淇河文化研究3

殷商淇水关简介(相关链接)
东鳞西爪 - 网友投稿 - 殷商淇水关简介(相关链接)
殷商淇水关简介(相关链接)
 
作者:孙华国  加入时间:2008-6-25 7:53:54  

东临淇河观鱼跃,西靠双道闻鹿鸣。

北有鹤壁新市区,南有古都朝歌城。

君问此处是何地,驰名中外淇水关。

殷商建关历史久,文物遗迹到处有。

村内走桥不见桥,村外见桥不走桥。

一对石狮造型异,历尽沧桑传至今。

雄狮应叫敲不响,雌狮不叫击有音。

高大寨墙四边起,原有四个大寨门。

南门上刻“淇水关”,“淇澳绿竹”显东门。

“行山映翠”西门头,西北门上“山河镇”。

南门外有玄帝庙,玄帝神像是铜身。

东门里建广生祠,西门北边坐观音。

奶奶大殿在北庙,关公二郎与火神。

西北门里白玉庵,佛爷大殿东寨隅。

石桥西头圣人殿,淇河右岸龙王庙。

北头有个土地庙,文武石像存两墩。

东南两门铺石坡,淇河石桥接东门。

石坡石桥有千米,修筑石桥明朝人。

古人技艺堪称羡,原始风貌依然存。

明清古建存多处,光绪行宫有遗址。

关内有家百忍堂,杨之刚妻石牌坊。

南北大街古驼路,东西两侧有商铺。

路东商铺家连家,各家银号路西驻。

路西五座高门楼,九门相照现仍有。

明清建有马号站,各家商号有碑记。

古关建在船形地,铜底铁帮传古今。

远近闻名九龙口,自然形成九条龙。

殷商驻军北大庙,飞虎镇守淇水关。

仰韶文化新石器,民间文物留遗存。

风水宝地自古是,盼望现代开发人。

此文作者在与人商改《殷商淇水关简介

淇县高村(古淇水关)碑文中的“淇水关”字样

残缺的东寨门石刻

淇水关东门石桥

淇水关明清古建筑

淇水关明清古建筑

孙国华先生搜集的文物

孙国华先生搜集的文物

孙国华先生搜集的文物

孙国华先生搜集的文物

孙国华先生搜集的文物

南寨门石坡路

石狮(雌)

石狮(雄)

附:

古高村探幽   文 / 高顺平
鹤壁新区南行5公里,有淇县高村镇高村村。该村风景秀丽,古老的淇河象一条玉带绕村流过,东临淇水观鱼跃,西依太行听鹿鸣,古高村有许多名胜古迹和动人的传说。

