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城区石林镇罗庄村:曾经车水马龙的煤炭集散地
山城区石林镇罗庄村:曾经车水马龙的煤炭集散地

 
时间:2021-4-1 22:53:43  作者:鹤报融媒体首席记者 刘倩倩 文/图  编辑:鹤壁新闻网 


 来源:鹤壁新闻网2021-04-01 08:48

1

付家大院一隅。

2

罗庄村的古民居。

3

村民展示付氏家谱。

4

李氏家谱。

5

付家大院门楣上的木雕。

6

付家大院的宅门有五道安全装置。

7

六合石佛塔塔基。

在山城区石林镇东北部的传统村落罗庄村,南临h河,西南与山城区石林镇黑家岗村相邻,北与汤阴县韩庄镇王佐村相邻。罗庄村有一座山岗名叫卧龙岗,岗上有一座天齐庙供奉着殷商武成王黄飞虎,相传黄飞虎曾在此处守护一方百姓安康。罗庄村还曾是煤炭集散地,清朝时期车水马龙,甚是繁华。3月29日,记者走进罗庄村,探访罗庄村的文化故事。

村庄因罗姓命名 或与“俏罗成”有关

罗庄村村民以付、李、弓、董、秦、侯、王、张等姓氏为主。“我们村因罗姓命名,却没有姓罗的人。但在村子东边,有一处罗家坟,听村里老人说,这处坟茔很早就存在了,但从没有见过有人前来祭拜。”78岁的村民付思桥说。

还有村民介绍,这罗家坟或与《隋唐演义》中“俏罗成”有关。“相传隋唐时期,我们村有大户人家为千金招亲,却遇强盗进村打家劫舍。罗家军路过此地,罗成出手相救,这户人家才躲过一劫。为报救命之恩,这户人家将女儿许配于罗成,但罗成有军命在身不能久留。”村民们讲得兴致盎然,说罗成离开后战死沙场,这户人家为纪念罗成,便为他修建了衣冠冢,村里人还将村名改成了罗庄村。

“我们村的这个传说故事,我特地查证过。《新唐书》里并没有罗成这个名字,只有一个叫罗士信的英雄。这个人也用枪,当然也是十分勇猛,是位青年英雄。他在与刘黑闼起义军的战斗中被杀,死的时候只有二十岁。罗成是不是罗士信,现在也无从考证了。”付思桥说。

还有村民说,罗庄村得名,应该和最早定居在此的人有关。“也有人说村东的罗家坟埋的人,或许是最早在此居住的人。但是后来,村子里为什么没有罗姓人,就没有人知道了。”付思桥说。  

卧龙岗、天齐庙、六合石佛塔……罗庄村遗迹众多

罗庄村拥有悠久的历史,因此具有众多古老遗迹。其中保存较完整的有天齐庙。天齐庙又称东岳庙,位于村东的卧龙岗上,始建于五代十国时期,庙内原有月台、山门、戏楼、钟楼、六合石佛塔等,有“千年古刹”之说。

“卧龙岗、天齐庙、六合石佛塔……这里流传着很多神话故事。”69岁的村民董全堂带着记者走进天齐庙,他介绍这一带因地势特点起名为卧龙岗,当地流传着殷商武成王黄飞虎曾在此处守护一方百姓,村民后来修建了这座供奉武成王的天齐庙。

六合石佛塔也称为白龙宝塔,该塔建于北宋元v二年(公元1087年),六合石佛塔原有十三层,直径六米,塔身高十六米,层层飞檐斗拱,节节精雕细刻。塔顶有圆形宝盖,每个塔角各挂有一只铁铃铛,风吹铃响,悦耳清脆。现在已经看不到六合石佛塔,仅剩一处塔基供后人凭吊。

董全堂站在六合石佛塔塔基边上向记者介绍,曾经的六合石佛塔各层均雕刻有佛像,六合石佛塔的对面还有一处钟楼。“钟架有六米高,是白石雕成的,古钟很大,上面还刻有年代和吉祥之语。”董全堂说,每月初一、十五,看庙人都会敲钟,迎送来往香客。

“1947年的豫北战役中,刘邓大军还曾在天齐庙设立指挥部。俺村子里男女老少都知道这些事情,也都感觉很光荣。”董全堂言语中满是自豪。

清朝至民国初期,罗庄村曾经是煤炭集散地

“我查阅过相关资料,我市开采煤炭的历史悠久, 早在一千多年前的北宋时期,鹤壁就大规模地开展井下采煤。1959年,我市发现了一处北宋时期的煤矿遗址。村里老辈人讲过,清朝时期我们村曾是鹤壁地区的一处煤炭集散地,车水马龙甚是繁华。”罗庄村党支部书记李利光介绍,当时,随着鹤壁煤矿的兴起,石林镇成为鹤壁煤炭外运的主要通道,可分南北两条路线。北线从鹤壁集镇出发经罗庄村到汤阴县;南线从鹤壁集镇出发走鹿楼村、耿寺村到汤阴县宜沟镇,然后再分运至淇县、浚县、滑县。

