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都再续朝歌辉煌史
文史事件 - 卫都再续朝歌辉煌史
卫都再续朝歌辉煌史
 
作者:陈志付 文∕图  加入时间:2009-4-1 14:36:38 

  导读提示

  淇县朝歌镇阁南村原有一座庙宇,后称康叔祠,它是人们为纪念卫国开国之君康叔而建造的。

  据历史记载,延续8个多世纪的卫国在朝歌立都长达400年。326,记者来到康叔祠遗址,探寻康叔在殷商故都朝歌续写的辉煌历史。

  图①淇县卫国故城遗址。

  图②位于东关村的卫国制骨作坊遗址。

  图③村民家中存放的康叔祠古碑。  

   ★由武庚续殷到周公封卫

  

  说到卫国,自然要从武王灭商说起。当年朝歌城外的牧野之战将殷商王朝推翻时,商纣王的儿子武庚有幸得以保全性命,周武王不仅没有杀武庚,还封他为禄父,并把殷商故都朝歌封给他,让他享受诸侯的待遇。周武王让武庚留在朝歌的用意很明显,是要通过武庚来控制殷商遗民,以达到“以商治商”的目的。

  而罢兵西归的周武王对武庚并不放心,遂让他的三个弟弟管叔、蔡叔和霍叔在朝歌周围设立“三监”来监视武庚的举动,史称“三叔监殷”。

  随行采访的淇县学者、殷商历史专家岳武佐介绍,商纣王的儿子武庚受封为禄父,以续殷祀,即史学界所说的武庚续殷。武庚身为禄父地位可比诸侯,周武王让他在朝歌统治殷商遗民,并保留他祭祀殷商先人的权利。然而,周武王对武庚这个前朝王子并没有放松警惕,他将朝歌城外的东、南、北三面的广大地区分封为卫、鄘、邶三国,又利用朝歌城西面的太行山之天然屏障对朝歌形成合围之势。关于卫、鄘、邶三国,《史记·周本纪》中这样介绍:“自殷都以东为卫,管叔监之;殷都以南为鄘,蔡叔监之;殷都以北为邶,霍叔监之。是为三监。”

  “三监”设立之前,管叔的封地在今郑州市的管城一带,蔡叔的封地在今河南上蔡县境内,霍叔的封地在今山西霍县一带,他们受周武王徙封后,管叔的卫都设在距朝歌东10公里的卫贤镇(今属浚县),蔡叔的鄘都设在朝歌西南的新乡县境内,霍叔的邶都设在今汤阴县的邶城村。周武王把三个弟弟安排在朝歌城周围,时刻监视着武庚的动向。

  周朝建立两年后武王积劳成疾而死,他生前做梦也不会想到在他死去不久竟上演了“三监”叛周的闹剧。当时,年幼的周成王继位,朝政由周武王的弟弟周公(姬旦)主持,周公代替成王以天子的身份向各方诸侯发号施令,这便引起了周家兄弟对周公的猜疑,认为他要篡位。于是,“三监”联合武庚发动了大规模的反周复殷叛乱。周公大权在握不可能退却,他借成王之命率大军二次东征朝歌。年幼的周成王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叔叔们在战场上拼个你死我活。这场历时三年的战争以周公的胜利而告终。这段历史被称为“三监之乱”。

  周公将武庚和管叔等杀掉后仍不解恨,又放火焚烧殷故宫,朝歌城在火海中变成一片废墟。

  随后,周公以成王的名义将朝歌及其周边的“三监”之地一并封给了周武王的另一个弟弟康叔。康叔原封于康(位于今河南禹县西北),故称康叔。康叔徙封后以卫为国名,以殷墟朝歌为卫都,康叔宫设在今淇县城的东街。

  就这样,西周初期版图最大的诸侯国──卫国诞生了。

  

  ★“管叔卫”与“康叔卫”

  

  值得一提的是,武王灭商后在商都朝歌及其畿内之地相继成立了两个卫国,可以用“管叔卫”和“康叔卫”来区分二者。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后来有人将两个卫国混为一谈。岳武佐说,“管叔卫”又称“三监卫”,它与“康叔卫”是两个截然不同的封国。

  从分封者来说,“管叔卫”由周武王分封,“康叔卫”系周公代替周成王所封;在分封的时间上,“管叔卫”在先,“康叔卫”在后;从分封的原因来讲,“管叔卫”是周武王用来监视武庚而设立的,“康叔卫”是在“三监之乱”被平定后周公为了更好地统治殷商畿内之地而分封的;在经历时间的长短上,“管叔卫”只存在了四五年,而“康叔卫”仅在朝歌立都就长达400年之久;从两国地域的大小来说,“管叔卫”只是“三监”之一,而武庚续殷的朝歌及“三监”之地都属于“康叔卫”;在亡国的形式上,“管叔卫”被周王朝自己所灭,“康叔卫”最终由秦二世废黜;再从国都来说,“管叔卫”立都于今浚县的卫贤镇境内,而“康叔卫”的国都在淇县朝歌。

  “‘管叔卫’存在的时间很短,其都城的具体位置今已无迹可考,‘康叔卫’的都城到今天还有几段城墙残存于地面之上。”谈到这里时,岳武佐不无遗憾地说,淇县的卫国古城墙在上个世纪70年代以前还比较完整,非常巍峨壮观,后来随着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古城墙在短短数年间遭到严重毁坏,今天所看到的残存的城墙虽在几年前作为卫国故城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但这零散的几段城墙与原来相比已不可同日而语。

