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壁市《淇河文化研究》网        淇河文化研究第二卷(2007)

 

千里跃进由此始——石林纪行(下)

作者:李德庆 车国胜

 

刘邓首长石林旧居 本报记者 车国胜 摄 

        “华北第一柏”与石林会议展馆 本报记者 车国胜 摄  
 

 
  刘邓大军“石林军事会议”所在地方位图  石林乡文化站 绘制  本报记者 车国胜 摄  
  
                          
 
                  苗丕德老人讲述石林会议召开时的情形  本报记者 车国胜 摄  


    像这个年纪的老人一样,86岁的苗丕德生活平静而又有规律。当我们辗转在山城区鹿楼乡大胡村其闺女家找到他时,老人正准备午休,但他很快就来了兴致。老人表示,这些天他正寻思着回去,回到生养他的石林乡中石林村,回到他魂牵梦萦的法隆寺再看一看。

  60年前的那个6月间,苗丕德年轻的生命与中国人民解放战争的一次重大转折紧紧联系在了一起。

  1947年春夏之交,全国战局出现根本性变化,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的条件已经成熟,中国革命的高潮就在眼前。当年5月4日,中央军委指示刘伯承、邓小平部,要在豫北战役结束后,立刻进行休整,争取在6月上旬强渡黄河,开赴中原,挺进大别山去建立新的解放区。而这前后,西至小河涧,东至石林,南至鹿楼,北至闾寨,鹤壁解放区纵横20余公里的村村寨寨,都有刘邓大军的主力驻扎,刘邓首长先后在寺湾、东窑头、鹤壁镇、闾寨等地办公。

  作为当年村武装委员会主任、首批4名中共党员之一,苗丕德忆起:“开始不知道是刘邓首长要找可靠的人去里边干活,村干部说丕德你去吧,我就应承下了。第二天清早司务长就把我叫走了,这才知道原来部队头一天夜里就已经来到法隆寺了。

  “我主要是往里边运送柴、米、油、盐、菜。一直到第12天后晌,司务长叫我算了算账,说明天再用再说。第二天清早我又去了,一看没了,啥也没了,人走得净蔫蔫的。

  “当时总机设在法隆寺的后大殿里,天线就有人马高,从寺院出来路沟边都是往各个村扯的电话线。首长们就在大殿前开会,司务长说意思是扫清了门前的障碍,就打到大别山去,结果3天就攻下了汤阴……”

  苗丕德描述的情形,刘伯承在他的《回忆录》里这样写道:“石林会议后,准备出击到外线,到大别山;打出去前,还准备打几仗,多消灭些敌人,打出去时包袱就轻点,也减轻点根据地的负担。如打了汤阴、打了安阳等,这些都做了,这才过黄河南下。”

  关于石林会议,《刘伯承回忆录》给出的注解是:“即刘伯承司令员、邓小平政委于1947年6月10日在安阳县的石林村召开的各纵队首长会议。会议讨论了转入战略进攻的各项问题和各项准备工作。”

  石林会议,在我党我军的历史上,都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会议的中心议题是贯彻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和毛泽东主席关于当时中国革命的形势分析,和解放军不失时机地由战略防御转向战略进攻的指示精神。会议就中央军委关于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年作战的基本任务作了讨论,对强渡黄河、激战鲁西南、跃进大别山的战略部署作了具体研究。

  参加会议的晋冀鲁豫野战军各纵队首长包括陈再道、宋任穷、王近山、陈锡联、曾思玉、王宏坤、秦基伟、杜义德、曾绍山、郑国仲、阎红彦、谢富治、王秉璋、杨勇等。司令员刘伯承、政委邓小平主持会议并讲话,参谋长李达,副司令员徐向前、滕代远也发了言。

  在石林会议上,刘伯承显示了他高超的军事谋略和一贯的幽默风趣。党史记述,会议在总结汤阴攻坚战的七条经验时,刘伯承笑谈:“这次豫北反攻战,用铁扫帚把晋冀鲁豫区的大门口打扫得干净一些,子弟兵也好安心打出去。现在晋冀鲁豫战略区的敌人就像‘癞子的头发’,只边上有一点了。”

  关于战略反攻,刘伯承说:“4月份我们是到处都在反攻,以后要接着反攻下去。蒋介石共有220个旅……现在我们已经消灭了他70个旅,就是三分之一,这给了蒋介石一个沉重的打击……毛主席早就对我们说:‘蒋军必败,我军必胜。’这话完全正确。现在的形势好像是烧水,水已快开了,再加把火,锅就开了;也像搬山上的石头,再加一把力,就把它搬到大海里了。”

