胥;另一个是伯嚭,是他的宠幸之臣。子胥每次见到夫差,就谈问题,特别是一再强调越王勾践一定会兴兵报仇,一定要做好充分的准备,极力除去自己的弱点。而伯嚭一见到夫差,总是报喜不报忧,尽力夸奖夫差的得意之事。因为受了勾践的贿赂,就尽量替勾践遮盖,说好话,一力保证勾践不会反。渐渐,夫差就烦透了伍子胥。先是用好言劝他不要老说泄气的话,后来就骂他,用最狠毒的话骂他,希望他再不要老是谈问题。最后忍无可忍,为了耳根清静,只好把他杀掉。夫差是头脑里完全没有辩证逻辑的人,他的祖父当初就批评过他。所以他和子胥看事,看不到一块去。想事,想不到一块去。说事,也说不到一块去。他只能跟痞子市侩型的伯嚭,沆瀣一气。这个故事的结尾,越国的文种为勾践秘密拟定七个灭吴的计划,一个一个暗中对吴国施行,才施行到第三个计划,吴国就分崩析裂灭亡了。伯嚭去投降了越国。吴王夫差自杀。在死前,吩咐从人用三层罗纱覆盖自己的脸面,说:死后,无面目去见子胥。《鬼谷子》一再强调:领导者的使命,第一要“知”存亡之门户;第二要“守司”其门户。时时刻刻为救亡图存而奋斗,即使是在最兴旺的时候。

“筹策万物之终始,达人心之理,见变化之朕焉。”这段话是为“守司其门户”而准备。就是说:领导者必需有高明的谋划策略,方法和技巧,才能达成守司其门户,救亡图存的使命。筹策是筹谋和策划,万物之终始,是说人,事、物的变化。但变化是有其一定朕兆和规律的,这个规律就是辩证法,阴阳开阖。世间的事物发展与人的心理息息相关,而心理学的规律又是根据物理学的规律运动。领导者要把自己塑造成非常敏感的心理学家,见微知著。留心观察朕兆:“蜎飞蠕动,无不有利害”(《鬼谷子》揣篇第七)“是故圣人一守司其门户:审察其所先后,度权,量能,校其技巧,短长。夫贤不肖,智愚,勇怯,仁义有差,乃可捭,乃可阖。”“捭之者,料其情也;阖之者,结其诚也。”“无为以牧之。”(《鬼谷子》捭阖篇第一)。就是说:领导者为了救亡图存,除了对自己严格要求外,就必需按照先后的顺序,对周围的人们进行考查,测试他的智慧谋略,考验他的办事才干,再比较他的技术工艺,品行的优点和缺点。然后,把他们分类,谁是贤者,谁是不肖。谁是智者,谁是愚昧。谁有勇敢,谁是懦弱。谁的情感道德观念如何?按情况的需要,使他们成为自己的肱股,各尽其力,共同完成使命。捭是尽量广泛收集所有的情报资料;阖是作出最可靠的结论。领导者做这些重要的选择,必需“无为以牧之”。就是必需尽量客观,不要感情化,情绪化,不要把自我掺和进去,同时不能急躁。“无为”不是无所作为,而是使成绩最显著,最不阻碍果效的作为。这个“无为”并不容易做到,需要耐心,需要时间,更需要勇气,象“牧羊人”那样的小心谨慎,保护好自己的羊群。“无为以牧之”,这句话意味无穷,读《鬼谷子》的人,应该好好的玩味,千万不可等闲放过!这是上面的(5)。

上面的(6),是要求:领导者必需特别具有说服别人的技巧和能力。“与阳言者,依崇高;与阴言者,依卑小。以下求小;以高求大。由此言之,无所不出,无所不入,无所不可。可以说人,可以说家,可以说国,可以说天下。”(《鬼谷子》捭阖篇第一)。就是说:和在上位想开展奋发的人说话,要谈远大的计划;和在下位蝇营狗苟的人说话,要谈隐私下的小事。用卑下来笼络小人物;用高姿态来结交大人物。用这种方法来进行说服,就可以出入于任何地方,也没有人不可说服。可以用来说服人,可以用来说服家,可以用来说服国,更可以用来说服天下。《鬼谷子》辞说的原理原则,技术方法是《鬼谷子》的技术重点,绝对不止“依崇高”“依卑小”这一点点。以后我们要用专章来详细讨论。为什么《鬼谷子》这么重视“辞说”?因为他认为领导者之所以能成人所不能成的功,端赖“辞说”技巧。如果不能把自己的理念充分与人沟通,必定是寸步难行。鬼谷先生给学生的毕业考试,就是要实地考验他们的辞说能力。苏秦,张仪能在坑内,把先生说得“泪下沾襟”,居然能把先生感动成这个样子,这是何等的功力!难怪他们有一天,取相印如探囊取物。我想:当年孔子、孟子如果肯屈己,真的不耻下问,与鬼谷先生先沟通一下,恐怕就不会那么潦倒一生!

