淇河文化研究3

两河源起梨林头(下)
文史事件 - 文史资料 - 两河源起梨林头(下)
两河源起梨林头(下)
 
作者:陈志付  加入时间:2008-9-9 17:16:20  

  梨林头村探源
  
  梨林头村位于传说中孙悟空出生地的黄岩山下,素有“洹西第一村”之称,向西距洹河约2.5公里。所谓的第一不仅指该村拥有5000口人,是山区里少有的大村,单单就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而言它在洹河以西也是屈指可数的。如今,梨林头村还保留着众多的历史遗迹和遗址。为了避免这些古迹再遭毁坏,村“两委”于1996年组织成立了由村民孙保川任组长的梨林头村文物保护小组,将村里的禹王桥、禹王钵、拴蛟石、锁蛟井、女娲桥、百步桥、千年柏、三官庙等古迹列为保护对象。“文物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每个人都有依法保护文物的义务。”孙保川对记者说。
  孙保川是上世纪“老三届”高中毕业生,在黄岩山一带是个有名的文化人,由他撰写的长达30万字的《孙思邈外传》书稿即将杀青。为了弄清梨林头村地名的来历,孙保川结合史料在黄岩山一带进行了多年的走访和考证。原来,梨林头这个地名与神话故事中的女娲和禹王有关。
  梨林头村地处东西相邻的两处高坡之上,村西的黄岩山是金线河与羑河的发源地,金线河的两道河汊由村中穿过后向北约100米汇入主河道,然后向东北流去;羑河从黄岩山上下来后流向东南。
  在金线河河汊交汇处有个高大的土丘,名为女娲造人台。女娲在黄岩山一带被称为娲皇圣母,当地人习惯上称自己是草木之人。这要从女娲造人台说起。相传在远古时期娲皇圣母奉命下至凡尘,在金线河河汊的交汇处履行造人使命。她以河水映出自己的身姿为样板,将蒿草和树枝捆扎成人形,再用黄泥涂抹其身,于是天下开始有了人。娲皇圣母为这些人做媒,让他们建立家庭并繁衍后代。这便是草木之人的由来。娲皇圣母造人成功回到天宫后还经常下到她当初造人的地方探视人间冷暖,造人台是她往来天地间的必经之处。因此,她的造人台也称通天台,通天台下面的金线河早时又称通天河。后来,天柱折断,天塌地陷,到处是一片汪洋。娲皇圣母为拯救众生再次下凡,她来到黄岩山南边的淇县灵山炼石补天。可是当娲皇圣母补好了天返回天宫以后,一条黑龙从大海潜入了黄河,并在黄河里很快成长为一条狂蛟。狂蛟兴风作浪制造水患,使中原大地阴雨淋漓,不见天日。娲皇圣母得知这一消息后下凡约见子袭父职、受命于危难之际的禹王,并送给禹王两件制伏狂蛟的法宝,一件是能够随时变大变小的紫砂玉钵,另一件是随时能长能短、能粗能细的金丝绸带。禹王将金丝绸带系在腰间,手捧紫砂玉钵,一路沿黄河寻找狂蛟。当时,黄河从浚县大伾山下向北流,禹王顶风冒雨来到大伾山时,发现狂蛟正在黄河里兴风作浪。狂蛟看见禹王后疯狂逃窜,由黄河逃进了金线河。禹王紧随其后穷追不舍,在追到金线河的源头梨林头村时将紫砂玉钵抛向走投无路的狂蛟。狂蛟被紫砂玉钵牢牢扣住,禹王用金丝绸带的一端捆扎住狂蛟的鼻子,另一端拴在河边的一块巨石上。随后,禹王将狂蛟拖入梨林头村的一口水井里,把紫砂玉钵盖在井口上。狂蛟被擒后天下变得风调雨顺,百姓又过上了安居乐业的日子。禹王擒住了狂蛟,遂将这个地方命名为漓淋头,意为让风雨淋漓的日子走到了尽头。“漓淋头”便是梨林头村最初的名字。
  后来,人们感念女娲造人和禹王治水的功德,将女娲造人的土丘取名为造人台,在造人台下面的金线河上建起了一座女娲桥,桥上建起了女娲庙。在禹王擒蛟的河面上建起一座大石桥,取名为禹王桥,同时在桥西约10米处建起了禹王庙。那块用来拴住狂蛟的巨石被称为拴蛟石,用于困住狂蛟的水井名为锁蛟井,那个紫砂玉钵称禹王钵。
  神话毕竟是神话,但它反映了从前人们对自身起源及生存问题的思考。
  在梨林头村,东西相距200余米的金线河的两道河汊上共有5座不知建于何时的石拱桥,西边河汊上的禹王桥和女娲桥南北相距约100米,东边河汊上100米的距离内建有百步桥和另外两座石拱桥,五座古桥与两道金线河河汊一起把梨林头村夹在中间。孙保川说,梨林头村历史悠久、人杰地灵,从前不乏大户人家,村里自古以来流传的一段顺口溜:“五券加一寨,必定出元帅,不出元帅出员外。”

