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壁市《淇河文化研究》网        淇河文化研究第二卷(2007)

 

建设文化鹤壁有关问题的研究(附相关链接)

作者:中共鹤壁市委宣传

      2007-10-31 22:36:31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文化已经成为城市竞争力的综合性标志,并最终转化为巨大的创新能力和物质形态的竞争力。城市间的比较和竞争,已不能单纯依靠经济总量、经济增长速度,更要依靠环境、文化,依靠社会文明程度和市民整体素质的提高,这是一个地区发展长盛不衰的关键所在。为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提出的文化强省战略,实现河南从文化大省向文化强省的跨越,适应"加快建设新鹤壁,中原崛起争先锋"对文化建设的新要求,进一步繁荣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市委、市政府决定构建文化鹤壁、建设文化强市,在全市奠定统一的思想基础,凝聚强大的精神力量,创造良好的文化条件,使文化产业发展成为我市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支柱产业。为了推进建设文化鹤壁进程,打造"文化鹤壁"的城市品牌,我们就相关问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调研,现报告如下。

  一、建设文化鹤壁的内涵

  (一)文化的内涵

      文化是一个大概念。从最宽泛的意义上讲,文化是指人类物质和精神活动及其成果的总和,反映了社会总体文明;从广义上讲,文化是指人类物质活动以外所有活动及其成果的总和,包括政治法律和各种精神活动及其成果,反映了经济基础之上的所有上层建筑现象;从一般意义上讲,文化是指人类除物质活动和政治法律以外的各种精神活动及其成果,包括教育、科技、卫生、体育、旅游、新闻出版、哲学社会科学、文学艺术、道德等;从狭义上讲,文化是指思想意识形态领域的各种活动和成果。建设文化鹤壁所指的文化,主要指一般意义上的文化。

  (二)建设文化鹤壁的内涵

  建设文化鹤壁,涵盖文化建设的方方面面,体现文化建设的各种要求,又在更大的领域里进行文化建设。要通过促进文化与经济融合,提高发展水平,增强发展后劲;促进文化与政治融合,推动民主政治建设和法制建设,提高依法治市水平;要通过文化建设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从而实现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相互促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位一体的协调发展。通过建设文化鹤壁,基本建立适应鹤壁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文化发展格局、文化管理体制及运行机制,城市文化设施完善,文化事业繁荣,文化产业壮大,群众文化生活丰富多彩,文化人才辈出,文化精品涌现,以和谐理念、和谐精神为主要内容的和谐文化意识深入人心,城乡居民幸福指数大幅度提升,城市文化形象独具特色,文化发展的主要人均指标全省领先,文化综合实力和竞争力居全国同类城市前列。

      建设文化鹤壁,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的文化,是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文化,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这个先进文化,既继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文化传统,充分借鉴人类先进文明成果,又结合新的实践和时代要求,不断发展创新;这个先进文化,体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精神境界,促进和谐社会建设;这个先进文化,以鲜明的时代特色和强烈的创造精神而充满生机,以鲜明的文化特色和宽广的世界胸怀而日益增强吸引力、感召力;这个先进文化,是一个城市、一个地区的生命力之所在、创造力之所在、凝聚力之所在。

  (三)建设文化鹤壁的主要内容

  (1)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打牢全市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道德基础。统一的指导思想是激励全市人民团结奋斗的精神支柱,共同的理想信念是维系社会和谐的精神纽带。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多样化的思想观念和社会思潮,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最大限度地形成社会思想共识,寸丁牢全市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道德基础。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的根本指导思想,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指南。要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加强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研究,加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

  (2)推进和谐文化建设。和谐文化以崇尚和谐、追求和谐为价值取向,融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规范、社会风尚为一体,反映着人们对和谐社会的总体认识、基本观念和理想追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谐文化既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也是实现社会和谐的文化源泉和精神动力。推进和谐文化建设,培育和谐精神,倡导和谐理念,用和谐文化丰富人们的精神内涵,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公民文化水平、审美能力、健康素质明显提高,精神风貌昂扬向上,社会风尚和谐文明,使崇尚和谐、维护和谐成为全社会的共同追求,为建设和谐鹤壁创造良好的文化条件。一要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核心,以"五大文明行动"为载体,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全面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大力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二要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内聚人心,外树形象,为构建和谐鹤壁营造良好舆论氛围。三要繁荣文化事业,为构建和谐鹤壁创造良好的文化条件。要把扶持和鼓励公益性文化事业面向群众、服务群众,维护和实现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和重要目标,切实加强精神产品生产,推出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的文化精品,满足人民群众的审美需求,使全市人民共享改革开放和建设文化鹤壁的成果,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激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3)挖掘开发鹤壁历史文化资源,变资源优势为产业优势。要加大政府投入力度,有效保护与合理开发民间艺术、民俗文化、文化古迹等资源;加强文化遗产保护,打造鹤壁特色的"文化名片",使历史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

  (4)大力发展特色文化产业。要整合文化资源,大力发展特色旅游、民俗文化、特色文化产品和地掷球文化,壮大产业规模,努力打造在全国、全省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品牌。经过努力,形成一批特色文化产业,发展一批骨干文化企业,培育一批知名文化品牌,着力构建地域特色鲜明、产业优势明显、发展重点突出、总体实力不断增强的文化产业发展格局,文化产业增加值在全市GDP中的比例不断提升,成为我市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支柱产业之一。

  (5)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省有关文件精神,力口大力度,加快步伐,有组织有领导,有阶段有步骤,积极稳妥地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确保取得实质性进展和明显成效。要着力重塑文化市场主体,提高国有文化企业竞争力,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创新宏观管理体制,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企事业单位依法运行的统一、高效的文化管理体制。

  二、建设文化鹤壁的主要指标体系

  (一)文化建设目标:2005年,市委、市政府制定的《鹤壁市2005-2020年文化建设规划纲要》提出了全市文化建设的基本目标:到2010年,建立起与我市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文化发展新格局,形成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并举的新局面。实现公民道德建设水平整体提高,文化艺术事业繁荣发展,文化市场建设健康规范,文化设施建设基本满足需求,文化产业形成规模,龙头带动优势增强,文化产业成为我市新的经济增长点。全市人均文化事业费在现有基础上翻一番;全市各级图书馆、群艺馆、文化馆(站)等公共文化基础设施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全市广播电视实现"村村通",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达到、99%,广播人口综合覆盖率达到99.5%以上;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3%以上,占GDP的比重达到4%;全市文化产业从业人员占全部从业人数的3%左右;城乡居民人均文化消费占全部消费的比重达到8%,文化产业综合实力和竞争力明显增强。到2020年,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7%以上,占GDP的比重达到7%左右。经过文化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全市文化建设形成比较完备的文化创新体系、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全市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一个新层次,文化产品的数量和质量基本满足全市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二)统计指标体系:根据文化鹤壁建设要求,结合国家统计局有关指标解释,建设文化鹤壁应包括以下统计指标:

  1、财务状况指标:(1)文化产品生产企业,包括总产值、资产情况、损益及分配以及工资、福利费、增值税。(2)文化产品流通企业,包括固定资产、损益及分配,工资、福利费、增值税。(3)执行企业会计制度的文化服务企业包括固定资产、损益及分配、工资、福利费。(4)执行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文化单位包括固定资产原值、收入与支出。

  2、业务活动指标:(1)新闻业,主要包括新闻单位数、新闻稿采编量、新闻稿发稿量、网络日均更新条数、网络日均点击次数5个方面。(2)出版发行和版权服务,主要包括书报刊出版、音像电子制品出版、音像电子制品复制、出版物发行、印刷企业统计指标、版权管理及版权贸易、出版物进出口7个方面。(3)广播电视电影业,主要包括广播、电视、广播电视节目传输覆盖、电影生产4个方面。(4)文化艺术服务业,主要包括艺术创作、表演及演出场所,文化保护与文化设施服务,群众文化服务,文化研究与文化社团服务,其他文化艺术等5个方面。(5)互联网文化服务,主要包括网站数和上网用户数2个方面。(6)文化休闲娱乐服务,主要包括旅游文化服务和娱乐文化服务2个方面。(7)其他文化服务,主要包括文化艺术商务代理服务、文化产品出租与拍卖服务、广告和会展服务3个方面。(8)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生产量。(9)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销售量。

