淇河文化研究  第五卷 2010

 

   

 

文史资料 - (26集)卫国风云(21-26)
(26集)卫国风云(21-26)
 
作者:底兴魁(鹤壁市人大副秘书长、办公室主任)  加入时间:2010-4-15 18:41:02


二十一、孔圣人四适卫国
 
    卫灵公被孔子称作无道之君。但卫灵公有一大优点,就是尊贤重才。或许就因为卫灵公有这个优点,虽然他胡作非为,甚至荒淫无耻,但他仍然在位长达42年。也许正因为卫灵公有这个优点,孔子在周游列国过程中,多次离开卫国,又多次回到卫国,而大部分时间都呆在卫国。也可能是孔子很希望能在卫国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吧。
    孔子在鲁国从政,以司寇身份代理相事,干得有声有色。公元前497年,齐国送来歌舞美女80人,骏马120匹,诱使鲁国君臣沉湎于声色犬马之中。鲁定公由此不问朝政,怠于国事。
    孔子的学生子路看到这种情况,劝孔子辞职,一走了之。孔子看着在鲁国实在不能展示自己的才能,便决计离开鲁国。他不能东去齐国,因为“夹谷之会”时孔子触犯了齐景公,又因“齐赠女乐”的事又大大激怒了孔子。向西奔卫,是他和弟子们认真商议决定的。卫国是鲁国近邻,与鲁国同为姬姓国家。鲁国为周公之后,卫国是康叔之后,周公、康叔都是周文王的儿子,两国是名副其实的兄弟之国。卫国又有孔子好友蘧伯玉,他是卫国大夫,一生侍奉卫国三公(献公、襄公、灵公),以贤德闻名于诸侯。孔子与他相交甚厚,二人也多有来往。
    孔子选择卫国,与他的多位学生是卫国人也有一定关系。他的得意门生子夏、子贡都是卫国人,还有一些较知名的弟子,如句井疆、琴牢、颜仇由等也都在卫国做了官。特别是子路很积极主张到卫国去,因为除颜仇由是子路的丈哥外,他还有个连襟弥子瑕,是卫灵公的宠臣。子路认为,可以通过蘧伯玉、颜仇由、弥子瑕等人,和卫灵公建立联系,很可能得到重用。就这样,公元前497年(卫灵公38年),孔子与弟子一行数十人,开始了长达14年周游列国的政治生涯。这十四年中,他四次到卫国,并且停留的时间最长。
    第一次,孔子带领学生们在鲁国取道西行,几天后就进入卫国边境,先来到卫国的一个小集镇上。孔子举目四望,看到土地肥沃,人口稠密,深感意外:“原来卫国很繁华呀,小集镇上也有很多人。”
    孔子为什么会意外呢?因为当时卫国是小国,公元前659年,卫文公执政时,卫国虽经卫文公治理,逐渐强盛起来,但在当时诸侯争霸的形势下,仍是受人欺负的小国。因此,他看到卫国小集镇人口稠密,心情开始变好。冉求问:“老师,人口多了,该怎么办?”孔子说:“想办法使他们富裕起来。”冉求再问:“富裕之后,又该怎么办呢?”“开办学堂,教育他们。”
冉求又问:“老师,你此次被迫离开鲁国,难道没有怨恨吗?”
    孔子叹道:“此番出走,是我自己的主意,我不怨天忧人,凡事要多责备自己,少责备别人。这样怨恨就没有了。不然,怨恨会越积越深。我谁也不怨恨啊!”话虽如此,孔子已是语带酸楚。
    子贡问道:“老师,你此番离开鲁国,打算怎么办?”孔子说:“作为一个君子,应做到国有道鼎力相助,国无道则远避他乡。人生在世,必有所追求,不可昏昏然度春秋,茫茫然无所适从。我所追求的最高目标是去奸妄,除邪恶,平欺诈,息战争,恢复周公礼制,实现天下为公。我此番离开父母之邦,就是去巡求实现理想的途径呀。对于一个无所追求、不知自己怎么办的人,我对他也不知怎么办了。”
    冉耕一向少言寡语,听到这儿问道:“君子和小人有何区別呢?”
    孔子听到一向沉默的冉耕同学发问,很高兴,说:“君子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小人则宽以待己,严于律人。”闵损也跑来问道:“老师,君子对待事业应持什么态度呢?”
    孔子说:“君子对于事业,以合乎时宜为原则,用谦逊言论谈论它,用诚实态度对待它,依照礼制实行它。”子路问:“君子也有怨恨吗?”孔子道:“君子担心的是自己没本事,不怨恨別人不了解自己。若说君子也有怨恨,那就是无所建树,空忙一生,不被人们称颂。”
    孔子一行来到卫国的都城帝丘,由子路带着大家,来到丈哥颜仇由(又名颜庚)的家。颜仇由稟告卫灵公。卫灵公大喜,认为孔子是名扬天下的圣人,此来定可为卫国效力。
    卫灵公接见孔子,问:“你在鲁国拿多少薪水?”孔子说:“奉粟六万。”即六万小斗,合汉代两千石。卫灵公很爽快:“我也给你这么多。”
    待遇不错,但卫灵公对孔子的真正来意尚不了解,因此并不给他官职。卫灵公问孔子:“夫子在鲁国为大司寇,弃官不做,不知作何打算?”
