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淇河文化研究》2009

探访淇县于毒寨
文史事件 - 探访淇县于毒寨
探访淇县于毒寨
 
作者:陈志付 文∕图  加入时间:2009-10-16 18:28:55 

  鹤壁境内古老的山寨为数众多,本报《文化鹤壁》专栏曾经对鹤山区的阿斗寨、穆桂英寨、萧英宗寨和淇县的朝歌寨、孙家寨、岳飞寨等山寨进行过报道。近日,淇县一名热爱文史的读者说,淇县的于毒寨和上述山寨一样,也是重大历史事件的产物,值得深入采访和报道。

  于毒寨是东汉末期农民起义军——黑山军将领于毒驻扎的营寨。东汉初平四年(公元193年),袁绍率10余万大军进入淇县围剿于毒,经过5昼夜激战,于毒及其部下万余人战死。尽管如此,黑山军起义无疑加快了东汉王朝走向灭亡的步伐,最终导致中国走上了“三权分立”的政治格局。

  1800多年一晃而过,10月5日,记者应邀来到淇县庙口乡境内的鹿肠山下,经过一个半小时的徒步攀爬,终于登上了人迹罕至的于毒寨。站在于毒寨的石砌寨墙之上放眼山野,记者脑海中不禁浮现出当年那刀光剑影、鼓角争鸣的历史画面……

于毒寨遗址

  淇县不愧为河南省历史文化名城,暂不说商朝的国都及周朝时卫国的都城朝歌,仅就后来的汉朝来说,汉武帝刘彻为堵黄河决口而“下淇园之竹以为楗”,汉光武帝刘秀为北伐而“下淇园之竹以为箭”,汉章帝刘炟为“行秋稼,观收获”而视察淇园。汉献帝刘协时期,蜀汉大将张飞在淇县驻守并建有城池,史称“张飞城”。清代《河南通志》中说:“张飞城,在淇县西北二十里。”汉献帝建安九年,曹操“遏淇水入白沟,以通粮运”,淇河从此由黄河支流变成卫河支流。

  然而相比之下,汉朝时淇县最具轰动效应的莫过于于毒率众起义了。

  

  ◆于毒与黑山军

  

  随行的淇县文史专家岳武佐说,农民出身的于毒是东汉晚期的朝歌(淇县)人,他在淇县秘密组织农民起义,跟随他的起义军多达3万余人。这些起义军屯驻在淇县西部山区,自沧河北岸的青岩山(又称云梦山)至淇河南岸的青岩壁(又称青岩绝),南北20余公里山区内到处都有于毒的驻军,他们的大本营驻扎在青岩山与青岩壁间的鹿肠山。

  鹿肠山绵延起伏,其中有道高高的山岭名为老虎岭,老虎岭上有座巍峨险峻的山峰,于毒将大本营建在山巅之上,人们一直把老虎岭上的这座山峰称为于毒寨。于毒寨建于汉灵帝中平年间,已有1800多年的历史,如今还保留着一些残垣断壁,当地也有人叫它“寨壳郎”。

  说起汉朝,我们会想到两个叱咤风云的皇帝,一个是西汉的开国皇帝刘邦,一个是东汉的开国皇帝刘秀。刘邦和刘秀建国有术、治国有方,他们作为当时政治舞台上的主角,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可是到了东汉后期,政府无能,政治动荡,经济凋敝,民不聊生,人心思变。于毒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举起了起义的大旗。

  于毒起义前夕,黄巾军的领袖张角和黑山军的领袖张牛角已经走上了历史舞台,农民起义的烽火已经在全国各地燃起。时代的洪流又将于毒推上了农民运动的最前沿。

  于毒在淇县秘密组织农民起义军的当年,黄巾农民运动即被官军镇压。此时,在淇县西北的黑山一带(今淇滨区境内)还有张牛角领导的一支规模庞大的农民起义军,这支队伍号称黑山军。黄巾大起义失败后,黑山军采取灵活的组织方式和战术,在曹操、袁绍、公孙瓒等军阀之间纵横捭阖达20多年,成为继黄巾军之后兴起又一股影响东汉政局的政治和军事力量。