  3、就业人员指标:主要包括年末就业人员数、按年龄分组的就业人员数和年平均就业人员数几个方面。

  4、补充指标:主要包括文化事业政府财政支出总额、外资对文化产业的投资总额、内资对文化产业的投资总额、居民文化娱乐消费支出额和居民旅游支出额等几个方面。

  三、建设文化鹤壁的主要措施

  结合我市实际,要实施"八大"工程:

  (一)文化基础工程

  坚持公共文化服务普遍均等的原则,兼顾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的协调发展,以政府为主导,加大投入,统筹规划,形成实用、便捷、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进一步实现和保障社会公民的基本文化权益。根据文化鹤壁的目标任务,要为基层广大群众创造良好的文化条件,必须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提出"三个一,’建设,即到2010年,每个乡镇(街道)都要有一个文化中心、一个文化广场、一支文艺宣传队伍;每个行政村都要有一个文化活动场所、一支文艺宣传队伍。加快社区文化设施建设,到2010年,实现城市中每10万人拥有1个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的目标。要把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纳入政府总体规划、纳入各级干部目标考核体系。市文化中心要完善功能,充分发挥辐射、带动效应;县区要建设完善文化馆、图书馆,通过努力,建成以市区为带动、县城为主干、乡镇(街道)村(社区)为基础的覆盖全市的文化服务网络。加强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场所建设,到2010年力争实现县区有综合性、多功能的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场所的目标。健全公共文化服务组织体制和运行机制,形成政府主办、社会参与、功能互补、运转协调的公共文化服务组织体制和责任明确、行为规范、富有效率的运行机制。

  (二)人才建设工程

  完善人才培养、选拔、激励机制。要以"四个一批"人才队伍建设为抓手,在全市范围内选拔一批理论人才、新闻人才、文艺人才、文化产业经营人才进行重点培养,建立一支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人才队伍。要制定培养规划,实施培养措施,加大宣传推介工作力度。要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形成良好的创业环境,聚集素质优良、富有活力的文化专业人才、文化创意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扩大鹤壁书画名家、工艺美术师等文化名家大家的影响力。

  (三)文化精品工程

  文化精品工程是提升建设文化鹤壁质量、推动优秀精神产品生产的有效载体。因此,要以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为依托,突出鹤壁地域文化特色,认真做好"五个一工程"工作。要把创作精品作为繁荣创作的重要标志,不断增强精品意识,努力在"精"字上下功夫,精心组织,精心设计,精心创作,精心制作,努力推出一批"内容精深、技艺精湛、制作精良"的精品。要完善机制,从规划、选题、立项、创作、修改到后期宣传评价等提供制度保障,使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的组织工作走上科学化、制度化和规范化的道路。通过精品生产和创作,打造新的文化品牌。

  (四)特色文化品牌工程

  建设文化鹤壁,必须加强文化品牌建设,通过品牌提升影响力,增强社会效果,形成"文化建设有品牌,打造品牌促建设"的良好局面。要丰富内涵,创新模式,突出特色,营造亮点,努力打造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文化品牌,成为鹤壁特色的"文化名片"。整合文化资源,通过精心包装、宣传推介,着力打造、培植具有鹤壁特色的演艺品牌、会展品牌、文化旅游品牌、文化体育品牌、民间工艺品牌、文化产业品牌等,提升建设文化鹤壁的质量和效益。以市文化中心等为依托,打造文博会展品牌,大力发展文博会展业,带动古玩市场的发展;以新区为中心,以"一河两城三山"为重点,打造鹤壁特色旅游品牌;以浚县正月古庙会为依托,加强策划包装,打造民俗文化品牌;以"中国地掷球之乡’’为依托,在全市普及推广地掷球运动,努力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和鹤壁特色的体育文化产业品牌;以名人名艺为依托,打造特色文化产品品牌;要发挥知名演员作用,整合演艺力量和资源,.以名人出名剧、带名团,占领市场;要加大民间工艺的开发力度,打造以石雕、泥塑、黄河古陶、木雕等民间工艺为特色的文化产品品牌。因此,要通过开展"六个十"评比活动,即开展"文化鹤壁建设双十佳"评选、"十佳特色文化广场"评选、"十佳民间工艺传承人"评选、"十佳特色文化村"评选、"建设文化鹤壁突出贡献十佳人物"评选等,丰富文化鹤壁建设载体,加强各类文化品牌建设。

  (五)文化产业工程

  发展文化产业,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文化鹤壁的必然要求。建设文化鹤壁离不开文化产业的支撑。要在制定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的基础上,确定重点发展的行业门类项目,形成文化产业的中长期整体发展规划,完成现代文化产业体系的  整体设计。发展规划要有前瞻性、战略指导性和可操作性。要培育主导文化产业,重点培育和发展一批有品牌、有实力、有核心竞争力的骨干龙头企业和文化企业集团,整合产业资源,壮大产业实力,优化产业结构。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经济进入文化产业领域,鼓励发展民营文化产业。要实施项目带动战略,确定一批重点文化产业项目,狠抓落实,强力推进文化产业重点项目建设。优化文化产业布局,逐步形成布局合理、各具特色、相对集中、功能互补的文化产业基地和园区,形成区域文化产业发展格局,从而提升文化产业发展聚集效应,促进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要把文化产业招商引资纳入全市招商引资的大盘子,利用全市的招商网络,建立具有鹤壁特色的文化产业招商工作机制。要拓宽文化产业融资渠道,以配套的优惠政策鼓励和引导民营资本和外资向文化产业领域流动,形成以政府资金为引导、以企业投入为基础、以银行信贷和民间资金为主体、以股市融资和境外资金为补充的多元化文化产业投融资体系。进一步贯彻落实《文化部关于支持和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在演出业、影视业、音像业、文化娱乐业、文化旅游业、网络文化业、图书报刊业、文物和艺术品业以及艺术培训业等行业,逐步形成以国有文化企业为主导、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参与、投资主体多元化、融资渠道社会化、投资方式多样化、项目建设市场化的文化产业发展新格局。要大力培育鹤壁文化产业市场,通过开展"十佳经纪人(中介组织)"评选等活动,促进文化中介组织发展,建立和完善适应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文化市场。着力推动文化创新,引导文化企业成为创新主体,支持支撑核心技术的文化科技人才创办新型文化企业。充分发挥我市文化资源优势,大力开展多种形式的对外文化交流活动,促进鹤壁淇河文化走出去。大力培育外向型文化企业,开发外向型产品,积极开拓国际市场。拓展民间交流合作领域,鼓励人民团体、民间组织、民营企业和个人从事对外文化交流。

  (六)民间文化遗产保护工程

  认真做好文化遗产的抢救保护和合理利用,做好文物抢救保护工作,加强各级文化保护单位的申报和公布工作。推进博物馆建设,完善反映鹤壁淇河文化特色的博物馆体系。实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争取有项目列入"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保护名录项目。全国试点项目 "河南省传统庙会文化 (浚县)"保护工作取得明显成效。争取有一批民间艺术之乡列 入"全国民间艺术之乡"和"河南省民间艺术之乡"。深入开展以"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调查认定和命名"为主体的民间文化遗产抢救项目。

  (七)重点项目建设工程

  以项目为载体,以项目促发展,以项目创效益,全方位、多层次、大力度推进项目建设。按照"实施一批、论证一批、策划一批、储备一批"的要求,通过科学论证,精心策划,不 断完善和补充"鹤壁市文化产业项目库"。每年要确定全年十大重点文化产业项目、重点文化基础设施项目、重点文化体制改革项目,推出一批市场前景好、投资回报高的重点项目,抓好一批辐射能力强、带动作用大的大型项目,以项目建设的重大突破,带动全市的文化建设取得跨越式发展。近期要重点抓好浚县石雕城、浚县文化产业步行街、泥塑原生态文化村、淇县云梦山五里鬼谷开发等重点文化产业项目和市体育中心、张合禹民间艺术博物馆等文化基础设施项目,积极稳妥地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建立和完善重点项目联动机制,及时协调解决重点项目建设和前期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为项目实施创造良好条件。加大项目推介力度,通过不同宣传推介形式,积极参力口文化产业招商活动。根据我市文化资源特点、市场需求方向和项目优势,积极运用网上招商、中介招商、委托招商、代理招商等现代招商方式,不断扩大文化产业招商成果。

