淇水年华 淇水诗歌光大篇
东鳞西爪 - 淇水年华 淇水诗歌光大篇
淇水年华 淇水诗歌光大篇
 
作者:刘华亭  加入时间:2009-3-21 19:27:44 

淇水年华 淇水诗歌光大篇

水浒研究 探索创新映辉章

山东  刘华亭

 

(一)

       上世纪九十年代,王俊智先生在《水浒》研究方面,做了一件非常有意义的工作。他通过研究征田部分所写的许贯忠这个人物,对照书中的描述的许贯忠引领燕青去其住处的行径路程,沿途地理形势,许贯忠住处和其周围形势,进行了实地考查,认为许贯忠的隐居之处,应是今之河南省鹤壁市许家沟村,同时又将许家沟周围地区的历史文物,风俗习惯同书中的一些故事情节进行比较,将书中使用的一部分方言土语同今日鹤壁地区使用的方言土语进行比较,通过这些方面的工作,作者得出了以下结论:

    《水浒》一书的作者是罗贯中:

    施耐庵和罗贯中实为一人,有的《水浒》版本上合署施耐庵、罗贯中著,这前边的“施耐庵”三字应该倒过来读,即“俺乃是”,同后边的“罗贯中”三字连起来,其谐音为“俺乃是罗贯中”;

    罗贯中晚年隐居在今之鹤壁淇水岸边的许家沟村写作《水浒》,“许”字加“水”乃“浒”字,所以作者给该书命名用了这么一个非常生僻的“浒”字,暗隐“许家沟”村名。

    为此他写了几篇文章,引起了《水浒》研究界和社会上一些人的注意,一些媒体作了宣传报导。

    我们知道《水浒》是我国历史上的一部著名小说,由于历史的原因,其作者基本情况鲜为人知,是施耐庵,还是罗贯中,一直争论不休,这方面的研究文章虽有一些,但是所引以为证的资料,全是出自明代以来几个文人的笔记文字。这些文字却是零星记载,语焉不详,甚或本身出于臆断,而研究者使用这些资料,又见仁见智,这就使研究《水浒》作者的文章,意见纷纭,也难有新的见解。因此俊智先生从《水浒》一书中行文本身出发,有理有据,另辟蹊径,就有其重要意义。即如一些学者所说,先生论证所依据的征田部分,为另一个人作,同全书其他部分的作者不是一人,那么即使能论定征田,征王两部分的作者,对《水浒》全书的研究,也有重要意义。

 

(二)

    近时,俊智先生的淇水年华系列的三部诗作又同读者见面了,这三部诗作分别名为《难忘》、《人生》、《潮涌》,生动地再现了上个世纪50年代末到现代豫北农村社会绚丽斑烂的生活画面,拜读之后,我又十分赞叹他的诗才。这半个世纪的时间,是历史长河的一刹那,但在中国却经过了大跃进,人民公社化,小四清,大四清,文化大革命等诸多政治运动,整个社会都处于激烈震荡中。人们有欢乐,也有痛苦,有探索、也有浮躁,社会有进步也有曲折,各种各样的人都在中国这座舞台上做了充分地表演。大梦初醒之后,人们对这段历史,进行了痛苦地反思。但无庸讳言,这些所谓伤痕文学,多是出于文人学者之手,而受多年折腾之苦最深的农民自己反映本身遭遇的文学,却很少见到,这对现代中国文学史来说不能不是一个极大的缺憾。俊智先生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到煤矿拉过煤,去城里收集过垃圾,在公社公共食堂里挨过饿,文化大革命中,停课闹革命,勤工俭学,改革开放了,一家人欢欣鼓舞地种自己的承包田,看到一些人风起云涌办企业,大显神通,发财致富,也看到一些人在致富路上转了向,跌了跤,同时作者自己通过参加高考进了高等学校,当了教师,成了行政管理干部。作者把自己所历所见的事情,都用诗歌的形式记录下来,他不同于身居城市的文人作家,偶而下乡去住几日,体验生活,采访记录,他是写自己和自己的伙伴,自己的乡邻父老兄弟姐妹,这样自然描述准确,具体生动,充满了浓厚的感情,所写人物有:队组干部,公社社员,中小学生,下乡知青、转业军人、乡村教师、能工巧匠、致富能人,以及江湖游医,半老徐娘,还有所谓右派分子,可教育子女,他们或是一心为公,或是埋头苦干,或是奋发图强,或纯朴、或狡黠、或快快乐乐地做人,或谨小慎微地做事,描绘了在特殊历史条件下农村人们多个外貌和内心。所写事包括农村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大呼隆干活,公共食堂挨饿,青年情爱,儿童野趣,讲传统,学雷锋,搞宣传等。读过之后让从那个时代过来的人。如复睹旧貌,让后来的人牢牢地记住这生动的一章。因此,说这三部诗作显示了豫北农村半个世纪历史的一个侧面,应该是十分确切的。