  禹王桥和女娲桥今天仍横跨在金线河之上,而且与百步桥一样仍在发挥作用。禹王庙和女娲庙(也称老奶奶庙)在上世纪中期被毁后如今尚存遗址。神话传说中的禹王拴蛟石则是一块造型奇特的巨大的石头,现存放于禹王桥西约80米处一户村民的宅院外面。所谓的禹王锁蛟井位于禹王桥北约10米处,其井水历来是浑浊的黄水,与村里另外两眼古井里的清水有着鲜明的对比。禹王锁蛟用的紫砂玉钵据说仍埋在锁蛟井旁边的地下。
  女娲及禹王的故事在中国久传不衰,修建庙宇来供奉、祭祀女娲和禹王也是中国人的传统,而梨林头村既有女娲和禹王的动人传说又有“遗物”,既修桥又要为他们建庙,显然比其他地方的人更多了几分对他们的崇拜。
  梨林头村的地名曾由当初的漓淋头一度改为黎林头。相传在三国末期,魏灭蜀后为防止蜀国东山再起,便派人马将蜀后主刘禅押往今天鹤山区鹤壁集乡蜀村。当魏国的人马押着刘禅来到距蜀村约5公里的梨林头村时突降暴雨,大队人马只好就近躲进村外的树林里避雨。雨停后,负责押解刘禅的一名将官看到村口的牌子上写着“漓淋头”三字的地名,认为这个地名不吉利,让他们当头淋了一场暴雨,于是他拔出随身佩剑将“漓淋头”改成了“黎林头”。
  从此,黎林头这个地名一直沿用到明朝万历末年。
  传说在明朝万历末年的秋天,当朝太子的一位老师患咳喘病久治不愈,只好向皇帝递上辞呈。皇帝允准他带领家眷返回江南老家养病。当他们的车仗经过梨林头村时老先生的病情加重,又听说当地有一种药王梨治疗咳喘病有特效,他们便停下来暂时住进了村里的三官庙,想讨些药王梨来为老先生治病。村里人不便打听老先生的名字,大家尊称他为阁老。阁老与家眷一住进三官庙,庙主就听出他患有严重的咳喘病。好心的庙主送来一篓刚从黄岩山上采摘的黄梨,让阁老将梨煮熟后食用。他对阁老说:“这种黄梨名叫药王梨,梨树是当年药王孙思邈在黄岩山上亲手种下的。吃完这篓药王梨,阁老的病就好了。”
  阁老抱着试试看的心理坚持吃药王梨,连续吃了七天后病情果有好转。再吃七天,阁老的病彻底痊愈了。摆脱了病痛折磨的阁老自然十分感激,临别时他建议将当地的地名黎林头改成梨林头,并欣然提笔写下“梨林头”三个大字留给庙主作为纪念,以此表达对药王梨的赞许。
  梨林头这个地名从此沿用至今。
  
  望京楼与公主坟
  
  在梨林头村采访过程中,村民们反复提到了从前远近闻名的望京楼和公主坟,还主动带领记者到望京楼和公主坟遗址上参观。望京楼遗址位于村中央,在禹王桥东约50米处。据介绍,望京楼因年久失修于上世纪前期垮塌,留下了边长为6米的正方形楼基。上世纪90年代,村民孙桃生在望京楼遗址上建房时将残存的楼基拆除,拆下的石料被运到鹤壁集乡窦马庄村用于建造庙宇。公主坟遗址位于百步桥西约100米处。1953年春天,村民孙福荣从外地请来两名建窑的工匠在公主坟遗址上建砖窑,施工时挖开了墓穴,挖出了6块棺椁石

