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壁市《淇河文化研究》网        淇河文化研究第二卷(2007)

 

印月峰与扯淡碑之谜(下篇)

作者:陈志付

  崇祯皇帝吊死煤山是历史常识,为众人皆知。然而,一位退休老人在经过近20年的研究和缜密的考证后认为,朱改王的碑文与印月峰、扯淡碑,以及河北省平山县天桂山的崇祯皇帝避难行宫等形成了一个证据链,证明当年吊死煤山的人是崇祯皇帝的替身,淇县是崇祯皇帝的归宿地,印月峰是崇祯皇帝“修真”之处,扯淡碑是崇祯皇帝的墓碑。  

 

碑文奇特怪诞的扯淡碑


  

  扑朔迷离的扯淡碑

  淇县的珍贵文物扯淡碑吸引了越来越多人探究的目光。多年来,扯淡碑奇特怪诞的碑文让诸多研究人员仿佛身陷迷雾之中。因为自古以来的墓碑均作为纪念物留存于世,刻石立碑是件庄重的事情,碑文通常为歌功颂德的溢美之词。而扯淡碑却赫然刻着“扯淡”和“再不来了”这样的词语,加之这通古碑上只说碑主是“燕人,水木氏”,没有碑主的名字,也没有立碑的时间。那么,扯淡碑究竟是为谁所立?

  扯淡碑原立于淇县县城北门外的祖师庙内,因碑上有“扯淡”二字而得名。据介绍,在“文革”时期,扯淡碑变成了淇县农机公司院内井台上的垫脚石。后来,有关部门将扯淡碑运到淇县摘星台公园内保护起来。采访中记者看到,扯淡碑现立于摘星台公园东南角,碑身加装了精致的玻璃罩,可见有关方面对这通古碑十分重视。

  该碑的阳面和阴面均刻有碑文,共111个字。淇县学者岳武佐近20年来一直在研究扯淡碑,他对碑文中的每个字都牢记于心。岳武佐介绍说,残存的扯淡碑为石质圆首,高1.78米,宽0.86米,厚0.18米。石碑阳面的上额横刻文字为“再不来了”,正中竖刻“泰极仙翁脱骨处”,“泰”字左右两侧为“扯淡”二字,“扯”和“淡”下边的竖刻文字为:“翁,燕人,水木氏,明末甲申访道云梦修真。事迹已详载甲申记矣,予等不敢再赘。翁生不言寿,莫考其纪,或曰一十有二纪,卒曰然。四空门人,清琴棋书画抱病老人立。”碑刻的阴面上方竖刻“碑阴”二字,正中竖刻“为善最乐”四字,两侧竖刻文字为:“不负三光不负人,不欺鬼神不欺贫。有人问我修行法,只在虚灵自然间。”

  有人撰文指出,扯淡碑碑文表达了道家的无为、消极、厌世的思想,格调不高,历史价值有限,没有必要加以美化,以免把糟粕当成瑰宝。也有人认为,扯淡碑碑文奇特,故弄玄虚,看似大彻大悟之语,实则文字游戏而已。

  在淇县的采访中,记者还了解到一个当地民间关于扯淡碑的传说。相传,扯淡碑的主人是明朝人沐怀古,沐怀古原在朝廷里当大官,后来犯下死罪,临刑时由仆人代其伏法。沐怀古逃出京城后一直往南走,因为过不去黄河,他转而来到云梦山修行。后来,沐怀古在临死之前感叹道:“让人家替自己死了,自己还是免不了一死,真是扯淡啊!”于是他为自己写下了扯淡碑的碑文。

  而岳武佐在经过长期的研究和多方考证后写下了《扯淡碑,崇祯皇帝的墓碑──兼谈崇祯吊死煤山之真伪》的长篇论文。他结合相关的历史遗存和《明史》中的记载,对扯淡碑碑文逐字逐句地进行剖解,在文章中有理有据地指出扯淡碑绝不是什么文字游戏,而是对崇祯皇帝来到淇县云梦山修行情况的曲折而又真实的记录。“崇祯皇帝吊死煤山只是假象,他这个‘燕人’当年逃出京城后躲进云梦山‘修真’,扯淡碑的碑文是他生前为自己撰写的。”岳武佐接受记者采访时如是说。   

  退休老人剖解扯淡碑

  1999年退休的岳武佐在介绍自己的研究时说,退休前就一直在研究扯淡碑。在刚开始研究的时候,他自己也没想到会得出这样的结论。明朝灭亡已300多年了,世人普遍认为崇祯皇帝在煤山上吊而死。可是在接下来的研究考证中,岳武佐发现相关史料对崇祯皇帝的记载难以自圆其说,而扯淡碑碑文在字里行间透露出了崇祯皇帝的人生经历,另外还有一系列的历史遗存所形成的证据链,让他不得不做出了这样的结论。“我在研究考证扯淡碑的过程中得到了许多人的帮助和启发,使我能够在近20年的时间里坚持下来并有了成果。扯淡碑是崇祯皇帝的墓碑,这个结论不是在哗众取宠,也不是为了标新立异。”岳武说又说,研究了这么多年终于有了成果,让他感到如释重负。