  (八)景观文化工程

  城市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文化精华,兼具科学技术和文化艺术双重属性;城市建设与发展不仅是一种经济现象,更是文化现象。城市规划建设要突出特色,把城市功能与城市文化形象有机结合起来,大到城市的总体风格,小到文化设施建设,如城雕、广场、旅游景点、城区绿化、夜景照明、户外广告、街名、店名等,都要搞好文化规划,充分体现我市的文化风情和环境特点,体现人文内涵。因此,有关职能部门在城市景观建设中,要根据不同的功能区域和自然环境用途等作整体的文化规划设计,努力做到单个建筑成为艺术品,整体区域成为精品景点。要通过组织开展"十大景观工程"评选活动等,促进城市景观文化建设,提升城市文化品位,树立特色城市文化形象。

  四、建设文化鹤壁需要注重把握的几个问题

  1、加强领导,狠抓落实

  各县区、各单位要站在讲政治的高度,把建设文化鹤壁列上重要议事日程,加强组织领导。要牢固树立机遇意识、竞争意识和发展意识,加强和改善对文化工作的领导,牢固树立抓文化建设也是抓经济、抓发展的观念,把文化发展列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与经济社会发展同部署、同实施。新闻宣传部门要广泛深入宣传建设文化鹤壁的重要意义,大力宣传各县区、各单位好的思路和做法,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齐心协力推动文化鹤壁建设。要认真总结文化鹤壁建设的典型经验,树立先进典型,实施典型带动,全面推动文化鹤壁建设。加大宏观统筹和协调督导力度,把建设文化鹤壁各项工作目标任务落到实处。

  2、政府引导,完善政策

  政府要通过制定产业政策、宣传推介、金融支持、税收调节等形式,积极引导文化建设。要结合鹤壁实际,积极支持非公有资本等社会力量兴办文化产业。凡国家没有明令禁止社会力量进入的文化领域,均允许企业、个人、社会团体、境外资金等社会力量参与兴办。要优化服务,加强指导,发展一大批文化娱乐、文化休闲和文化服务等与大众文化消费联系紧密的中小型民营文化企业。完善信用担保体系,引导和鼓励金融机构对非公有制文化企业的支持,提高对非公有制文化企业的贷款比重。非公有制文化企业在项目审批、资质认定、投融资、财政税收、土地使用以及从业人员职称评定、成果评奖等方面,享受与国有文化企业同等待遇。依法保护非公有制文化企业的合法权益,积极营造有利于非公有制文化企业发展的良好外部环境。

  3、培育市场,加强市场运作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需求成为巨大的文化市场。市场是文化产品在消费中的场所,是精神转换为物质的载体。没有市场的认可,或者说不以市场为文化产业发展晴雨表,文化产业发展将失去依托,只能成为空中楼阁。要营造积极消费的社会氛围,引导、激发居民文化消费的热情,优化文化消费结构,引导和提高居民文化消费水平,充分利用市内市场。要充分利用市外市场,积极发展外向型文化企业,以文化产品"走出去"带动文化企业"走出去"。要大力整合我市特色文化产业和特色文化产品,大力推动更多的优势与特色品牌走出去,进一步提高市场占有率和品牌知名度。要大力引进国内外、省内外资金、技术、人才、项目,拓宽视野,有重点地加强海内外的合作交流,引导和支持文化机构和企业主动参与国际知名的科技、文化、经贸展会及各种国际交流活动,拓展国际文化贸易的空间。对文化产品从研发设计、出国参展、广告宣传、整体推广、国际营销体系建设、贸易便利等方面给予政策、资金扶持,支持文化企业开拓国际市场。

  4、重视传统文化作用,推进文化鹤壁建设

  在我国五千年的历史发展中,我们的祖先创造了灿烂而独特的中华文明,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的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以人为本、天人合一,强 调精忠报国、舍生取义,强调自强不息、艰苦创业,强调见利思义、推己及人,强调与人为善、诚信待人。在鹤壁,先人们在长期的劳动和实践中创造了内涵丰厚的淇河文化,特别是改革开放的重要实践,孕育和形成了"勇于拼搏、开拓进取、遵纪守法、知荣明耻、文明礼仪"的鹤壁精神。这些精神继承了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美德,又体现了改革开放新时代的风貌,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仍然具有增强民族凝聚力、振奋民族精神、整合社会力量、协调利益矛盾的重要作用,鼓舞和激励着全市人民为实现"中原崛起争先锋,加快建设新鹤壁"的奋斗目标同心同德,努力奋斗,成为鹤壁人不断进取、不懈追求的不竭动力。

  鹤壁市建设文化鹤壁和文化  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  2007年3月26日

      来源:中国文化管理传播网

 

创新机制 突出特色 建设文化鹤壁 
--------------------------------------2007-7-23 7:31:32 ------------------------------------------

