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聊邶、邶国和邶风
闲聊邶、邶国和邶风

 
时间:2020-7-12 18:01:25  作者:秋雨  编辑:新浪博客 


 2016-04-06 10:55

邶,读作bèi,从邑,从北。邶是用北与邑联合起来表示君王退位之后所居住的地方,君王执政的地方是王宫,王宫偏南,君王退朝之后休息的地方偏北。现代汉语词典解释:①周朝国名,在今河南汤阴南;②姓。

《大雅》中《韩奕》篇有“奄有北国”。奄国、北国在商代已有,奄国在河南省汤阴县北部,“北国”即“邶国”,邶国在汤阴县南部,其国界与西周初年的封国鄘隔着一条淇河。西周政权建立,邶国成了姬昌的儿子、姬发八弟霍叔的封地,商末帝辛的儿子武庚也被监视在邶国居住,同时还将今邯郸地域划属邶国。

邶国地域认为在今河南省汤阴,或认为在今河南省北部、河北省南部一带,成为西周初年诸侯国。姬发灭商得了天下后,将商代王畿之地分为邶、鄘、卫,鄘国位于今河南省新乡市东北一带,卫国位于朝歌以东地区。为了统治商朝的遗民,姬发把商末帝辛的儿子武庚看管在邶国境内令其祭祀祖先,管商遗民。同时,将朝歌以东地区的卫,封给三弟管叔姬鲜掌管;朝歌以南地区的鄘,封给五弟蔡叔姬度掌管;朝歌以北地区的邶,封给八弟霍叔姬处掌管。利用卫、鄘、邶共同监视武庚,史称“周设三监”。为了监管原商王畿地区的商遗民,周初的封国还有齐、燕、唐(晋)、宋

周灭商后第二年,姬发病死,其子姬诵即位,史称周成王。成王年幼,只好由姬昌的第四子周公姬旦摄政,代成王行事。管叔姬鲜梦想继王位落空,对周公姬旦摄政极为不满,于是散布流言,并煽动蔡叔姬度、霍叔姬处,怂恿帝辛的儿子武庚及东部诸方国,以“周公将不利于孺子”为借口,公开叛乱,史称“三监之乱”。

周公姬旦面对来自内外两方面的敌对势力,多方权衡,决定以成王的名义率师平定“三监之乱”。周公姬旦灭东方五十国,武庚、管叔姬鲜被杀,蔡叔姬度被放逐,霍叔姬处被废为庶人。经过三年努力,将反叛镇压,然后周公姬旦将封地重新作了调整,尽收原邶、鄘、卫之地,将原来武庚掌管的商都周围地区和商遗民七族封给康叔姬封,让康叔姬封迁徙至今天的河南省鹤壁市淇水岸边,在朝歌建立卫国。康叔姬封任卫国第一任国君,姬封调回京城掌管司寇后,把卫国全部交给姬封的后代,卫国成了周初镇抚东方稳定局势的大国。

卫国成为西周初年所建立的诸侯国,第一代国君是姬昌的第九子康叔封,辖地大致为今河南省黄河北部、河北省邯郸及邢台一部分、山东省聊城市西部,先后建都于朝歌(鹤壁,年)、楚丘(滑县,年)、帝丘(濮阳,年)、野望(沁阳45年)。卫国是存续时间最长的诸侯国之一,立国前后共计838年,传35君,卫武公时国力最强,被灭于秦亡前一年。

有人认为邶国是被韩国所灭,这一观点与周公姬旦平定“三监之乱”后的安排明显矛盾。有人认为奄国是商末周初山东曲阜之东的一个小国,国都位于山东曲阜,后被周成王所灭,残部逃往江南。因邶、鄘均归入卫国所以采集自淇河卫地的《邶风》《鄘风》《卫风》均属于《卫风》。《左传·襄公二十九年》记载,孔子之前的吴公子季札已经把《诗经》中的邶、鄘、卫作为一个整体,统称为卫风,都属于淇河卫地的诗篇。

朱熹《诗经集传》中说:“邶、鄘、卫,三国名。在禹贡冀州,西阻太行,北逾衡漳,东南跨河,以及兖州桑土之野。及商之季,而纣都焉。武王克商,分自纣城朝歌而北,谓之邶,南谓之鄘,东谓之卫,以封诸侯。邶、不详其始封。卫则武王弟康叔之国也。卫本都河北朝歌之东,淇水之北,百泉之南。其后不知何时并得邶、之地。至懿公为狄所灭,戴公东徙渡河,野处漕邑。文王(公)又徙居于楚丘。朝歌故城,在今卫州卫县西二十二里,所谓殷墟。卫故都,即今卫县(治所位于今浚县卫贤镇)。漕、楚丘,皆在滑州。大抵今怀卫。澶相、滑濮等州,开封大名府界,皆卫境也。但邶、地既入卫。其诗皆为卫事,而犹系其故国之名,则不可晓。”

收入《诗经》中的《邶风》共有19篇,分别是:

1.《柏舟卫国第十代国君卫共伯之妻共姜立志守节不嫁之作,古人据此称丧夫为“柏舟之痛”,夫死不嫁为“柏舟之节”。

2.《绿衣》,华夏甲骨文之后第一位女诗人卫庄姜的作品。古时以黄色为正色,绿为间色,以绿色为衣,用黄色为里,喻尊卑反置,贵贱颠倒。这是一篇感叹自己婚姻不幸的哀怨诗。