    孔子说:“丘以为,人生在世,不必为无职位发愁,应该为无任职的本领发愁。我不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我所追求的是真理,朝闻道,夕死可矣。”
卫灵公说:“卫国自先祖文公大治以来,历经六代,始终未能强盛,我年事已高,仍有图强之心,用何方法可使国家强盛?”孔子用心听着,觉得卫灵公口气虽大,但似乎毫无信心,便含蓄地说:“君子对于天下的事情,没规定必须怎样办,也没规定不准怎么办,怎样恰当便怎么办好了。”卫灵公似懂非懂。孔子感到话不投机。孔子在卫国虽不能“为政”,过得还不错,他一方面多与贤者交往,一方面教导众弟子,并不寂寞。
    不久,卫国发生了公孙戌叛逃事件。公孙戌是卫国大夫公叔文子的儿子,公叔文子死后,公孙戌继承了父亲的爵位。文子在卫国声望极高,“富而能臣”、“富而不骄”,可是他的儿子戌既富且骄,灵公很烦他。公叔戌与他的同伙一起密谋,准备除掉卫灵公夫人南子及同党,被南子和卫灵公及时发现,于是卫灵公驱逐了公叔戌及其同党。公叔戌先逃到他的封邑蒲(今河南长垣),企图顽抗,后又逃到鲁国,他的同党赵阳逃到宋国。
    当时孔子在卫国出于对公叔文子的尊重,曾和弟子一起采集过他的言论事迹,和公叔戌也有交往。公叔戌被驱逐后,原来孔子与他的关系引起了卫灵公的猜疑,卫灵公派了个心腹到孔子师徒住处,察看他们是否有勾结。孔子已认识到自己已经不被卫灵公信任,所以便决定离开卫国,到陈国去试一试。公元前497年底,孔子和众弟子离开仅待了10个月的卫国,取道南下陈国。
    孔子去陈国经过卫国南部的匡地时(匡城遗址在今长垣县城西南10公里的张寨乡孔庄村一带),因误会遭遇匡人的围攻,被围困了5天,后来孔子逃离了匡城,又回到蒲邑,然后返回到卫都帝丘。这是孔子第二次到卫国。卫灵公听说孔子师徒从蒲地返回,非常高兴,亲自出城迎接。卫灵公夫人南子希望见见这位名人,孔子先是辞谢,后来就去拜见了南子。《史记》是这样记载这件事的:“夫人在絺(chi)帷中。孔子入门,北面稽首。夫人自帷中再拜,环佩玉声璆(qiu)然。孔子曰:‘吾乡为弗见,见之礼答焉。’ 子路很不高兴。孔子矢之曰:‘予所不者,天厌之!天厌之!’”
    译成白话文:南子在葛布做的帷帐中等着会见孔子。孔子进去后,向北行礼,南子在帷帐中还礼,南子佩戴在身上的玉器相互撞击发出清脆的声音。孔子见过南子后,出来说:“我本来就不愿见她,现在既然不得已见了,就得还她以礼。”子路听了很不高兴。孔子马上辩解说:“我如果做了什么见不得人的事,让上天杀了我吧!让上天杀了我吧!”这就是子见南子的故事。卫灵公还让孔子陪着他和南子坐上马车,招摇过市。这让孔子非常气恼,孔子发牢骚说:“完了呀!我没见过喜欢美德像喜欢美色的人。”当天晚上,卫灵公还兴致勃勃地向孔子请教行军打仗方面的事,孔子很不耐烦,回答说:“礼仪方面的事,我还知道一些,行军打仗方面的事,我没有学过。”第二天,孔子就离开了卫国。这一次,孔子在卫国呆了月余。
    孔子一行在经曹国去宋国的路上,遭遇了司马桓魋(tui)的刁难。然后孔子又到了郑国,在郑国都城被人耻笑为丧家之犬,只得去陈国。孔子到陈国呆了比较长的时间。也没有什么发展,觉得还是卫国好,于是在陈国呆了三年后,第三次回到卫国。卫灵公听说孔子又回来了,非常高兴,亲自跑到郊外去迎接孔子。然而,这次回到卫国,卫灵公已经垂垂老矣,对政事不是那么关心了。孔子提出讨伐蒲人的建议,卫灵公也不采纳。孔子非常伤心,感叹道:“如果用我来主持国家政事,一年就可以了,三年便可大见成效。”但是卫灵公无动于衷。他想到晋国投奔赵简子,到了黄河边,还未出卫境,听说晋国的两个贤臣去世了,孔子只得回到帝丘,住在蘧伯玉的家中。
    公元前493年,卫灵公42年春,卫灵公带领大臣郊游,还带着他的小儿子子郢,卫灵公非常愤恨太子蒯聩出走,有心将来传位于子郢,便说:“我将立你为后”。子郢说:“郢不足以辱社稷,君更图之”。到了夏天,卫灵公病死。灵公在位42年。孔子在卫灵公死后也第三次离开了卫国前往陈国。
灵公的夫人南子再次让子郢继位,并说这是灵公吩咐的。子郢坚决不肯说:“亡人太子蒯聩之子辄在矣,不敢当”。于是在公元前492年,卫大臣扶立卫国出亡太子蒯聩之子姬辄为君,是为卫出公。
    孔子第三次离开卫国之后,先后到陈国、蔡国、楚国,都没有得到这些国家的重用,于是第四次到了卫国,这年孔子64岁。他在卫国住了五年。在公元前482年,孔子学生冉由为鲁国领兵把齐国打得大败。鲁君很器重冉由,问他跟谁学的。冉有说孔子是他的老师。鲁君便召孔子归鲁,孔子说:“鸟能择木,木岂能择鸟乎!”于是孔子从卫国回到了鲁国。
 