  无疑,石林军事会议是中国革命进入高潮的开始,是人民解放军对国民党军队由战略防御转为战略进攻的一次重大部署,也是将解放战争推向全国、引向蒋管区各个战场的前奏,石林法隆寺也就成为刘邓大军这支威武之师强渡黄河、千里跃进大别山、揭开解放全中国战幕的历史见证。

  1982年8月6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七次全体会议在《给刘伯承同志的致敬信》中写道:“解放战争时期,您正确执行党中央的军事部署,在一九四七年率领十万大军渡过黄河,挺进中原,谱写了我军战略反攻的光辉篇章。”而“千里跃进,逐鹿中原”的起点正是光荣的石林。

  如今,60年过去了,尽管法隆寺大殿已经不复存在,但在石林这片红色的土地上,我们依然不难觅到当年石林会议期间刘邓大军在此留下的印记。在中石林村中央的墙面上,解放军战士当年书写的“反对蒋介石出卖国家的卖国主义行径”的标语历经风雨,依稀可见。与这座刷有标语的民房相对的,是当年刘邓首长借住的宅院。

  这是一处坐南朝北、俗称“九门相照”的百年老式建筑群,宽敞别致,严实优雅,占地面积2000平方米,建有房屋41间,现存二层楼房10间、瓦屋8间。穿过第一厢院的瓦屋正房,就进入院门顶头起脊的第二厢院。院落面积约百余平方米,建有东西厢房3间、正房楼舍5间,沿木质楼梯至三楼顶部,可极目远眺,刘邓首长当年就在此楼办公兼食宿,筹划战事,接见各纵队首长、地方干部、群众代表。近年来,群众主动陆续腾出了这些房屋宅院,献出了保存多年的当年首长使用的部分用品,把这里办成了石林会议纪念馆。

  由刘邓首长石林旧居向东望,便可见树高26米、围转5.5米、树龄约2000年的“华北第一柏”,树下是始建于汉、重修于宋的老爷庙。依托这座古代庙宇,村民李凤云、李建仓等一批老人牵头于2002年在这里建起了石林军事会议展览馆,馆内收藏有刘伯承、邓小平、李达等在解放战争时期的图片40余幅,同时还收集有刘邓首长在石林期间使用的桌椅、马灯、石制棋盘等,成为鹤壁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另外,石林乡东石林村的南岗、罗庄村东卧龙岗的齐天庙,分别是刘邓首长驻扎石林期间外出散步讨论战局的地点和指挥豫北战役时设立的指挥部。为纪念刘邓大军在石林留下的光辉足迹,当地群众现在更乐意把这些景观分别唤作将军岗、将军洞、将军亭、将军柏等。

  如今,60年过去了,尽管刘邓大军的脚步早已远去,但在石林这片红色的土地上,我们依然可以真切地感受到刘邓大军驻扎石林期间与一方百姓结下的鱼水深情。

  当年石林村妇救会主席、如今80岁的郭运香清楚地记得,部队在她家院墙边支有大锅,每每都不忘丢下一些饭招呼郭的家人:“大娘,快给俩孩子热热吃吧!”

  郭运香说,有一次她还被专门叫到部队住处,一位首长俯身和气地问道:“部队在这儿办了什么坏事没有,有没有人糟蹋老百姓的东西?”郭运香实话实说:“都不赖。”临了送她出门的小战士告诉她:“老嫂,你不简单哩,刚才跟你拉话的是俺们的‘老一子’啊!”

  人民不会忘记,历史不会忘记。如今,石林军事会议旧址这一红色历史文化资源的影响力正在与日俱增。《2005年~2010年河南省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将其纳入以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为主线的“中原解放战争战地游”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并将其列入全省第一批重点建设的26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2006年7月,省政府将其公布为河南省第四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今年4月,石林成为河南省第二批历史文化名镇(村),石林会议旧址纳入总体保护规划。

  眼下时值石林会议召开60周年,当地干部群众举办了形式多样的纪念活动,更是把刘邓大军的丰功伟绩、把人民子弟兵的深情厚谊在石林这片热土上传扬。 
      来源:大河鹤壁网

 

前一篇<---本篇--->后一篇

 

返回主页     留言评论


 河南省鹤壁市《淇河文化研究》网         站长:姚慧明       电话 0392-2621230     电子邮箱: yhm450217@tom.com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 不得复制、翻印、镜像!    设计策划:郑厚德     运行和管理:淇县之窗网站

豫ICP备05000447号          豫公网安备 4106220200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