“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孙子》谋攻篇第三)。征服者的最上策,是打一场“谋略计划”的仗。其次最好的办法,是打一场“外交”的仗。以上都是所谓:不战而屈人之兵。再其次,不得已时才是短兵相接,攻城是孙子认为的下下之策了。再好的谋略计划,不能说得人家彻底理解,也不能算好,更不得施行。不能说又怎能办得好外交,外交全凭三寸不烂之舌。领导者为了保国卫家,救亡图存,伐谋,伐交,绝对是不可少的。如果有人主张:木讷。简直不可思议。不要说做个保国卫家,救亡图存的领导者,就是自己找个职业谋生,恐怕都不容易。辞说原理是《鬼谷子》的一个很重的重点。将来还要详细讨论。

“见变化之朕焉,而守司其门户。”这里的“变化”的意义是不可忽略的。整个宇宙是周行不殆,流动不居的。世间的人、事、物都是动态的,它象河水一样,不停地流逝。又象大海一样不停地变化,波涛递升,汹涌澎湃。由于吾人是宇宙中的一分子,自身也在变化之中。久而久之:不是没有了感觉,如久入鲍鱼之市,不闻其臭;就是随波逐流早已灭顶,不知身之所至。因此,《鬼谷子》接下去就补充说:“变化无穷,各有所归。”(《鬼谷子》捭阖篇第一)。就是说:虽然是宇宙变化无穷无尽,但一切变化还是有规律可循。我们既不能拒绝变化,也不能和变化对抗,但我们可以因应变通。在辩证逻辑地思维方式下,很容易就能理出它的条理来。领导者不论怎么样,必需具有自我稳定的性格和定力的训练。“皆以‘先定’为之法则”(《鬼谷子》反应篇第二)。因此,领导者既在变化之中,又超越变化之上。所以他能看得清变化,能理得清变化的脉流。“蜎飞蠕动”一个蛾子飞,一个虫子爬,他都能及时把握住它们所显示的朕兆,而掌握利和害的可能影响。一般人还在懵懂之间,而领导者早已看出玄机,做好了妥当的安排。《三国演义》里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一句话:“丞相天机,我等皆服!”话好象有点拍马,不过事实上,作为一个杰出的领导者,他的“神机妙算”,令人不得不佩服。让人觉得他是个可以依托的柱石,可以学习的导师。《鬼谷子》认为领导者应该可以做到这一步。这是上面列出的(7)。这七点是“圣人”的内涵,他是完善的Leader,兼有他完善的Leadership。

老子在《道德经》里说:“圣人处上而不重,处前而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六十六章)。就是说:圣人(领导者)位子在人民的上面,却没有“重量”,使人民没有感觉到压力。他的地位处在人民的前面,只是领先为人民服务,人民只感受到他所带来的好处,却感觉不出对自己有损害。这样的领导者,人民就会拥护他,不厌弃地推举他做自己的领导。这句话十分重要,不仅道出领导者的素质问题;同时提出一个完善的政治制度。老子主张的是:“民主推举制,不是选举制。”因为有选举,就必有竞选。有竞选就必有贿赂,做假,舞弊。竞选的人花了本钱,在当选之后,就要捞本加利。是“权”字当头,“利”字挂帅下的产物。他一旦在上面就必然给人民压力(压迫人民,刮地皮,挤榨民脂民膏。);他一旦在前面,就滥用权力,耀武扬威,奢侈豪华,必定损害人民的利益。真正的民主,领导是人民乐意推举出来的,是自然而然,经过试验和实践证明的,他即使不愿当领导,人民却“乐推而不厌”,不由你这个好人不出来为人民服务,所以这样才有真民主。《鬼谷子》的许多思想来源是老子《道德经》,“老子是众家哲学之父,是辩证法的鼻祖!”这句话是2005年11月9日在河南鹿邑县太清宫《自然,和谐,发展-弘扬老子文化国际研讨会》上的宣言。

企业教练张行之郑重推荐之四:鬼谷子的管理哲学第三讲

管理者的遇合-知识分子的切身问题

领导是些什么人?在周代,最高是王,又称:天子。天子有天下。率土之滨,莫非王土;普天之下,莫非王臣。俗语说:贵为天子,富有四海。这是当时最高级的领导。“禹之王天下也,身执耒臿,以为民先。”(《韩非子·五蠹篇》)就是说:大禹做天下的王,亲手拿着挖土的锹,以为民先,领先带着人民在田里工作。这是当时描写圣王的领导作风。其次是在王下面,由王分封授权的侯。诸侯有国,他是那一国区域的最高领导。其次是大夫,大夫有家,他是那一家区域的最高领导。最下面是人民:士、农、工、商,是被统治者,也就是:被领导者。士,是知识份子。当然他们也可以务农,也可以经商,也可以从事工艺。也可以成为肩不能挑担,手不能提篮的纯读书人。农、工、商,如果环境许可,自己又有兴趣的话,也都可以接受教育,成为知识份子。

