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淇河之秀、灵山之灵、桃园之美
艺术作品 - 文学艺术 - (散文)淇河之秀、灵山之灵、桃园之美
(散文)淇河之秀、灵山之灵、桃园之美
 
作者:淼森  加入时间:2008-4-14 19:57:16  

淇河之秀

2008-4-12 10:42:00 

     关于淇河一直想写点什么,一是它在中国版图上太纤细渺小了,无法与浩浩渺渺的湖泊相提并论;再就是它古老的文化底蕴,我还真的手软,不敢轻易下笔。小小的一条河,开车也好,骑车也好,徒步也好,在不同的季节走了无数遍,不写点什么出来总是遗憾,周末又和几个同学走了一趟淇河,再一次感受了它的古老和美丽。 
      淇河是一条古老而美丽的河流,在鹤壁境内长约80公里,是中华文明最早的发祥地之一。淇河古称淇水,俗名山河、响河、清水河,发源于山西陵川县,流经辉县、林州,出太行流入鹤壁,注入卫河,属海河水系。107国道上的淇河桥,桥下一道大坝,(共有六道坝)桥东水深几米,是人们冬泳的地方。桥西水面平缓,沿河有卖各色小吃食、游船,河水由浅渐深,是夏天的好去处。我们下了107国道,沿河逆流西行。两岸风光旖旎,柳绿花红,梨花白如雪,桃花粉嫩如婴儿脸,成片的油菜花黄灿灿,还有不知名的野花,开得很有层次,虽大多守着自己的地盘,但间或有相互的渗透,就有了极好的拍照背景。都说,三、四月是鹤壁最好的季节,各色花卉开的艳,恼人的春风还未刮紧,今年还时不时来点贵如油的小雨,两岸风光就格外的美不胜收。开发淇河两岸是鹤壁政府亲民的一项重中之重的工作,近几年加大了两岸建设投资。碎石铺的小路很有沧桑复古的感觉,沿河间隔着修建了五座凉亭,有一处黄金海岸的度假村,长廊雕塑,花圃柳林,凿岩打洞,虽然人工痕迹很浓,但不失一处景致,游人不如织,却也三三两两。我们走了约十几公里,沿途老少人等恰到好处,我就说过,外出看景最好的感觉就是人少清静,可以从容不迫,可以信马由缰,还可以纵情放浪形骸,不必担心周遭有眼睛看你。到得一处凉亭,看周围人少,我们就会仰天长啸,大喊大叫大唱几声,把胸中的阴郁之气和城市中的废气一吐为快,那叫一个爽。几个爱美的女士,钻进一片梨白桃红的果园,摆出得意造型,忙坏了我这个不入流的摄影师。到得河湾处,干脆走进去,拣拾了不少好看的石子,还抓了几只小小的河蟹,走淇河的乐趣就登峰造极了。

      淇河更是一条史河、诗河、文化河。两岸有新石器时期文化的花窝遗址、刘庄仰韶文化遗址、有殷商四代帝都朝歌等等。淇河文化源远流长,名人文化影响广泛,宗教文化积淀深厚,兵家文化引人入胜,民间文化丰富多彩。罗贯中晚年隐居淇河许家沟完成了《水浒传》的创作;云梦山的鬼谷子洞,则是我国有史以来第一座军校(我会单独写一篇云梦山)。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共收录西周至春秋中叶诗歌305首,描写淇河流域风土人情的就有39首,其中《泉水》、《桑中》、《淇奥》、《氓》、有狐》、《竹竿》则直接歌咏了淇河。我国第一位女诗人许穆夫人就写下了思念淇河和家乡的美丽诗篇“淇水悠悠
(滺滺),桧楫松舟,驾言出游,以写我忧”;如李白的“淇水流碧玉,舟车日奔冲”,杜甫的“淇上健儿归莫懒,城南思妇愁多梦”,王维的“屏居淇水上,东野旷无山”,苏轼的“惟有长身六君子,猗猗犹得似淇园”。熟悉《诗经》的人都知道淇河是一条不寻常的河流,正是《诗经》和这些著名诗人的巨大影响,让这些隽丽悠久的动人诗篇传承数千年,使淇河成为一条充满亲和力和想象力的诗河,淇河也因此具有了中国诗歌的独特魅力。