二十二、鬼谷子云梦授徒
 
    卫灵公、卫出公年间,实际上已经到了春秋末年。这时,卫国出了个杰出人物,这就是鬼谷子王诩(xu)。因他隐居于云梦山清溪之鬼谷(今河南淇县云梦山),故自称鬼谷先生。鬼谷子在云梦山常与宋国人墨翟,一同采药修道。墨翟一辈子不娶妻子,他云游天下,专一接济穷人,救人于水火之中。王栩则隐居鬼谷,他通天彻地,知识渊博,无所不晓,人不能及。在数学方面,日星象纬,在其掌中,占往察来,言无不验;在兵学方面,六韬三略,变化无穷,布阵行兵,鬼神不测;在游学方面,广记多闻,明理审势,出词吐辩,万口莫当;在出世学方面,修真养性,服食导引,却病延年,冲举可俟。鬼谷子的主要著作有《鬼谷子》及《本经阴符七术》。《鬼谷子》侧重于权谋策略及言谈辩论技巧,从主要内容来看,是针对谈判游说活动而言的,但是由于其中涉及到大量的谋略问题,与军事问题触类旁通,也被称为兵书。《鬼谷子》认为一切合理手段都可以运用,它讲述了作为弱者的一无所有的纵横家们,如何运用谋略口才进行游说,进而控制强者,从而掌握拥有一国政治、经济、军事大权的诸侯国君主。此书是一部研究社会政治斗争谋略权术的书,因此可以说,《鬼谷子》的智慧也就是一部“治人兵法”。鬼谷子为我国古代纵横家之鼻祖,苏秦与张仪为其最杰出的两个弟子。另有弟子孙膑、庞涓等,都是我国历史上的重要人物。
    《本经阴符七术》则集中于养神蓄锐之道。前三篇说明如何充实意志,涵养精神。后四篇讨论如何将内在的精神运用于外,如何以内在的心神去处理外在的事物。
    孙膑和庞涓两人均拜鬼谷子为师,一同学习兵法。同学期间,两人情谊甚厚,并结拜为兄弟,孙膑年稍长,为兄,庞涓为弟。后来庞涓在魏国任大将。曾一度称雄于各诸侯国。公元前354年,庞涓率大军包围赵都邯郸。赵国向齐国求救。齐王命田忌为大将、孙膑为军师,率军救赵。孙膑乘魏国内部空虚,率军直捣魏都大梁(今河南开封)。庞涓撤军回救。疲惫不堪的魏军走到桂陵(今河南长垣北),遇到埋伏在那里的齐军。齐军以逸待劳,大破魏军。  “围魏救赵”的桂陵之战,成为历史上的著名战例。
    十多年后,魏国又进攻韩国,韩国也向齐国求援。齐国仍用孙膑出兵救韩。魏国派庞涓带兵十万迎战。孙膑用减灶计诱敌深入。庞涓中计,轻敌猛进,在马陵遭到埋伏。齐军万箭齐发,魏军主力被歼,庞涓自杀。从此,魏国大大削弱,齐国强大起来。孙膑和庞涓的故事在鹤壁一代广为流传。在淇县云梦山上至今仍有孙膑洞和庞涓洞。
    继庞涓、孙膑下山之后,鬼谷子的另外两个学生苏秦、张仪也随后下了山。张仪首先到了秦国。战国中后期,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国力日益强盛,不再甘心居于一隅之地,遂把扩张的矛头指向东方;马陵之战后,齐国代替魏国成了中原地区的霸主。这样,秦、齐都以向中原地区扩张作为自己的主要发展方向,已有的战国七雄混战局面更为错综复杂。秦国为了独霸中原,采纳了张仪的建议,与齐国联络,共同对付其他国家,谓之“连横”。处在东西二强夹击下的韩、赵、魏三国为了图谋自存,在苏秦的游说下,联合起来并且北连燕、南接楚,东抗齐或西抗秦,被称为“合纵”,也就是“合众弱以攻一强”。到战国晚期,乐毅破齐,齐国一蹶不振;长平之战,赵国严重削弱,秦国取得了对东方六国的绝对优势,合纵连横政策也就包含了新的含义:即东方六国并力抗秦,称为合纵;秦国利用矛盾联合东方某一弱国对付其他弱国称为连横。苏秦最为辉煌的时候是劝说六国国君联合,身佩六国相印,率六国之兵进军秦国。可是由于六国内部利害关系复杂、相互矛盾重重,后来被秦国采取分化瓦解的策略,最终被各个击破。
 
