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泉在哪里——诗经《邶风·凯风》中的历史地理
寒泉在哪里——诗经《邶风·凯风》中的历史地理

 
时间:2021-11-22 22:30:15  作者:马运钧  编辑:今日头条 


  诗经《邶风·凯风》中的寒泉在河南省汤阴县邶城村北的寒泉村

  马哥讲历史故事

  汤阴县五陵镇第一初级中学高级教师
 

寒泉在哪里

——诗经《邶风·凯风》中的历史地理

  我们再来读一读诗经《邶风·凯风》。

  凯 风

凯风自南,吹彼棘心。

棘心夭夭,母氏劬劳。

凯风自南,吹彼棘薪。

母氏圣善,我无令人。

爰有寒泉?在浚之下。

有子七人,母氏劳苦。

睍睆黄鸟,载好其音。

有子七人,莫慰母心。

  我们不禁要问:寒泉在哪里?

  凯风是诗经《邶风》中的篇章,寒泉肯定在邶国或者离邶国不远的地方。

  我们可以从《邶风·凯风》中得到的信息是:爰有寒泉?在浚之下。那么,浚或者浚邑这个地方在哪里呢?

  诗经《鄘风·干旄》云:

  孑孑干旄,在浚之郊。素丝纰之,良马四之。彼姝者子,何以畀之?

  孑孑干旟,在浚之都。素丝组之,良马五之。彼姝者子,何以予之?

  孑孑干旌,在浚之城。素丝祝之,良马六之。彼姝者子,何以告之?

  “孑孑干旄,在浚之郊”,浚邑应该就在庸国或者离邶国不远的卫国某个地方。

  《汉书·地理志》记:“周既灭殷,分其畿内为三国。《诗·风》邶、庸、卫国是也。”

  邶、庸、卫三国是山水相连的三个周朝方国,用我们今天的眼光来看,邶、庸、卫国的地盘就是豫北的安阳、鹤壁及卫辉一带的地方。

  从历史地理上来看,更容易找到这三个方国的位置。

  首先,这三个小方国是被古淇河串连起来的。

  淇河在诗经《鄘风》、《卫风》和《邶风》中大量出现,古淇河风光是它们共同的地域特点。我们还可以推测:那个时候交通不发达,人们的生活也离不开河流,而清清的淇河就是三国人民最好的选择,三个方国的城邑应该都位于淇河的岸边或者古淇河的支流岸边。史念海先生通过考古手段发现,古淇河是流经今天邶城的南边的。我们进一步考察发现,古淇河也是流经邶城的。沬邑肯定在古淇河的岸边,鄘邑也应该在古淇河或古淇河支流的岸边。有人认为鄘邑在今天卫辉市的倪弯村附近,应该是比较确切的,倪弯位于古淇河支流——清水的岸边。

  其次,这三个小方国是被古黄河包围的。

  与“河”的风光相关的诗句,在诗经《鄘风》、《卫风》和《邶风》中也大量出现。邶、庸、卫三个小方国是被古黄河包围的河内之地,这也与豫北的安阳、鹤壁及卫辉一带的历史地理相符合。

  再其次,从地理位置上来看,三个小方国是被旄丘岗贯穿的。

  诗经《邶风·旄丘》有“旄丘之葛兮,何诞之节兮”的诗句,邶国有“旄丘”这样一个高岗。

  商周时期的城邑都是建在高岗上的,同时又被河流环绕。邶城是附和这个历史地理条件的,邶城就位于旄丘坡(火龙岗)上,坡下是古淇河河道,再往东是古黄河河道。

  旄丘坡(火龙岗)向东南延伸就是今天浚县城内的大伾山,向西南延伸是今天浚县境内的同山,同山南边不远的地方就是卫辉市。旄丘坡(火龙岗)的这个历史地理特征也是与诗经《鄘风》、《卫风》和《邶风》中所描绘的地理风光相符合的。

  如此看来:浚邑应该在今天的浚县境内,可能就是现在的浚县城。

  “爰有寒泉?在浚之下”如何理解呢?

  “爰有寒泉?在浚之下”的意思应该是:寒泉在浚邑的下游。

  古黄河是流经浚县的。周定王五年(公元前602年)以前,古黄河在今天浚县城东大伾山的脚下折向北流,寒泉就在流经浚邑的古黄河的下游,也就是浚邑的北边。

  浚邑的北边就是邶国的都邑——邶城。所以,寒泉就在邶城的附近。

  邶城位于旄丘坡(火龙岗)的东坡,历史上泉眼众多。邶城村的东南有个村庄叫“夏庄”,实际上,“夏庄”村的西边还有一个村庄叫“上庄”,“夏庄”原来叫“下庄”。“上庄”和“下庄”中间有一个泉眼,泉眼把两个村庄分成了“上庄”和“下庄”。可以想见,历史上邶城周围是有很多泉眼的。

  宋代的朱熹在《诗集传》中对《泉水》这样解读:“卫女嫁于诸侯,父母终,思归而不得,故作此诗,言:毖然之泉水,亦流于淇口,我之有怀于卫,则亦无日而不思矣。即诸姬英明与谋为归卫之计。如下两章之云也。”

  淇口在卫地(今浚县新镇堤壕村)。邶城是亡国之地,邶城也没有诸侯。就这样,诗经《邶风》中的泉水一下子从邶城飞到了卫国!

