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壁市《淇河文化研究》网        淇河文化研究第二卷(2007)

 

(解说词)淇水悠悠·诗情篇

作者:郜勇

文化电视系列片《淇水悠悠》三集精编版——情篇

 

 

  淇河是一条孕育诗情的河,自古以来一直是文人雅士寻访和隐居读书的地方。
  这里山水峻秀,原野广袤,滋养了无数文人雅士的心灵和情怀,留下了众多脍炙人口的诗词歌赋等文学作品。
  现存历代吟咏淇河的诗歌有1000多首。
  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采自淇河一带的诗歌有39篇之多,直接吟咏淇河的有6篇;古代规模最大的诗集《全唐诗》中有咏淇诗歌50多首;宋朝吟及淇河的诗词数量就更多。
   这些慕名而来的文人墨客,或寻得一叶扁舟,载酒而行;或借宿村宅茅舍,临窗抒怀;或徜徉岸边幽径,寄情诗意。他们赋诗吟唱,使得淇河的文化含量卓尔不群。 
 
  姚慧明:《淇河古诗300首》执行主编 
  在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写到的河流最多的除了黄河之外就是淇河了。据统计,《诗经》中写到“河”、也就是黄河的诗有15首,“河”出现27次。39首写淇河流域的诗中,直接写到淇河的诗有6首,“淇”出现了18次。写到“江”、即长江的诗有5首,“江”出现13次。这些数据明确告诉我们,在全国几百条河流中淇河曾经有过十分显赫的地位。 
 
  《诗经》是幸运的,因为它是中国最早的诗歌集,所以它表现的任何内容,使用的任何艺术手法,都具有开创性的意义;淇河是幸运的,因为《诗经·国风》里描述的许多故事都发生在当时卫国的淇河流域。 
 
  (桑园村)
  淇河边的这个村叫桑园,人们猜想,一定与桑树有关吧。是的,在淇水卫地,曾经有过大片的桑树。今淇县赵沟村南与三海村北之间,相传是纣王种桑养蚕之地,也称“古桑园”。所以在《诗经》里,我们看到了采桑女的身姿。
 
  (音乐,淇河风光,字幕)
  爰采唐矣?沬之乡矣。云谁之思?美孟姜矣。
  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宫,送我乎淇之上矣。
                  ——《诗经·鄘风·桑中》
 
  在上古初民的吟咏中,春日是与采桑女幽会的季节,而桑中、上宫、淇水岸边则是与采桑女幽会的地点。
  《桑中》全诗共三章,均是咏唱男主人公在“桑中”、“上宫”里的销魂时刻以及相送淇水的缠绵,写来直露无碍,如数家珍。
  这是上古时期的情爱风俗。 

  与《桑中》里热恋的桑女相比,《氓》中的桑女显然是不幸的,这位单纯的采桑姑娘遇到一个负心汉,结果成了弃妇。
  《氓》,是一首弃妇自诉婚姻悲剧的长诗。
  故事情节基本是三部曲:“恋爱——婚变——决绝”,通过婚前与婚后的对比,塑造了一个勤劳、温柔、坚强的妇女形象。

  这首诗是《诗经》中最杰出的作品之一,它充分运用了赋比兴交替使用的手法,时时注意情与景的结合。特别是将淇水作为背景贯穿全诗,显示了构思的严密与巧妙。
  “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写相恋时的依依不舍;“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写被弃后再涉淇水返回娘家的情景;“淇则有岸,隰则有泮”,则以生活中所经历的印象最深的场景兴起内心的感情。
  同一条淇水,随着主人公的处境反映不同的心境,情以物迁,情与景会,绝妙至极。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  自我徂尔,三岁食贫。
  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淇水汤汤,渐车帷裳。
  送子涉淇,至于顿丘。  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匪我愆期,子无良媒。  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  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不见复关,泣涕涟涟。  言既遂矣,至于暴矣。
  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兄弟不知,咥其笑矣。
  尔卜尔筮,体无咎言。  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于嗟鸠兮,无食桑葚;  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于嗟女兮,无与士耽。  信誓旦旦,不思其反。
  士之耽兮,犹可说也;  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诗中最后几句是赠给世上一切背信的情人,意思是说“在你信誓旦旦的时候,哪里料到你会像今天这样反复无情,但既然如此,算了算了,我也什么都不说了,我们从此恩断义绝。”
  那3000年前的女子,走得实在是漂亮。
  
  (片头《淇水悠悠》)
  (竹园村)
  淇河边的这个村叫竹园,不用猜想,一定与竹子有关。
  史料记载,淇河流域曾是历史上著名的北方产竹基地。南朝·梁著名文学家任昉的《述异记》说:“卫有淇园出竹,在淇水之旁。”朱熹的《诗集传》也说:“淇上多竹,汉世犹然,所谓淇园之竹是也。”

  竹,历来为文人雅士所钟爱。苏东坡有句名言,“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诗人咏竹,最早见于《诗经》。《诗经》中共有7次写到“竹”,其中5次出现在《国风》中的《竹竿》、《淇奥》两首诗中。而与人的品德相提并论,最早出自于《淇奥》一诗。

