淇河曾经流过鹤壁浚县和汤阴邶城,请看淇河古今谈
淇河曾经流过鹤壁浚县和汤阴邶城,请看淇河古今谈

 
时间:2020-12-4 11:27:01  作者:马运钧  编辑:http://wx.360doc.com.cn/userhome/5022644 


 淇河古今谈

马运钧

淇河发源于山西省陵川县的棋子山(另有一源头起于山西壶关县境),然后流经河南省的辉县市、林州市、鹤壁市淇滨区、淇县和浚县,最后在浚县新镇的淇门村注入卫河,全长大约161公里。

其实,古淇河原来是古黄河的支流。今天的淇河(从源头到淇门这一段)仅仅是古淇河的一部分河道,古淇河在淇门以下实际上还有好长的一段河道。

殷商时期,古淇河并没有在淇门处注入卫河(那时候还没有卫河),而是大致上沿着今天卫河的河道继续向东北流动,经过邶城古城后,在邶城东北(今天汤阴县的五陵古镇附近)直接注入了古黄河。

淇门以下的古淇河河道在历史上多有变迁,我们重点要讨论的就是淇门以下这一段淇河古河道。

历史上影响淇河河道变迁的因素大致有两个:一、古黄河的改道。周定王五年,黄河在鹤壁南部的浚县新镇改道影响了淇河河道。二、人为因素。历史上曹操和杨广在鹤壁开挖运河,他们的人为活动影响了淇河河道的走向。

(黄河变迁图)

我们把淇河的历史分为五个时期:一、周定王五年(公元前602年)以前的淇河。二、周定王五年到东汉建安九年(公元209年)的淇河。三、建安九年到隋炀帝大业四年(公元608年)的淇河。四、大业四年到近代的淇河。五、新时代的淇河。

1、 周定王五年(公元前602年)以前的淇河,也就是诗经中的古淇河。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鹤壁市(包括浚县和淇县)的历史地理。

(周定王五年前淇河流向)

殷商时期和周卫时期,鹤壁市是商都旧地,被称为河内之地,是那个时候经济和文化最发达的地区。朝歌城是河内重镇,位于古淇河的岸边。

古淇河流到淇门后与古清水汇合,然后继续南流至故胥口(今浚县新镇申店村)再折而东北,经今天的浚县新镇、小河、浚县西、屯子镇蒋村和榆涧村,最后进入汤阴县的邶城村西,在汤阴五陵古镇北注入古黄河。

古淇河把鄘、卫、邶三个方国串连在了一起,他们陆地相通、水路相连。这里诗风浩荡,诞生了诗经中最精彩的篇章《鄘风》、《卫风》和《邶风》。

《鄘风》、《卫风》和《邶风》三篇古风是中国古诗词的重要源头,这时候的古淇河是一条名副其实的诗河。

《氓》与《桑中》仿佛使我们仍然可以看得到当年采桑女勤劳的模样。

活泼美丽的静女,在城墙下俏皮地和情郎约会、捉迷藏,《静女》开启了中国爱情诗歌的先河。

'淇水悠悠,桧楫松舟。驾言出游,以写我忧。'《竹竿》把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爱国女诗人——许穆夫人的家国情怀表现得淋漓尽致。

《卫风·淇奥》:瞻彼淇奥,绿竹猗猗。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卫多君子,淇有绿竹。《淇奥》第一次把竹子与君子联系了起来,对后世中国文化的影响不可谓不深远。

河水洋洋、淇水悠悠,古淇河与古黄河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交汇融合,诞生了灿烂的商周淇河文化。

商周淇河文化是上古黄河文化在中原大地的传承与发展,是商周黄河文化的精华。特别是发端于淇河的诗经文化——《鄘风》、《卫风》和《邶风》大大丰富了黄河文化的内涵,是黄河文化最精彩的有机组成部分。

淇河岸边的沬邑与古都朝歌是靓丽的淇河文化名片。

2、 周定王五年到东汉建安九年(公元209年)的淇河,这时候的古淇河大体上于今天的淇河相当,只是在淇门处稍微往南流动,在故胥口(今浚县新镇)注入了古黄河。

周定王五年(公元前602年)也有说是晋定公十八年(前494年),古黄河泛滥淤塞了古淇河东去的河道,淇河直接在故胥口注入了古黄河。古淇河到汤阴邶城的故道称'白沟'。