王、侯是贵族,有权有势。大夫的权势有时可能超过诸侯,所以他们也是贵族。他们是世袭继承制,一般是:“立嫡以长”。一个天下只能有一个王,弟兄多的时候,以嫡长子继承父亲为王,其他弟兄,可能成为诸侯。所谓:立嫡以长。就是以嫡母所生为准。如果嫡母所生,不只一个儿子,就要以大儿子为准,叫做:嫡长子。如果嫡母无出,儿子都是庶母所生,那么就要看哪个儿子年龄最长,就由他继承。有嫡立嫡,无嫡立长。这是法定制度,是一种习惯法。但是,如果王在诸子之中,父亲有自己特别锺爱的,包括他认为某一个儿子最贤才,他也可以让那个最为己所爱的儿子继承,叫做立爱或立贤。往往“立爱”的结果是惹起诸子不服,等到老领导过世之后,大家争权夺利,六亲不认,各树一帜,轰然而起,直闹到国破家亡为止。例如,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英主齐桓公,儿子众多,他年老衰病,还没有死,儿子们就抢了起来,将他锁禁在遥远的空房之中,外筑高墙。把个齐桓公活活饿死。尸首腐烂,尸虫到处乱爬,都没有人收殓。齐国四分五裂,衰败好长一段时期。秦始皇开始把天子改称:皇帝。汉袭秦制,皇帝下面有诸王,诸王下面有诸侯。这种办法,一直沿袭到清末。领导人的产生,在立嫡与立爱的模糊领域之间,四五千年来,中国人耗费掉的精神,物质和生命,简直无法估计。读中国的廿五史,朝朝代代都在这个里面兜圈子,其激烈,其残忍,其阴险,其狠毒,其牵涉之广,其破坏之大…无所非其极,绝对是中华民族的悲哀。

韩非子说得好,他在《五蠹篇》中说:当尧做领导的时候,他的屋顶是没有修剪过的茅草,他的屋椽是没有雕琢过的木头。他吃的是粗米和野菜,冬天披鹿皮,夏天穿葛布。就连一个守门的人都生活得比他优裕得多。到禹当领导的时候,他亲手拿着挖土的锹,带头在田里干活,弄得连腿上的毛都脱落了。他实在是比天下最辛劳的人还要辛苦。做领导苦到这种地步,难怪他们不惜要禅让。有时候,让位给人家,都没有人肯接受。可是后来,不要说是天子之位,就是一个芝麻大的小县令都没有人肯放弃,抑且竭力争夺。因为他们把领导和荣华富贵联系到一起去了。说来说去,韩非子说到徵结上来,他说:远古的人们,连天子之位都愿意辞让,这并不一定是说明,他们的人格都特别高尚,而是因为做天子的利权太微薄了;后来的人竭力争夺卑小的官职,也并不一定是他们都人格卑下,而是因为小官职的利权太重大了。就好比,住在高山上而要到深谷中去汲水的人家,他们过年的时候,总把水当贵重礼物,互相馈送。那些住在河边的,大水容易泛滥,他们自己忙不过来,还要雇人来帮他们疏浚水道,千方百计把水排泄驱走。同样是水,因地域之各异,而其价值就可能完全不同。因此,韩非子认为:怎么样能因应实际情况和社会的需要,设立比较完善的制度,来匡救时弊,才是国家最重要的事!韩非子是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这个问题,是从“利和害”实证的观点切入的,也比较深刻!至少,韩非子是认真面对和研讨这个问题的学者。

那些继承而来的领导们,虽然得到领导的身份和地位,但他们不一定真的会领导,能领导。很多的时候,甚至于把大家领导得国破家亡,一败涂地。譬如象桀、纣所代表的那样的昏君。一般来说,那些王孙公子从小养尊处优,终日和宫女太监们为伍,成为纨绔非常容易,要他们发奋振作反而很难。历史证明:最优秀的和最恶劣的在两头,大部分是中间偏劣。因此导致国家民族大多数时间,总是在风雨飘摇之中。近代西方盛行选举制,按道理“民选”出来的领导应该是最优秀的,至少不可能选出最恶劣的来。远的且不说,就以美国近代的总统,肯尼迪是特别有名者之一。他的淫乱简直骇人听闻,弟兄两人聚麀奸淫一个淫娃-玛丽莲梦露-不算,文武百官在前堂等他开国是大会,他却在后房中行淫,不能出来。他有一种疾病,在行淫后浑身剧痛,两腿不能站立,要打针吃药麻醉后才能缓解。虽然如此,却挡不住他随时随地有淫必行。即使中国古代的桀纣,恐怕也还不能望其项背。他大言不惭说三个月铲平越南,不想打了八年,把美国两百年积蓄的国库打了个精光。对象是一个小小越南,还打得大败亏输。他还居然撒下弥天大谎,堂而皇之地宣布美国人征服了月球。常言道:“人有奇淫,必遭奇祸。”肯尼迪遇刺,一枪中头,脑壳炸开,脑浆四处飞溅,旋即死亡。奇怪的是:许多美国人不但不把他当祸国殃民的桀纣看待,还把他视为英雄。这样护短,不知要把隋炀帝置于何等地位?如此说来,世袭继承制也好,民主选举制也好,同样保证不了一定能获得好领导!