 
二十三、浑良夫助逆篡位
 
    卫出公在位12年时,晋国大夫赵简子护送在晋国避难的卫国老太子蒯聩归国,到达戚地(今河南濮阳戚城)这个地方,被卫国发兵拒绝。蒯聩守住戚地,卫国也退兵,双方没有发生战斗。
    蒯聩的姐姐嫁给了卫大夫孔圉,(后人称为孔文子),生了个儿子叫孔悝(也是卫灵公的外甥)。孔家有一个男佣叫浑良夫,是个美男子,孔圉(yu)去世之后,悝的母亲与浑良夫私通。因为女主人是老太子的姐姐,所以跟戚地的蒯聩有来往,浑良夫就是往来的使者。蒯聩对浑良夫说:如果你想办法把我接回国,我保证你富贵荣华,有高级的马车,还可以免除你三种死罪,即可以穿君主穿的紫衣,可以披君主披的狐裘,可以带剑进宫。更重要的是同意浑良夫与悝的母亲结婚。这些对浑良夫太具有吸引力了,于是两人结盟。随后浑良夫给蒯聩穿上女人的衣服,蒙上头巾,乔装进入卫国,住在孔家。这时孔悝已继承了孔圉的大夫职位。蒯聩、浑良夫等设计把孔悝扣押,逼孔悝帮助蒯聩就任君位,孔悝只得服从。浑良夫与石乞、孟魇以孔悝之命率领家丁袭击卫出公。卫出公听说事变,随出奔鲁国。
    孔子的得意门生仲由,字子路(前542~前480),性格爽直,为人勇武,信守承诺,忠于职守,以擅长“政事”著称。对孔子的言行,虽然常提出意见,但却是个好弟子。曾跟随孔子周游列国。是孔门七十二贤之一,也是孔门弟子中性格较为独异的一位。这时,子路任卫大夫孔悝封地蒲邑(今河南长垣)的家宰,他得知卫出公出逃后,立即进城去责问蒯聩。蒯聩命石乞将子路打得皮开肉绽,帽子也掉在地上,子路临死前严厉喝斥道:“君子死,而冠不免。”毅然系好帽缨,从容就义。唐开元二十七年(739年)追封子路为 “卫侯”。宋大中符二年(1009)加封为“河内公”。南宋咸淳三年(1267年)封为“卫公”。明嘉靖九年改称“先贤仲子”。
    就这样,蒯聩在外漂流15年,在孔悝的主持下,终于当上了卫国的国君,他就是卫庄公,立次子疾为太子,拜浑良夫为卿,把戚城封给了孔悝,戚城被后人称为孔悝城。这时,浑良夫自以为有功,便骄横跋扈,对谁也不以为然。有一次,卫庄公在宫中实完成了殿堂改造工程,召诸大夫参加落成典礼并赐宴。浑良夫穿着紫衣,披着狐裘,带着宝剑进宫了。太子疾使力士将浑良夫擒拿。良夫说:“臣何罪?”太子疾说:“臣见君有规定,侍食必释剑。尔紫衣,一罪也;狐裘,二罪也;不释剑,三罪也。”良夫大叫:“有盟免三死!”疾说:“亡君以前以子拒父,大逆不孝,汝今把他召来,不是四罪吗?”良夫不能答,随俯首受刑。
    卫国的混乱并没有休止。卫庄公即位后,非常怨恨卫国的大夫们没有及时迎立他为君,很想把他们都杀掉,但又怕群臣作乱,而没有采取这一行动。蒯瞆立二年,晋国恼怒卫国不来朝拜,派上卿赵鞅帅师伐卫。卫庄公再次出奔,到了附近的戎国。戎人将卫庄公杀死,并杀了太子疾。卫人立公子姬斑师做国君,是为卫中后废公。
 