       近年来,鹤壁市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十六”大精神为指导,坚持文化工作“两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加强文化建设,建设文化鹤壁, 走出了有鹤壁地方特色的文化建设道路。
  一、以创新投入机制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近年来,进一步加强全市基层文化阵地建设,充分发挥基层文化阵地在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方面的重要作用,狠抓了以市文化中心为龙头的市、县(区)、乡(镇)、村级四级文化网络建设,成效显著,基本上形成了“市有文化中心、县有文化馆、乡有文化站、村有文化室”的文化网络。
   (一) “三馆合一” 形成了鹤壁特色文化品牌,为中小城市文化设施建设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思路。鹤壁投资4000多万元,建筑面积达2万多平方米的市文化中心,将市图书馆、博物馆、群艺馆“三馆合一”集中建设,整合公益性文化资源,突出精细化服务,全力打造综合性文化服务平台,“三馆”既各具特色,又优势互补,集约发展,以较少的投入得到了较大的回报,产生了“1+1+1>3”的效应,受到了国务委员陈至立、省委书记徐光春、省政协主席王全书等领导的充分肯定。2005年10月8日,人民日报《情况汇编》以“河南鹤壁文化基础设施三馆合一效果好”为题进行报道后,中共河南省委副书记王全书批示指出:“鹤壁市“三馆合一”的做法,节约了用地和资金,避免了重复建设,整合了文化资源,降低了运作成本,满足了人民群众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他们的经验为全省中小城市文化设施建设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思路。”2006年3月,新华社《国内动态清样》第823期以“河南鹤壁‘三馆合一’带来集束效应”为题报道后,省委书记徐光春作出重要批示:“好思路带来好效应”,要求“进一步完善,发挥更大效应”。 2006年5月16日, 国务委员陈至立对“鹤壁‘三馆合一’好思路带来好效应”(2006年《河南省文化产业发展和文化体制改革工作简报》第29期) 作出重要批示:“‘三馆合一’的做法很好,请文化部进一步总结基层的好经验,此外,各地很希望将多项文化工程整合实施,请文化部、广电总局研究措施”。
  市文化中心自2005年“五一”正式对外开放以来,充分发挥了“先进文化进基层”的示范、指导、带动、辐射作用,开放期间举办的农民书画展、民俗文化根雕艺术展、剪纸艺术展、泥玩艺术展等10余个展览为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提高市民文化品味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空间。目前,已接待观众(读者)近50万人次。鹤壁市文化中心正在成为我市群众休闲娱乐的新去处、文化发展的新亮点、外地游客观赏的新景点。
  (二)县区抓好“两馆”(文化馆、图书馆)建设迈出了新步伐,上了新台阶。2006年,积极争取上级资金,加大地方投入,浚县图书馆、鹤山区文化馆建成并开馆。浚县图书馆被文化部命名为国家三级图书馆。2007年,山城区文体中心、淇滨区文化馆、淇县文化馆也将开工建设或改建。浚县投入200余万元,建成设施完善的宣传文化中心;累计投入1000余万元,完善10个乡级文化站。
  (三)乡镇文化站和村级文化大院建设创出了新路子,走在了全省的前列。近年来,鹤壁结合城乡一体化建设工作, 加强了乡镇文化站和村级示范性文化大院建设。其中乡镇文化站的建设,采取以奖代补办法,根据建成的先后顺序,将争取到的国家和省级扶持资金或设备进行补助。市政府制定了《鹤壁市示范性文化大院建设方案》,采取市、县(区)、乡(镇)三级共同筹集资金的办法,推进村文化大院建设。
  2006年,经过努力,全市共新建或改建乡镇文化站5个;共筹集60万元,6个县区19个乡镇30个农村文化大院进行扶持,主要用于文化大院“新农村书屋”建设和购置相关文体活动器材,主要有图书、书架、阅览桌椅、腰鼓、乒乓球台、篮球架、打击乐器、投影仪、电脑、打印机、音响、宣传栏等各类文体活动器材1200多件。这种扶持农村文化大院建设的做法,不仅走在了全省的前列,而且受到省文化厅和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和广大农民群众的热烈欢迎。2007年,市政府再次下发了《 “关于印发鹤壁市示范性文化大院建设方案”的通知》,再次扶持建设46个示范性农村文化大院建设工作,这将使我市的农村文化建设更上一层楼。如浚县善堂镇投资30万元建起了文化站,投资50余万元,建起了人民文化广场,已经有45个村建起了文艺宣传队,38个村完成了书架工程,积极开展“广场文化周”活动,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通过努力,2006年,浚县屯子镇(民间手工艺)被命名为“第四批河南省民间艺术之乡”;浚县图书馆被省命名为“河南省示范性图书馆”;浚县白寺乡文化站、淇县黄洞乡文化站等2个文化站被命名为“河南省示范性文化站”浚县善堂镇史小寨村文化大院等8个文化大院被省命名为“河南省示范性文化大院”;浚县黎阳镇杨纪屯村(泥咕咕)、淇县高村镇泥河村(书法)被命名为“河南省特色文化村”。
  (四)农村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走在全省前列。鹤壁积极推进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同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工作相结合,整合党建、文化、科技、网络等基础设施资源,在全市农村文化大院建立了集政治理论教育、实用技术培训、致富信息服务、先进文化传播寓一体的---信息文化中心,得到了基层党员干部和群众的普遍好评。在推进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同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工作的结合上,我市采取了市、县、乡、村四级共建,全市各级组织、文化部门和网通公司共同负责,相关部门积极配合参与的模式,既不增加农民负担,又注意充分发挥农村文化大院的主体功能。截至目前,我市共投入资金1600万元,已建成终端接收站点908个,覆盖了全部乡镇、辖有农村的办事处和行政村。自去年以来,全市举办各类实用技术、技能培训班187个,培训农村党员干部12000余人次,参加培训的农民群众达56000人次,培训各类专业生产技术能手7000个。
  (五)改善政府单一投资模式,探索出民间资本投入基础设施建设的新模式。社会公共文化设施历来都是由政府投资建设。近年来,我们通过出台配套优惠政策和宣传引导,鼓励社会资本投入社会公共文化设施,收到好的成效。鹤壁有3个博物馆就是全部由社会资本投资建设,目前有2个已经建成运营,1个正在筹建。鹤壁煤业集团古典艺术博物馆是由鹤煤(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与我国著名私人收藏家张秦森共同合作开办的一家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它不仅是全国第五个由企业开办的博物馆,同时还是我国首家股份制博物馆。总投资300万元、建筑面积5000平方米的淇河文化博物馆同样全部是民营资本,集旅游、餐饮、文化、工艺品开发、展销于一体,既是旅游景点,又是宣传鹤壁民俗、历史文化的一个展点,还是民间工艺品展销的一个平台。总投资500万元的张合禹民俗文化博物馆全部由个人投资,目前已完成项目选址,土地规划许可证已经办理完毕,近期即将动工
  二、以精品文化提升城市品位
  一个优秀的剧目,一件优秀的作品,一位优秀的艺术家,就是城市的名片。必须通过抓精品文化提升城市的知名度,提升城市的文化品位,提升城市的竞争力。近年来,我们以“五个一工程”为龙头,增强精品意识,狠抓精品创作,涌现出了一大批精品,并荣获中国电影华表奖、全国“群星奖”金奖、全省“五个一工程”入选作品奖等。
  (一)专业艺术创作精品迭出。我市狠抓精品创作,取得了优异成绩。我市豫剧团排演的《唐知县斩诰命》荣获河南省第九届戏剧大赛金奖;电影《七品知县卖红薯》荣获中国电影政府最高奖第十届中国电影“华表奖”优秀戏曲片奖,并被评为河南省第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精品剧目《伙夫县长》获得河南省第十届戏剧大赛文华新剧目奖,并被评为河南省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在全省第七届“五个一工程”评选中,我市的戏剧电影《七品知县卖红薯》、电视文艺片《淇水悠悠》、大型豫剧《伙夫县长》和歌曲《一路走来》4件作品获奖;首次荣获优秀组织奖,展示了我市的整体实力,实现了历史性突破,受到了省委宣传部的隆重表彰。
  (二)承办高层次文艺赛事。我们努力组织承办省级大型文艺赛事,扩大社会文化交流,提高城市文化品味和人民群众文化鉴赏水平,打造河南省文化赛事基地。自1997年承办河南省豫剧唱腔大赛开始,到2002年晋冀鲁豫中原协作区旅游联谊会文艺活动、第七届河南省戏剧小品(曲艺)大赛”、“ 第八届河南省民间音乐舞蹈大赛”、 第九届河南省民族民间音乐舞蹈大赛、第九届河南省小戏小品(曲艺)比赛等大型综合性文艺赛事,均取得圆满成功,受到了河南省文化厅和市委、市政府的充分肯定和好评,我市已成为河南省文化赛事的重要基地。在各类省级大赛中,我市均取得良好成绩,距不完全统计,仅2006年获得省级以上奖项达70余个。
  (三)群众文化作品做“精”做“强”。2000年,我市精心排演了农村题材小戏《调查》,以其鲜明的主题、浓郁的地方特色、感人至深的艺术形象、较高的艺术水准,作为全省乃至全国的精品剧目先后4次晋京,在长安大戏院、人民大会堂等地汇报演出,受到国家、省、市领导的高度评价和国家艺术界专家、权威的充分肯定,轰动了首都文艺舞台。《调查》先后获得全国“群星奖”金奖第一名、全国第10届“人口文化奖”金奖、河南省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并由文化部制作成光盘作为宣传教材在全国发行。市文化局《调查》剧组被中宣部、文化部命名为全国服务基层、服务农民先进集体。近年来,我市有200余件各类社会文化作品在省级以上文艺赛事和展演中获奖。
  三、以先进文化进基层满足大众精神文化需求
  近年来,我市积极开展先进文化进基层,以“三抓”( 抓队伍建设、抓设施建设、抓活动载体)促“五进”( 指先进文化进校园、进企业、进社区、进农村、进机关)为载体,以开展“先进文化建设双十佳”(十佳个人、十佳集体)评比为抓手,组织开展形式多种多样、内容丰富多彩、思想健康向上的群众性文化艺术活动,成绩斐然。
  (一)抓住重点--围绕重大节日和中心工作,组织举办各类大型群众性文化活动。围绕重大节日和党委政府中心工作,以各类文艺活动和赛事为主线,组织举办各类群众性文化活动,为社会发展稳定创造良好的文化氛围,这是社会文化工作必须抓住的重点。近年来,组织每年一次的“双节”期间的系列文化活动、排演了大型话剧《万水千山》、《走向辉煌》、《光辉历程》、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文艺晚会《创优放歌》、纪念邓小平诞辰100周年文艺晚会《春天颂歌》、鹤壁市庆祝建国55周年《祖国颂》合唱比赛、鹤壁市庆祝建党85周年大型文艺晚会《七月颂歌》、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暨庆祝建国57周年文艺晚会等全市性有较大影响的文艺活动达30余次。特别是2007年,为庆祝鹤壁市建市50周年,成功承办中央电视台《激情广场》“辉煌鹤壁”大型文艺演出。这次文艺演出规格之高、规模之大、参加人数之多、效果之好创鹤壁建市以来文化活动之最,对于宣传鹤壁、提高鹤壁知名度和城市文化品位、活跃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将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二)强化特点,办好各类艺术赛事。我市举办的“鹤壁之声”文艺汇演,始于1984年,已由初始单纯的音乐会演变为如今的综合性群众文化赛事,每2-3年举办一次,是集中检阅全市群众文化水平的大型文艺活动。每届汇演,经各县区、市直各局委、以及各大企事业单位层层选拔,层层汇演,然后选出7-8台节目参加全市汇演。汇演不仅是对全市群众文化工作成绩的检阅,而且有力地推动了全市社区文化、校园文化、企业文化、农村文化的发展。汇演至今已连续举办七届,不仅规模越来越大,水平越来越高,而且效果越来越好。
