浚县屯子镇东、西张洼村:真山真水能出“一斗芝麻官”
浚县屯子镇东、西张洼村:真山真水能出“一斗芝麻官”

 
时间:2021-5-25 22:21:17  作者:鹤报融媒体记者 靖桂宇 文/图  编辑:鹤壁新闻网 


来源:鹤壁新闻网2021-05-25 08:58

 1

西张洼村的新张氏家祠内的石碑上刻着张晳的书法作品。

2

老张氏家祠。

3

西张洼村新张氏家祠内的张冀画像。

4

西张洼村新张氏家祠内的张施大画像。

5

西张洼村新张氏家祠内的张晳画像。

浚县屯子镇有东、西两个张洼村,由一条南北流向的浯水河相隔。两村原本是一个村,1958年分成东张洼村、西张洼村。两村村民多数姓张,是同宗同族,皆为明永乐年间的万户侯张冀的后代。5月18日,记者前往浚县屯子镇东张洼村、西张洼村,采访这两座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传统村落。

村名的由来

在西张洼村,有一座建于清乾隆六十年(1795年)的老张氏家祠。家祠中有一通清嘉庆三年(1798年)的家庙石碑,上面记载:“浚之西善化山麓有浯水河,河西四周皆岗陵,独东南一壑,相形度势,因名曰:张家洼。”

清代该村名人张晳为《张氏系谱》所作的序记载了张氏先祖迁徙至此的情景:“越明初,始祖冀,从征汉马以武功封万户侯,家于邺。三世祖,性好清闲,常游于浚郊之西北善化山麓,见其地山秀泉清,木蔚草茂,有盘谷之逸风。乃欢曰:此形势之区也,后世子孙必有能兴起者。遂卜居于斯焉。因姓著名曰:张家洼。”

由此可见,东、西张洼村始于张氏三世祖张,从邺迁浚,村名由姓氏加地形命名。两村约建于明宣德年间,至今已有590余年历史。据1990年的《浚县志》记载,清光绪八年(1882年)的浚县地图上就有张洼村,地图上又写作张凹村。

“我们的始祖张冀埋在现在的安阳市龙安区马投涧镇李葛涧村,据说曾有墓碑,早些年村里有人去祭祀过,但现在只知道祖坟的大概方位。”西张洼村村民张文告诉记者,在其保存的《张氏系谱》中有这样的记载:“始祖冀,诰封明威大将军世袭万户侯,葬邺西南马头涧西李家葛涧村东岭。”

“张洼村是真山真水,能出一斗芝麻官”

东张洼村旁的善化山有善化、象山、平房山三峰,系太行山余脉,古称枉人山,最早记载于《水经注》。明《三才图会》记载:“山有三峰如鼎峙,南北连跨巨冈,左右溪涧不下百数,有仰泉如盆者七十二。”清嘉庆《浚县志》记载:“山因出云为楼台、舟车、旗鼓、人马之状,变化不一,故曰善化。”据传,善化山上树木密布,松柏苍郁,清泉常流,人们将这一美景称为“善化奇峰”。

“村里以前有很多泉眼,我们小的时候还见过。上世纪80年代以前,泉水、潭水较多,有张金法泉、西大泉、南泉、北山泉、花园里泉、北地泉、东地泉、黑泉、黑龙潭等,《浚县志》还记载有象鼻泉、龙眼泉。现在,这些泉眼都没有水了。”东张洼村党支部委员张连介绍。

东张洼村地势东高西低,南北狭长,依山势而建,错落有致,古浯水河从村中自北向南转为东流,古人称之为钟灵毓秀、人杰地灵之地。据统计,明清两代,张洼村出进士一名、举人两名,秀才、监生、武生等共计70余名。至今东、西张洼村村民中仍有“张洼村是真山真水,能出一斗芝麻官”的说法。

张氏家祠

如今的东、西张洼村都建有新张氏家祠,加上具有较高历史价值的老张氏家祠,两村共有三座家祠。

老张氏家祠位于西张洼村大街的南侧,坐北向南,呈四合院布局,家祠内建筑以南北为中轴线,东西对称分布。2014年11月,这座家祠被浚县命名为文物保护单位。老张氏家祠现在仅存主殿及月台、西耳房、西陪房,家祠内还有石碑、门头石等。“以前老家祠很大,院内光柏树就有十几棵,现在只剩下两棵了。”张文介绍。

记者在老张氏家祠看到,主殿前的两根立柱上,尚存有“采桑采苹垂春秋报本之典,荐物荐豆……”“积德建功贻后,讲文习武耀先祖”的字样。家祠内,刻有“张氏家祠”字样的石碑已断成两截,石碑上面仍清晰可见“皇清乾隆六十年”字样。家祠内还有两通清嘉庆年间的石碑,上面记载了家祠的四至、财产和张洼村村名的由来。其中一通石碑上还雕有“五子登科”的图案,图案中树干瘦曲,树下两子共抬一筐,接住从树上落下的金钱,树上三子攀枝登高,姿态各异。该图案寓意五子皆能科举成名,且富贵满堂。

