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壁市《淇河文化研究》网        淇河文化研究第二卷(2007)

 

大运河(卫河)浚县段文化遗存历史价值罕见

作者:中新网河南新闻

     2007-06-08 10:51:10  来源:中新网河南新闻    
     中新河南网浚县6月8日电  记者从浚县有关部门获悉,大运河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调研组成员、文物考古专家近日对浚县卫河沿岸文化遗存进行实地考察后,对大运河浚县段文化遗存的价值给予了充分肯定。他认为:“大运河浚县段(卫河)文化遗存之古老、完整、丰厚,历史价值之大,是较为罕见的。它进一步丰富了我国大运河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材料内容,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大运河肇始于春秋时期,形成于隋代,发展于唐宋,在元代成为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纵贯南北的水上交通要道。在两千多年的历史进程中,大运河留下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孕育了一座座名城古镇,积淀了深厚悠久的文化底蕴。2006年底,我国正式以大运河而非京杭大运河的名称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并作为今年全国政协的一项重要工作。申报区域范围涉及大运河历史上曾流经的北京、河北、山东、江苏、浙江以及河南和安徽。

  大运河浚县段是中国历史上大运河的重要组成部分。浚县运河在中国历史,特别是在东汉、三国、隋、唐时期发挥了重要作用。尽管浚县运河在历史上的名字数度变更,但河道走向基本上是现在的卫河。卫河是由古代清水、屯氏河、白沟、永济渠演变而来的,并且与黄河的变迁有密切关系。《畿辅安澜志》载:“卫河,古清、淇二水所导也,汉为白沟,隋为永济渠,宋元曰御河,明曰卫河。

  卫河浚县段自新镇镇双鹅头入境,经新镇镇、小河镇、黎阳镇、城关镇、屯子镇、王庄乡6个乡镇,到苏村北入黄河(黄河改道前),长71.1公里,河床宽60米至80米,右堤长74.88公里,左堤长58公里。

  这次确定的浚县运河沿岸的文化遗存有:东汉建安九年(204年)曹操伐袁尚时,为运送粮草,曾在枋头村(今浚县新镇镇枋城村)建造的古石堰;位于浚县西南堤壕村附近金堤上,历代治河以息水患的宿胥口;延至唐宋时期的隋朝黎阳仓;春秋故城顿丘;明清时期异常繁盛的新镇渡口、淇门渡口、屯子码头渡口、圈里渡口;建于明正德三年(1508年)的五孔云溪桥;枋城、耿湾、申湾、新码头、郭渡、王渡、下码头等与运河有关的地名。由于运河浚县段历史悠久,发挥的作用重大,所以,民间留下了很多传说故事,如金鼓堆(枋城)、韩宰相妹妹筑金堤(宿胥口,今新镇镇堤壕村)、王越修云溪桥(县城)、泥咕咕大败宇文化及(县城)、龙槐拦驾(县城)。同时,发生了“曹操与袁绍黎阳大战”、“后赵石勒破向冰枋头之战”、“晋燕枋城之战”、“前秦后燕交兵枋头”、“隋文帝下诏建黎阳仓”、“杨玄感黎阳起兵”等与大运河浚县段有关的历史文化事件,这都是在大运河“申遗”中价值极大的文化历史遗存。调研组组长还建议将具有很高研究价值的古石堰、黎阳仓等遗址申报全国文物保护单位。 ,

前一篇<---本篇--->后一篇

 

返回主页     留言评论


 河南省鹤壁市《淇河文化研究》网         站长:姚慧明       电话 0392-2621230     电子邮箱: yhm450217@tom.com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 不得复制、翻印、镜像!    设计策划:郑厚德     运行和管理:淇县之窗网站

豫ICP备05000447号          豫公网安备 4106220200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