 
二十四、成大统秦灭诸国
 
    斑师即位不久,齐国又来讨伐卫国,俘虏了斑师,改立卫中后废公姬斑师的儿子姬起为国君,是为卫后废公,在位年期为公元前476年,在位1年。一年后,即公元前475年,被卫大夫石曼尃(fu)赶走逃亡到齐国。卫出公辄又从齐返回卫国做国君。当初,出公即位12年后逃亡,在外四年才得以返回。卫出公前后当政21年,公元前456死去。出公的叔父黔赶走出公的儿子而自立为国君,这就是卫悼公。
    卫悼公是卫灵公之子、卫後庄公之弟、卫出公之叔父。悼公在位5年卒。其子姬弗即位,是为卫敬公。公元前431年,敬公在位19年去世,儿子姬纠立,是为卫昭公。卫昭公时,三晋的力量非常强大,卫国的国力已经很弱,卫国已成为赵国的附庸小国。卫昭公在位6年,在公元前426年,被公子亹(wei)杀死,公子亹自立为国君,是为卫怀公,在位11年。公元前415年,公子姬颓杀死怀公而自立,是为卫慎公。慎公是公子适的儿子、卫敬公的孙子。
    卫慎公在位42年去世,(公元前373年),儿子姬训立,是为卫声公。声公在位11年,至公元前362年去世。卫声公儿子姬遫(su)即位,是为卫成侯。
    卫成侯16年时,卫成侯自贬其爵位为侯。卫成侯在位29年去世,儿子卫平侯即位。卫平侯姓子南,名劲,他是卫灵公的玄孙、卫灵公之子姬郢的后代,因姬郢字子南,故他的后代皆改从子南为氏,姬郢生子南弥牟,子南弥牟生子南固,子南固生子南劲,即卫平侯。公元前325年,卫平侯在位8年去世。儿子卫嗣君继位。
    卫嗣君5年时,在魏惠王的强大压力下,卫嗣君由侯爵自贬为君。此时的卫国仅据有濮阳了。卫嗣君在位42年去世,儿子卫怀君继位。怀君31年(公元前254年),怀君朝见魏釐(li)王。魏釐王杀死怀君,灭了卫国。公元前252年,魏国又让卫国复国,魏釐王立卫嗣君的弟弟、也是魏釐王的女婿卫元君即位。元君十四年(公元前239年),秦国攻占魏国的东地,在东地设置了东郡,并把卫国从濮阳迁到野王(今河南沁阳一代),濮阳并入秦国的东郡。卫国从公元前604年到公元前239年,在帝丘建都共365年。元君在位23年去世,儿子君角继位。卫君角九年(公元前221年),秦国战败其他六国,统一了天下。而卫国独因弱小缘故继续存国。12年后,即君角二十一年(公元前209年),秦二世诏废君角为庶人,卫国灭亡。卫国在野王建都共30年。卫国从康叔在公元前1042年建立到公元前209年亡国,立国共834年(不包括公元前1046年殷商灭亡后纣王之子武庚被封于卫的4年),传35君。