  扯淡碑尽管极其怪诞,甚至以“扯淡”二字为题,但是岳武佐说,在碑文中不仅根本找不到胡说乱道的内容,而且通篇111个字以隐约的方式将墓碑主人的身份信息表达了出来。从扯淡碑阳面的正文“泰极仙翁脱骨处”说起,“泰极”二字是在说碑主的身份,二字合在一起使用说明碑主的身份达到了顶点,有极高的地位。古语说“否极泰来”,否与泰是对立的两个概念和两种境界,达到泰极的境界后自然要走向反面,即否来。这符合辩证法原理。扯淡碑的主人达到了“泰极”的境界,自然要“否来”,这里是暗示他的“泰极”地位已经一落千丈,失去了往日的威风。而过去称皇帝为真龙天子,其身份和地位无人能比,“泰极”二字言明碑主为皇帝身份,而且是个下了台的皇帝。“仙翁”一词说明碑主的年纪很大。

  再接着看碑文,“翁,燕人,水木氏,明末甲申访道云梦修真,事迹已详载甲申记矣,予等不敢再赘。”这说明了碑主是个北方的燕人,在明末的甲申年来到淇县云梦山修行,他的事迹已经详细地记载在当年的史料中,碑文中不敢再多说了,这段碑文道出了仙翁来到云梦山的隐情。至于碑主的姓氏,岳武佐说,中国没有“水木氏”这个复姓,五行中有“水生木”一说,“朱”字去掉首部即为“木”,根据《说文解字》中对“水”和“木”的解释,“水木氏”三字可以理解为“北方的朱氏”。这段碑文暗指这个姓朱的燕人在甲申年失去地位后在云梦山修行,又怕暴露真实身份不得不隐没姓氏,到了临终前在碑文中也不敢说出自己从前的事情。

  碑文中说“翁生不言寿,莫考其纪”,这句话也在说明碑主的皇帝身份,因为皇帝是“万岁”,他在世时别人不能直接说他的年纪,只能称他“万岁”,即“生不言寿”。

  扯淡碑的阴面正中间刻有“为善最乐”四字,道出了墓碑主人后半生的信仰和追求,也是他对人生的深切感悟。碑文“不负三光不负人,不欺鬼神不欺贫”中的“三光”是日、月、星的统称,代表天。这句话表明他这个真龙天子在位时没有辜负上天和百姓,隐居修行成为仙翁后也不欺鬼神不欺贫。“有人问我修行法,只在虚灵自然间”则道出了他修道的成就和经验。

  综观扯淡碑,碑阳写的是拥有“泰极”地位的天子,碑阴写的是一个修行的道人,分别代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境界,概括了“泰极仙翁”的一生。

  那么,这个天子到底是谁?碑文中介绍,“泰极仙翁”是个“燕人”,他在明末甲申年来到云梦山修行。明末甲申年为明朝崇祯十七年,即公元1644年。众所周知,这一年正是李自成的大顺军占领北京、明朝灭亡的时间,“事迹已详载甲申记矣”说的便是发生在这一年的惊天动地的历史事件。由于仙翁的特殊身份,让他在碑文中不敢再写自己的事迹。由此看来,这个天子无疑是明朝末年的崇祯皇帝,得出“扯淡碑是崇祯皇帝的墓碑”这一结论便水到渠成了。   

  一系列证据形成证据链   

  迫于李自成大顺军的压力,崇祯皇帝吊死在煤山的那段历史早已盖棺定论,远离京城的淇县怎么又冒出个崇祯的墓碑来?对于记者的疑问,岳武佐说,这也是他曾经日思夜想的一个问题。过去他对崇祯吊死煤山深信不疑,剖解了扯淡碑碑文后不禁令他大为震惊──难道说崇祯皇帝当年逃出了北京来到了淇县?

  如果明末甲申年来到云梦山修行的“燕人”是崇祯皇帝,那么他在淇县一带或多或少会留下一些蛛丝马迹。为了证明自己对扯淡碑的研究结论,岳武佐开始寻找相关证据的支持。他首先从查阅明清时期的史料入手,结果发现史料中对崇祯皇帝当年的生死说法不一。

  《庄烈帝纪》和《李自成传》等书中对当年李自成占领北京和崇祯吊死煤山时的情况均有所介绍。书中写到:崇祯皇帝命“王承恩提督城守”,“帝召承恩,令亟整内宫,备亲征。”“天未明,后城不守。”“帝崩于万岁山,王承恩从死。”还说李自成进宫后“登太极殿,据御座,下令大索帝后”。从这些记述中可看出崇祯当年已经死在了北京。

