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有大赉”的古驿名镇——大赉店(二)
“周有大赉”的古驿名镇——大赉店(二)

 
时间:2021-8-22 17:18:19  作者:马金章  编辑:百度 


 “周有大赉”的古驿名镇——大赉店(二)

 
文物古迹
 
大赉店史前遗址 位于镇南门外古路沟的东西两岸。遗址南北长600米,东西宽400米,总面积约24万平方米。遗址西端是由淇河冲刷而成的壁立悬崖,高出地面约5~10米,东南两面地势平坦缓落。遗址中部有三条贯穿南北的自然沟壑将遗址分为东、中、西三个台地,文化层厚2~6米。
赉店遗址标识牌
赉店遗址发掘探方图
 
大赉店史前遗址乃1932年春发现,它是一处新石器时期文化遗址。是年5月,著名考古学家刘燿(尹达)率领王湘、吴金鼎等考古工作者在此发掘,共开挖探方36个,面积230平方米。刘耀的《河南浚县大赉店史前遗址》考古报告,发表在《中国考古学报》1936年8月第一册。1956年至1965年又几次在此进行调查、发掘。1958年,浚县文物考古训练班又一次组织实习发掘,发掘出的龙山、殷商陶器收藏在浚县历史博物馆中。该遗址文化层堆积较厚,共分为三层:上层陶片多饰粗绳纹,器形厚重,属于殷商文化遗存;中层发现圆形袋状窖穴及穴居遗迹,出土陶器和石、骨、蚌器等。陶器多泥质和夹砂灰陶、饰篮纹、绳纹、方格纹,器形有鼎、罐、鬲、豆、杯、筒状器,属于龙山文化遗址。下层发现半地穴式房基,出土彩陶片及鼎、小口尖底瓶、红陶钵等,属仰韶文化遗存。该遗址是一处典型的仰韶、龙山、商代三叠层文化遗址,对于探讨仰韶、龙山和商文化三者的相互关系上起到了关键作用,在中国考古学发展史上占有着重要地位。
 
偃师令平公墓碑 在镇东北一公里处,有唐代偃师县令平公的墓葬,墓前立一巨大石碑。镇民因之称这里为石碑洼。该碑通高3.13米,宽1.20米,厚0.30米,螭首上部雕镌六条绞缠盘曲的蟠龙,两侧及碑阴高浮雕佛像。碑额篆书“大唐故偃师令雍州司马平公之碑”。碑文29行,满行58字,记述平公生平。
偃师令平公碑
偃师令平公碑细部
 
按照唐墓碑制,该地应是墓主平公的祖坟。平公在外为官,死后归葬祖茔。据碑文可知,石碑立于唐玄宗先天元年(712)。碑文正文为隶书,字体端庄,遒劲有力,在唐碑楷书盛行的时代,此碑独以隶书写成,不仅具有较高的书法艺术欣赏价值,而且对于书法史和文字学来说,也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学术价值。由于年代久远,碑身下沉,将近一半的碑身沉陷于土中。碑文的大部分风化剥蚀严重,漫漶不清。2013年,该碑被移至镇西南龙王庙山门左前方,并建碑亭予以保护。
 
天赉渠 天赉渠是民国年间的引淇河水灌溉农田的一项重大且有重要影响的水利工程。
王彦宝绘《天赉渠图》
 
天赉渠穿镇而过。天赉渠和民国两个大总统和众多民国要人有关。该渠由4人捐资兴建,徐世昌与张馨庵(项城人)各出银元6000元,袁世凯资助46400元,谢仲琴负责施工。民国四年(1915)春正式开工。后因经费不足,河南省长田文烈也解囊捐资。民国六年(1917)夏,主体工程基本完成。因在大赉店村开渠,取“周有大赉”之意,且于天平渠排列,故命名为天赉渠。干渠全长17公里,地势高差10米,引水量4~6每秒立方米,灌溉面积3.5万亩。渠上建拦水坝1座,闸门4座,尾闾闸1座,腾桥4座,路桥18座。设有水务管理办事。渠成之后,特请琅琊人王彦宝绘《天赉渠图》一幅。《天来渠图》用墨苍劲温润,构思简繁有致,显得清新明丽。气势磅礴的画面上,丘壑叠嶂、河渠交错,近村远郭、小桥流水、牧归短笛……一派山水田园风光,颇具元人古意、清代韵致。民国要人徐世刚、张镇芳、胡汝麟、徐世光、吴闿生、张伯英、王国维、华世奎、陆和九、萧彝元、梁启超等争相为《天赉渠图》题跋作序,轰动当时文坛。《天赉渠图》现存浚县博物馆。
 