二十五、卫吴起仕任三国
 
    吴起也是卫国人,他少年时居住在卫国的都城,以击剑擅长,有时还耍些无赖,他的母亲经常责备他,说他不干正事。有一次,母亲因他在外惹事又狠狠地批评了他,他便自已咬破自己的手臂发誓说:“我今天辞别母亲,游学他方,如不当卿相,挂锦旗,乘高车,我不回卫城与母亲相见!”母亲苦苦留之,吴起头也不回,从北门直往鲁国。到卫国后,他拜孔子的门高徒曾参为师,昼研夜诵,不辞辛苦。有一次,齐国大夫田居来到鲁国,得知吴起勤奋好学,便找到吴起促膝长谈,吴起表现得知识广博,对答如流,深得田居的赞赏,田居便把自己的女儿许配给吴起为妻。吴起来到曾参门下六年有余,曾参知道吴起家中尚有老母,一日,问吴起:“你游学六载,也不回去省亲,作为人子你心安理得吗?”
    吴起说:“我曾发誓在前:‘不为卿相,不入卫城。’”曾参说:“对其他人可以发誓,对自己的母亲怎么能发誓呢?”从此曾参便对吴起产生厌恶心理。过了一段时间,卫国有人捎来家信,信中说吴起的母亲已死。吴起仰天大哭三声,随即收泪,读书如故。曾参大怒道:“吴起不奔母丧,忘本之人!水无本则竭,木无本则折,人而无本,怎么能善终呢?吴起不是我的徒弟。”随命弟子告绝吴起,不许相见。
    从此,吴起改学兵法,三年之后,吴起认为自己的学业已成,便求仕于鲁。鲁国的相国公仪休,经常与吴起谈论兵法,知道吴起的才能,便向鲁穆公推荐,鲁穆公任吴起为大夫。从此吴起有了丰厚的待遇和收入,于是便多买妾婢,贪图享乐。
    这时齐相国田和密谋篡国,恐怕鲁国因与齐国世代姻缘而兴师讨罪,便采取先发制人的办法找理由兴师伐鲁,欲以威力而迫使鲁国顺服。鲁相国公仪休向鲁穆公进言:“如退齐兵,非吴起不可。”鲁穆公口虽答应,就是不肯重用吴起。
    得知齐师已经攻克鲁国成邑的消息后,公仪休又对鲁穆公进言:“臣言吴起可用,君为什么不用?”穆公说:“我知道吴起有将才,然而他的妻子是齐国田田氏的宗女,常言说至爱莫如夫妻,谁能保证他没有观望之意?吾是所以我踌躇不决。”公仪休出朝回到相府,吴起已先在相府候见,问:“齐寇已经深入我境甚远,主公确定良将了吗?我不是夸口自荐,如能用我为将,必使齐兵有来无回。”公仪休说:“我推荐再三,因为你是齐国田氏的女婿,所以主公一直迟疑未决。”吴起说:“解除主公的疑虑,这太容易了。”随回家问他的妻子田氏:“妻子为什么是男人最亲近的人?”田氏说:“男人主外,女人主内,这才称为家庭。男人有了妻子才叫成家。”吴起说:“如果一个丈夫能够位为卿相,食禄万钟,功勋卓著,名留千古,这比成家更重要吧,这难道不是做妻子的所盼望的吗?”田氏说:“对。”吴起说:“为了成就我的事业,我今有一事向你求助。”田氏说:“我是一个妇道人家,能帮助你什么呢?”吴起说:“现在齐国伐鲁,鲁侯想用我为将,但又因我娶的是齐国田氏的女儿,所以疑而不用。现在只能借你的人头去见鲁侯,才能消除鲁侯的疑虑,这样我就可以功成名就了。”田氏大惊、正要开口答话,吴起拔剑一挥,田氏的头已经落地。
    吴起裹着田氏的人头去见鲁穆公说:“臣报国有志,而君以我的妻子是齐国人而见疑,臣今已将妻子斩杀,以表明臣对鲁国的忠诚。”穆公黙然不乐,这时,公仪休入见,鲁穆公说:“吴起杀妻求将,残忍之极,其心不可测。”公仪休说:“起不爱其妻,而爱功名,君如弃之不用,他必反而为齐国所用。”穆公这才拜吴起为大将,泄柳、申详为副将,率兵二万,前去迎战齐师。吴起在军中与士兵同吃同住,患难与共。见士卒肩负沉重的粮食,他主动抢到自己肩上。有的士兵得了疮疽,吴起亲自为士兵喂药,并用嘴为士兵吸取脓血。士兵们对吴起非常感动,决心与齐国决一死战,以报答吴起的恩德。
这时,齐相国田和与大将田忌、段朋率兵长驱而入,直犯鲁国的南鄙。得知鲁国用吴起为鲁将,田和笑道:“吴起是田氏的女婿,是一好色之徒,怎么能懂得打仗? 鲁用此人,怎么不败。”齐军在南鄙与鲁军对垒,不见吴起挑战,派人暗做打探,见吴起与低层的士兵们席地而坐,分羹同食。使者回报,田和笑道:“将尊则士畏,士畏则战力。吴起这样做,怎能服众?我们取胜就没有顾虑了。”随派爱将张丑到鲁营假称讲和,以打探吴起战守之意。吴起将精锐之士藏于后军,而以老弱之兵向张丑展示,并且对张丑毕恭毕敬。张丑说:“军中传闻将军杀妻求将,有这事吗?”吴起严肃地说:“某虽不肖,也曾受学于圣门,怎么敢作此不情之事?我妻因病而亡,正好是鲁国出兵的时候,你所听到的事绝对没有。”张丑说:“将军如不弃田宗之好,愿与将军结盟通和。”吴起说:“我乃一书生,怎么敢与田氏争强呢?如能和解,我之愿也。”吴起留张丑在军中欢饮三日,方才送回,期间闭口不谈兵事。张丑临行时,吴起还再三致意,愿求和好。张丑走后,吴起暗调兵将,分作三路,尾随张丑之后而行。