商汤是有名的圣主明君,周文王,周武王也都是有名的圣主明君,然而如果没有伊尹和姜尚,他们可能就排不上圣主明君的行列。商汤、文王、武王都是世袭继承来的领导地位,他们也都是有好品行,好道德的领导,但他们也并不是万能的。当文王找到了八十岁的平民-姜尚,拜他为师,让他坐在车上,自己不惜屈尊去替他拉车,以示尊荣。文、武父子与姜尚之间的合作无间,以致促成周朝八百年的江山。这是一个典型的范例,说明:即使是最好的领导,还需要最好的配搭。这个被聘请来的“配搭”,他不必需是贵族,他可能是平民,可能是贱奴,只要他有超人的学问,智谋和修养,他就可能成为帝王师,他的领导地位和能力可能比世袭继承来的地位更重要,更尊贵。《鬼谷子》所要特别强调的,就是这一点。等而下之,一个不怎么样的领导,只要他能谦卑虚己,去找一个有能力的帮手,他就能成不世之功,扬名千古!这不仅是制度,而是一种高度政治艺术。它可以补救政治制度上重大的缺失(天下古今没有一种制度是绝对完善无缺的)。也能填补领导个人素质上的不足。《鬼谷子》说:“虽覆能复,不失其度。”(《 鬼谷子·飞箝篇第五》)。这是运用上的灵活性。譬如:齐桓公和管仲的配搭,能使衰败的周朝中兴,再放光辉。

北极紫薇星是帝座,如果配不上左辅,右弼,紫薇便是孤君,一筹莫展,一事无成,甚至一败涂地。那些够资格称为左辅或右弼的,如果遇不上紫薇,情况也是非常尴尬,除非他们能有:“种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怡然自得的修养。《鬼谷子》总称领导的配搭为:忤合。也就是领导者的遇合。领导者在遇合上如果出了问题,对天下,国,家,个人的损失,浩大到无法估量。千古以来,领导者能够顺利遇合的寥寥无几,并不多见。譬如:商汤和伊尹,周文王和姜尚,齐桓公和管仲,齐景公和宴婴,秦穆公和百里奚,秦孝公和商鞅,还有后来,汉高祖和张良,曹操和郭嘉,刘备和诸葛亮,符坚和王猛等,千百年来,屈指可数。黄石公称之谓:“时·机”。他说:“贤人君子,明乎盛衰之道;通乎成败之数;审乎治乱之势;达乎去就之理,若‘时’至而行,则能极人臣之位。得‘机’而动,则能成绝代之功。如其不遇,没身而已!”如果遇合不上,到死也是一筹莫展。这对一个明乎盛衰之道,通乎成败之数,审乎治乱之势,达乎去就之理,几乎是全才的“贤人君子”来说,真是太残酷,无奈了。黄石公所说“时·机”的含义,比较笼统,让人只能悟,很难捉摸。《鬼谷子》却把这个遇合的问题,一层一层的剖开来讲,谈这个问题谈得如此透彻,并且有主动性、积极性、实质性的建议,在诸子百家中,恐怕也只数《鬼谷子》了!这更是“贤人君子”们的切身问题,不可能不关心的!

《鬼谷子·内揵篇第三》说:“君臣上下之事,有远而亲;近而疏。就之不用;去之反求。日近前而不御;遥闻声而相思。”第一,《 鬼谷子》提出:“君臣上下”之事,就是君和臣的遇合的事,上司和下属遇合的事。君也好,在上位的上司也好,指的是:他们的领导地位已经固定了的人;臣和下位的人,是指:地位还没有固定,或是正在谋求一个合适位置的人。第二,君和上位的人,他们有用一个人和不用一个人的权,因此,他们比较站在主动有利的地位。第三,由于他们虽有主动权,可又由于种种原因,遇合之事,却会发生许多阻碍。《鬼谷子》举出下列三种形式的阻碍:(一)远而亲;近而疏。(二)就之不用;去之反求。(三)日近前而不御;遥闻声而相思。这三点道出了领导者的矛盾心理。他们不是不愿意求得一个好帮手,而事实上彼此当面错过。《鬼谷子》接着解释这三点说:“远而亲者,有阴德也。近而疏者,志不合也。就而不用者,策不得也。去而反求者,事中来也。日近前而不御者,施不合也。遥闻声而相思者,合于谋待决事也。”就是说:对一个在远处的人,内心却觉得很亲近,是因为这个人曾经在暗中对他有贡献,帮过他的忙。就在眼面前的人,却拉不近距离,是由于志不同道不合,说不到一块儿去。这是第一种情形。已经到一块了,可惜他提供的策略计谋不合时宜,因此得不到重用。等到他郁郁的离去后,突然情况转变,他所提供的策略计谋是太合时宜,后悔当初太迟钝,怎么就没有能注意到?再想去追他回来,深入讨教,已经来不及了。这是第二种情形。老远的听到他的名声,想要见面,心想如果能得到他的辅佐,必能大展鸿猷;可是等到见到面之后,却又生出意想不到的阻碍,甚至无法共存。这是第三种情形。

