淇河文化研究3

“五岩山上孙思邈”系列五 五岩自古人物多
景点掠窥 - 域内景点 - “五岩山上孙思邈”系列五 五岩自古人物多
“五岩山上孙思邈”系列五 五岩自古人物多
 
作者:大河报记者 盛 夏  加入时间:2008-9-18 13:32:40  

五岩山上的“老君古字”碑

 

万鹤台遗址

  五岩山上有一通奇异的“老君古字”碑,吸引了很多人的注意。石碑之上,笔酣墨饱的56个字,每个都由两三个字拼合而成,比如第一个字(左边为“身”右边为“宝”),第二个字(左边为“身”右边为“丹”),第三个字(上边是“丙”下面是“火”)等,天书样的碑文吸引了所有游人的注意,这通碑是怎么回事?是怎么来的呢?
  “碑是一通新碑,1986年所立。碑文来历玄乎,是五岩山下沙锅窑村、郭家岗村村民传抄的东西,传抄者已过世了。”鹤壁市文史爱好者、对此碑文做过多年研究的李改明先生说。
  为何要新立此碑呢?“原来山上就有,说是孙圣爷(孙思邈)立的。所以现在再立一通。”五岩山守山多年的郭宝珍老太太讲。
  2008年8月18日,记者来到鹤壁市山城区鹿楼乡元泉村,拜访年过六旬的李改明先生。他和另外几位老先生一起,用了两年时间,走访多位专家,揭开了古碑文之谜,写成了长3万余字的《老君古字碑诠释》一书,中国道教学会会长任法融先生为其作序,称赞他们“搜索文史,巡访人间,将此古碑,逐字考证,修整梳理,注留人类”。
  几个没有学术根底和学术训练的老先生要破译天书,太难了。“听说有道观可能藏有同样的碑,我们去过鹿邑太清宫、老子出关的函谷关,还有陕西楼观台,都没找见。听说《道藏》中可能会有记载,还跑到河南省社科院翻看了三天《道藏》,从里面真的找到了部分字的解读。我们搞明白第一个字费劲最大,带着干粮,跑到北京国家图书馆坐了一天,查资料查出来答案。”李改明先生说。
  不懈寻找中,老先生们找到一条正确线索。中国鹿邑老子研究协会会长潘又泉先生介绍他们认识了省社科院的张岫峰教授,张教授给他们提供了陕西宝鸡清峰山杜帷宏道长的解语。
  杜帷宏认为,这段碑文,传说为太上老君所作。全诗系道家修养暗语,全文译文为:玉炉烧炼延年药,正道行修益寿丹。呼去吸来息由吾,性空心灭本无着。寂照可欢忘幻我,为见生前体自然。铅汞交接神丹就,乾坤明原系群仙。
  这种文字,正是道教独有的一种符禁咒,叫做复文,“多数由两个以上小字组成,有时加上一些横竖曲扭的笔画,是役使鬼神的魔力载体,是大道神秘力量的象征”。《恍兮惚兮》一书中讲道。
  杜帷宏道长提供的这份解语,李改明等人又对照了自己原来一个字一个字考校而出的研究成果,并请求了多位专家包括任法融道长的确证,成为一个权威版本。
  中国社科院哲学教授胡孚琛先生认为:“道学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根基,内丹学则是中华文明的火种。‘老君古字’碑是开启丹道法诀之门的钥匙。”