  这是没有道理的!肥泉与《邶风·泉水》中说的泉水肯定是不一样的两个泉眼,一个在卫国,一个在邶国。

  《诗经》最讲究的写作手法就是“兴”。

  “兴”就是由近到远、由看到的到想到的。曹植的七步诗就是这样:他先看到“煮豆燃豆萁”,然后才能想到“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所以说“兴”是一种写法还不如说“兴”是一种思维方法。

  常识告诉我们:“兴”起的事物只能是眼前看到的事物,它绝不可能是千里之外的事物。你在邶城看到的不是邶城的泉水,难道是卫地沬邑的泉水。

  岂不怪哉!这说不通。寒泉一定在邶国附近。

  于是,人们在朱老夫子注解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挥,偷梁换柱转换时空,他们把这首诗的作者说成是卫国的公主——出嫁到许国的许穆夫人。许穆夫人在许国的泉水边思念家乡的肥泉水呀!

  可是,许国的泉水能流到淇河里去吗?

  朱熹他们成功地把邶城的故事转移到了许国,连卫国都隔过去了。

  不知道老先生累不累啊,你到邶城考查一下不就妥了。可惜,朱熹是南宋人,那时候邶城已经是金国的地盘了,他过不来!没办法!

  就这样,发源于我们汤阴东南黄河故道与淇河故道的《邶风》,高调地一步三回头离开了汤阴邶城,彻彻底底地变成了“卫风”。

  所有发生在邶城的邶风故事,仿佛只有放到沬邑和朝歌去说才合情合理。

  这不符合文学常识,也与诗经《邶风》的历史地理条件不相符。

  宋代王应麟编写的《诗地理考》引用“通典”认为:寒泉在濮州濮阳县东南浚城。水经注濮水枝津东迳浚城南而北去濮阳三十五里,城侧有寒泉岗即诗“爰有寒泉?在浚之下”。

  这样的解读也是非常片面的,“毖彼泉水,也流于淇”又如何解释呢?古淇河是不可能穿过古黄河流到濮阳的。这就如同王国维先生说邶国在河北涞水一样,古黄河是流不到涞水的。

  其实,寒泉一直都在邶城附近没动,寒泉水就在邶城的北边一公里处。两千多年来一直汩汩没停,直到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才停止喷涌。古淇河在邶城的东南城墙下流过,寒泉水流入了古淇河中。

  邶城北边有个叫“寒泉”的村庄。我们研究发现:《相台志》记载,寒泉村早在宋代以前就存在了。这应该不是偶然吧。

  我们可以这样来解读《凯风》。

  有这样一幅画面:

  在邶城城墙的北边不远处,寒泉的泉水汩汩地往外冒着,浩浩的南风一直吹了好几天,才让铁黑色老枣树树枝的枝顶鼓出了几个嫩芽,黄绿色的嫩芽在春风中跳跃着,显得生机盎然。

  慈祥和蔼的老母亲正在泉水边的田地里弓腰劳作。大一点的儿子们跟母亲一块儿在田地里劳作,几个小的正在泉水边的坡地上低头采茅芽(荑)。

  春日正盛,喜鹊们叽叽喳喳地叫个不停,枣树上一窝雏鸟就要长齐羽毛了。听见老喜鹊回来了,它们闭着眼、伸长脖子、拼命张大嫩黄色的小嘴,喳喳叫着去迎夺老喜鹊嘴里的食物。

  正是哺育幼鸟的季节,蓝天在向雏鸟们频频招手!为人父母的老鸟们辛苦地忙碌着,叽叽喳喳的叫声嘹亮地在泉水边老枣树的上空到处飘荡。

  铁一样黑色斑驳的枣树树干与嫩绿色的枣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嘴角稚黄嗷嗷待哺的雏鸟与俯身吐哺慈祥可爱的老鸟更是让人联想到母与子,于是这首千古名唱母亲之歌——《凯风》诞生了。

  懂事的长子看着风中虬劲向上的老枣树和树枝上正在哺食的老喜鹊,他的眼泪刷刷地流了下来。

  母亲是老枣树,我们就是枣树上的嫩芽儿!

  母亲是老喜鹊,我们就是那嗷嗷待哺的黄嘴小鸟儿!

  儿子不才,弟兄们还小,母亲呀,我该怎么样来报答您的养育之恩呢?

  其实,母爱是不需要回报的!

  唐朝的时候,这个孩子变成了诗人孟郊。他说: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再后来,这个孩子又变成了大诗人闻一多。他有感于伟大的祖国母亲遭受蹂躏,挥笔写下了著名的《七子之歌》。歌曲“你可知MAKAO不是我真姓”,即来源于《七子之歌》。

  把邶风当卫风,把邶地换成卫地,是历代词家最爱犯的错误!他们要么是真的不懂,要么就是在装瞌睡!他们好像在有意忽略邶城的存在!

  凯风又起了,呼呼地刮着!

  寒泉,回家!

  邶风,回家

 







<----返回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