淇河晨报,守护母亲河20年
淇河晨报,守护母亲河20年

 
时间:2020-9-15 13:07:23  作者:淇河晨报记者 李明英  编辑:淇河晨报 


 2020-09-15 07:56:50

风景秀丽的盘石头水库。(本报资料图)

2002年8月7日本报相关报道。

 20年来,淇河从一条鲜为人知的河流变成一条镶嵌在鹤城大地上的璀璨玉带,离不开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也离不开《淇河晨报》为之强有力的发声。

 

晨报为之强有力发声

 

2002年7月10日,本报2版刊登了《别光腚脏了淇河》一文,对有损淇河生态环境的不文明现象进行痛斥;同年8月7日,本报1版刊登了《我们的母亲河多大岁数?淇河形成距今已有300万年》一文,讲述了这条古老的河流对我市旅游业的推动作用;同年12月4日,本报1版报道了市委市政府为加强对淇河的保护和合理利用,出台了《淇河开发保护管理办法》,从此淇河有了“护身符”。

20年来,本报作为一位淇河忠实的保护者从未离开过,它的改变被详细记录报端。2003年1月,为进一步增强市民保护淇河的意识,鹤壁日报社策划了《淇河探源》深度报道;2006年4月,本报主办了首届“人人争为母亲河添‘绿’大型淇河绿色穿越”活动,吸引了众多市民参与……“人人争做环保卫士”“淇河保护从现在开始”等环保意识深入人心。

20年前,由于一些市民不懂得保护淇河的重要性,使得两岸垃圾遍地。20年后,淇河大变样:河水清清、鱼虾畅游,两岸绿树成荫,宛如一幅美丽、壮阔的画卷。

 

人人都是淇河的保护者

 

“20年前淇河水面没有这么宽,你看现在,水面宽了,鱼鸟成群。”9月6日,家住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的闫国海带着记者来到一座古石桥上,他从小在淇河边长大,对淇河有着深厚的感情。

闫国海说:“古石桥西南方向那座5米多高的假山是2005年建成的,以前村民经常到那里挖沙土,之后成为一个大坑,破坏了生态环境。那时,村民没有保护淇河的意识,经常到河里洗衣服,还将生活垃圾倒入河里。《淇河晨报》经常报道有关淇河的故事及如何保护淇河,还鼓励村民争做淇河的守护者。这样做很好,增强了村民保护淇河的意识,政府也加强了对淇河的保护。”

记者沿着淇河往南走,看到一位市民边散步边捡拾地上的垃圾。“十几年过去了,淇河在变,生活在淇河边的人也在变,变得越来越爱淇河。很多人看到有人破坏淇河的生态环境就会上前劝阻。”闫国海说。

“淇河被很多市民称为‘北国漓江’。”市淇河生态保护中心副主任牛克锋告诉记者,淇河保护能取得如此显著的成果与历届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密不可分,同时离不开百姓的参与。

谈到淇水诗苑、淇水樱华园等生态公园成为游客打卡地时,牛克锋回忆起2003年年初他刚到原淇河综合开发指挥部工作时的情形:淇河两岸很荒凉,没有一条路,河滩成了农田……

牛克锋说,多年来,我市为有效保护和修复淇河的生态系统和自然风貌,建立了四级联动保护机构,对淇河进行分级分段管理;建立执法队伍,依法打击损害淇河生态环境的行为;利用晨报向市民宣传,动员社会各界加入保护淇河的行列。“我相信今后淇河的水会更清,两岸的树会更绿、花会更艳。”








<----返回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