  道教名山吸引药王前来


  五岩山上所立“老君古字”碑,虽是新碑,但碑文既老又有分量,以至于多位重量级专家为《老君古字碑诠释》这本非专家撰写的小书作序。
  耐人寻味的是,这种碑文,全国已很罕见,五岩山下的老百姓又是如何得到并传抄的呢?立碑者也是五岩山老百姓,他们并不能读解,却“憨大胆”地立在五岩山上了,他们将事情源起都归到了孙圣爷身上,并且认定,孙圣爷会欢迎这个举措。“集体无意识”中,凸现出一个问题,那就是孙圣爷和道家以及老子的源流问题。
  事实上,孙思邈对儒、道、释各家都广收博采,并不是单纯的所谓“道教医学家”或“道教学者”,但其医药哲学思想受《易经》影响很深,无论其医德学说或医药学理论和实践,都可充分证明这一点。
  这就引出了一个问题:五岩山在孙圣爷到来之前,是否曾有道教高人来五岩山,使五岩山成为一座道教名山,也成为吸引孙思邈“晦迹韬藏”于此的一个重要原因?
  答案是肯定的。
  在孙思邈到来前,五岩山已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山。“五岩山主体约长两公里,山势自东北向西南延伸,岩溶发育较好,形成密布洞穴和丰富的地下水资源。在山峰向丘陵过渡带上,又孕育了汤河和河。河流经汤阴,经中国古代第一座国家监狱——周文王拘而演《周易》的里城。”鹤壁市文史专家刘炳强先生说。孙思邈“晦迹韬藏”于五岩山,渴饮河水,该是熟知这段史迹。他一生受《易经》影响至深,五岩山作为河的发源地,也会成为吸引他的一个地理因素。
  五岩山是三国魏晋名士孙登与“竹林七贤”阮籍、嵇康交游之地。据史载和遗迹,他们都曾在五岩山一带游历生活过。孙思邈对他们十分敬仰。“他诚心凭吊他所敬仰的古人,研究其处世哲学和思想精华,终成一代药王。”刘炳强先生说。


  “大人先生”天地为家


  五岩山除了药王洞外,还有孙登洞,相传孙登在此隐居,他是魏晋之际著名的道教隐士之一。
  孙登,字公和,曾为《老子》作注,依据老子《道德经》中“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的观点,又吸收了佛教的一些观点,创立了道家的重玄学派。
  他居于汲郡北山(今鹤壁五岩山)石窟中,夏天编草为衣,冬天披发自覆,喜研读《易经》,常抚一弦琴自乐。他的性格沉稳大度,从不发怒,有人把他投入湖中,他从水中出来之后,大笑离去。
  他隐居五岩山中,所到之处,家家供给衣食,他从未推辞,但离开时丝毫不取。在山中有烧炭人见到他,知其非常人,和他讲话,他从不应答。
  魏文帝听到孙登之事,派阮籍去探望他。阮籍是陈留尉氏人(今河南尉氏县)人,“博览群书,尤好老庄”,嗜酒、能啸、善弹琴,为“竹林七贤”之一。
  阮籍与孙登见面后,和他“商略古今及栖神导气之术”,孙登始终一言不发。阮籍失望,长啸而退。下山走到半山腰,听到空中传来如同鸾凤和鸣的美妙乐音,响彻山谷,随着箫声,百鸟云集,仙鹤翱翔。这是孙登用箫声回应阮籍。
  阮籍感到十分震撼,归来后,他以孙登为原型,写下了千古名篇《大人先生传》,塑造了一位“飘 乎天地四极,与造化相推移”的神人。这个“大人先生”,是道士孙登,也是阮籍自己,更是一个融合了老庄思想与神仙思想,彻底否定俗世、追求绝对自由的超越精神的玄学理想人物。
  大人先生仙风道骨,“以应变顺和,天地为家”,“陵天地而与浮,明翱游无始终,自然之至真”;大人先生又否定和超越现存俗世,把礼法之士比喻为裤裆中的虱子。他批评隐士“恶彼而好我”、“自是而非人”、“贵志而贱生”,反对山中高士“生死祸福盛衰无常”的感叹,坚持“施无有而宅神,永太清而翱翔”。
  孙思邈精研《周易》,酷爱老庄,孙登是他敬仰之人。他不可能像孙登那样,彻底否定和超越现存俗世,但他终其一生,“轻阀门,辞士族,远皇帝,蔑世家,布衣为伍,教民以术,解疾病痛苦”,始终保持着超拔的道家风范。


  嵇康“昔惭柳下,今愧孙登”