譬如:秦始皇在还没有统一六国前,还做秦王的时候,有一天他读到了韩非的著作(可能只是一两篇),佩服的了不得,叹说:“如果今生我能够和韩非见面,在一起共事的话,就是死也甘心无憾的了。”这话出自秦王政的口,马上传遍天下。不久,秦国要攻打韩国,韩国根本不是对手。忙中无计,只好让韩王的“御弟”,大学者,韩非,带着全套著作,作为特使到秦国去见秦王嬴政。韩非是韩国王族里的一份子,有可能是韩厘王的庶子。现任韩王安的庶弟。虽然韩非历经两朝,屡次上书,建议韩国该如何富国强兵,为韩国救亡图存,出谋划策,却从来没有被重视过。韩厘王父子都是脓包人物,最怕听的是富国强兵。认为说这样的话,就会惹恼强秦。一旦秦兵到来,连最脓包的日子也过不成了。国中虽有韩非这样的人才,却唯恐离之不远。一味腐败苟且,得过且过。听说秦王欣赏韩非,就立即派他为特使,目的是讨好献媚,延缓秦兵的到来。韩非到了咸阳,嬴政大喜,一见如故,不停地谈了一天一夜。送至馆驿,好生款待,准备重用。这下惊动了秦国许多人,头一个是韩非在荀子门下的同窗李斯。纷纷向秦王献议,众口一词,说:韩非是韩国宗室,“终究为韩,不为秦。”即使不杀他,也必须冷淡他一段时期,好好观察。况且他的本事都已经写好在书里,“可以用其言,不必用其人。”嬴政被他们所惑,果然疏远韩非,但不放他回国。过了一年,嬴政想韩非了,下旨召见。旨意到达之时,韩非已经死了半天多了。人言是李斯窥透秦王的心思,棋先一步,将韩非毒毙。韩非的惨局,不正是“遥闻声而相思,日近前而不御。”吗!假使嬴政和韩非能有好的遇合,韩非的结局不会如此悲惨。很可能在韩非的细密策划下,秦朝的国祚也不至于如此短促。君臣上下的遇合,开头《鬼谷子》就说了三点难处,真是难上加难,好的遇合太不容易了,但也不是完全不可能。说明君臣能有好的遇合,实在太可贵!

以上说到的,都是一方面的难处,好象是个“单行道”,就是君或上有完全的权力,好似他们选妃子一般,用你还是不用你。这些“贤人君子”只有被人呼之即来,斥之即去的分。《鬼谷子》却不是相信:“君要臣死,臣不敢不死;父要子亡,子不敢不亡。”那种一面倒歪理的人。他主张的是“双行道”,黄石公似乎也是主张“双行道”的人,他说:贤人君子,明乎盛衰之道;通乎成败之数;审乎治乱之势,达乎去就之理。先明道,然后通数,然后审势,最后是达理。达什么理?是达去或就的理。换句话说,贤人君子在明道,通数,审势之后,才决定自己的去就。就,就是:决定帮你的忙,做你的臣子。去,就是:决定不帮你的忙,不做你的臣子。因此君臣、上下的遇合,又多了一个或然率,更加上一层难处。譬如:秦始皇歼灭六国,一统天下。当初帮他出过大力的尉缭和他的弟子王敖突然失踪了,秦始皇怎么也找不到他们。尉缭在明道,通数,审势之后,走了。他说:秦国的架子搭得更大了,气势也更宏伟了,可是内部的实际情形,成了个假、大、空。“秦虽得天下,而元气衰矣,其能永乎?”所以决定不为你陪葬,我去了。秦始皇一心只顾发展,只管大、大、大,史称:好大喜功,信用亲近的只是李斯和赵高这等篦片人物。赵高和李斯合谋,害死太子扶苏。赵高再把李斯杀掉,扶出二皇子胡亥来当二世皇帝,整天导他玩乐淫逸。把所有的忠良都杀害殆尽,最后把秦二世也杀掉,再立一个孺子婴。秦国不旋踵就被整得灰飞烟灭。尉缭这种人,可真算得贤人君子,有智慧,有能力,能帮人成事;可见机也早,更有果断,说走就走。《鬼谷子·忤合篇第六》说:“伊尹,五就汤,五就桀,然后合于汤;吕望(姜尚),三就文王,三入殷而不能有所明,然后合于文王。此知天命之箝,故归之不疑也。”就是说:伊尹和汤王的遇合,并不是汤王说了就算的。伊尹曾五次反复考察、比较汤王和桀王,最后决定合于汤王,就帮商汤推翻夏桀,创立大商帝国。姜尚的情形也很相同,并不是文王说要用姜尚就行的。姜尚考察、比较文王和纣王,三次到西歧,三次回殷商,觉得殷商只有黑暗,没有光明,于是断然合于文王,帮他推翻殷商,建立大周王朝。因为他们考察、比较来,考察、比较去,直到确定知道天命所归,才做成最后决定,这是极其严肃的命题。