3.《燕燕》,卫庄姜的作品。有人说是卫庄姜送别某个妾室,辛弃疾有诗“看燕燕,送归妾”;有人说是卫桓公死后,卫庄姜送卫桓公之妻归薛国的诗;有人说是卫定姜之子死后,卫定姜送儿媳归国的诗;有人说是兄送妹出嫁;有人说是卫国国君送妹远嫁南国。诗中的送者和被送者究属何人,众说纷纭。

4.《日月》,卫庄姜伤己之作所指责的男子为卫庄公

5.终风》,有人认为这是卫庄姜伤已之诗描写了一个被男子玩弄后抛弃女子的悲伤和期望

6.击鼓》,是一篇战乱兵士思乡曲

7.《凯风》,古人认为是赞美孝子的诗,后人认为是七子孝事其继母的诗,这应该是一首儿子歌颂母亲并作自责的诗诗以凯风、棘树、寒泉、黄鸟等比兴,从而构成了一幅有声有色的淇河卫地夏日景色图画。可是,朱熹却说卫之淫风流行,虽有七子之母,犹不能安其室,所以其子作此诗。皆因周人、微子传承下来的“恶纣扬周”,从而才有了朱熹的“卫之淫风流行”之说。

8.《雄雉》,以雄雉起兴,妻子思念夫君之歌。古人除了将淇竹比作君子,此篇中还将雉的品性比作君子的品行。

9.《匏有苦叶》,有人说是刺卫宣公,有人说是刺淫乱,有人说贤者不遇时而作,还有的说是一篇讽世座右铭,等等。笔者认为,这是一首爱之切切情绵绵的诗歌。

10.谷风》,弃妇之诗这首诗歌中的女子在性格上不如《氓》中女子决绝果断,因此在回忆往事和述说情怀时怨而不怒,使人读后有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之感,但在艺术风格上,却比《氓》中女子更能体现温柔敦厚。

11.式微》,古人将此诗解说成劝归,所以式微一词逐渐成为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归隐”代名词。其实这是在外服役盼回家的歌声,一连串的质疑,表达了强烈的感情,有对亲人泥水霜露中的关切,有对行为的怨怒。

 12.旄丘》,目睹山河破碎,卫国内部纷争,国君流亡在外,于是就有人写了这首诗歌先是怪之,继而疑之,接着微讽之,最后直接谴责。

13.简兮,描写了卫国宫廷举行大型舞蹈,对舞师进行了歌颂。

14.泉水》,华夏甲骨文之后第一位女爱国诗人许穆夫人的作品这首诗歌是身在异国的许穆夫人对故国家园的梦绕魂牵。许穆夫人还有卫武公,他们代表着一种正气,是应该歌颂和纪念的对象,是淇河之魂,中华民族之魂。

15.北门》,小官吏位卑任重,处境困穷,无处诉说,他北门出走,窘迫凄凉赤贫,无可奈何,只有悲恨面对苍穹,向着苍天发出怨恨之声。

16.北风》,北风雨雪比喻国家危乱将至,这是一首卫国黎民百姓斥责统治者暴虐的诗。公元前718年至前700年,卫国第十五代国君卫宣公在位,卫国上层淫乱不堪,政治十分黑暗,时局异常动荡,一帮小人得志,残酷地欺压卫国的黎民百姓,就连一般贵族也不堪其苦,黎民敢怒不敢言,为了避祸,不得不背井离乡,外出逃难。

 17.静女》,有人认为是卫国国君和夫人道德有问题,于是写了此篇,用以歌颂贞静之女贞洁守礼的美德,借以讽刺和鞭策卫国国君和夫人。朱熹认为是淫奔期会之诗。五四时期大文学家们有过热烈讨论,认为静女一点儿也不静,把静解释为贞静是牵强附会。静女其实就是今天所说的靓女,静就是好的意思,静女就是好女。静女有着当时民俗文化的背景,读这首诗歌一定要置身于《诗经》那个时代,而不是“三从四德”形成之后。诗歌中并没有一个春字,但却处处洋溢着春的气息,分明是一副淇河卫地春天画卷。

18.新台》,这首诗歌如实地记载下来卫宣公与宣姜的乱伦“新台之丑”。原本太子迎娶齐国公主宣姜,却被卫宣公占为己有,并纳于在古淇水岸边新建的一座行宫新台,十五岁的宣姜变成了欲要嫁给丈夫卫太子伋的小妈,宣姜还为卫宣公生下了两个儿子寿和朔。后人把翁媳之间暧昧的关系称为“新台之丑”,用新台比喻不正当的翁媳关系。新台旧址一说在淇水濮上,一说在河北境内。

19.二子乘舟》,这首诗是对卫国公子寿和公子及惨遭杀害的哀伤,也是对卫宣公残暴和对淫妇卫宣姜的鞭挞公元前年,卫宣公听信卫宣姜与庶子朔母子的谗言,买通盗贼,计划在太子伋出使齐国途中暗杀太子伋,太子伋被父侯卫宣公夺走心上人,又要被父侯杀人灭口。朔的亲兄弟寿与公子伋的关系极好,得知此事后告知公子伋,公子伋却不听其劝告,准备毅然赴死,决意杀身成仁,成全自己的父侯。公子寿不忍,以送别为名灌醉了太子伋后,代其出使齐国,酒醒后的太子伋驾船追赶,但当追上公子寿的小船时,公子寿已被杀死。公子伋悲痛万分,告知杀手真相,也求速死。杀手将二人首级送给卫宣公,卫宣公后悔不已,一病不起,于公元前700年一命呜呼。








<----返回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