  突出地方特色,抓好县区民间传统文化艺术活动。鹤壁所辖的浚县、淇县均为国家、省级历史文化名城。浚县是文化部命名的“中国民间艺术之乡”。民间艺术积淀丰厚。县区的民间社火和民间石刻、根雕以及泥玩具等都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浓郁的乡土气息。我们利用传统文化的优势,经常在重大节日期间因地制宜地开展各类民间艺术比赛和演出,这既是对传统艺术的一种继承,也是对传统艺术的一种发展和创新。特别是浚县正月古会,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每年古会期间来自浚县和周边地市的100多家民间社火表演团队到此进行民间文艺表演,吸引成千上万的游客前来观光,已成为我国北方规模最大的文化古会,是全市性民间传统艺术表演的典型代表。
  (三)关注热点--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广场文化活动,活跃城镇居民的文化生活
  进入新世纪以来,广场文化活动已成为我市城镇居民关注的文化热点,它对活跃群众文化生活,提高人们文化素质,展示单位精神风貌,提高和锻炼文艺队伍,培养和造就文艺人才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我市的周末广场文化演出活动,自1996年以来,每年由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办、市文化局组织共同组织举办广场文化活动都在100场以上。特别是近几年,广场文化活动被市委、市政府列为对全市人民承诺十件实事之一,演出场次达200余场。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在各县区和市直各单位的密切配合、积极参与、共同努力下,我市的广场文化活动规模越来越大,效果越来越好,受到了社会各界和广大群众的欢迎和好评。广场文艺晚会成为市民群众展示自己风彩和艺术才能的文艺大舞台,成为全市各单位展示自身文化建设成果和外部形象的大舞台,不仅丰富了全市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而且已成为全市人民群众休闲娱乐的好去处。据统计,12年以来,我市举办的各类广场文化活动达1000余场,观众约1200万人次。由于全市上下齐努力,广场文化活动在我市越办越红火,参与单位越来越多,已逐步走上了规范化、制度化、经常化轨道。周末广场文化活动已成为城镇居民文化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成为社会文化建设中靓丽的风景线,被群众誉为“没有围墙的剧场”。为此,我市荣获“河南省十佳文化广场”的荣誉称号,2004年,我市的新世纪广场获得了首届“全国特色文化广场”的荣誉称号。
  (四)取消盲点--坚持文化常下乡,着力解决农村文化生活贫乏落后的状况
  为加强全市农村、社区文化建设工作,多年来,我们积极探索文化下乡、下社区工作的新方法、新路子,由一开始的文化下乡集中行动,到 2000年,率先在全省组建文化下乡轻骑队,由定时下乡变为常下乡,并注重培养文艺队伍,使文化留在乡,促进了农村文化事业的健康发展。文化轻骑队下乡演出特点有三:一是轻便灵活。轻骑队由我市专业和业余演员组成,人员少,装备简单,可以轻车简从,到交通不便或文化生活贫乏的山村进行演出;二是演出形式多样,节目丰富多彩,针对性强。所到之处,可深入到体弱多病的老党员、老模范和孤寡老人的庭院、床前演出,给他们送去党和政府的温暖。同时,也可根据村里的实际需要,对村里的黑板报、书法艺术、群众秧歌等文化活动进行辅导。看了文化下乡演出活动,不少群众反映说“我们既看了精彩的文艺演出,又学到了很多本事,真是大开眼界”;三是减轻了农民负担。轻骑队演出不用村里花费人力、物力、财力搭建舞台、不搞迎来送往,不用村里经费支出,群众欢迎,干部满意,所到之处,深受欢迎。2007年,文化部为我市配送1辆流动舞台车,对我市的文化下乡、下社区更是锦上添花,农村、社区、厂矿、校园、军营不断响起文化轻骑队快乐的歌声和优美的舞姿。截止目前,文化轻骑队已深入乡村演出300余场。在文化局文化下乡轻骑队的带动下,我市县区有50%以上的乡村成立了村级文艺宣传队,这对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产生了积极作用。
  四、以文化名人带动队伍建设
  文艺人才是搞好各类文化艺术活动的基础和条件。近年来,我市高度重视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坚持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和群众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相结合,形成了文化名人带动能力增强、专业人才队伍不断壮大、群众文艺骨干素质提升的良好局面。
  (一)文化名人走向全国。我市注重发挥文化名人的作用,对重点人才进行重点扶持、宣传、推介,涌现出了一批在全省、乃至全国都有影响的文化名人。如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家、鹤壁市豫剧团原团长牛得草被誉为“东方卓别林”,1979年,他主演的《唐知县审诰命》曾参加文化部举办的庆祝建国三十周年献礼演出,荣获创作一等奖,演出一等奖,后由北京电影制片厂拍摄成戏曲艺术影片,改名为《七品芝麻官》,在海内外引起轰动,家喻户晓,荣获第三届“百花奖”获最佳戏曲故事片奖。1992年10月,他荣获中国唱片公司颁发的“金唱片奖”。我市青年戏剧表演艺术家金不换荣获梅花奖,他曾多次参加中央电视台春节戏剧晚会,到台湾、新疆等地演出,主演的《唐知县斩诰命》在“河南省第九届戏剧大赛”上获金奖。这是鹤壁市首次在省级专业艺术赛事活动中取得的最高奖项。后又改编成电影艺术片《七品知县卖红薯》。我市还有众多的民间工艺大师,如“泥猴张”张希和世界闻名,著名泥塑艺人王蓝田的作品被英国等多家著名博物馆收藏,泥塑艺人宋学海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大师称号,石雕大师张学英的作品被申请为国家专利。2007年,文化部公布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在这224人当中,河南省共有5人榜上有名,我市浚县的王学锋(泥塑)入选。
  (二)专业人才队伍发展壮大。我们注重发挥文联的作用,对文联九个协会进行了换届,使1000多名会员成为“先进文化进基层”活动的火种。如市剧作家协会换届后充分发挥会员的作用,联合市电视台,举办了“戏曲大擂台”,截至目前已举办29期,培养、发现了一大批戏曲新人,为观众奉献了一台台丰盛的戏曲大餐。市民协、书协等深入农村开展群众文化活动,市摄影家协会举办了淇河风光摄影展等。
  (三)加强群众文艺骨干队伍培训。积极组织全市音乐、舞蹈、戏曲、美术、摄影等方面的业务骨干对社会各类文化活动进行辅导与指导,多渠道培养艺术人才,这对全市社会文化工作起到了普及、提高、推动作用。辅导和培养人才的主要方式有:一是结合实际对口辅导。组织市群众艺术馆文艺骨干,创作内容不同的快板、舞蹈、小品等节目,深入企事业、学校等进行辅导;二是积极组织辅导参加省各类文艺赛事,如青少年器乐大赛,美、书、影展览等,通过组织辅导参赛发现培养人才;三是积极组织辅导和引导我市出现在街头、居民区、公园等一些自娱自乐的业余戏剧演唱队、秧歌队、健身操等老年群体文化活动;四是管理好艺术学校,全方位、长期培养艺术人才。近年来,把社会上开办的各类艺术学校逐步纳入管理范围,加强管理,督促其提高质量。目前全市共有各类艺术学校10多个,每年培养各类艺术人才达几千人,有不少学生到各类艺术院校深造,或成为我市社会文化活动的骨干。目前,全市5个专业艺术团体、170多支农村电影放映队和500多个群众业余文艺宣传队成为活跃基层文化生活的中坚力量,建立了一支人员精干、素质优良的基层文化队伍。如我市淇县高村镇泥河村是闻名遐迩的“书法村”,拥有三支文艺宣传队,文化大院、文化舞台等文化阵地健全,特别是1200口人的村子里,有210位书法爱好者,其中河南省书法家协会会员2名,鹤壁市书法家协会会员12名,县级书法家协会会员50多名,村级农民书法家协会会员152人。自1986年举办第一届泥河村农民书法邀请赛以来,成功举办了十二次比赛与大展,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影响逐步扩大,被市委宣传部、市书协命名为“书法村”,被省委宣传部誉为“中原书房第一村” 。
  五、以特色文化产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鹤壁历史文化悠久,所辖浚县、淇县分别是国家、河南省历史文化名城,浚县是国家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我市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加大对泥塑、石雕、黄河古陶、柳编等民间工艺的保护、挖掘和开发,打造鹤壁特色的“文化名片”。2006年,我市刘庄先商文化墓地被评为“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受到国家文化部、省文化厅等表彰和奖励。我市浚县的泥塑――泥咕咕被列入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共518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我市淇滨区的《白蛇闹许仙传说》(民间文学方面);淇县的《落腔》(民间戏剧及曲艺方面);浚县的《泥咕咕》(手工技艺方面);:《浚县的民间社火》(民俗节庆方面);《浚县的正月古庙会》(文化空间方面) 5项,被省政府列入河南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近年来,我们有效保护与合理开发民间艺术、民俗文化等,变文化资源优势为产业优势,打造以石雕、泥塑、柳编、黄河古陶、木雕等民间工艺为特色的文化产品品牌,特色文化产业得到快速发展,涌现出了一大批文化专业村,使特色文化产业呈现良好态势,使人们不仅富了脑袋,还富了口袋,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如浚县杨玘屯村生产的泥塑产品有100多个品种,年销量100多万件,全村从业达600多户,素称“泥玩具之乡”。如浚县屯子镇。目前,该镇石雕石刻生产厂家60余家,散户有900多户,民间艺人400余人,从业人员15000多人,年产值1.67亿元。石雕产品的市场占有率省内达37%,国内市场占有率达5.1%。部分石雕产品出口至韩国、德国。2005年开始筹建的浚县石雕城规划占地1000亩,被河南省文化厅命名为“河南省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柳编业主要集中在浚县王庄乡,产品有10大系列、300多个品种,远销山东、安徽、广东等省,直接、间接销往加拿大、西欧、东南亚等 70 多个国家和地区,2006年全年实行销售收入400多万元。2006年,鹤壁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45446万元,占GDP的比重为2.1%。从业人员1.67万人。其中,直接从事文化活动的“文化服务”增加值8064万元,占全部文化产业增加值的17.7%,占GDP的比重为0.4%;提供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生产和销售的“相关文化服务”增加值37382万元,占全部文化产业82.3%,占GDP的比重为1.69%。
  近年来,通过建设文化鹤壁,基本建立了适应鹤壁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文化发展格局、文化管理体制及运行机制,公共文化体系建设日益完善,文艺创作精品迭出,文化活动广泛开展,文艺队伍逐渐壮大,文化体制改革日益深入,文化产业态势良好,群众文化生活丰富多彩,极大地丰富了城乡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以和谐理念、和谐精神为主要内容的和谐文化意识深入人心,提高了全市人民的文化素质,城乡居民幸福指数大幅度提升,城市文化形象独具特色,为建设社会主义社会提供了强大的文化支撑。(2007年6月15日 