  “竹林七贤”另一重要人物为嵇康,他天资聪颖,旷迈不群,“尤好老庄,常修养性服食之事”,嵇康最有名的行为艺术是“好煅”,即经常于夏日在柳树下打铁或炮制中药。
  他与孙登相交时间最长,感情笃厚。据《三国志》、《世说新语》等记载,嵇康崇尚老庄,经常到太行山采药炼丹。他倾慕孙登,去拜谒他,两人在五岩山相遇,成为师徒,从游三年。
  但三年之中,孙登始终寡言少语。“事实上孙登已清醒地看到魏晋禅代大势所趋,乱象出现,面对司马氏集团的政治暴政,他只能采用观望和沉默保全自己,并以此对嵇康进行身教。”刘炳强先生说。
  三年过去,嵇康准备辞别老师,返回故乡。二人将别之时,嵇康对孙登说:“先生真没什么说的吗?”孙登答道:“子识火乎?火生而有光,而不用其光,果在于用光。人生而有才,而不用其才,而果在于用才。故用光在乎得薪,所以保其耀;用才在乎识真,所以全其年。今子才多识寡,难乎免于今之世矣!子无求乎?”大意是你性情刚烈有才,但缺乏真知灼见大彻大悟,在乱世中,很难为人所容,保全自己,性命都难保全,你还追求什么?最后孙登讲,一定要记住,不要多说话!
  嵇康未听孙登之语,招来杀身之祸。他在监狱中,写下传世名篇《幽愤诗》,回忆恩师孙登之言,感慨万千,写下“昔惭柳下,今愧孙登”之句。
  嵇康名著《养生论》是后世养生家学习的经典。嵇康认为,人能长寿,全在于细微之处保养自己,不被“七情所伤、六淫所中”。嵇康认为,养生首先心理上要健康,淡泊宁静,心平气和。其次进行有益锻炼,既要多进行呼吸吐纳等气功导引,又要适时服用一些有益药物。
  嵇康善抚琴,可以很长久地处于入静状态,使身体机能得到适当调整,可说是“音乐气功”了。嵇康为自己设计了一条有效长寿之道,可惜盛年早逝,好在他的养生长寿经验都保留在《养生论》里了。
  孙思邈发现,自己和嵇康很多想法是相通的,他对嵇康倍加赞赏。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养性篇》更是直接脱胎于《养生论》,孙思邈甚至直接引用嵇康原话,“穰岁多病,饥年少疾,信哉不虚”。


  李志方设醮“万鹤来翔”


  从魏晋孙登、嵇康至唐代“药王”孙思邈,五岩山一直维系道教名山的名头不坠。到了金末元初,有个名叫李益的汤阴县人,因中原战乱频繁,遂弃官归隐隆虑山中(今林州林虑山),巧遇全真教二祖马珏弟子卢致柔,入全真教,更名李志方。后因敬慕孙登为人处世和高行圣迹,又敬慕药王孙思邈“晦迹韬藏”五岩山,他弃家修炼于五岩山栖霞谷无忧洞,“深坐炼花,渴饮涧泉,饥餐林果”。
  李志方漫游于五岩山一带,发现山下的崔村沟曾是孙思邈当年问诊之地,唐以后百姓建了孙真洞(殿)纪念他,号为孙思邈行宫,每年有多次大庙会,并且崔村沟又是北方重要陶瓷基地,是当时汤阴县七大重要集镇之一,算是区域经济中心和文化中心。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他遵全真教之命在此创设葆光观,成为豫北较早设立的道观之一。
  2008年8月18日,记者来到崔村沟,寻找孙思邈与李志方这两个道教重要人物的遗迹。
  进了葆光观,第一座大殿便是孙真殿,这是1988年重建的,面阔三间,前为拜棚,与五岩山药王洞前的拜棚极为相似。殿内药王塑像两侧,陪侍的是孙登和李志方,显示出五岩山道教重量级的三人间薪尽火传的文化传承。
  在崔村沟,李志方还有过一件很轰动的事情。相传李志方曾在崔村沟设醮,为百姓祈福消灾,天呈异象,成千上万只仙鹤飞来,翱翔于道场之上。设醮的道场被后人称为万鹤台。而在崔村沟村口,至今仍有一石砌半圆石台,茂盛的杂树乱藤将其遮蔽得严严实实,便是万鹤台遗址。
   (全文完)
  来源:http://www.dahe.cn   大河报 A34 厚重河南 2008年09月17日




鹤壁市《淇河文化研究》网   主持人:姚慧明  谭文忠      电话  0392-2181169    电子邮箱: yhm450217@tom.com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 不得复制、翻印、镜像!                  策划设计管理: 淇县之窗老农
技术支持:淇县之窗    豫ICP备050004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