板(也有人说是陶板),在棺椁内发现了一具人的头骸骨和一顶重约1.5公斤的金质凤冠。这顶黄色凤冠金光闪闪、光彩夺目,上面有9只凤凰的图案,造型既精美又逼真。当时天色已晚,孙福荣不了解这顶凤冠的价值,反而把它视为不祥之物,他吩咐两名外地工匠赶紧找个地方把凤冠埋掉,以免招来晦气。第二天早晨孙福荣来到工地时,两名外地工匠已没了踪影,凤冠也不知去向,只剩下1具头骸骨和6块棺椁板材。头骸骨和棺椁板材也被当做不祥之物给扔掉了。
  “祖祖辈辈都说公主坟里埋的是个公主,究竟她是哪朝哪代哪个皇帝的女儿谁也说不清楚。”村民们有的说这个公主是唐朝的,有的说她是宋朝的,反正她是皇帝的女儿,都称她锦华公主。望京楼便是锦华公主生前用来登高眺望京城的地方。
  皇帝的女儿怎么来到了梨林头?这里有个故事很动人,表达着难分难舍的骨肉亲情。当年锦华公主随皇后出游,来到梨林头村的九仙庙时,早已厌倦宫廷生活的锦华公主决意留在九仙庙修行度日,无论皇后如何劝返,锦华公主始终不为所动,誓死不归。皇后想到今后再见女儿一面很难,于是传下懿旨,在梨林头村建造一座高楼,楼的高度直到能够望见京城皇宫里的御花园,以便她们母女每逢初一、十五这两日两地相见。可是,当楼建到十几丈高的时候工匠们考虑到公主的安全便不敢再往上建了,只好封了顶。人们把这座楼称为望京楼,也称看女楼或望母楼。
  锦华公主绝非铁石心肠,思念母亲时她便登上望京楼向京城方向眺望。同时她在梨林头村认下一个义母。义母对锦华公主视如亲生,两人结下了深厚情谊。义母去世时锦华公主悲恸异常、茶饭不思,不久便气绝身亡。公主死了,消息传到宫廷,皇帝赐其金冠御葬,并传下圣旨,命地方官派人长年看护公主墓地。后来,南方的盗墓贼来到中原地区四处盗掘古墓,为防止公主坟被盗挖,有人特意将坟冢铲平。直到1953年公主坟被村民建窑时挖开,公主坟彻底被毁。
  
  古桥等待验明身份
  
  遭到毁坏的不仅是望京楼、公主坟和前文中提到的两座古戏楼,还有村里珍贵的透影碑、吃泥石及“青狮子白象玉顶龟”等文物也都在前些年或毁坏或丢失。一说到这些,孙保川等村民就感到痛心和遗憾。

  如今,村里众多的古石桥保存完好。记者在禹王桥看到,这座与百步桥一样不知建于何时的大石拱桥的桥面像驼峰一样拱出河面,有人因此称它为驼峰桥。禹王桥长约25米、高7米,桥面宽及桥拱的跨径、宽度均约6米。从禹王桥的石缝中长出一棵古柏,人们叫它千年柏。千年柏的大部分枝叶已经枯死,树冠上只剩下北边的一枝还长着绿叶。村民孙太林的家紧挨着禹王桥的桥头,他告诉记者,禹王桥的桥洞口旁边有个一人高的石狮子,石狮子逐年被淤埋,去年还能看到石狮子的头,到今年连石狮子的头也全部被埋住了。
  仅从外观上看,禹王桥和女娲桥比百步桥的建造工艺更为简陋。孙保川说,从《重修三官庙老君堂碑记》中可知,百步桥上面的三官庙“宋代前存之”,那么百步桥、禹王桥、女娲桥为何时所建?多年来他们村文物保护小组的人都想弄个明白,把这些古桥的身份搞清楚了更便于开展保护工作。
  需要加以考证的还不止这些古桥。当地世世代代传说孙思邈来到鹤壁后一开始隐居在黄岩山上,后来由于孙思邈隐居的山洞坍塌了,他才转移到五岩山上继续炼丹。还有,梨林头村在上世纪90年代初以前一直保留着吴道爷庙。村民们言之凿凿地说,这个吴道爷就是撰写《西游记》的吴承恩。当地历来传说黄岩山下的黄岩沟是孙悟空的出生地,黄岩山有个山包名为花果山,山上从前有个岩洞的洞口前挂满瀑布,名曰水帘洞。当年,祖籍江苏淮阴的吴承恩慕名来到梨林头村调查采访,历时三年终于写成了《西游记》一书。书写成后吴承恩与村民们依依不舍地道别。为纪念吴承恩,村民在他当年居住的地方建起了吴道爷庙。“这些传说不是空穴来风,只有等专家来考证。”孙保川说。

       来源:淇滨晚报2008-9-10 




鹤壁市《淇河文化研究》网   主持人:姚慧明  谭文忠      电话  0392-2181169    电子邮箱: yhm450217@tom.com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 不得复制、翻印、镜像!                  策划设计管理: 淇县之窗老农
技术支持:淇县之窗    豫ICP备050004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