  在黄巾军被镇压后的第二年即汉灵帝中平二年(公元185年),统率着3万余名起义军的于毒仍感到力量薄弱不足以对抗官军,于是便率领部属归顺黑山军。于毒的加入让黑山军的队伍更加壮大,对东汉政权构成了实质性的威协。

  黑山军的总部在黑山,其队伍后来发展到了五六十万人,这些起义军分布在河南、河北和山西境内太行山脉的各个山谷之中,总人数相当于曹操和袁绍两大军事集团兵力的总和,是东汉王朝绝对不敢轻视的一支队伍。

  黑山军的首任首领是张牛角,于毒投奔黑山军之前张牛角在一次作战时中箭受伤,不久身亡。张牛角临死前留下遗嘱,令所属各部尊奉褚飞燕为统帅。褚飞燕是张牛角的盟友,也是黑山军中的一员将领,为表达对张牛角的忠心,他在接任黑山军统帅后改名为张飞燕。

  岳武佐说,过去学术界在研究东汉的农民运动时将注意力集中在黄巾军方面,对包括于毒在内的黑山军在中国历史上的作用却没有给予足够的关注。

  其实,黑山军和黄巾军都是东汉王朝的掘墓者。黑山军与官府抗争,保护农民,打富济贫,在河南、河北、山东和山西广大地区与官军开展殊死斗争,所到之处“郡县莫能治,朝廷不能讨”。东汉朝廷为尽快平息农民运动,将军政权力下放给地方政府,地方官员于是拥兵自重,导致袁绍、袁术、曹操、孙坚、董卓等一批豪强军阀割据一方、群雄争霸的局面。黑山军面对这一局势,采取“联公孙制袁”的政治策略,与公孙瓒结成了盟军关系,当袁绍与公孙瓒打起来的时候,黑山军成了公孙瓒的帮手。这样一来,公孙瓒和袁绍两大军事集团长期相持不下。而曹操则坐山观虎斗,乘机发展壮大自己的实力,正所谓“鹜蚌相争,渔翁得利”。随着军阀争斗日益表面化和白热化,军阀势力此消彼长,曹操后来者居上,他“挟天子以令诸侯”,东汉朝廷已有名无实。最终,中国出现了“三分天下”的政治格局。

  所以说,黑山军是东汉末年一支具有较大影响的政治军事力量,为推动中国历史的发展起到过一定的作用。

  

  ◆于毒曹操之战

  

  都晓得曹操是靠镇压农民运动起家的,殊不知曹操就是借攻打黑山军于毒部而掘取了逐鹿中原的第一桶金。对黑山起义军有深入研究的岳武佐说,汉献帝初平二年(公元191年),身为黑山军将领的于毒和白绕率10余万起义军攻打东郡(今濮阳西)并取得节节胜利,东郡太守王肱被打得四处逃命。情急之下,袁绍命驻守河内的曹操出兵救援。曹操这时的兵力虽然不多,但是他足智多谋,出兵后以少胜多,打得于毒和白绕摸不着头脑只好撤兵,从而解了魏郡和东郡之困。

  这场战斗让袁绍认为曹操比王肱有能耐,遂举荐曹操为东郡太守,让王肱下了台。袁绍这次举荐是曹操政治生涯中的一个转折点,意味着曹操从此有了自己的地盘,不必在河内寄人篱下了。

  时隔一年,于毒仍不甘心自己败在曹操手下,乘曹操率兵驻扎清丰之机带领起义军再次攻打东郡。曹操并未急于赶回去救东郡,而是采用“围魏救赵”的办法,率兵杀进淇县鹿肠山去围剿于毒的大本营老虎岭。于毒得到消息后放弃东郡赶回淇县,与曹操展开了一场大战。老谋深算的曹操这次打错了算盘,他的人马在这场战斗中死伤惨重,不得不从淇县溃退。

  

  ◆于毒袁绍之战

  

  上述仅仅是于毒与军阀豪强之一的曹操的两场战斗,实际上于毒从公元184年起义到公元193年被袁绍镇压的整个过程中,他经历了大大小小不计其数的围剿和反围剿的战斗。于毒在反抗官军的战场上尽管有胜有负,但是由他领导的起义军仍不失为黑山军中的一支强有力的队伍。

