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壁市《淇河文化研究》网        淇河文化研究第二卷(2007)

 

娄家沟:叱咤风云的古战场

作者:陈志付 李德庆

在采写“文化鹤壁”系列报道的过程中,记者得知在鹤山区姬家山乡娄家沟一带流传着许多关于穆桂英的故事,当地群众对穆桂英非常敬佩,至今仍对与穆桂英有关的遗存备加保护,保留着大量的历史遗迹。

  6月22日,听到记者专程来采访穆桂英当年在娄家沟一带抗辽的故事,70岁的冯孝老人与娄家沟村的十几位村民早早地就在村口等候。

  千古传颂穆桂英

  在现在的娄家沟村,上至七八十岁的老者下至七八岁的孩子,都对穆桂英情有独钟,他们都由衷地赞美这位古代巾帼英雄。记者来到村里采访时,村民们滔滔不绝地讲述着当年穆桂英在娄家沟抵御外患、抗击北辽、保家卫国的英雄故事,好像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这些民间故事就发生在昨天。

  相传,北宋年间辽军屡屡侵犯中原,宋辽两国连年交战,辽军入侵中原后到处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宋军中著名的杨家将奋勇抵抗辽敌,交战中杨家将死的死、伤的伤,以致大宋王朝后来无人能够挂帅领军。在国家危难之际,杨门女将中的穆桂英忍辱负重,毅然接过帅印,率领三军浩浩荡荡奔赴前线,以大破天门阵的英勇气概横扫敌军,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

  冯孝等村民告诉记者,现在的娄家沟一带,便是传说中穆桂英长期囤兵驻防、抗击辽军的古战场。在这里,穆桂英的故事至今仍为当地群众津津乐道,这里的穆桂英寨和穆桂英洞的传说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当年的女中豪杰穆桂英千百年来在这里一直是有口皆碑的民族英雄,包括娄家沟村周边的杨邑、教场等地,都是当年杨家将打击辽兵的战场。来到娄家沟村,一提起穆桂英和杨家将,大人小孩都能给你说上半天。

  钉子坡传奇

  娄家沟村西边有座远近闻名的草帽山,草帽山因从远处看酷似一顶草帽而得名。村民们所说的穆桂英寨和穆桂英洞就位于这座草帽山上。

  在前往穆桂英寨和穆桂英洞的途中经过一个山坡,山坡名为钉子坡。钉子坡上面遍地裸露着白色的石头,记者清晰地看到有像钉子一样的东西嵌在石头上。村民们指着这些石头说,当年辽军的大队人马攻打草帽山时,穆桂英就隐藏在山上穆桂英洞的洞口进行还击,辽兵的弓箭如雨点一样向穆桂英洞射击,洞下山坡的石头上射进了密密麻麻的箭头,直到现在还能够看到这些箭头像钉子一样嵌在石头上,所以当地人都称这里为钉子坡。

  钉子坡上还有一种奇观,白色的石头上布满了血迹一样的印记。村民们说,当年宋辽两军长期在这里混战厮杀,交战中双方将士血染山坡,这些印记就是那个年代留下来的。

  传说中,有一次穆桂英率兵与辽国萧太后的人马在钉子坡进行了一场殊死拼杀,战争持续了一天一夜,到第二天黎明时分,萧太后的人马所剩无几,萧太后不再恋战,落荒而逃。当萧太后逃到钉子坡东约5公里的地方(教场村)时钻进一片荆棘林中,林中的酸枣树将她所穿的裙子挂了许多窟窿,萧太后非常恼怒地说:酸枣树也不愿放过我,长出了这么多带钩的刺。说来也奇怪,从那以后教场村这片土地上的酸枣树就再也长不出带弯钩的刺了。娄家沟村有多位村民告诉记者,多少年来唯有在萧太后当年藏身的教场村这个地方才能找到不长弯刺的酸枣树。

  在钉子坡上还有个传说,当年穆桂英在娄家沟一带活动期间,与当地百姓结下了深厚情谊,后来在她离开娄家沟时,为了答谢百姓,便在钉子坡留下了一锅金子和一锅银子,并留下了这样几句话:南坡至北坡,金银两大锅,一要有福人,二要找对坡。意思是说,只有娄家沟村有福的人才能找到钉子坡上的金子和银子。