       来源:鹤壁便民服务网
 
鹤壁市文化政策落实情况调研报告

中共鹤壁市委宣传

   
      先进文化既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与脊梁,也是一个地区发展的先导力量。按照文化强省和"加快建设新鹤壁,中原崛起争先锋"战略要求,必须加快先进文化建设,这就必然要求创新文化政策。通过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文化政策支持、引导、促进文化鹤壁建设,巩固淇河文化传统本色、探索城市文化发展方向、构建鹤壁文化鲜明特色,进而创建中部文化先进市,为我省建设文化强省贡献力量。
 一、鹤壁市文化政策执行情况调查
 (一)结合鹤壁实际积极落实有关文化政策
  鹤壁市文化底蕴深厚、源远流长、•资源丰富。鹤壁地处豫北粮仓,是著名的煤炭城市、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市、河南省城乡一体化试点市、全国优秀旅游城市,已获得国家人居环境范例奖。淇河是鹤壁的母亲河,也是一条史河、诗河、文化河。所辖浚县、淇县分别是国家级、省级历史文化名城。浚县还是全国民间艺术之乡、全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试点和文化建设省级先进县。大伾山风景区和云梦山风景区均为国家AAAA级风景名胜区。全市共有各类文物保护单位160处,其中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2处,馆藏文物5万余件;公共图书馆、博物馆7个,群艺馆、文化馆、文化站40个;各类文化产业单位77 3个,从业人员7567人。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达到98%。拥有各类体育场地650个,人均体育场地面积0.9平方米。

  政策是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发展文化产业、文化事业的前提和重要保证。我们搜集了2000年一2006年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各部委、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出台的各类文化政策、法规、规章,并进行了整理分类。在我们搜集整理的文化政策中,支持文化遗产保护的有14件,发展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的有30件,整合文化资源的有3件,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及经费使用规定有11件,有关人员编制的有1件,明确文艺表演艺术家、运动员、教练员生活待遇的有6件。

  2000年以来,国务院下发了《国务院关于支持文化事业发展若干经济政策的通知》,《文化部、国家计委、财政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基层文化建设指导意见》,中共河南省委、河南省人民政府印发《河南省建设文化强省规划纲要》等一系列政策文件。这些政策文件,是在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的阶段后,做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呈现出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的迅猛势头。鹤壁市按照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各部委和省委省政府出台的各类文化政策、法规、规章的要求,进行了贯彻和落实,并在实践中取得了一定成效。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文化设施建设日新月异。近几年来,市委、市政府加大了对文化产业的投入力度,并积极探索建立多元化文化投入机制。基础文化设施日益完善,形成了一批标志性的文化建筑设施。

      ——文艺创作喜获丰收。坚持以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为导向,全面实施精品战略,通过加强组织领导,加大扶持力度,落实创作规划,健全激励机制等措施,促进文艺创作上水平、上台阶。反映农村题材的小戏《调查》作为河南省的唯一剧目,两次晋京为中央领导演出;《唐知县斩诰命》获得河南省第九届戏剧大赛金奖;电影《七品知县卖红薯》被评为河南省精神文明建设 "五个一工程奖";精品剧目《伙夫县长》参加省戏剧大赛获得多项大奖,并被评为河南省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

  ——文化活动形成特色。坚持节庆活动和常规活动相结合,主题系列活动与专题单项活动相结合,参与型群众文化活动和欣赏型展示活动相结合,做到常年不断,常办常新。全市城乡每年开展文化活动逾千项(次),市级群众文化活动重立意、上档次、有规模、讲创新,每年组织各类文化活动200场次左右。

  ——文物保护成效显著。我市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按照《文物保护法》的有关规定,对先后确定的160处文物保护单位,制定了严密的保护和抢救措施,实现了全市15个馆藏文物安全年。南水北调鹤壁段文物考古取得重大发现,首次发现先商文化墓地填补了先商文化空白,被列为2005年度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

  ——旅游文化得到弘扬。在挖掘完善庙会文化、兵家文化的同时,保护丰富淇河文化旅游资源,开拓医药文化,发展特色城市,旅游业迅速发展。

  ——体育活动丰富多彩。根据国家、省关于进一步加强新时期体育工作的要求,我市抓住机遇,积极发展体育事业。每年举行全民健身周活动,进行了大众广播体操、健身操、太极拳、太极柔力健身球、盘鼓、拉丁舞等项目的表演和展示。全市各县区及行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学校、社区、乡镇等基层单位每年约有1 5余万人次参与了不同层次的健身周活动。我市积极开展地掷球运动,选手多次代表国家参加国际性地掷球比赛,被誉为"中国地掷球之乡",打造了具有国际影响和鹤壁特色的体育文化品牌。

  ——文化资源初步整合。为了充分发挥全省广播电视资源的作用和优势,打破有线广播电视网络分割、分散的现状,实现上下贯通、统一经营,同时转换经营机制,增强发展活力。按照省委、省政府对全省有线广播电视网络整合方案,我市率先行动,积极对网络公司的债权、债务、资产、财务及时进行澄清划转,广电网络建设走在全省前列。根据国家、省关于"1千瓦以上中波台隶属关系调整"的要求,我市积极工作,对鹤壁市中波台的资产、人员进行核实,保证了上划工作顺利完成。(二)克服财政困难,加大文化资金投入(表略)