    田和得张丑回报,以为吴起兵弱将寡,士无斗志,全不挂意。忽然辕门外鼓声大振,鲁兵突然杀到。田和大惊,马不及甲,车不及驾,军中大乱。田忌引步军出迎,段朋急令军士整顿车乘接应。不提防泄柳、申详二军,分为左右,一起杀入,乘乱夹攻。,杀得齐军僵尸遍野,大败而归。鲁军直追过国界方回。鲁穆公大喜,拜吴起为上卿。
    田和责怪张丑误事之罪,张丑说:“我当时所见就是那种情况,谁知吴起这样狡诈。”田和叹道:“吴起用兵,可以与孙武、穰苴相比。如长期为鲁所用,齐国必不得安宁。我要派一人出使鲁国,暗中与吴起通和,各不相犯,你能去否?”张丑说:“愿舍命一行,将功折罪。”田和随为张丑准备美女二人、黄金千镒,命张丑扮诈为商人来到鲁国,将黄金和美女送给吴起。吴起贪财好色,欣然接受,并说:“请致意齐相国,如齐不侵鲁,鲁怎敢犯齐?”
张丑离开鲁城,随即将吴起受贿的事故意泄漏给行人。使吴起受贿通齐的事沸沸扬扬,很快传到鲁穆公耳朵里。鲁穆公说:“我早知道吴起心不可测。”准备对吴起罢官究罪,吴起闻听此信,吓得弃家逃奔魏国,躲避在翟璜的家中。这时,魏文侯正与翟璜商量镇守西河的将官,翟璜随推荐吴起可任。魏文侯召见吴起,说:“得知将军在鲁国有功,怎么屈居敝邑?”吴起对说:“鲁侯听信谗言,信任不终,臣所以逃难到此。慕君侯礼贤下士,豪杰归心,如能执鞭马前,虽肝脑涂地,在所不惜。”文侯随拜吴起为西河太守。吴起到西河后,修城治池,以拒拒秦,练兵训武,爱恤士卒,一如既往。所筑之城,被称为吴城。
    这时秦惠公已死,太子出子嗣位。众大臣杀出子而立出子的堂叔师隰为献公。吴起乘秦国多事之日兴兵伐秦,取秦国河西五城,韩国、赵国都来祝贺。后来魏国有用魏成为相国,自此魏国日渐昌盛,三晋之中,惟魏最强。
    齐相国田和见魏国越来越强大,又闻魏文侯贤名远扬,便主动与魏国结好。他把齐康公贷迁到一个海岛上,准备自立为君,并使人出使魏国,求魏文侯向周王朝说情,能不能也按三晋之例,列于诸侯。这时为周安王十三年,安王随同意魏文侯之请,赐田和为齐侯,是为田太公。自陈公子完奔齐,事齐桓公为大夫,传了十世,到田和取而代之,自此,姜氏的宗祀已绝。
    周安王十五年,魏文侯斯病重,把太子击从中山召回。赵国得知魏太子离了中山,随引兵袭取了中山。自此魏与赵有隙。太子击回到魏都,魏文侯已死,太子击嗣位,是为武侯,拜田文为相国。吴起自西河入朝,自以为功大,满指望能够拜相,得知田文已当了相国,便愤然不悦。退朝后遇到田文,说:“你知道我的功劳吗?
    今天我给你说说。”田文拱手说:“请讲。”吴起说:“率三军之众,使士卒听到鼓声能够舍生忘死,为国立功,你能比吗?”田文说:“不能。”吴起又说:“治百官,亲万民,使府库充实,你能比吗?”田文说:“不能。”吴起又说:“守西河而秦兵不敢东犯,韩、赵拜服,你能比吗?”田文说:“不能。”吴起说:“这三件事你都不如我,而位高于我,为什么?”田文说:“我今天位居相国,诚然可愧。然而现在新君刚立,主少国疑,百姓不亲,大臣未附,我想的是如何为国尽力,而现在不是论功的时候。”吴起低头沉思良久,然后说:“你说的是。然而相国之位应当属我。”旁边的内侍听到二人的谈论,传报武侯。武侯怀疑吴起有怨望之心,随把吴起留在魏都,准备另选他人为西河太守。吴起害怕武侯怪罪,随出奔楚国。
       楚悼王熊疑素闻吴起由才,一见吴起,便把相印授给吴起。吴起感恩不尽,发奋要富国强兵。随向悼王献言:“楚国地方数千里,带甲百余万,应该雄压诸侯,世为盟主;目前所以不能号令列国,就是因为养兵之道有失。养兵之道,应先聚财,后强兵。现在官吏满朝,吃得国库都空了。而士兵的待遇很低,怎么能使之捐躯殉国呢?大王能够精简官吏,用减少各级官员的俸禄,而优待兵士。如果国威不振,我情愿肝脑涂地!”悼王采取了吴起的建议,让吴起详细制定政策,凡削去的官员和大臣的子弟,不得领取俸禄。凡公族五世以外的人,与平民一样自食其力。这样大大充实了国库。吴起又开始挑选国中精锐之士,朝夕训练,待遇加倍。,很快使楚国兵强马壮,雄视天下。三晋、齐、秦国无不敬畏。在楚悼王在位年间,谁也不敢来犯。楚悼王死后还未发丧,那些楚国的贵戚大臣子弟凡失去俸禄的,乘丧作乱,争着要杀吴起。吴起奔入内宫,作乱者持弓追赶。吴起知道力不能敌,抱住王尸卧倒在地。众徒乱箭射向吴起,连王尸也中了数箭。吴起大叫:“我死不足惜,你们衔恨于王,箭射王尸,大逆不道,难逃楚国之法!”言毕而死。众徒听得吴起之言,非常害怕,一哄而散。太子熊臧嗣位,是为肃王。上任月余,便开始追查箭射王尸的事,命其弟熊良夫率兵,对与此事有牵连的,尽皆诛之,被共剿灭的大臣有了七十余家。吴起在危难之时伏在王尸上,死后用他的余智报了自己的仇,不能不令人叹服。