《鬼谷子》说:“凡趋合,背反,计有适合。化转环属,各有形势。反复相求,因事为制。是以圣人居天地之间,立身、御世,施教、扬声、明名也,必因事物之会,观天时之宜,因之所多、所少。以此,先知之,与之转化。”(《鬼谷子·忤合篇第六》)。领导们在天地之间,他们的职责就是:立身(建立自己的本事),御世(管理世间的人、事、物),施教(教育部下和民众),扬声(振扬国家的声誉),明名(为民族创建好名誉)。领导们的遇合就是趋合,趋合是要为国家民族做大事。做大事就必须兴利除弊,兴利除弊就必定会损害一些人的既得利益。对他们来说,就是背反。因此,必须考察、比较形势,天时,人事,可为与不可为。不能先知道这些,就不能做正确的决定。百里奚的朋友蹇叔警告过百里奚,说:“大丈夫不可轻于去就,而委身于人。受了人家的俸禄,仕而弃之,则不忠。与同患难,则不智。慎之啊慎之!”《鬼谷子》说:“非至圣人达奥(没有达到圣人的层次,不明白人事物背后的真情。),不能御世(就不够资格管理世间的人事物)。不劳心、苦思,不能原事(不劳心,苦思,就探究不到事物的根本原理)。不悉心见情(不全力表现自己的情趣才能),不能成名(就不能树立自己的声名-品牌)。材质不惠(本身不够聪明颖悟),不能用兵(就不够资格谋划军事)。忠实无真(对人不真诚),不能知人(就不可能了解别人)。故,忤合之道:己必自度材能、智睿,量长短、远近,孰不如。乃可以进,乃可以退。(所以,遇合的方法,是自己必须先了解自己的材质,能力,聪明智慧,估量自己的优点与缺点,与周边的人比较一下,自己有什么地方超过人家,什么地方不如人家。然后,就能进退自如了。)”

百里奚和秦穆公遇合的事例,虽不如伊尹、姜尚对天下的影响,好似排山倒海,翻天覆地那样戏剧化。但故事还是很浪漫曲折,对领导们的遇合和人生的原理原则应该还是有参考价值的。同时,故事能体现出上面《鬼谷子》的一切理论。百里奚是虞国人,有经天纬地之才,却一直很不得志。三十岁时,想出去闯一下,又舍不得妻和子。又蹉跎一阵,妻子杜氏说:男子志在四方,你年已及壮,不图立身扬名,区区守着妻子,坐困愁城,如何是了?于是他发奋离家,到齐国去求职。由于无人引荐,穷困潦倒,沦为乞丐。有一个叫蹇叔的人,看到他的相貌非凡,就请他吃饭,谈吐之间,发觉他应对如流,指画井然。叹说:“以子之才,而穷困至此,岂非命乎?”就款留他在家,结为兄弟。其时,齐国的公子无知,弑了襄公,自立为侯,出榜招贤。百里奚要去应召。蹇叔说:不行,无知这个浅短险薄的人,是不能成事的,不久必败。百里奚听他的话,就不去应召。后来无知身死无成,应了蹇叔的话。他听说周王子颓好养牛,出重资招会养牛的人。百里奚养过牛,就去应召。周王一见大喜,立即用为家臣。蹇叔到周来看望百里奚。百里奚引荐他见天子。蹇叔见过回来说:子颓这个人,志大才疏,所相与的左右都是险佞之人,他自己天子的事不做而去养牛,养牛也不是为生产,而是为喜好玩耍。养牛的人受大夫的俸禄,牛身上穿着锦绣文采,这样的荒唐耗费,我看他马上要出祸事,你不如还是早点走掉的好。百里奚想起好久不知家中的事,正好乘机回家看望妻子,就同蹇叔离周回虞。到家一看,妻子早不在了。听人说因贫穷,不能自给,流浪外乡,从此渺无音信。百里奚伤心之极。

虞侯听说百里奚是周天子的臣子,回转故乡,立刻就封他为大夫。这并不是看重他的贤才,而是起哄凑热闹,买名声,做广告,要搞名人效应。蹇叔说:不行,我看虞侯这个人太贪,而且太愚,没有好结果。大丈夫不可轻于去就,而委身于人。受了人家的俸禄,仕而弃之,则不忠。与同患难,则不智。慎之啊慎之!百里奚说:老兄有所不知,我穷困潦倒,一事无成,现在连妻子都失去了。好比一条鱼,久困在陆地上,只要得到一勺水,就觉得滋润得很。我实在再也等不起了,虽然明知虞侯的为人,就跟他混着吧。蹇叔说:老弟既然说到这个地步,我也不敢太拦着。我决定到宋国的鹿鸣村居住,将来有机会请来相会,就此别过。这时京城大乱,子颓被弑,牛和养牛的都被杀死。百里奚就在虞国安身。不久,晋国假道灭虢,晋献公把国中第一宝物,一块宝璧,一匹宝马,送给虞侯。虞侯手抚璧,而目视马(历史这样描述,可以看出他那贪愚之相。可谓:利令智昏。贪的人必定愚。)贤臣宫之奇进谏,说了一套唇亡齿寒的大道理,虞侯一个字也没有听进去。宫之奇对站在旁边的百里奚抱怨:我说话的时候,你在旁边为什么也不帮衬几句?百里奚说:和愚人说话,就象把珠玉丢在大路上。你难道不知道,桀杀关龙逢,纣杀比干的故事吗?就是因为他们强行谏阻啊!你如果再多说,你的生命也要陪上去了。宫之奇说:如此说来,虞国必亡,不如我们走吧!百里奚说:你走,还拖走一个,你的罪可大了,不如我慢一步吧。于是宫之奇带着全族,走得无影无踪。虞侯答应晋国假道,晋国灭了虢国之后,回兵灭了虞国。宝璧,宝马归还晋献公。有人劝百里奚快走,百里奚说:我仕于愚人,已经不智了;怎能还不忠呢?在众臣都逃避时,就始终陪伴着虞侯。虞侯失国,在晋被封为寓公,郁郁而死。晋国知道百里奚是贤人,要任用他,他说:君子不适仇国,况仕乎?即使我要仕,也决不仕于晋国。虞国臣下分别被晋国整编充做奴隶,分送各国作战胜的礼物。百里奚被编入送往秦国的名册中。路过楚国,百里奚逃亡了。在当地为乡民喂牛,牛繁殖得肥壮无比。有人禀报楚王,楚王召见百里奚,问他是用什么办法把牛喂得这样肥壮?他回道:“时其时,恤其力,心与牛合一。”楚王说:“哈,这个道理可通于马。”就命他为圉人,替他养马。