  由于黑山军与公孙瓒相纠结,而公孙瓒最终成了与袁绍争夺势力范围的对手,让袁绍认识到了黑山军的存在对其构成了重大威胁。公元192年冬和公元193年春,在公孙瓒攻打平原郡和魏郡时都有黑山军于毒部的参与,袁绍于是将黑山军作为重点围剿对象,同时将黑山军主力之一的于毒作为重点中的重点。

  岳武佐结合史籍《后汉书·袁绍传》向记者介绍,汉献帝初平四年(公元193年)6月,袁绍通过于毒手下的叛将陶升摸清了于毒军情后,亲自率兵深入鹿肠山围剿于毒。当时,大雨连续下了半个月,淇河泛滥成灾,洪水在朝歌城以东地区“漂没民居”,大雨中于毒率军回到鹿肠山驻守。袁绍得知消息后认为这是天赐良机,他带领各路官军10余万人从濮阳等地迅速向淇县进发,到达淇县西部山区后封锁了各个出山口,然后派兵从于毒寨南面的苍岩谷环绕于毒寨至西大岭截断了于毒的退路,在将于毒围困了5天5夜之后,袁绍的人马从各个山谷向老虎岭进攻。这时黑山军首领张飞燕正带领其他各路黑山军在河北与官军作战,无力救援于毒。于毒率兵与袁绍大军奋力拼杀,一番激战之后,由于寡不敌众于毒及手下万余人死在了战场上。书中对这场战斗这样写道:“六月,绍乃出兵,入朝歌鹿肠山苍岩谷口,讨于毒。围攻五日,破之,斩毒及其众万余级。绍遂寻山北行,进击诸贼,皆斩之。”

  由于毒领导的这支黑山农民起义军从此灰飞烟灭。

  ◆于毒与于毒寨

  

  此次随岳武佐等人到于毒寨采访,记者对于毒及黑山军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于毒起义与黑山军运动都是在黄巾起义和东汉王朝趋于瓦解的大背景下诞生的。只有那个时代才能造就出于毒这样悲剧式的英雄。

  来到庙口乡老庄村后,村里有位热心村民自愿为记者一行人当向导。向导说,于毒寨在村西3公里外的鹿肠山深处,到了山下还要爬一个多小时的山才能到达,那里没有人烟,也没有路。我们沿着蜿蜒曲折的山路向西前行,路过鹿肠山下的几个采石场再向西真就没了路,向导引领我们在荒滩乱石中行进,翻过两个山头后才终于看到了于毒寨。

  经过1800多年的历史变迁,于毒寨上仅剩下一段段残存的寨墙,变成了真正的“寨壳郎”。残存的寨墙全部用石头砌成,高度在两米以上,宽约1米。

  于毒寨只有南面的苍岩谷口可通往寨顶,其他三面均为悬崖,再加上四面高高的寨墙,颇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看到了这些,也就难怪当年袁绍大军将于毒寨围困了5天5夜后才把它攻破。

  地处荒山野岭的于毒寨在孤寂与落寞中默默地守望着,守望着过去那峥嵘岁月,守望着东汉末年悲壮的历史。

  登上于毒寨的寨墙放眼山野,脑海中不由得浮现出袁绍与于毒大战时那鼓角争鸣、刀光剑影的历史画面。一同登上寨墙的人都大声唱起了歌曲《历史的天空》:“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争鸣,眼前飞扬着一个个鲜活的面容。湮没了黄尘古道,荒芜了烽火边城,岁月啊,你带不走那一串串熟悉的姓名……”

  可以把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中的这首歌当成唱给三国英雄的挽歌。而把它当成挽歌唱给于毒,唱给黑山军,唱给东汉,再恰当不过。

        淇河晨报 2009-10-14





鹤壁市《淇河文化研究》网      站长:姚慧明         电话  0392-2181169        电子邮箱: yhm450217@tom.com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 不得复制、翻印、镜像!                  策划设计管理: 老农 
技术支持:淇县之窗    豫ICP备050004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