  瞻彼淇奥,绿竹猗猗。
  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瑟兮僩兮,赫兮咺兮,
  有匪君子,终不可谖兮!
  瞻彼淇奥,绿竹青青。
  有匪君子,充耳琇莹,会弁如星。
  瑟兮僩兮,赫兮咺兮,
  有匪君子,终不可谖兮!
  瞻彼淇奥,绿竹如箦。
  有匪君子,如金如锡,如圭如璧。
  宽兮绰兮,猗重较兮,善戏谑兮,不为虐兮!
             ——《诗经·卫风·淇奥》

  “瞻彼淇奥,绿竹猗猗。”人未见,高洁的风范已可以想见,以竹喻德高之人,自此而始。而那竹一般的君子也的确让人生出悠然之思:“如圭如璧”、“如琢如磨”,他像切蹉过的象牙那么雅致,像琢磨过的美玉那么和润,庄严而旷达;并且“善戏谑兮,不为虐兮”,潇洒幽默。所以说“有匪君子,终不可谖兮”,这样的君子啊,实在是令人无法忘记。

  这首诗是赞美卫武公的。卫武公姓姬名和,是西周末卫国国君。史传记载,卫武公在位55年,90多岁时,仍谨慎廉洁,勤于国是,善于纳谏。因此卫国政通人和,百业兴旺,武公深受国人敬仰。
  而绿竹为什么这么美盛呢,唐孔颖达的《毛诗正义》说的好:“由得淇水浸润之故。”

  姚慧明:《淇河古诗300首》执行主编
  因为《淇奥》是卫国的人民纪念、歌颂卫武公的诗歌,卫武公的名字和“淇奥”一词就随着《淇奥》这首诗流芳百世、彪炳千秋了,而“淇奥”也就成了卫武公的代名词。
  还因为《淇奥》这首诗里以“绿竹猗猗”来比喻德高望重的卫武公,“淇奥”也就成了竹子的别名。

  (淇县夺丰水库,淇园遗址)
  这是位于淇县西北15公里的夺丰水库。
  古时的淇河流域气候较今湿润许多,所以竹苞松茂,木秀草多。卫武公曾在这里建淇园,据说是我国第一座皇家园林。明弘治年间,淇人在这里修建了武公祠,以志纪念。
  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修建夺丰水库,武公祠被淹没了。

  因气候的变化和历代的砍伐,如今,淇园已不复存在,桑园、竹园也是空有其名,人们只能从诗词歌赋里去追忆那曾经的“绿竹猗猗”“绿竹青青”“绿竹如箦”了。  
          (片头《淇水悠悠》)
  淇河随着历史一起走进了唐代。
  在唐代,咏颂淇河的诗文再次大批涌现。李白、杜甫、宋之问、王维、陈子昂、高适、岑参、沈佺期、孟云卿、长孙无忌、韦应物等等,都在此留下了不少或描写、或赞美、或涉及淇河的诗文。单从这些脍炙人口的名字,便可知淇水在唐代文化人心目中的地位。
  那时的淇河山明水秀,松竹连绵。飞檐翘角的民居和茅草盖顶的村落,或依山,隐现于古树青林之间;或傍水,倒映于淇河清泉水面,与山坡田禾、缭绕云雾相映成趣,如诗如画。
  这给盛行隐逸之风的唐朝诗人提供了绝佳的隐逸旅游胜地。

  (淇河风光,字幕)
  屏居淇水上,东野旷无山。日隐桑柘外,河明闾井间。
  牧童望村去,猎犬随人还。静者亦何事,荆扉乘昼关。
                 ——王维《淇上田园即事》

  魏都接燕赵,美女夸芙蓉。淇水流碧玉,舟车日奔冲。
  青楼夹两岸,万室喧歌钟。天下称豪贵,游此每相逢。
                 ——李白《魏郡别苏明府因北游》

  淇上健儿归莫懒,城南思妇愁多梦。
  安得壮士挽天河,净洗甲兵长不用!
                 ——杜甫《洗兵马》 

  白日淇上没,空闺生远愁。寸心不可限,淇水长悠悠。
                 ——韦应物《拟古诗十二首》

  唐开元年间,高适曾在淇河边结庐隐居一年,写下了大量的田园诗。
  北大中文系葛晓音教授在她的《山水田园诗派研究》一书中对“边塞诗人”高适的山水田园诗作了深入的研究。她认为,与山水诗相比,高适的田园诗更多,也更有特色。这些诗大多作于隐居淇河时期。 

   (淇河风光,字幕)
  依依西山下,别业桑林边。庭鸭喜多雨,邻鸡知暮天。 
  野人种秋菜,古老开原田。且向世情远,吾今聊自然。
                  ——高适《 淇上别业》

  手持青竹竿,日暮淇水上。
  虽老美容色,虽贫亦闲放。
  钓鱼三十年,中心无所向。
  南登滑台上,却望河淇间。
  竹树夹流水,孤城对远山。
                  ——高适《自淇涉黄河途中作十三首》