  2000年至2006年,我市各级财政共投入371 05万元支持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占我市财政总支出的4.36%,其中文化事业8511万元,文物事业5621万元,广播电视l 3973万元,新闻出版825万元,体育2203万元,旅游5026万元,档案766万元,民族宗教文化180万元。(详见上表)(表略)

  1、多元投入,提高文化资金使用效益

      鹤壁市在省辖市中财政规模小、负担重、求创新特点比较明显。近几年来,市委、市政府把文化发展放在突出地位,克服种种困难,加大了对文化基础设施、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的资金投入力度,初步探索出一条切合鹤壁实际多元化文化投入新机制,财政部门也形成了一套"主动参与、多方筹资、创新管理、提高效率、投节并重"支持文化发展的行之有效的办法。文化中心、广电中心、新闻出版中心、报社大楼等文化设施相继投入使用,硬件建设速度得以加快。

      为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功能,各级财政设立了"文化发展专项资金"Lt采取贴息、补助、奖励等方式,支持文化产业发展。市,财政局制定了《关于支持文化产业和文化体制改革工作的意见》,2006年财政多渠道安排专款400万元,支持文化事业、改革文化体制、发展文化产业、建设农村文化大院、补助群众文化活动。

  考虑单位实际,对文化单位进行科学界定和分类,确定了不同的财政支出政策。对图书馆、博物馆、群艺馆等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实行全额供给,推行免费开放;对电视台、广播电台、报社等新闻单位实行重点补助,积极更新设施;对鹤煤古典艺术博物馆等民办非营利性文化机构举办的公益性活动给予适当补贴,创造优良环境。

  2000年以来,全市对文化事业的投入达到了8511万元,其中:基础设施投入4116万元,事业发展投入4315万元。对文物事业的投入达到了5621万元,其中:基础设施投入1149万元,事业。发展投入4472万元。

  2、三馆合一,建设文化中心

  为了完善文化功能,提升城市品位,鹤壁市在财力非常困难的情况下,采取预算安排、财政融资、变现资产、争取资金、整合资源等多种方式筹资4000万元,建设了独具特色、设施一流、免费开放的鹤壁市文化中心。鹤壁市文化中心是三馆(市图书馆、博物馆、群艺馆)合一的综合性文化设施,建筑面积2万平方米,节约了大量建设资金和土地,成为具有"1+1+1> 3"效应的文化设施典范。据测算,"三馆合一"集中建设,比分散布局、单独建设节约资金5000多万元,节约用地1 00多亩;还避免了机构重复设置,减少了人员编制及经费开支。通过争取上级支持和动用市长预备费,为图书馆购置图书24万册,购置计算机等电子化办公管理设备1l 6台;新招聘36名工作人员充实到图书馆、博物馆工作第一线。借鉴国内外先进做法,搞好文化中心软件建设。积极探索对文化中心的财政供给方式,建立财政对"三馆"事业发展的激励机制和"三馆"内部收入分配机制,保证文化中心运转的经费需要,实现了图书馆、博物馆对公众免费开放,年接待读者20万人次,参观人数达7万余人次,为社会提供了优质公共产品和服务,使之成为我市文化名片和文明亮点,提升了市民的文化品位及文化素养。鹤壁"三馆合一"的经验受到了国务委员陈至立、省委书记徐光春等领导的充分肯定,人民日报、新华社、河南日报等中央及省媒体也给予了广泛报道。

  3、超前投入,提高广播电视有效覆盖率

  2000年以来,共拨付广电事业发展经费11967万元。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功能,多方筹资支持市广播电视播出中心(含电视台、广播电台、网络公司及广电局机关等)建设,该中心总投资2186万元,比分散建设节约资金1 500万元。投资400余万元,购置发射机、摄像机、编录机、计算机等影像及编辑设备68台(套),较好的促进了广电事业的发展。现在,全市自办广播、电视节目9套,实现全天播出,鹤壁平原地区除了能够收到中央、本省市的全部电视节目外,还可以收看外省市的30多套节目,较好地奉富了人民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

  根据国家、省、市要求,结合鹤壁实际,本着加快发展满足需要的要求,超前谋划,统筹协调,力口大投入,超常推进。按照"技术先进、安全可靠、经济可行、保证长效"的原则,因地制宜,科学布局,采取小片联网、村锅、无线等多种方式进行建设,先后投入资金186万元,购置设备3500多套,架设电缆380公里。经过日夜奋战,圆满完成了"十一五"期间110个自然村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建设任务,提前四年在全省率先实现了20户以上自然村通广播电视。我市西部山区6377户群众清晰地收听收看到4套广播、12套以上电视节目(国家规定标准为4套广播、8套电视节目)。2007年又将20户以下的自然村纳入"村村通"工程,作为市委市政府为群众办好的十件实事之一,届时将有近千户群众达到国家规定收听收看标准。

  4、带动引导,加快新闻出版产业发展

  市财政投入部分资金启动了新闻出版局与新华书店、市印刷厂联合兴建新闻出版大楼,现已竣工投入使用,为整顿和规范新闻出版市场奠定了物质基础;筹资1000万元建立报社大楼;投资560万元购置高速彩色印报机一套,新添置激光照排出版管理系统,购置计算机百余台,使报社的报纸编印能力达到了全省省辖市先进水平。

  5、"软硬兼施",发展体育事业

  2000年以来,我市对体育事业的投入2203万元。对体育中心的建设前期投资465万元,建成了市体校训练大楼,已经投入使用。投资近千万元,兴建2 30个群众健身场地。

      近几年,我们承办国际地掷球比赛1次,全国性地掷球比赛4次,不仅推动了我市体育文化的发展,而且较好地宣传了鹤壁。

  在河南省第十届全运会比赛中,我市运动员、教练员发扬艰苦奋斗、团结拼搏、无私奉献、勇创一流的精神,共夺取金牌11枚、银牌3枚、铜牌9枚,以23枚总奖牌位居省十运会金牌榜第14位,比上届省运会排名提前了4个位次,实现了金牌排名晋位目标。单项比赛排名我市拳击项目位居全省第二位,举重项目位居全省第三位。拳击和跆拳道两个运动队被评为"精神文明代表队",鹤壁市代表团被授予"体育道德风尚奖"。

  进一步创新全民健身周活动的内容和形式,每年举办全民健身周活动启动仪式,全市各县区及行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学校、社区、乡镇等基层单位每年约有15余万人次参与了不同层次的健身活动。全市体育活动基本做到了"月月有比赛,天天有活动",参与面和参与人数不断扩大,广大群众健身意识进一步增强。

  6、集中力量,建设信息网络

  2000年以来,我市政府序列建立网站80多个,其中鹤壁信息港、公众信息网、便民服务网、鹤壁市政府网等网站月访问量超过5万人次,鹤壁政府网是全国政府网站百强之一,这些网站的建立,不仅便利了普通群众的生活,拉近了政府与百姓间的距离,而且对外宣传了鹤壁,提高了鹤壁的知名度,为鹤壁文化传播和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

  7、千方百计,支持旅游发展

  2000年以来,我市对旅游事业的投入5026万元,其中,基础设施投入1159万元,事业发展投入3867万元,对旅游资源进行了较好开发。2003年鹤壁市获得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称号。大侄山、云梦山资源保护完好,基础设施齐备,环境整洁优美,经营文明守法,秩序井然有序,安全措施到位,一举通过了国家旅游局的验收,成功创建了AAAA级旅游区,游客人数每年都有较大幅度增长。2004年三兴康乐村顺利通过了国家旅游局的检查和验收,成为第一批"全国工(农)业旅游示范点"。旅游产业的逐步壮大促进了鹤壁经济快速发展。

  (三)文化政策滞后、文化体制改革缓慢

  从现阶段鹤壁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看,文化政策还不完善,政策落实还存在一定差距,文化资源效益还未充分实现。目前文化政策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1、文化政策与文化发展不同步。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属于特殊产业,需要政府运用法律、行政、经济等手段来鼓励壮大其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市出台了大量社会、经济发展方面的规章制度,而针对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方面的却相对较少,且出台不够及时,没有跟上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的发展步伐,缺乏超前性、指导性。主要表现在  