1、高村的由来
高村古称淇水关、高村桥,是一个有三千年历史的古村寨。
商朝时,高村称淇水关。该关平地起岗,九龙聚首,扼京都朝歌水陆交通之咽喉,殷纣王派大将黄飞虎在此镇守,并在寨中高筑墙,广集粮,在寨子四面建有巍峨的寨门。寨内河流纵横,间有大小石桥几十座,跑马走车如履平川。淇水关可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
明朝时,有一年淇水泛滥,一真人预言要淹死两万人。大水过后,朝廷派员来核查,见这一带村民安居乐业,歌舞升平,丝毫未见家家挂孝、户户啼哭的场面,大为诧异,即问死伤百姓的数目。当得知只淹死两个人时,该官员更加不解,又问淹死两人的姓氏,答曰姓万。两个姓万的可不就是两万人。村民在佩服真人神算的同时,更感激这片高地救了自己,于是将该关更名为高村桥。后来逐步简化,成为今天的高村。
而今,高村村人口2400人,其中男性村民姓氏多达36个,相传为当年发大水时附近百姓聚集避难所致。漫步高村街头,古城墙、古寨门的踪迹依稀可见,古迹名胜历历在目。古高村遗址,被列为淇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2、高村的佛爷
历史上,高村村佛爷众多,根据村民的回忆,按材质分,有铜、石、木、泥四种。
供奉在南门玄帝庙中的铜佛爷,是高村村的一大胜景。该佛爷高三米许,用纯铜铸就,乃道教中玄帝的金身。相传当年玄帝在武当山和普陀山修行,后来功德圆满,云游四方,普渡众生,成为道教中功力最高的神仙之一。当时,从武当山一共运来三尊玄帝铜像,到淇县思德村,走不动了,卸下一尊;到高村和大赉店又卸下了另外的两尊。所以说起来玄帝与鹤壁特别有缘。旧时高村的玄帝庙,是一个坐南朝北的两进院子。第一进是三圣祠,供奉道教始祖老子、佛教始祖释迦牟尼和儒家始祖孔子。第二进供奉的就是玄帝铜像。在两边偏殿,供奉有十八罗汉,也都个个威风凛凛,神形兼备。一时间名扬四方,香火很盛。抗战期间,为避免铜像被日本兵破坏,一村民将铜像藏到家中保护起来。据说铜像很重,四五个成年男子也抬不起,村民在烧香祷告之后,一个人就可移至家中,可见铜像之灵性非同一般。解放前夕,铜像被淇县的土匪头子杨富拉到黄门村融化炼了枪炮,到底未能幸免。文革期间,整个玄帝庙被拆除殆尽。唯一幸存的是一块写有玄帝庙三个大字兜板石。
供奉在北庙中的关帝、老奶及火神,汇集了泥、木、石三种材料。居中的关帝是泥塑。古时高村称淇水关,水陆交通方便,过往客商云集,关公一生忠义,文武兼备,汉封侯、明封相、清封帝,是商人心目中的保护神。居左的木像是三位送子老奶,据说是有求必应,灵气十足,因此,方圆几十里善男信女无不顶礼膜拜。右边的石像是火神,掌管人间烟火,保佑百姓四季繁衍,岁岁平安。如今,泥关公和木奶奶已不复存在,只留下两尊断了头的石佛,还在享受着人间的烟火。

3、高村的石狮
在高村村,有两个年代已经非常久远的石狮子,其灵性为不少村民津津乐道。
古高村位于淇河的包围之中,由于高村地势较高,远望像一艘船的形状,水涨船高,所以几千年来相安无事。虽说是地势使然,但其中也不乏石狮的功劳。高村的古石狮高不足两米,粗看与普通石狮无异,但用石块轻轻敲击,一个声音凝重,一个脆如铜铃。更加奇异的,是据村里的老者讲,两石狮晚上能自动行走,巡游街道,防灾镇邪,所以保佑高村年年无忧,岁岁平安。两古石狮原立于高村北庙的庙门,是古庙的一大看点和当家宝贝。文革期间,古庙拆了,石狮没有了去处,为防止其走失,后来被村民修水利时压于原址的水塔之下。这样一来,敲击石狮,再没有了往日清脆的声音,入夜后像孙猴子被压于五行山下,再不能随意走动,从此失去了自由。
??其实,这两个石狮是一雌一雄。雌狮用本地西山的石头雕刻,故而敲击起来声音凝重;雄狮乃选用山西铜山的响石雕就,所以声音清脆。至于夜间行走之说,则不可考究,多半是人们的善良愿望而已。

4、高村的石桥
高村村旧称高村桥,全村有大小石桥几十座,全部用青石铺就,高低、长短、大小不一,均各具造型,争奇斗研。而围绕其石桥的“走桥不见桥,见桥不走桥,一步三孔桥”之说,最能概括高村石桥的特色。
所谓走桥不见桥,说的是人在桥上走,而丝毫不知是在过桥。原来,古高村虽地势较高,却是九龙会首之处,即九条河流绕高村汇入淇河,为了方便河水的流过,古人在高村的地底下修了一些石桥,后来河流陆续都干涸了,两边的涵洞口就给堵上了,所以有了走桥不见桥之说。
所谓见桥不走桥,是说有很多桥,不走它照样可以到对岸去。由于古高村河流纵横,建桥很多,有一些河流早已干枯,顺河底完全可以过去,有一些由于道路的改变,已经不再走人,遂有了见桥不走桥这样的说法。
至于一步三孔桥,说的是在高村有些桥一步就可以跨过去。这样的桥虽然小,却也雕梁画栋,精致得很,在做工上同样渗透了工匠们的很多心血。
在高村历史上,修桥补路蔚然成风。笔者在村北头的大庙前,就曾见到一块修桥补路的功德碑,记述的是光绪年间知府大人捐资五十金修桥补路的事。无独有偶,近年来,村里的县政协委员、致富带头人闫国际,也先后捐资六十余万元,为村里修桥补路、建学校,一时传为美谈。