这一次黄河泛滥,古黄河在卫国邶邑处也改道东移,东移的古黄河在邶城以北留下了黄河故道。

白沟与黄河故道为后世的曹操开挖运河埋下了伏笔。

3、 建安九年到隋炀帝大业四年(公元608年)的淇河,也就是《水经注》中描述的淇河。

东汉末年官渡之战后,雄才大略的曹操感觉胜局已定。建安八年(公元203年),曹操拿下黎阳城后,开始着手经营邺城。邺城扼河内之要冲南通北达,是经营河北的好地方。

《魏志·武帝纪》:建安九年(公元204年)'春正月,济河,遏淇水入白沟以通粮道'。

淇河水与黄河故道里汇集的泉水成为了曹操运河的重要源头,曹操运河流经邺城东部后沿古黄河故道继续前行,在今天的天津附近注入渤海。

《水经注·淇水》:建安九年,魏武王於水口下大枋木以成堰,遏淇水东入白沟以通运。···淇水又东北流,谓之白沟,迳雍榆城南。淇水又北迳其城东,东北迳同山东,又东北迳帝喾冢西,又北迳白祀山东,历广阳里,迳颛顼冢西······淇水又东屈而西转,迳顿丘北。又屈迳顿丘县故城西,淇水东北,迳枉人山东,牵城西。淇水又东北,迳石柱冈(今汤阴博望岗,在邶城西),东北注矣。······

这一时期的淇河与黄河故道在《水经注》中被通称为'清淇河'。

建安文化作为纽带把淇河文化与大运河文化有机地连接了起来,枋头城的云烟见证了魏武扬鞭的英雄风采。

4、 大业四年以后的淇河,这一时期的淇河河道就接近于现在的淇河了。

隋唐时期,好大喜功的隋炀帝杨广为了以'天下之中'的洛阳为中心,经营南北中国,他集全国之力量开挖了隋唐大运河。

《隋书·炀帝纪》:隋大业四年(608),隋炀帝为了解决北方的漕运和北征高句丽的需要,'发河北诸郡男女百余万开永济渠,引沁水,南达于河,北通涿郡'。

永济渠就是隋唐大运河黄河以北的部分,是在曹操运河的基础上修建的。

《浚县志》记载:'隋大业四年,炀帝征发河北民众百余万,浚曹操所开白沟故道,开挖永济渠,南达于河,北通涿郡,长达两千余里,黎阳县(今浚县)境内长百余里。'

永济渠引沁水往南与黄河贯通,北分沁水一部分通过长明沟(即后来的小丹河、运粮河)、吴泽坡(在今河南获嘉县境内),与清水相连,经汲县(今河南卫辉市),流到宿胥故渎(又称清水渎,今浚县堤壕村西南),'又立淇门以通河东北行'(《初学记》卷六)。即在淇门开口开挖新渠引水,向东北流去,往下又与白沟相接,得九河之故道,从黎阳(今浚县)、临河(今浚县东及汤阴五陵)、内黄、魏(今河北大名县西)、馆陶、临清、清河、武城、长河(今山东省德州)、东光、南皮、清池(今河北沧县东南)等地,至今天津附近,再西北行,最后到达涿郡所在地蓟城(今北京城区西南隅)。

随着永济渠航运的繁忙,大运河的地位越来越突出,淇河慢慢地就被人们称为'永济渠的支流'了。

脱胎于淇河文化的鹤壁大运河文化诞生了。

这一时期,淇河的名字是'淇河'或'清淇河',各地的称谓不一样,淇河与永济渠的河段区分还比较模糊。

到了明朝,永济渠被人们称为'卫河',地位更加突出,淇河就被固定为'卫河支流'了,与卫河河道有了明显的区分。淇河特指从山西到淇门这一段,也就是近代的淇河河道了。

这一时期,繁忙的运河航运催生了黎阳古城这颗璀璨的运河明珠。

永济渠流动着淇河的血液,大运河文化传承着淇河文化的精神。在鹤壁,淇河文化衍生了大运河文化。

黄河文化、淇河文化和大运河文化在同一个地方先后呈现并且交汇、糅合、发展得如此紧密,这在全国是并不多见的,这也是鹤壁文化的特色。

5、 新时代的淇河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鹤壁市市政府搬到现在的淇滨区后,鹤壁人民又赋予了淇河文化新的内涵,生态文明与城市文明和谐共生,历史与现代交相辉映,'天人合一'的传统理念让淇河文化更加丰富多彩、内涵更加深刻、前途更加光明!

美哉淇河,美哉鹤壁,美哉淇河文化!

淇水悠悠,绿竹猗猗。鹤壁新区把淇河文化这张名片打造得更加靓丽。

参考:

《河南浚县大伾山西部古河道考》 史念海

《隋唐大运河(浚县段)史话》 刘会喜

《水经注疏》 杨守敬








<----返回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