  一寨一洞祭英灵

  在娄家沟一带,祖祖辈辈流传着穆桂英阵前产子、大破天门阵、大战萧太后和教场比武等悲壮的故事,而且传说中这些故事的发生地就在娄家沟及其周边的一些地区。传说穆桂英的孩子及其他杨家将的一部分后代后来留了下来,在娄家沟村南5公里的杨邑一带定居了下来;著名的穆桂英教场比武的故事,就发生在娄家沟村东5公里的教场村。

  在娄家沟村,村西的草帽山上有穆桂英寨和穆桂英洞。十几位村民陪同记者一起上山,他们告诉记者,山上的穆桂英洞和穆桂英寨远近闻名,每年都有许多省内外人士慕名来到这里追寻穆桂英当年的活动踪迹。

  草帽山海拔近450米,穆桂英洞就位于接近山顶的山崖处。在将要到达穆桂英洞时,我们看到了一个面积约200平方米的水池,因为这个地方的石头均为白色,村民们称其为白池。传说这是穆桂英饮马的池子,因而人们便习惯地称它为饮马池。村民高海生对记者说,别看这个水池是在山上,多少年来不论天旱到什么程度,这个水池从没有干过,一年四季水位不减。

  穆桂英洞是天然形成的岩洞,且洞中有洞,相互通连,并有多个进洞口和出洞口,主洞约3米高、5米宽,深近20米;主洞内有的支洞迂回曲折,深达500多米。村民说,主洞和支洞分别是穆桂英的帅帐和她的部下平时休息的地方,他们的粮草和军械也储存在洞里。

  在穆桂英洞前不远处,有一约高2.5米、宽1.5米的摩崖石刻,虽为石刻,但因年代久远,上面的字迹已很难辨认了。来到洞前,地面是一块面积达数十平方米、且特别平展的石板,石板由洞外延伸到洞内,靠近洞口的石板上有几个石臼,传说是穆桂英的士兵舂米用的;洞外石板上的一个深度和直径分别约20厘米的石孔,相传为当年插“穆”字帅旗的旗杆窑。

  在穆桂英洞的主洞口,有一块古老的石刻,上面依稀可见“迎光门”、“超然子”等字样,石刻的年代现已无从辨认。一进入洞口,迎面便是一个高大的柜式玻璃罩,里面供奉着“浑天侯穆桂英”的坐像,穆桂英正襟危坐,仿佛真人般模样。村民说这是后人为纪念穆桂英而设立的。距洞口不远处,还保存着非常古老的石床、石桌、石凳和石椅等,传说都是穆桂英当年在洞中的用品。

  村民们带领记者进入洞内参观。只见洞顶和洞的两侧都开有窗口,传说这些窗口是哨兵专门用来向外瞭望的哨口;洞内还有一石鼓,用手一拍咚咚作响,村民说它是当时用来传递信号的。再往里走,已不见光线,给人深不可测之感。

  走出穆桂英洞,西边不远的山顶上便是传说中的穆桂英寨。向上看去,只见四周寨墙高耸,让人感觉当年寨内一定戒备森严。冯孝说,穆桂英寨占地面积有100多亩,整个寨子只有一个寨门,传说它是当年穆桂英囤兵和练兵的场所。他说,穆桂英当年之所以选择在草帽山上安营扎寨,是因为这里地势险要,穆桂英洞和穆桂英寨都像铜墙铁壁,牢不可破,而且穆桂英驻扎在这里能守能攻,是抗击辽兵的首选之地。

  在娄家沟人的心目中,穆桂英是个侠义的女中豪杰。她武艺高强,打仗时勇猛无比,是捍卫大宋江山的巾帼英雄。后人为了永远记住穆桂英,便将娄家沟这一寨一洞分别命名为穆桂英寨和穆桂英洞。

  冯孝曾在鹤山区委和区政协等部门任领导职务,退休后回到了家乡娄家沟生活,他对娄家沟一带流传至今的穆桂英的故事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冯孝认为,像穆桂英寨和穆桂英洞这样的民间故事和传说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样的遗产传承的载体并不是史料和教科书,而是一代代人流传下来的口头语言。他说,民间传说的内容听起来浅显而又充满世俗气息,可是它往往揭示出了深奥的道理,给后人留下了无穷的思考。 
        来源:淇滨晚报2007-7-4

前一篇<---本篇--->后一篇

 

返回主页     留言评论


 河南省鹤壁市《淇河文化研究》网         站长:姚慧明       电话 0392-2621230     电子邮箱: yhm450217@tom.com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 不得复制、翻印、镜像!    设计策划:郑厚德     运行和管理:淇县之窗网站

豫ICP备05000447号          豫公网安备 4106220200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