  通常所说的淇县卫国故城即“康叔卫”的遗迹,俗称朝歌二道城。该城址的平面呈长方形,其南北长2250余米,东西宽1650余米,城墙城基宽70米。如今,这规模宏大的城墙历经毁坏后残存下来的几段高约3米,看上去好似普通的土堆和土坡,它们或与房屋相邻,或与农田连成一片,如果没有国家文物保护单位的标志立在那里,还真不容易看出它们与普通的土堆和土坡有什么不同之处。

  卫国故城的国家文物保护单位标志是2006年设立的。“可惜呀!保护晚了。”岳武佐说,经历了几千年风雨的淇县卫国古城墙直到三十多年前还基本保持着原有的风貌,如果不是前些年的大规模毁坏,它比今天山西平遥的古城墙还要完好。

  

  ★康叔祠与“康叔之治” 

  由康叔创建的卫国在淇县朝歌立都近400年。后来,淇县人为康叔建造了庙宇,即为康叔祠。

  康叔祠在新中国成立前已不复存在,其遗址位于淇县建筑公司院内,当地人至今称这处遗址为康叔庙。岳武佐介绍,康叔祠原来是一座大庙,创建于清康熙三十四年(公元1695年)。为康叔建庙,缘于人们对治卫有方的康叔的敬仰。

  康叔祠遗址地处淇县朝歌镇阁南村,时过境迁,记者来到康叔祠遗址采访时,许多村民仅知这里原来有座康叔庙,而对康叔其人其事知之甚少。在一户村民家中还保存着康叔祠遗留下来的残碑,其碑文毁损严重已无法看清。康叔祠荡然无存,空留遗址让后人追思。

  熟知淇县历史的岳武佐介绍,康叔姓姬名封,是文王的第九个儿子,武王的小弟弟。公元前1042年,“三监之乱”平定后康叔由康徙封朝歌建立卫国。康叔徙封后从康地带了两万人来到朝歌,与殷遗民一起修建城垣重建都城,并在殷墟之定昌(即今淇县城东街)兴建王宫。

  卫国建立在殷人势力强大的殷商故地,政治形势比较复杂。康叔徙封卫国时比较年轻,缺乏政治经验,周公为指导康叔治理卫国操了很多心,他特意写下《康诰》、《酒诰》、《梓材》等文诰,再三告诫康叔到朝歌后要虚心向殷人中的贤人、君子及德高望重的长者请教,了解殷商由兴盛走向灭亡的道理。周公要求康叔“克明德慎罚,不敢侮鳏寡”、“若德,裕其身”、“应保敬典,乃由裕民”、“惟厥罪无在大,亦无在多”等等,意思是要康叔修德养性、慎用刑罚,一定要爱护百姓,不要做罪人。周公告诫说,从成汤到帝乙的历代殷王都是富有美德和智慧的人,因而能成就大事。而纣王天天沉迷酒色,他的臣民也深受影响,皆花天酒地,后来降下灭顶之灾以惩罚他们。因此周公要求康叔克制酒色,坚决刹住酗酒好色之风,以免误国。

  周公的谆谆教诲没有白费,康叔遵照他的教诲在百废待兴的殷墟朝歌励精图治。康叔首先将殷人奴隶释放,并按照周朝的制度分给他们耕地,鼓励殷人恢复生产,同时允许奴隶开垦私田。他在朝歌城北扩建纣王时期的桑园,在朝歌城东兴建制骨作坊和冶铁作坊,并采取措施调动奴隶和百工的生产积极性。殷商故地在他的治理下出现了百业兴旺的局面。

  在婚姻方面,康叔看到了近亲结婚的危害,限制男女同姓通婚。同时,他对丧葬和祭祀方式进行改革,废除了原先用活人殉葬和用活人做祭品的野蛮习俗,改用草人、草马和土车代替。

  康叔采取的一系列治国措施有力地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发展,因而受到百姓的拥戴。书中说:“康叔治国有方,能和集其民,民大悦。”

  待周成王长大后亲自执掌朝政,他十分赞赏康叔在卫国取得的业绩,提升康叔为司寇(相当于今天的首席大法官),还赐给他宝贵的祭器,算作是对他的奖励。

  康叔在殷墟朝歌建立卫国,掀开了古都朝歌新的历史篇章。康叔胆略过人,他在新的篇章上续写着朝歌城辉煌的历史。史料上称康叔的这段历史为“康叔之治”。

  印证这段辉煌历史的不仅仅有淇县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卫国故城及淇县的康叔祠,还有淇县朝歌镇东关村的制骨作坊遗址、付庄村冶铁作坊遗址、西坛村的冶铁作坊遗址等众多卫国时期的遗址。

  上世纪80年代在朝歌镇东关村的制骨作坊遗址,付庄冶铁作坊遗址和西坛冶铁作坊遗址出土了大量的卫国时期的遗物。这些遗址和遗物充分说明淇县在西周卫国时期经济社会的发展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淇河晨报 2009-4-1





鹤壁市《淇河文化研究》网      站长:姚慧明         电话  0392-2181169        电子邮箱: yhm450217@tom.com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 不得复制、翻印、镜像!                  策划设计管理: 老农 
技术支持:淇县之窗    豫ICP备050004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