      淇河文化是先人们留给我们淇河儿女的一笔价值连城的精神财富,也是一座蕴藏丰富的文化宝库,而淇河诗词就是镶嵌在中国浩瀚的历史典籍中一颗颗璀璨明珠,使我们为之骄傲和自豪。我的拙笔写不出它的丰饶美丽,论坛朋友如果有兴趣,可来河南中原北部的鹤壁小城一游,亲自领略一下“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的风采,淼森会极尽地主之谊,款待天南地北的朋友。
 

      来源:天南地北论坛 原创文学区版主:淼森 思梦无痕 车前草【散文天地】 → [原创]户外风光(三)淇河之秀

      灵山之灵   

2008-4-10 11:09:00 


       在小城居住几十年,竟不知道还有一座灵山,我的不知,引来朋友们的好笑,说我走南闯北,看了多少的山山水水,眼皮底下的风景竟不知道。说什么也要把这一处的空白补上。 
       又是三月好风光的时节,我们去看灵山,因为灵山的小巧,真不敢说去爬山。灵山位于朝歌城西北约10公里处,太行山脉中一座不起眼的山,通山的路修的很好,一路盘旋的山路渐次蜿蜒,由于是阴天,眼前的景色都是郁的,花儿草的在坡上自由自在,即无人打扰也无人欣赏,就显出几分落寞。山门以及进门处的雕像,都带有极明显的人工痕迹,但高约10几米的女娲炼七色石的塑像还是很有气势。灵山是女娲修真地,殷纣王降香处,虽然面积不大,却也曲溪清流,绿树红花,迎门的一幅对联说的好:灵山抱妙寺,神泉涤心埃。由于它的名不见经传,也许是天气阴阴的,游玩的人寥寥,闲闲的走在山石上,绝然没有其他旅游区的熙熙攘攘,还真有点涤心埃的感觉呢。天下一绝的女娲峰坐落在这里,像高70余米,头挽发髻,面目慈祥。女娲峰的对面就是女娲宫,此宫面阔三楹,雄伟壮观,宫内塑女娲娘娘的巨像,《封神演义》第一章“殷纣王降香女娲宫”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宫内西侧摆放一块色彩斑斓的五色石,相传是女娲补天所余下两块中的一块。到这里游览的人大多要摸上一摸,说是可以祈求平安,我自然要讨这个吉利,很认真的摸了一把。导游告诉我们,余下的另一块就是红楼梦中宝玉口衔的灵通宝玉,这可就是奇文易趣了,哪跟哪儿呀,明知是不挨边的事,一笑而过了。

       灵山山腰处有一天然洞窟,洞内钟乳石形成数尊栩栩如生的佛像,故名古佛洞。入洞口的山壁上有一高约2米的天然佛像,钻洞时必须帖佛心而过,出洞时需仰卧而出,恍若重生,故洞口刻有“人生再造”四个大字。民谚说:“钻钻佛爷洞,一辈子不生病”。这等好事我不会错过,贸然的一头就钻进去,谁知里面狭窄无比,且只能前进不能后退,昏暗看不分明,所过大多紧帖岩壁,还需手脚并用,上下落差很大,浑身哪里都不能自如动作,稍微肥胖之人断不能通过。也没有弄清楚是否帖佛心而过,更顾不得攀爬样子和姿态,艰难困苦的出了洞,大有人生再造之感。同来的几个人都得意窃笑,他们一定也受过其苦,有的因体型就不能入内。以我还算灵巧的身手,还算苗条的身材,就已经很狼狈不堪了,想想会有很多人在洞内出尽了洋相。

       女娲宫东侧有一面积1000多平方米的湖水,水绿柳青,常年不竭,人称太公湖。相传姜子牙初到朝歌,四处碰壁,便在此处隐居钓鱼。他钓鱼的方式很奇特,不用鱼饵,且钓竿离开水面一米,周文王路过此处,见他如此怪异的行径,近前攀谈,相见恨晚。姜子牙后来到西岐投靠文王,成就了一番伟业。流传的“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可能就来源于此。湖的四周垂柳依依,泛着新绿,小桥曲折迂回,湖边小路潮湿通幽,没有几个人走动。