据相关资料记载,清朝至民国初期,罗庄村贩煤、运煤的商户有十几家,其他小煤商更是数不胜数。其中,付景泰的景泰煤厂,付升华、付长只兄弟开的南德盛、北德盛煤厂,还有新记煤厂、复庆煤厂等也是远近闻名,规模也比较大。  

“那时候,煤炭运输方式多采用人推马拉。一般脚夫凌晨从鹤壁集镇出发,中午把煤送到罗庄村的各大煤厂。还有来自汤阴县菜园镇、任固镇等地以及东边更远地区的煤商,晚上还会住宿在罗庄村,直到第二天中午才装车将煤炭运往各地。”李利光说,罗庄村的煤厂规模大,还常常赊账给各地煤商,为远道而来的煤商安排食宿。罗庄村的煤厂经营者诚实守信、不欺不瞒,在周边地区赢得了良好的口碑。

“罗庄村煤厂最兴旺的时期,还从鹤壁集煤矿修了小铁道直通罗庄村,每天工人们都推一节节罐车由小铁道往返于罗庄和鹤壁集之间,大大提高了煤炭运销量。现在我们村子里还有一节铁轨。”李利光说。

煤炭外销带动了运输业,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村民们说听老辈人回忆,清朝中后期,罗庄村就有不少人从事煤炭运销行业。“以前我们家老一辈的男劳力都是运煤的,每天往返在鹤壁集和罗庄村之间运煤,挣脚钱。”“我祖父以前也卖煤,他主要是往汤阴运煤,他们肩扛背担,还用牲口拉。”村民们一你言我一语讲述着老一辈人运煤、卖煤的场景。

先辈创业故事在村内广为流传

“我家的先祖是清朝时期带着手艺、挑着担子迁居到这里的,先祖名叫李金榜,从寺湾村迁居至此。”72岁的退休教师李春喜拿出李氏家谱,他说李氏先祖有做酱、醋的手艺,为谋生计而迁居至罗庄村。李春喜回忆,他爷爷李连登曾在煤场做会计,家里住的老屋主梁上还有字迹,记录老宅建于清代光绪年间。

77岁的村民李安学说,他家与李春喜家的情况不同,他家祖上是明朝时期从山西洪洞县迁居至此。我家的先祖来到这里,勤于耕作,攒下了几十亩地的家业。我曾祖父李清元,一生经历波荡起伏。”李安学说,李清元年轻时没有珍惜家产,挥霍无度。卖完了家产,他带着三个孩子一路乞讨回山西洪洞县。

“曾祖父后来奋发图强,学了做砂锅的手艺。他学成后,带着三个孩子返回罗庄村,开办了砂锅厂,攒下了一份不小的家业。”李安学说,他常听家人讲起曾祖父创业的故事,从挥霍了家产到返回祖籍学手艺,学成后又回到罗庄村。一间小房子、一个火炉,就是李清元的创业基础。“那时条件艰苦,冬天时曾祖父经常光脚和泥,脚都冻出疮来。曾祖父常跟家人说,穿鞋子踩出的泥不够光滑,无法做砂器,只能光着脚踩。”李安学说曾祖父还在鹤山区韩林涧村开办过砂锅厂。

说起家族先辈的故事,村民付思桥拿出付氏家谱,向记者讲述付氏先祖迁居罗庄村的故事。“我家先祖是清代同治年间迁居至此,当时的罗庄村已经很繁华了。”付思桥说,付氏先祖原籍在安阳市上洞村,迁居至罗庄村后以耕织为生。

付家大院的防御功能独具特色

在罗庄村委会干部的带领下,记者走进坐落于罗庄村中心位置的付家大院。付家大院至今保持原貌,长约60米、宽约15米,占地面积约900平方米,是典型的“九门相照”格局。

付家大院建于清代,整个建筑颇有古典风格。院子门楣上木雕彩绘花纹,房檐下门窗斗拱上朱漆及彩塑。村民介绍,整座建筑中最有特色的是它的防御功能,大院的宅门有五道安全装置。大门前原有一座更楼,楼上日夜有专人打更看守。

“清朝时期,付家兄弟产业很大,他们还有自己的商号,宅院修建也更为讲究。当时,付家在村中属于大门大户,村里不少没有地也没有手艺的人家都在付家做长工。”李利光说着,带着记者穿梭在付家大院周边的街道,随处可见的拴马石,记录着这个村庄曾经的繁华。

“罗庄村地处交通要道,因为运煤、经商的人居多,从内到外,安全防御都尤为重要。曾经村子四面还有大门,在我小时候的印象中,村头还有一面大门,后来村里修路都推翻了。”李利光说,村里计划将付家大院进行整修,挖掘整理罗庄村的村史、文化故事。  

 

 








<----返回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