秦穆公看到晋国送来的名册,有百里奚的名字,却不曾收到其人。秦穆公问公孙枝,百里奚是个什么人?公孙枝把百里奚的来历报告一番,说他是个大贤才:知虞侯不可谏而不谏,是其智。可走而不走,是其忠。饲牛则牛肥,圉马则马壮,是其能。秦穆公说,那我们赶快到楚国用重币去聘请。公孙枝说:这样他就到不了秦国了。因为楚王不知道他是大贤才,才只让他养马,如果我们大张旗鼓去聘人,岂不就是告诉楚王他是大贤才吗?楚王就不肯放人了。必须如此这般才行。于是秦穆公派公孙枝带了五张羊皮,到楚国,说:晋国送的奴隶,跑了一名,根据秦国的法律,现在用五张羊皮,略表心意,请上国发还奴隶,逮回治罪。楚王答应。认得百里奚的人都哭,可惜一个好人要死了。百里奚说:诸位父老不必哭,我不会死的,可就要富贵了啊!,大家都不信。出了楚境,公孙枝马上与他换衣服,换车子,直驰秦都。这时百里奚已经七十多岁了。秦穆公接见他时说:“唉!可惜老了啊!”百里奚说:“您要是叫我替您抓老鹰捉兔子,我是老了些。如果叫我替您坐而谋国,我还太年少了。至少比姜太公见周文王还早了十年!秦穆公和他谈天下大事,头头是道,佩服之极。也要学文王拜他为尚父,筹谋怎样振兴国家。百里奚说:且慢,臣才不如臣兄蹇叔十倍,臣荐蹇叔,臣愿为副,共为国家效力。秦穆公以高车驷马,往宋国鹿鸣村接来蹇叔,两国老头子为秦国策划,举国一新,从此在诸侯中称为首强。秦穆公叹说:“寡人之有井伯(百里奚),犹齐(桓公)之有仲父(管仲)也!”遂爵以上卿,任以国政,做了宰相。人称:“五羖大夫”。百里奚贵盛无比,他的妻子也辗转来到秦国,在相府中帮佣。有一天在廊下唱歌,歌曰。:“……百里奚,五羊皮,昔日里,君行而我啼;今之日,君坐而我立。嗟乎!奈何富贵忘我为?”百里奚听到歌声,召她前来一问,才知妻子还在,二人抱头痛哭。是日夫妻,父子大团圆。秦穆公赐栗千锺,金帛一车。以为庆贺。

上面秦穆公和百里奚遇合的故事,内中包涵许多原理原则,需要仔细琢磨体会。关于百里奚所说:“坐而谋国,臣年尚幼。”这句话,这是一句名言,讨论到国家高级干部的年龄问题。如果没有身体健康上重大问题,人的年龄越高,表示他的经验阅历越多,智慧见识越广。这些都是国家的无价之宝,在“坐而谋国”上能起非常大的作用。

除了最高级的领导遇合外,一般只要有上司和下属的地方,也都必然少不了遇合。上司和下属,两个人从互不相识到彼此结识,再发展到一起共事,都必定有一个结识的过程。如果回头一看,能够成为上司和下属的关系,都不是偶然的。《鬼谷子》称它为:“素结本始”。上司和下属能够在一起共事,其结合的因素如下:“或结以道、德,或结以党、友,或结以财、货,或结以采、色。”(《鬼谷子·内揵篇》)就是说,他们结合可能是因为(一)道,就是:主义,理论,原理原则的关系。(二)德,就是:社会群体的规范,生活相处的法则的关系。(三)党,就是:政治信仰联盟的关系。(四)友, 就是:同学,朋友,兴趣相同,平常交往频繁的个人关系。(五)财,就是:有经济或财政链接的关系。(六)货,就是:有金钱,物资链接的关系。(七)采(古代婚姻的六礼中的问采礼),就是:婚姻或姻亲带来的亲戚关系。(八)色,就是:与性相联的色情关系。