  然而,《明史·马士奇传》中说:“(崇祯)十七年三月城陷,士奇方早食,投箸起,问帝安在,东宫二王安在?或言帝已出城,或言崩,或言东宫二王被执。”在《明史·吴甘来传》中也有类似的记载:“城陷,有言驾南幸者,甘来曰:主上明决。”从这两处记载中可知,当时有人说崇祯已经离开了京城,有人说他死了,也有人说他往南方去了。在《明史·范景文传》中也有“帝南幸”的记载。

  “史料对崇祯皇帝当时是生是死说法不一,这至少说明他逃出了京城还是有可能的。”岳武佐说,在《明史·李邦华传》中写到了李邦华奏请崇祯皇帝“仿永乐朝故事”。永乐朝故事说的是明朝初期永乐皇帝朱棣攻陷南京后,建文皇帝在大臣们的护送下逃出京城的故事。《明史·倪元璐传》说:“李自成陷京师,元璐整衣冠,拜阙,曰:南都尚可为。”大臣们请求崇祯效仿永乐朝故事,到南都(南京)重整旗鼓,卷土重来。由此可以想见,如果崇祯当时逃出了京城,他的目的地应该是南京,这与上述“驾南幸”和“帝南幸”的记载是吻合的。再结合淇县流传的扯淡碑故事,故事说扯淡碑的主人当年逃出京城后一直往南走,因为过不去黄河,转而回到淇县云梦山修行。民间故事与史料记载相互印证,说明崇祯逃出京城不仅有可能,而且应当是历史事实。

  崇祯皇帝之所以要选择在淇县落脚,是因为这里有他的心腹之臣孙征兰。孙征兰当年与崇祯的关系极为密切,在朝中负责向崇祯转递奏折,家乡人称他为转本御史。在明朝灭亡时期孙征兰回到了淇县老家。至今孙征兰的后代在提起孙征兰时还说他回来后的行踪非常诡秘,家里的人不知道他成天在外面忙什么。而位于淇县印月峰之上的孙家寨相传由孙征兰所建,这座位于深山、人迹罕至的山寨的遗址规模相当庞大,立于绝壁之上的寨墙和寨门至今仍显示出当年的戒备森严。孙征兰回到家乡后本当安享晚年,没有必要再建这样的一座山寨,可是由于他曾效忠的皇帝来到这里避难,他自然要在非常隐蔽的深山里为其建造一个安身之处,这就难怪有人说孙征兰“行踪非常诡秘”了。这种解释并非空穴来风,因为扯淡碑上说“泰极仙翁”在“云梦修真”,孙家寨恰好就在云梦山景区内。

孙家寨位于云梦山景区内的印月峰之上,高耸的寨墙立于峭壁

  另外,现立于淇县庙口乡境内的朱改王碑也为岳武佐的研究结论提供了佐证。朱改王碑记载着当年王承恩保护崇祯皇帝的三儿子朱慈炯来到淇县避难,以及朱慈炯由姓朱改成姓王的那段历史。如果像史料中记载的王承恩与崇祯一起吊死在煤山的话,那么淇县朱改王的那段历史也就不会发生了。

    位于淇县庙口乡王洞村和王滩村之间的朱改王碑,记载着当年朱慈炯逃出京城来到淇县的那段历史

  在庙口乡王滩村采访时,村民王庆老人告诉记者,他现在住的房子有300多年历史了。记者看到王庆家的房子四个房角处均有砖雕,分别刻着两个“忠”字和龙凤图案,这样的装饰在平常百姓家是看不到的。王庆是朱慈炯的第十代孙,他对记者说,我省栾川县现在有崇祯的太子朱慈烺的后代,朱慈烺当年逃到栾川后由姓朱改为姓刘。《老人春秋》杂志(1994年第12期)曾发表《明太子慈烺的归宿地》一文,介绍了太子朱慈烺在王承恩的保护下逃到栾川隐姓埋名的经过。在开封市现在也有崇祯皇帝的后代,而且他们也由姓朱改成姓王。在河北省平山县的天桂山现在还保留着一座名为“崇祯皇帝避难行宫”的建筑,当地人说这是明朝末年李自成起义时崇祯为防不测命人建造的。

  种种历史迹象形成了证据链,证明崇祯皇帝和王承恩吊死煤山是历史假象,当年吊死煤山的人是替死鬼。岳武佐说,崇祯皇帝当年是否吊死在煤山,淇县的扯淡碑给出了答案。
      (全文完) 来源:淇滨晚报2008-1-23

 

前一篇<---本篇--->后一篇

 

返回主页     留言评论


 河南省鹤壁市《淇河文化研究》网         站长:姚慧明       电话 0392-2621230     电子邮箱: yhm450217@tom.com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 不得复制、翻印、镜像!    设计策划:郑厚德     运行和管理:淇县之窗网站

豫ICP备05000447号          豫公网安备 4106220200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