       除上面所说景点,以女娲宫为中心的还有大佛殿,梨花坡,娲皇洞,醒目神泉等景观,我就不一一赘述。看山看水看景,最舒服的就是人少,再好的景致,如果人声鼎沸就失了自然,这样的苦头吃了不少。相比之下,灵山之灵就显现在清幽处的涤心埃,却杂念,追思远古的意趣上。

       地图上不占一席之地的灵山,却流传着最古老的故事,给了我一腔幽幽的情怀。 
       来源: 天南地北论坛原创文学区版主:淼森 思梦无痕 车前草【散文天地】 → [原创]户外风光(二)灵山之灵


桃园之美  

2008-4-9 10:33:00

  周末基本走出蜗居,到周边的山山水水,坑坑洼洼,田间地头看看。虽所去之处无甚名堂,山不青水不秀路不平的,且都是一肩风一肩尘的回来,仍乐此不彼,心情着实清爽,被野外的风虑过,什么烦恼杂念全无。

  早就听说附近县的善堂乡,种植了万亩桃林,心仪已久,二月春风似剪刀的时候就开始蠢蠢欲动,翻日历,掰手指,算节气,就仿佛要见新嫁娘一般的心切。终于等到风暖,等到小城的大街小巷开了各色花卉,等到三月杨花开,一行人兴高采烈的驱车前往,一路上自是春光乍现。越近目的地,土质就越发的松软,半沙半土,掠过了大小不等的枣林,掠过了绿一片黄一片的田野,就进了善堂乡二分场的地界。果不其然,先是稀疏的几株果树,白色的梨花,粉红的桃花,灿灿的油菜花,象离了群的雁,没有气势,幽幽的打蔫。再进前,可不得了,眼界不开阔了,小路两旁铺天盖地的桃花,不管不顾的兀自开着。我们下了车,先是被桃林的扩大无边所震撼,对什么叫万亩桃花有了感性的认识,接着就有了走进去,融进去的冲动。

  花花草草的看过不少,象这样走进一个花的海洋还是头一遭,低头抬眼都是花,最真实的感觉就是眩晕。垄间的沙土不平整,走进去就没了自己,见一株爱一株,花色深深浅浅的,桃树怪怪异异的,你刚刚喜极了这一棵,前面的那株更加俏丽的招呼着你,你刚刚的移情别恋把心思到了那株的身上,旁边的一株向你艳艳的魅惑,就这样走着走着,没有了边际。林深处,几个人走散了,都寻找着自己的喜欢,恐怕都陶醉在花蕊中,不知世间几何了。很寻常的桃花,成了片,成了林,成了海,就成了精,就叫人迷醉不醒,就给人一种天上人间的幻觉。怒放的桃花大多是粉白色,花瓣上的一点嫣红很有风情;开的半遮半掩的桃花颜色略深,仿佛少女脸上的胎茸未退净,羞涩可人;更有含苞待放的桃花,不管春风怎么样的撩拨,就是紧关着闺门不露面,春心笃定,只将青涩的红晕示人;还有的桃花红的很彻底,很绝对,就象江南的绸缎,细腻的没有真实感;更有几树梨花错落其间,越发映衬了桃林的美色,都说梨花赛雪,我眼中的梨花瓣子就是月亮作的,就为了叫人在青天白日中感受日月同辉的美丽。

  相机着实的忙碌了一阵,回家一看,定格在镜框里的桃花全没有了活力,很虚假的造型,索性用文字记录下来它的美色。桃花般的心情灿烂了很久。

            来源:



鹤壁市《淇河文化研究》网       主持人:姚慧明  谭文忠      电话  0392-2181169    电子邮箱: yhm450217@tom.com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 不得复制、翻印、镜像!                  策划设计:郑厚德        管理: 淇县之窗
豫ICP备050004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