 

(三)

    俊智先生用诗歌反映历史,已经是创新。而他的诗歌形式又别具一格。

    这三部诗作,都是短篇,总计400多篇。各篇是独立的,各篇之间内容上却又有联系。内容相近的若干篇组成章,根据时间先后分为24章。从开始的童真、童趣、到最后几章改革开放。虽然是短作,实同长制。17000多行,50多万字,这样的鸿篇巨制,在中外文学史上实在是十分罕见的。

    作者写的是自由体新诗,但表现手法却受到中国传统文学的影响。每首诗有人物,有情节,直赋其事,语言朴素。近似于汉代乐府中的一些篇什,如《孤儿行》的表现手法;再如《寡妇婶》全篇28句,讲了一个完整的故事,很像宋元白话小说的引篇。几百个人物,全用白描手法,显然是受到作者多年研读的《水浒》的影响。试看《牛嫂》一篇:“牛嫂很牛/打牛哥不是嘴咬,/就是耳巴抽。”同《水浒》第49回写顾大嫂:“有时怒起,提井栏便打老公头,忽地心焦,拿石碓敲翻庄客腿”。两者描述多么相似。同时也受民间说唱文学的影响。如《乳名趣》一篇,罗列了乡间给孩子命名常用乳名近200个(给孩子命名为猫儿、狗儿的习俗,于今乡间仍有),严格意义上,这虽算不上一篇文学意义上的诗,但民间说唱文学却有类似的篇章。如山东快书《东岳庙·贴报子》一段,说的是东岳庙会规模怎么怠么大。原来是报子(广告)贴到了全国各地。贴报子的人,从这县贴到那县,从江北贴到江南,列出多个地名和一些名胜古迹,同《乳名趣》有相似的地方,读来饶有趣味。

    再是发掘了很多豫北方言词语,并把这些方言词语熟练地运用到诗作中,诗中方言如:第天,眼气,景得,咋看,不一一列举,如《九叔》一篇:“老八不听话,/叫咋不咋,/结果咋样儿,/咱要想见人面,/山里西岭才能见到他。/谁知过了一夜,/九叔也被请上西岭接受审查,/你说咋啦”。“咋”就是普通话中“怎么”,这里在一定语言环境中,连用几个“咋”字,每个“咋”字都表示了一定的含义,幽默、诙谐。显示了诗作的地方色彩。

    淇水年华,淇水诗歌光大篇;水浒研究,探索创新映辉章。俊智先生在鹤壁市行政工作,鹤壁是一个新兴的工业城市,淇水从其境内流过。说到淇水,人们自然会想到中国最早的诗歌集《诗经》中,有多篇诗作产生于淇水岸边,王先生的淇水年华系列三部诗作,应该是对淇水诗歌传统的发扬光大,加之在研究《水浒》方面取得的成果,必将对鹤壁市的文明建设起到一定作用。





鹤壁市《淇河文化研究》网      站长:姚慧明         电话  0392-2181169        电子邮箱: yhm450217@tom.com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 不得复制、翻印、镜像!                  策划设计管理: 老农 
技术支持:淇县之窗    豫ICP备050004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