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中与淇河卫地有关联的诗歌
诗经中与淇河卫地有关联的诗歌

 
时间:2020-7-12 17:26:46  作者:秋雨  编辑:新浪博客 


2017-11-10 14:51

 说起《诗经》里淇河卫地的诗歌,人们普遍认为有39篇,其中《邶风》19篇,《鄘风》10篇,《卫风》10篇,因邶、鄘、卫在平定“三监之乱”后归并为卫国,故将39篇统称“卫风”,并有了“卫风泱泱”的美誉。

其实这是一种狭义的理解,因为《大雅》中还有卫武公在95岁时所写的《抑》,《小雅》中还有卫武公所写的《靑蝇》和《宾之初筵》,《国风·王风》中还有卫武公所写的《君子于役》和《扬之水》。这样共计就是44篇。

广义的理解,《诗经》里淇河卫地的诗歌除了上述44篇,还有一些诗歌虽然采集地不是淇河卫地,但却与淇河卫地有关联。与淇河卫地有关联的诗歌还有:《豳风》中的《东山》《破斧》《九罭》3篇,《小雅》中的《白驹》《巧言》2篇,《大雅》中的《大明》《荡》《云汉》3篇,《周颂》中的《我将》《时迈》《振鹭》《有客》《小毖》《酌》《赉》《桓》8篇,《商颂》中的《烈祖》1篇,共计17篇。这样算起来《诗经》与淇河卫地有关联的诗歌共计61篇,真可谓《诗经》天赐淇河卫地。

前44篇不再介绍,只简单介绍一下后17篇:

1.《豳风·东山》,东征徭役归来之歌。周公姬旦东征指的是平定“三监之乱”,故这首诗歌与卫地有关。

2.《豳风·破斧》,周公姬旦平定“三监之乱”所发动的东征之战,起自镐京,但主战场却是在卫地进行。所以,这首诗歌虽是豳地民谣,但却卫地联系密切。周公姬旦亲率大军在卫地平定“三监之乱”后,令康叔姬封迁徙至淇水岸边朝歌建立卫国,三监之地统归卫国管辖。康叔姬封赴任时年龄尚小,周公姬旦怕康叔姬封担当不起治理商朝遗民的重任,特地在淇河岸边召集群臣为他举行了盛大的授土授民仪式,并精心制作了《康诰》《酒诰》和《梓材》三篇文告,作为康叔姬封治理卫国的法则。

3.《豳风·九罭》,周公姬旦遭难居洛东欲归之时,当地人挽留之诗。

4.《小雅·白驹》,诗中的贤者疑似箕子,名胥余,今河南省鹤壁市人。箕子是商末周初学界泰斗,他通晓天文地理,精于琴棋书画,可谓科学、哲学、文学、艺术之全才,堪称华夏文化第一人。他是不是商代帝辛的叔父很难确定,但可以肯定与帝辛沾亲带故。据说箕子不满帝辛,被帝辛降为奴役,从此装疯卖傻,隐居淇奥,夜深人静之时,总要在淇奥弹曲,借以抒发心中郁闷。周人为了给商代帝辛泼脏水,进行虚假宣传,杜撰出箕子目睹帝辛挖比干之心,便披发佯狂。箕子是殷商的贵族,周人进攻殷商时,他是帝辛的大臣,他的隐居不一定是真的隐居。从这首《白驹》中不难发现,箕子与周人似乎早有私下来往。

5.《巧言》,这是一首怒斥小人谗言乱政的诗歌。诗歌中记载的是乐师师曹用小曲唱卫献公私下里说大臣的坏话。卫献公是卫国第25任国君,也是卫国国都迁到帝丘(濮阳)后的第4任国君。里面含有“皮冠射鸿”的典故,说的是卫献公因言而无信失去了国君之位。公元前559年,也就是献公十八年,有一天卫献公原本说好晚上邀孙、宁两位大臣一起就餐,但到了晚饭时间,卫献公却完全忘记,竟然去射大雁。二位大臣跟随,打猎结束,卫献公也不换下皮冠,就直接跟二位大臣说话,这件事在当时简直就是侮辱了两位重臣。在此之前的献公十三年,也就是公元前554年,乐师师曹教宫女学琴打了一位宫女,估计那位宫女与卫献公不是一般关系,结果师曹被卫献公鞭笞了三百下。乐师心中有恨,便把卫献公说大臣的坏话编成了小曲传唱。孙、宁两位大臣遭到侮辱后又听到师曹唱的小曲,便恼恨地发兵攻打卫献公,将其赶走,由卫殇公即位。这就是“皮冠射鸿”的典故。卫献公私下里说大臣的坏话,大致意思是:“借问奸人何造成?藏身阴暗鬼魂灵。偷生无勇拳头软,角落阴风闻血腥。腐臭一身流坏水,奸人虽勇又何能?尔虞我诈蛇蝎毒,谁愿追随几个朋?”为什么天下如此大乱?乱子初现苗头时,君王容纳谗言,没有警觉;乱子不断地冒出来时,君王已经信用那些谗言之人。如果君王怒斥那些谗言之人,乱子也许早就销声匿迹了;如果君王喜纳忠言,乱子也许早就消停了。小人们恬不知耻,口吐莲花,夸夸其谈,大话连篇,好听的话一大箩筐,说出来就跟吹簧管一样动听。昏聩的君王总是和那些谗人结盟,同流合污,偏听偏信,乱子因此一步步大起来。