1958年冬季天赉渠改造工程施工场面 薛德熙摄
 
天赉渠现在仍然发挥着作用,渠首的控水闸房完好。闸房位于村西淇河东岸。建造于1915年,1965年续建,面阔10.05米,进深10.06米,控水闸宽2.75米。砖石结构。闸门上面有一砖石垒砌的房子,为水务人员居住。因设计合理,施工认真,又加上下部使用石头垒砌,该渠首闸门虽历经百年,但现在坚固完好,仍在使用。
 
明清官路、驿站 大赉店自古紧邻南北交通要道。现在,镇南大门外,史前遗址台地中间,京广铁路东1公里处还保留一段官路沟。官路沟南北走向,长约2300米,最宽处30多米,窄处七八米,深一二米不等。历史上,这条官道是上通京城,下连汉口的南北要道,也是国家重要驿道。明·万历《浚县志》载:“浚县旧有驿递。”1990年的《浚县志》又载:“浚县古代驿传的最早记载见于《元和郡县志》。唐代,县境有驿道一条……明代,县境西部有国驿道一条,北由汤阴入境,经宜沟、大仁店(今大赉店),南行入淇县。清代,废递运所,仍置驿站、递铺,改差驿为雇驿。嘉庆年间,县境设递铺7处,分铺在……大仁店。”
 
至今,大赉店镇还保留有明清时期的驿站旧址。镇东至今还保留一口驿站井,是当年官员经此换马、饮马、生活用水的官井。
 
除了以上古迹名胜外,村中遗留大量史前石器、商周铜器、汉代陶罐、石刻瓷器等古物。
 
庙宇和民俗信仰
 
玄天上帝庙 玄天上帝即真武大帝,当地对其庙宇俗称仙爷庙。庙院约0.4亩,位于镇南北街北段路东,庙宇三间,坐北朝南,硬山式灰板瓦顶带前廊式建筑。庙内塑玄天上帝像。从廊下保存的一通《创修庙记》得知,该庙创建于雍正十一年(1733)。
 
玄天上帝庙石碑
 
清凉寺 清凉寺又名观音菩萨庙,坐落在镇中南北街南端的大赉店遗址处,寺院山门东边便是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大赉店遗址标示碑。庙院占地近1亩,有简易山门,东厢房1间,西厢房3间。主殿座南面北,宽楹三间,硬山式灰板瓦顶带前廊式建筑。现主殿为20世纪80年代重修,前廊石柱为古寺原件,石柱一面雕刻花草,松鹤延年,鲤鱼跃龙门等图案,两面镌刻楹联。殿中塑观音菩萨像。庙宇创于何时已不可考,但从寺中残存的雕刻精美的柱础、石柱、塔件等判断,该寺年代已久,并具有一定规模。
清凉寺石柱细部鲤鱼跃龙门
 
龙王庙 位于镇西南一高土台之上,台地约5亩。庙中虽存一古碑,但损坏严重,无法辨认。为此,龙王庙创建何时暂时无考。现龙王庙为1991年重建,占地1亩有余,有山门,龙王宝殿5间,东西厢房各3间。庙院山门左前建一碑亭。亭下的《大赉店遗址龙王庙重修碑记》,记载了华夏民族龙图腾的历史和重修龙王庙的经过。
龙王庙雕花石条案
 
故事传说
 
淇溪
 
古时,有一条小溪与淇河连着,人们把它叫做淇溪。这条小溪上有一座小桥。有一年,海瑞被奸党诬告,朝廷罢了他的官。海瑞就带着家眷回浙江老家。当时,浚县有个知县,是个贪官,曾受过海瑞的惩治,听说海瑞被罢了官,心里很高兴,又听说海瑞要从浚县大赉店路过,就准备去奚落海瑞。
 