 
二十六  公孙鞅秦国变法
 
    卫成侯时,卫国出了个公孙鞅,因他是卫国人,所以又叫卫鞅。他是卫成侯的同族,他受李悝、吴起等人的影响很大,对以法治国很有研究。他见卫国非常微弱,不足以展其才能,在卫成侯11年时,便魏国求取功名,先是前去投靠魏相国田文,得知田文已死,公叔痤已代为相国。公孙鞅又投在公叔痤的门下。公叔痤了解他的才能,就让他在丞相府做了个家臣。公叔痤一有大事,总要与公孙鞅一起谋划,并总能成功,痤很器重他,准备引荐他做更大的官。只可惜痤不久得了重病,但痤还是告诉魏惠王:“卫鞅虽然年轻,但他是当世奇才,他若做了相国,比我强十倍。你如果不用他,就把他杀了,以免后患。”公叔痤又把魏鞅叫到身边说:“我先公后私,如果魏王不用你,你赶快逃走,我已建议魏王杀你”。商鞅想:既然魏王不听痤的话用我,那他也不会听他的话杀我的。他于是不走。果然,惠王认为公叔痤在病重时说糊涂话,商鞅没什么作为,既没用卫鞅,也没有杀他。
  卫鞅听说秦孝公四下招贤,于是来到秦国,求见秦孝公。先是讲帝道,再讲王道,孝公见卫鞅高谈阔论、泛泛而语、不着边际,听了一会儿就睡觉了。卫鞅没有气馁,最后又以霸道为题展开话题,却正中孝公下怀,两人交谈三日三夜,孝公不觉过瘾。孝公大喜,封他为左庶长。于是,卫鞅果断颁布变法之道。他想测试一下民众对变法的态度,更重要的也为了取信于民,以便新法能得到顺利贯彻实施。
  卫鞅派人把一根三丈长的木头放在闹市中,下令说:“谁能把木头搬到北门去,就奖赏十金”。老百姓纷纷来看,但都抱怀疑的态度,无人去搬。卫鞅把赏金加到五十金,大家更加猜疑:秦国可是从来没有出这么重的奖赏的。有一人不信邪,心想:虽然没有这么多的奖金,但总有一些吧。他扛起木头,搬到北门,跟随的观众很多。卫鞅如数地兑现了奖金,大家这才相信:卫鞅出令必行!
  第二天,卫鞅颁布新法,并使新法顺利地实施了下去。卫鞅变法的主要内容是:“废井田、开阡陌,实行郡县制,奖励耕织和战斗,实行连坐之法”。有一次,秦孝公的太子犯了法,卫鞅说:“法之不行,自上犯之。”他狠狠责备了太傅公子虔与太子的老师公孙贾。秦孝公十六年(公元前346年),太傅公子虔又犯了法,卫鞅施以割鼻之刑。变法日久,秦民大悦。秦国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公元前340年,卫鞅奉秦孝公命令攻打魏国,魏将公子昂原是卫鞅在魏国时的朋友,卫鞅就请公子昂和谈,公子昂顾及友情毫不怀疑,结果卫鞅在会谈中生擒魏将公子昂,趁机大破魏军,迫使魏国交还过去夺走的西河地。魏王大愤道:“寡人恨不听公叔痤之言,早把他杀掉,也没有现在的事。”秦  孝公因卫鞅有功而封给他商地十五城,卫鞅被称为商君,也叫商鞅。
    从此秦国大治,其政治、经济等各方面都得到飞速发展。但是,由于新法侵害了王亲贵族等统治阶层的切身利益,同时,商鞅在执行变法中过于严酷,,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去世,太子即位,他的儿子赵驷即位即秦惠王。    公子虔等人诬告商鞅“谋反”,秦惠王下令逮捕商鞅。商鞅逃亡至边关,准备住店,店主人不知他是商君,见他未带凭证,告诉他商君之法中规定留宿无凭证的客人是要治罪的。商鞅想到魏国去,但魏国因他生擒公子昂,拒绝他入境。他回到自己的封地商邑,举兵抵抗,结果战败后被秦惠王“五马分尸”。商鞅的悲惨结局,实为可歌可泣、可悲可叹。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卫国之所以能长期幸存,正是因为它善于在大国之间左右逢源,能够面对现实,顽强拼搏,自强不息。再加上它的弱小,不引人注意。老子曰:“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卫国的幸运正好印证了老子这句名言的正确,这对今天的人们为人处事同样不无启示。
                 
                      市人大副秘书长、办公室主任底兴魁整理
                                      二〇一〇年三月十一日 




 

 
     
(26集)卫国风云(21-26)

河南省鹤壁市《淇河文化研究》网         站长:姚慧明       电话  0392-2181169    电子邮箱: yhm450217@tom.com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 不得复制、翻印、镜像!

ICP090208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