      一是重经济轻文化。一个地区的核心竞争力最终表现在文化上,而文化的发展主要依靠政府引导和政策保护。由于经济发展的效益直接明显,而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的成效显现周期较长,且间接隐性,形成了发展不子衡的现状。二是快市场慢政策。近年来,经济发展突飞猛进,文化因素已经渗透到经济发展的方方面面,原有政策已不能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新的文化政策尚未及时出台,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的发展。三是重传达轻落实。文化政策是文化发展的后盾,关键在于落实。对国家、省出台的文化政策,虽然文件传达及时,但对精神实质领会不够,缺乏积极有效的研究,一定程度上存在以传达代落实的现象。

  2、投资主体单一,经费不足。目前,全市文化建设投资基本上靠政府,各县(区)文化设施仍很不完善,文化活动阵地少,基础设施欠帐多。如淇县文化馆、淇滨区文化馆至今有馆无舍。除浚县外,其它县区都普遍存在馆舍陈旧、条件较差的现象,乡镇文化站达标率低,有的甚至名存实亡。市图书馆年购书经费仅1 0万元,县图书馆购书经费不足1万元。近些年,县乡两级财政用于扶持基层文化建设的专项资金少,县乡文化单位基本处于"守摊子"的状况。市场对人才、资金、技术、信息、项目等文化资源配置根本起不到作用,同时,也造成文化资源的闲置和浪费。

   3、文化体制改革缓慢。一是政府引导力度不够。由原来的"越位"到现在的"缺位",体制不健全,在政策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社会服务上还需要完善职能。二是文化事业单位机制创新不够。我市财政困难,虽然保证了图书馆、博物馆、群艺馆等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的运转,但是没有充分利用市场机制激发其活力,还需要在发展中搞活,在搞活中发展。三是剥离经营性和非经营性的文化单位速度慢。四是没有形成一批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  自我约束的国有或国家控股的文化企业。

  4、产业结构不合理,产业组织形式处于小规模分散化状态。文化产业经营散、投向乱、规模小、水平低,文化产品的科技含量低,竞争能力差,在全市国民经济中所占的份额还很小。特别是国办文化单位经营普遍缺乏活力,还没有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担风险、自主创新的市场主体,创新能力不足,创新激励机制没有形成,现代化的文化产品生产和组织方式没能得到充分应用。

   二、发展我市文化产业的对策与建议

  (一)明确政策目标

  围绕建设文化鹤壁,需要进一步论证确立我市文化建设的发展方向和目标,以明确文化政策指向。结合鹤壁既古老又年轻的特点,建议巩固淇河文化传统本色、探索城市文化发展方向、构建鹤壁文化鲜明特色,在保护和发展淇河文化、殷商文化、庙会文化、兵家文化、地掷球文化、特色城市文化等方面,力争走在全省乃至全国的前列,进而寸丁造中部文化先进市。

  1、弘扬淇河文化。淇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组成部分,是中原文化的重要内容,积淀深厚,特色鲜明,资源丰富,要充分发挥其底蕴深厚的文化优势,对沿淇文化旅游景点进行开发,建设淇河诗词长廊,展现淇河文化魅力。

  2、保护优秀传统文化。鹤壁传统文化包括殷商文化、兵家文化、民俗文化。淇县古称朝歌,是河南省首批命名的历史文化名城,曾为商末四代帝都,大型电视连续剧《封神榜》在此拍摄。建议进一步整合境内的摘星台、纣王墓、纣王殿、纣王宫、鹿台寺等旅游资源,积极与安阳殷墟、汤阴姜里城、卫辉比干庙、郑州商代遗址进行联系合作,共同开发殷商文化。鬼谷子是我国战国时期的一位传奇人物,在淇县云梦山撰书授徒,不仅培养了苏秦、张仪等有名的政治家,也培养出了孙膑、庞涓等一批军事家,被誉为中国第厂古军校。要弘扬传统军事文化思想,利用民营资本,把云梦武校建设成豫北最大的武术培训基地,营造兵家文化的发展空间和文化氛围。浚县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国家级民间艺术之乡,正月古庙会名扬天下,被列为国家民间文化保护试点,正在成为全国知名民俗文化品牌。要充分挖掘石刻、石雕、泥玩泥塑、木雕、剪纸、古风陶艺等民间特色文化资源,开发一批实景演艺项目,发展民间民俗文化表演等娱乐项目,把规模庞大的人流资源变成民间工艺品的物流财富,做大庙会经济,使民俗文化产业得以发扬光大。

  3、开拓地掷球文化。鹤壁作为"地掷球之乡",曾多次举办世界性、国家级地掷球比赛。要发挥好这一优势,努力打造体育文化品牌,按照国际标准建设地掷球馆,建设国家级地掷球训练比赛基地。在全市进一步推广普及地掷球运动,积极承办国内、国际地掷球赛事,开展好具有国际影响和鹤壁特色的地掷球文化活动。

  4、建设特色城市文化。以特色城市文化建设为方向,进一步研究策划文化鹤壁建设,淬炼鹤壁精神,发展现代文化。国家级优秀旅游城市,获得人居环境范例奖,已经提升鹤壁知名度。文化中心、新世纪广场等,已经成为人民群众最喜欢的文化场所。要加快社区文化建设,使社区文化网点和公共文化设施数量充足,分布合理,为丰富城市居民文化生活和城市发展提供良好人文环境。精心打造"钻石般晶莹、火焰般活力、田园般美丽"的城市名片,把鹤壁建设成为健康城市、幸福城市。

  (二)突出三个创新

  1、体制创新。一是力口强和充实文化鹤壁建设和文化体制改革组织机构建设,统揽全局,搞好规划,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的发展。二是建立科学合理的文化管理体制,逐步实现政府文化管理职能的三个转变,即从"办文化"为主向"管文化"为主的转变,从以管理政府文化服务机构及设施为主向管理全社会文化为主的转变,从以行政手段、直接管理为主向以经济法律手段、间接管理为主转变。三是改革财政投入机制,从"养人头"为主向"养项目"、"养事业"为主转变,鼓励艺术表演团体依托市场求发展。四是改革文化单位内部运行机制,改革人事制度、分配制度,使其充满活力。

  2、政策创新。一是完善鹤壁文化发展纲要,指导文化鹤壁建设。二是制定有利于文化资源开发的政府规范性文件,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的原则, 既能调动全社会对文化资源开发的积极性,又可依法规范、严格管理文化资源开发经营活动。三是明确并落实各相关部门的职责,妥善处理不同管理系统和职能部门在文化资源开发利用中的关系,寸丁破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的局面,为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的发展铺平道路。四是研究和尊重文化生产和文化市场发展规律,制定文化资源的整体开发规划,确定开发目标、开发重点、开发序列和开发规模,发挥文化资源的综合优势和整体价值。避免文化资源开发的雷同及低层次的同质化竞争,培育一批充满生机的、有自主创新能力的、有知名品牌的文化企业。五是切实把有关支持文化发展的相关政策落到实处,确保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健康发展。

  3、投入机制创新。一是各级财政加大对文化资源保护和开发的投入,增长幅度不低于财政收入的增长幅度;扩大文化发展专项资金的规模,用于扶持重大文化产品和文化产业园区(项目)的建设;做好文化事业建设费的征收、使用和管理,使之在文化产业发展中充分发挥作用;整合现有各类文化发展资金,统筹安排,规范投入,加强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二是从我市实际出发,制定鼓励多渠道筹集资金用于文化资源保护和开发的优惠政策,逐步形成投资主体多元化、融资社会化的机制。引导金融机构适当向文化产业倾斜,提供贷款优先、利率优惠的服务,帮助有条件的文化企业利用企业债券、股票等渠道融资,扩大文化产业直接融资比重;鼓励各类文化产业基金组织、投资公司投资文化产业。鼓励吸纳境内外组织和个人捐助、赞助文化产业,允许知识产权、能够办理过户手续的品牌等无形资产作为资本投资。

                                                                              鹤壁市文化政策调研组  2007年3月21日

调研报告                                                          
 

前一篇<---本篇--->后一篇

 

返回主页     留言评论


 河南省鹤壁市《淇河文化研究》网         站长:姚慧明       电话 0392-2621230     电子邮箱: yhm450217@tom.com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 不得复制、翻印、镜像!    设计策划:郑厚德     运行和管理:淇县之窗网站

豫ICP备05000447号          豫公网安备 4106220200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