6.《大雅·大明》,周公戒姬诵之诗,陈述姬昌、姬发受命于天。商代文丁时代洹水流域连连遭受自然灾害,商朝经济与国力日渐衰弱。文丁死后,东夷中的“人方”再次叛乱,文丁的继任者帝乙为了不至于东西受敌,就把文丁一个美丽端庄的幼女嫁给了姬昌,向姬昌所代表的周人致歉。这首诗歌虽然写的是挚国嫁女大任给季历,但后世认为所描述的就是“帝乙归妹”,这场隆重盛大的婚礼中,还创造了“天作之合”这个词。其次,这首诗歌也是在歌颂季历、姬昌、姬发三代之德。

7.《大雅·荡》,这是召穆公悲伤周王朝每况愈下,借姬昌之口说“殷鉴不远”,告诫后世要汲取先朝覆亡的教训,对于今天也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经历史考证,关于帝辛之罪恐有不实之词,有言过其实之嫌,掩盖了周人延续的商代“九世之乱”,给周人的东侵找到了冠冕堂皇的理由。由这一首诗歌,想到了《汤誓》,看来周人在这方面也从商汤那里学到不少。

8.《大雅·云汉》,这是一首关于周宣王姬静祭天祈雨的诗歌。周厉王之后是共和行政,由卫武公代行天子职权,开启了中华纪元,之后由周宣王姬静执政。周厉王丢下的烂摊子经共和依然没有好转,百废待兴,朝廷上下有了拨乱之志。然而却遇天灾,天下数年大旱,周宣王修德修身,决心消除大旱。天下为周宣王复行王化而高兴,仍叔于是就写了这首赞美周宣王的诗歌。仍叔,周朝的大夫。这首诗共喊出了六个“旱既太(大)甚”,可见当时干旱十分严重。西周年间,发生了几次大旱灾:公元前858年至前853年,关中地区发生连续六年的大旱灾;公元前803年至前780年,天下旱灾严重,70多年的连绵大旱灾,覆盖了周宣王执政时期。需要指出的是“蕴隆虫虫”,有人认为“隆”为雷声,实际上是不了解干旱之后的各种自然现象。“隆”可能为“降”之误,或者直接解释为重大也可,这是说大早灾蕴蓄着虫灾,旱灾后容易生虫子,这反映了古人对干旱规律的一种认识,《春秋》所记多次旱灾紧接虫灾可以作证。

9.《周颂·我将》,周人在淇河卫地的白祀山上封神时,很有可能同时凭吊姬昌,这首诗歌就是对姬昌的祭文。

10.《周颂·时迈》,这是姬发克商后巡守商地祭祀山河的一首诗歌。也许就是在淇河卫地白祀山封神时,由祭祀的代表当场宣读的内容。吕尚封神时的讲话稿不在诗经之中,那才是真正的《周颂》,也许是被圣人编纂时删除了,设想诗经三千时估计会有这一内容。

11.《周颂·振鹭》,很有可能说的是商末之微子和箕子。箕子是商末周初朝歌人,周灭商后姬发向箕子请教治国之道,箕子著有《洪范》九畴五行,后来箕子被周朝封于朝鲜。

12.《周颂·有客》,这首诗写的就是微子在周人那里做客的事情。微子是圣人树立的楷模“三仁”之一,另两位是比干和箕子。“三仁”涉及着对帝辛的公正评价,被周人篡改的历史后人有责任和义务甄别。

13.《周颂·小毖》,姬诵年龄渐长,政治上逐渐成熟,此篇似乎是他的声音。管蔡之祸,指三监之乱,此诗与淇河卫地有关。

14.《周颂·酌》,此篇属于乐舞《大武》六成第三篇,内容是周公姬旦平定东南叛乱回镐京以后,姬诵命周公、召公分职而治天下,周公负责镇守东南,召公负责镇守西北。其实仍是周公摄政,任命之事只是以姬诵的名义,告庙仪式的主人公也只能是姬诵。该诗的主人公表面上是姬诵,而实际上还是周公。

15.《周颂·赉》,所谓的大赉天下,歌颂姬昌、姬发之功。赉就是赏赐、给予的意思,大赉就是大规模赏赐物资、补恤天下的意思。周灭商以后,姬发散帝辛鹿台之财,发帝辛鉅桥之粟,大赉于四海,也就是将帝辛所积存的钱粮物资分发给天下。周人鸠占鹊巢之后大发慈悲,收买人心,搞了个所谓的“大赉天下”,又搞了个“造神运动”,把帝辛抹黑成了十恶不赦,至今冤沉大海,然后就是宣扬自己的神王圣王德化之功。河南鹤壁大赉店,因大赉于四海而得名,大赉店为商代、龙山、仰韶三层文化叠压起来的遗址,曾引起中外学者的重视。

16.《周颂·桓》,这是一篇举行阅兵仪式前的祷词。周公姬旦曾写有一篇《牧誓》,记述的是牧野暴乱前夜,姬发召开的誓师动员大会,其实那个时间姬发还不是王,而是一方诸侯,名誉上仍是商代帝辛的臣子。

17.《商颂·烈祖》,怀念成汤的诗歌。








<----返回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