在西张洼村的新张氏家祠内,还存有张氏先茔碑记、皇清诰封奉直大夫显考府君合葬墓志铭、皇清诰封修职郎张公墓志铭、诰封马氏墓碑等。最显眼的莫过于挂在墙上的三幅画像,分别是张氏家族的始祖张冀、八世祖张施大和九世祖张皙。“目前挂的这三幅画像是电脑打印的,原画现保存在浚县档案馆。”张文告诉记者,张氏后人每隔数年就会照着原来的祖先画像重新做一幅,这一习俗已不知道传承了多少年了。唯一可以确定的是,几百年间张氏后人祭祖的习惯从未间断过。

据不完全统计,由东张洼村和西张洼村走出去的张氏后人仅在河南省就有两万多人。每年正月十六,全国多个省份的张氏后人都会齐聚张氏家祠,举行祭祖仪式。“每年都有很多人来祭祖,我记得参加人数最多的一年,差不多有1000人在村里吃饭。”张文说。

“张子白飞笔点太原”的传说

西张洼村新张氏家祠内的三幅画像,始祖张冀的衣着和张施大、张皙不一样。“张冀是明朝人,张施大和张皙是清朝人。”在张氏族人的口口相传中,始祖张冀是明永乐年间人,曾追随朱棣征伐北元,战死后被封为明威将军和万户侯。“村里原来还保存有始祖的大铜锤,后来遗失了。”张文说。

据介绍,张氏家族人才辈出,其中最出名的就是曾中过进士、官至济南知府的张施大和著名的书法家、医学家张皙,这也是张氏族人把张施大、张皙与始祖张冀一起供奉的原因。史料记载,张皙,字子白,系张施大之子,岁贡生(岁贡生,系明清科举制度中每年贡入国子监生员的一种,也称岁贡,清初著名文学家蒲松龄即为岁贡生)出身。张皙早年曾任荥阳教谕和宁陵教谕,后升任广东清远县知县。不久,他的父亲张施大蒙冤入狱,张皙从此厌恶官场,辞官回到浚县故里,遁入象山,拜清初四大名儒之一傅青主为师,潜心于书法、医术,成为名噪一时的医学家和书法家。至今浚县流传着很多和张皙有关的传说,其中,“张子白飞笔点太原”的传说最为经典。

相传张皙曾到山西太原做客,恰逢太原修缮城墙,太原知府早就听说张皙书法造诣很深,便邀请他为太原城门题字。张皙答应了,并随知府来到了城门下。张皙登上城楼后飞快地在门额上写下了“大原”两个字,然后从城楼上下来,不慌不忙坐在椅子上喝茶。这时,城门下的老百姓炸了锅似的议论起来,都说知府愚蠢,请了个白字先生。知府也懊恼不已,感到在老百姓面前丢了面子。而张皙却对老百姓的议论装着没听见,不慌不忙地拿起毛笔,蘸满了墨汁,挥臂向城门上掷去,毛笔正好被掷到“大”字下面,“大原”瞬间变成了“太原”,这一下让所有的人都赞叹不已,从此便有了“张子白飞笔点太原”的传说。

由于张皙的书法造诣很深,他的墨宝在民间非常抢手,以至于浚县有“无张不称财”的说法,意思是说,如果家里没有收藏张皙的墨宝,那么就称不上是财主。位于浚县县城的文治阁,是浚县的一处标志性建筑,至今文治阁匾额上还保留着张皙的题字。史料记载,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张皙应浚县知县梁通洛之邀作《重修文治阁记》,并题写了“清环黎水”“黛护伾岚”的匾额。

青檀树和传统民居

在东张洼村,有5棵树龄100年以上的青檀树,由于树枝上结的小果子像棒棒球,被村民称为棒棒树。

传说青檀树和宣纸还有关系。东汉造纸家蔡伦死后,他的弟子孔丹在皖南以造纸为生,很想造出一种最好的纸,为师傅画像修谱,以表怀念之情。一天,孔丹偶见一棵老青檀树倒在溪边,该村由于终年日晒水洗,露出一缕缕修长洁净的纤维,孔丹取之反复试验,终于造出一种质地绵韧,纹理美观的纸来,这便是后来有名的宣纸。

“周边的村庄现在都没有青檀树,我们村的这几棵青檀树是谁种的,已经没法考证了。不过,青檀树有一个很奇怪的现象,那就是树上刚结的小果子可以吃,略带一点点甜味儿,我们小时候都吃过。等小果子长熟后,掰开看,每个小果子里面都有一个活的小虫子,谁也不知道这是咋回事。”张连说。

“这里地势最高,是张氏祖先曾经演武的地方。”在东张洼村东北角地势最高的地方,还存有一座传统民居,院内有一棵巨大的青檀树。树下的石头上,清晰可见有拴马石孔。

在东张洼村,至今仍保存有40多座传统民居,这些传统民居多建于清代至民国时期。这些老房子的墙体、房屋的局部装饰都是采自善化山的青石,经手工雕刻而成,做工精美。建筑所用的木料,也全部采用防腐防虫技术处理,现仍保存完好。其建筑特点可以概括为“青石墙、硬山瓦”,具有浓郁的明清时代建筑风格。只是现在,很多传统民居已鲜有人住,被肆意生长的树木掩盖了原有的风貌。2018年,东张洼村被列入第五批河南省传统村落名录,被市政府命名为鹤壁市文明旅游村。  

 







<----返回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