5、高村的字号
古高村是古代重要的驿站和渡口,众客商云集之地,在淇县北部,乃至整个豫北,都是有名的集镇。既是名集镇,当然少不了老字号。
高村村的老字号最早的有四百年的历史,晚的也有上百年。清初,山西打铁的段家最早来到高村做生意,厉经数世,后来衰败后将店铺卖给了做粮食生意的太顺张家。与太顺张家同时,高村的钱庄、当铺、盐铺及商号如雨后春笋一般涌现出来。在高村老大街,有“南德胜,北青城,中间夹着个汇聚龙”之说。南德胜,德裕,是淇县王家开的钱庄,北青城,是山西人开的钱庄,小小高村村,这么多专营银票汇兑的钱庄,可见当时生意之兴盛,规模之宏大,影响之深远。中间的汇聚龙,是淇县的刘老汇开的盐铺,专一从天津贩盐,在此批发零售。北至宜沟,南到淇县,东至白寺,西到庙口,方圆几十里都到高村来赶集。
而今,在高村大街,仍有不少老商号留下的房子。这些商号临近大街,一般为上下两层,一层住人,二层经商,墙体外砖内坯,厚度可达一尺半厚,均雕梁画栋,建筑十分精致和考究。可惜年久失修,多数已岌岌可危。这些店铺的后街,是拉粮食进马车的地方,如今也已改造的面目全非,往日兴盛的场面已成为过眼烟云。

6、高村的水手
旧时淇河波涛汹涌,水势很大。高村人常在水边住,撑船打渔,自然练就了不少好水手。象《水浒》里的浪里白条,在高村就不下十几位。当地有“西高村出水手,东高村出吹手”之说。
高村水手的游泳技术可谓顶峰造极,游刃有余。在深水区游泳,立可露出肚脐,坐可在膝盖上放盘子,还可在水中端碗拿筷子吃饭。潜泳的技术更是出奇,一个猛子扎下去,可以扎出四、五里地远。高村水手的技艺一时名震四方。
有一年发大水,淇河泛滥,舟船吃紧。一位娘娘要过淇河,因一时找不到渡船,就命高村的水手给背过去。高村水手的技艺也实在高超,游至河中间,娘娘的身上滴水未沾。这时,岸上娘娘的伺卫喊“风摆旗子落”,水手误听为“摸摸娘娘脚”,就于水中摸了一把。水中的娘娘顾命要紧,当然不会怪罪什么。等上了岸后,才变了脸,要拿高村的水手问罪。水手见势不妙,一个猛子扎入河中。岸上娘娘的伺卫就放箭,一时间箭如牛毛,要伤水手性命。谁知水手一个猛子扎下去,到了古城弯,两个猛子出水,已到了黑龙潭,游出了十里开外。娘娘的伺卫连水手的影子都没见着,只得悻悻地离开了高村。靠高超的技术,高村水手终于安然无恙,名声更加远扬。

高村,一个历经三千年风风雨雨的古村寨,象一首无韵的诗,吟唱着新城鹤壁曾经的荣耀;象一幅厚重的画,承载了帝都畿地的兴衰悲欢。一个村寨,浓缩中华几千年的文明;一串故事,道出一方水土人情。在旅游业日趋走红的今天,如果你有暇来高村,佛爷不可不看,石狮不可不摸,石桥不可不走,美丽的传说不可不听。

            来源: http://article.hongxiu.com/a/2008-4-12/2625907.shtml



鹤壁市《淇河文化研究》网   主持人:姚慧明  谭文忠      电话  0392-2181169    电子邮箱: yhm450217@tom.com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 不得复制、翻印、镜像!                  策划设计管理: 淇县之窗老农
技术支持:淇县之窗    豫ICP备050004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