海瑞带着家眷来到大赉店一带,正要过桥,迎面来了一队人马,很是威风,跟迎接朝廷大官差不多。眼看来到桥跟起,海瑞一眼就认出是浚县知县,就是想不起姓啥叫啥。只见那知县打马上前连声高喊:“何处人等,快快让路,我们前来迎接户部大人。”那知县骑马并不往前瞧,仰脸看着天,等来到海瑞跟前才嬉皮笑脸地说:“唉哟,不知海大人驾到,有失远迎,望大人包涵,下官为您接风洗尘。知道大人做官清正,没设筵席,今有诗一首,聊表敬意。”说罢,用手一指桥下溪水,吟道:
 
“有水谓之溪,无水也为奚,奚另鸟字为之鸡。狮子脱毛惹猴笑,凤凰剪羽不如鸡。”
 
海瑞知道他是在奚落自己,用手一指桥下溪水,也吟道:“有水谓之淇,无水也为其,其加欠字为之欺。君子失时小人笑,虎走平原被犬欺。”
 
海瑞冷笑一声,扬鞭催马,过桥走了,给小昏官弄个不高兴。
 
杨家兴起的传说
 
大赉店杨家在明朝初年,来自山西洪洞县大槐树下。明太祖下令迁民,杨氏祖先在大槐树下被迫与家人泣别,随着迁徙的队伍来到了平原地带。最初一家被安置在毛连洞,后又迁居鹤壁杨小屯。杨小屯地处岗坡,土地贫瘠。由于杨家人口繁衍较盛,几亩薄地根本维持不了一大家人的日常生活。无奈之下,杨林只好告别家人,带领全家在大赉店村落户。
 
杨林老人十分勤劳持俭,日夜辛劳,垦荒种田,挣下几亩薄产。又在官道旁开了一家小店,维持全家人的生计。
 
一日黄昏,小店将近打烊的时候,店内来了一商贾马车。杨林给客人系好马,安排客人住下。睡至半夜,突然门外响起一阵马蹄声,有人在街上喊:“黑山的土匪来了”。店内乱作一团。客人、伙计都慌忙起身,纷纷外逃。
 
天亮后,一切平定下来。杨林回到店内清点财务,发现店内并未受到损失。店内客人也纷纷回来,带上自己的东西离去。但一直等到中午,昨天晚上留宿的那个商人也没有回来。老杨林只好封起商人的东西,等待那个商人回来领取。可一等就是几年,商人还是杳无音讯。一天晚上,老人坐在灯下清点商人留下的物品时,发现有一箱银子。有家人说:“这是神灵对杨家的赠与”。可老人嘱咐几个儿子,谁也不能动这些银子,并且对外保密。一直等到商人的马匹老死,老人下世,这箱银子才被启用。从此杨家成了大赉店村的首富。
 
杨恒山高中武举的传说
 
清朝末年,社会极其混乱,土匪猖獗,游兵肆虐,再加上白莲教起义,百姓生活在动乱灾难之中。老杨林去世后,杨家除了买房置地外,又聘请了武教士,教杨家三个儿子恒山、名山、东山习武。习武的目的,是为了在国家动荡之秋,学得一身好武艺,对上报效朝廷,对下保家护院。
 
三个儿子学习十分刻苦,冬练三九,夏练三伏,终于学有所成。老大杨恒山,天生神力。两块矷石,重约四百多斤,双手一举而起。使一柄大刀,重约一百多斤(此刀被保留到1958年炼了钢铁),神出鬼没。老二杨名山,用的是一把三刃枪,枪法精炼,数步之内,无人能躲,人称“万人敌”;老三杨东山用的是一把流星锤,舞起来虎虎生风。
 
同治年末,朝廷科考,兄弟三人带着银两进卫辉府赶考。路过淇县与卫辉交界处,晚上住进了一黑店。深夜,店主伙同当地土匪想要对三兄弟下手,恰被老大杨恒山听到。他叫醒两位兄弟,埋伏在店内。当店家同土匪涌进门时,兄弟三人凭着一身的武艺,突然杀出,杀得一帮土匪哭爹喊娘,仓皇而去。
 
待到武试比武之时,兄弟三人各自使出浑身解数,将自己的武艺发挥得淋漓尽致。最终发榜,杨恒山高中武举,留在军中听用。后因军功卓著,朝廷赐银千两,准其回家修房祭祖,成为杨氏家族的骄傲。
 
(撰文:马金章,摄影:薛德熙、冯雪湘、郭如民、付奇峰)
 






<----返回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