无论是哪一种关系或多种关系,使得他们们能够互相结识。结识后就在一起谈话,彼此话谈得投机,由是而产生共事合作的可能。进一步就是提出见解和看法,更具体就是策略和谋划。《鬼谷子》说:“事皆有内揵”“内者,进说辞也。揵者,揵所谋也。”(《内揵篇》)。不管人们有着上述八种关系背景的哪一种,如果彼此说不到一块儿去,就是:缺乏“内”,也就是“说辞”。没有“内”,就不可能有进一步的“揵”,就是策略谋划。也就是没有结合共事的可能。如果彼此能达到结合共事的这一步,而“策无失计”就必然能“立功建德”(《内揵篇》)。这个原理,是所有“君臣、上下之事”共通的。

譬如,一个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事例,就是:三顾茅庐。刘备落魄,投靠荆州牧刘表。刘表认他做弟弟,想引他做自己帮手,可是为他的亲戚左右所不容,只好屈身为新野小县的“县令”。刘表的大舅子蔡瑁假借开会,伏兵杀他。他逃出会所,马跃檀溪,吠吠如丧家之犬。寄宿于隐士司马徽操的家中,司马徽为他分析情况,告诉他之所以半生飘泊,就是少却一个智囊。向他提出:“卧龙,凤雏,二人得一,可安天下。”示意他去找卧龙为辅。可是话到即止,故意含蓄,不肯多说。“卧龙,凤雏,二人得一,可安天下!”这一句广告词,真是妙绝!连曹操都听说过,后来刘备一气得了卧龙和凤雏,曹操马上就说:唉呀!他把卧龙,凤雏两个人都弄到手,这谁还能制得住他呀!可见这个“广告词”真是一句动人心弦的广告词。卧龙、凤雏加在一起也并未能安天下。不知道这句广告词是谁的杰作?应该得奖。诸葛亮的一般朋友,包括徐庶,博陵,崔州平,颖州,石广元,司马徽等,都用各种不同的方式向刘备推荐诸葛亮,象布了一张网一样,一步一步把刘备往中心引。有时看看没有了动静,司马徽就直接到新野县衙来,给刘备再打一针强心针。最后,刘备被引来到卧龙岗,诸葛亮却故意安排两次不见,暗中又帮助刘备燃起新希望,让他再来。从整个过程来分析,绝对不能说其中没有诸葛亮的蓄意布置。为诸葛亮着想,刘备虽然当时很落魄,不过他拥有丰厚无形的政治资本。曹操已经根深蒂固,人才济济,到那里去,很难出人头地。东吴虽然不错,可是哥哥诸葛瑾已经在那里当了一个不大不小的官,还在那里熬着,即使到那里去也不会有多大出息。只有刘备真正需要他,不帮他,他一定不成;帮他就可能大有发展,很可以打造出一个让人称羡的新局面来。正好刘备落魄的地方又近在咫尺。诸葛亮反复思考以后,通过一般朋友的精巧设计,终于让刘备死心塌地,来三顾茅庐。刘备第三次来访,宾主见面后,诸葛亮尽地主之谊,请他吃些山珍野味,喝些自酿的好酒。然后刘、关、张,三缺一,正好打八圈麻将,联络感情。如果是这样,整个历史都要改写了。诸葛亮叫书僮把地图挂起来,开始了一堂讲座。替刘备先诊脉断症,然后开了方子,教他怎样起死回生,并且大展鸿猷。一番话说得刘备如大梦初醒,醐醍灌顶。这就是历史有名的“隆中对策”。“素结本始”“进说辞”“揵所谋”都包含在内了。有了好的策划筹谋,由谁来执行呢?当然最好的执行人就是那位策划者。刘备一派诚心,恭请诸葛出山,一同回到新野县,开始他们遇合,而天下三分鼎的历程。“世无常贵,事无常师。”(《鬼谷子·忤合篇第六》)世上人间,没有永久不移的尊荣显贵;处理事物,没有一成不变的陈法烂规。如果把这句话背熟随时记着,就必然受益无穷。它可以帮助和鼓励我们主动和创新。《鬼谷子》接下去说:“圣人常为,无不为;所听,无不听。”“成于事而合于计谋,与之为主。”领导者的遇合非常不容易,因此双方都要主动争取机遇,目的是要把事做成,而“立功建德”在于“计无失策”。可是,正因为世无常贵,事无常师,世上再聪明睿智的人有时也会迷茫。《鬼谷子》建议:“环转因化,莫知所为,退为大仪。”(《鬼谷子·内揵第三》)在迷茫的时候,千万不能急,急则更迷,必定落到环境的被动中去。在没有完全认准进取的方向之前,有一个大方法(大仪),就是:退。主动的退却。主动退却,不是失败,而是进取出发前的整合!





 

 
     
鬼谷子的管理哲学(一)

河南省鹤壁市《淇河文化研究》网         站长:姚慧明       电话  0392-2181169    电子邮箱: yhm450217@tom.com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 不得复制、翻印、镜像!

ICP090208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