  唐边塞诗人岑参开元二十七年游河朔时曾到过淇河,与漂泊淇上的江东才子杜华、胞兄岑况一起作客于在淇上当县尉的熊曜处。
  主客四人泛舟淇水,饮酒弹琴弈棋。有诗为证:

  杜侯实才子,盛名不可及。祇曾效一官,今已年四十。
  是君同时者,已有尚书郎。怜君独夫遇,淹泊在他乡。
  我从京师来,到此喜相见。共论穷途事,不觉泪满面。
  忆作癸未岁,吾兄自江东。得君江湖诗,骨气凌谢公。
  熊生尉淇上,开馆常待客。喜我二人来,欢笑朝复夕。
  县楼压春岸,戴胜鸣花枝。吾徒在舟中,纵酒兼弹棋。
  三月犹未还,寒愁满春草。赖蒙瑶华赠,讽咏慰怀抱。
                 ——岑参《敬酬杜华淇上见赠,兼呈熊曜》

  美丽的淇河给岑参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以至于十几年后,在远离淇河的京城,他在一首送别诗中再次提到了淇河。

  双凫出未央,千里过河阳。
  马带新行色,衣闻旧御香。
  县花迎墨绶,关柳拂铜章。
  别后能为政,相思淇水长。
                  ——岑参《送宇文舍人出宰元城(得阳字)》

  从岑参用淇水之长比相思可知,淇河在唐代有很高的知名度,是文人抒情常用的诗歌意象。

  如果说唐朝文人是中国文化中最富有想像力的文人,那么宋朝文人则是中国文化中最具有师心的一代。
  他们从《诗经》中汲取精华,把“淇奥”滥觞的一泓清溪,演变为力能浮舟的茫茫大川,以淇奥、淇园,寓竹、寓德、寓君子,使宋代诗词浩瀚的园圃里有了奇异的芬芳。

  (淇河风光,字幕)
  故人在其下,尘土相豗蹴。
  惟有黄楼诗,千古配淇澳。
                    ——苏轼《送顿起》

  淇水沄沄入禁城, 城楼中断过深情。
  空郊南数牛羊下, 落日回瞻观阙明。
  岁月逼人行老大, 江湖发兴感平生。
  画舫早晚笼新屋, 慰意来看水面平。
                    ——苏辙《登上水关》

  几砚昔年游,于今成十秋。
  松坚终发石,鱼变即辞流。
  近郡无飞檄,清时不借筹。
  淇园春竹美,军宴日椎牛。
                    ——司马光《送龚章判官之卫州》

  宋诗词总量远远超过唐诗。所以,宋朝的吟及淇河的诗词数量也最多。不过这些诗人的诗词中写到的淇河大多是间接的。比如,王安石有一首写他在金陵居所的诗,诗中在描写周围的竹子时写道“千枝孙峄阳,万本毋淇澳”(《招约之职方并示正甫书记》);
  文天祥的一首诗中有“砚里云坛月,席间淇水风”(《绿漪堂》);
  刘克庄的《念奴娇·丙寅生日》词曰:“彭聃安在,吾师淇澳君子。”
  萧泰来《满江红》里也有:“晔晔紫芝商隐皓,猗猗绿竹淇瞻武。”

  这些诗人并未真正到过淇河,淇水、淇上、淇奥、淇园在诗词里只是典故,是象征意义,是诗人抒发情怀的文学意象。

  “武公与竹为不朽,万古淇奥诗一首。”(南宋曾丰《题永丰郑丞梅涧》)
  此后的元明清各代,“淇奥”气派不倒,风范犹存。许多诗人,知名不知名的,依然畅游淇水卫地,发幽古之思。
  明朝东阁大学士张壁有诗云:“昔闻淇澳水,今过武公乡。清远云沙净,幽深草树荒。篔筜常梦竹,苹藻未登堂。睿圣名千古,高风耿不忘。”(《谒武公祠》)
  清朝著名的辨伪学者崔东壁曾写道:“太行翠屏列,淇水玉带展。”(《清化镇晚眺书事寄朱松田》)
  清崔德皋也有诗云:“雄文淇水千秋业,间气元城百世师。”

  淇水悠悠,兀自流淌。它静静地等待你的到来,等待你的感知。
  腹无诗书,看这条河就只是条河而已,要是能背几首古诗词,与古代文学大师比肩而行,就大不一样了,这条河就是文化,就是历史,几千年的文化就沉淀在这纤纤弱水里。

  瞻彼淇奥,绿竹猗猗。
  诗歌,是淇河的吟唱,遗风逸响,千载不绝。
  诗歌,是淇河的旗帜,迎风猎猎,永远飘扬。

  (主题歌《一路走来》。片尾)  
  

前一篇<---本篇--->后一篇

 

返回主页     留言评论


 河南省鹤壁市《淇河文化研究》网         站长:姚慧明       电话 0392-2621230     电子邮箱: yhm450217@tom.com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 不得复制、翻印、镜像!    设计策划:郑厚德     运行和管理:淇县之窗网站

豫ICP备05000447号          豫公网安备 4106220200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