淇河文化研究  第十一卷 2017-2018年
       

文史资料 - 浮山疑云
浮山疑云

 
作者:贾振君  加入时间:2018-8-4 11:02:40

     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著名的萨克勒大厅一角陈列着一通古碑。它自中国河南省淇县浮山。

浮山魏碑

该碑为浮山魏碑,全称为“邑义五百余人造像碑”,主题是讲述“维摩诘与文殊辩论”的故事,取自佛教经典《维摩诘经》。像记为正书,正面题记三十行,行三十字。记上刻佛像三层。记下刻山水、树木、狩猎图样等。整个画面纹饰繁缛,雕刻之精,令人叹为观止:满座的僧俗听众,表情各异,有的在静听,有的在凝思,有的交头接耳。远处还有摇曳的大树,优美的飞天。

浮山魏碑(局部)

因该碑精美绝伦,被中国原故宫博物院院长、文物专家马衡,一代鸿儒、国学大师陈汉章等考古专家、历史学家视为造像碑之冠,又被文物界列为震古烁今的四件海外石佛造像藏品之一。

该碑究竟有怎样的命运?浮山历史上又有哪些鲜为人知的故事?

惊世的发现

浮山为东西走向的一座小孤山,如平地浮起,故称浮山。明嘉靖二十四年《淇县志》载:“浮山,在县北三十里,山势突兀,矗立河壑之表。”清顺治十七年《淇县志》载:“浮山,在县北三十里,峰峦秀美,涧壑清幽。”

历史进入南北朝时期,佛教传入中国后,淇县建有寺院多处。梁普通元年(520年)县西北灵山下建成灵山寺。以后历代又建成佛山寺、石佛寺、崇庆寺、白虎岩寺等二十多处。寺院之地,有秀丽的景色供游人观赏。

秀美浮山

民国24年《河南政治视察日记》云:“佛山(浮山)……其上有魏碑,颇名贵。即所谓武猛从事五百人造像者也。”

造像碑,即以雕刻佛像为主的碑刻,因雕刻于碑石上面,故多系高浮雕作品,多因形体较小,雕琢更加精细,是北魏至唐代这一时期特有的佛教艺术样式,以北魏时期的最早,至隋代日趋衰落,唐代偶有发现,唐代以后绝迹。

该魏碑相传乃曹植(字子建)所书,故外地文人墨客旅游者纷纷前来拓片。

浮山明代称佛山,东西走向,长2公里,宽1.5公里,为火山喷溢而成,峰高184米,有元代佛山寺遗址。因近驿道,古时为观赏胜地。三国魏曹植来朝歌旅游,并亲自为浮山题写碑文,这块碑又招来远近许多游客。

在14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浮山魏碑一直竖立在淇县浮山封崇寺内,默默见证着岁月的变迁。直到有一天,一个人的到来,彻底改变了它的命运。这个人,就是民国初年的金石学家顾燮光。

顾燮光是一个颇具传奇色彩的人物。他是民国时期著名的藏书家、目录学家、金石学家。顾燮光是浙江会稽人,清光绪年间贡生,供职于京曹,任财政处、监法处要职,民国以后隐居数年。他曾在卫辉隐居8年,这8年中,他搜罗金石,访得古人未著录的自汉迄元碑刻700余种。

卫辉毗邻淇县,静居一隅的浮山魏碑也因此走进了他的视野。顾燮光发现浮山魏碑并亲自捶拓,誉其为“河朔之冠”,引起国内外专家的重视。

 

浮山魏碑拓片(局部)

1926年,顾燮光在《河朔访古随笔》中将在浮山封崇寺发现的浮山魏碑称赞为“河朔之冠”(河朔:黄河以北),并在1929年出版的《河朔访古新录》中作了详细的记录,“县北三十五里浮山封崇寺,魏永熙二年(公元533年)建,山门外有弯碑树(竖)立,高三丈余、广三尺余、厚一尺余。盖北魏永熙二年(公元533年)兴建,至东魏武定元年(公元543年)八月功就。”历时十年。

顾燮光发现浮山魏碑后,原故宫博物院院长、文物专家马衡,一代鸿儒、国学大师陈汉章等考古专家、历史学家从雕刻艺术、民众造像与佛教信仰等不同角度对它进行了研究。由于该造像碑雕刻构造精美,形制巨大,历来被视为造像碑之冠。

据了解,如今中山大学图书馆还藏有一幅此碑的拓片,碑拓较为完整,有造像及题记。业内专家普遍认为该拓片集造像雕刻、书法艺术和佛教文化于一体,具有极高的艺术、历史和文化价值,为“造像碑中的极品”。

令人遗憾的是,浮山魏碑很快就遭受劫难。据文献记载,该碑于1929年被军阀旅长郑思成盗运到天津,将“像下”“记上”锯为两段,三千块大洋卖给了英商,后又几经辗转,现存于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和展出的洛阳龙门宾阳洞皇帝礼佛图比邻。

封崇寺遗址今何在

明嘉靖二十四年《淇县志》载:“封崇寺,在县北三十里,魏永熙二年建,元至正元年重修。”明万历三十一年《卫辉府志》载:“封崇寺在县北三十里,魏永熙二年建,元至正元年重修。”清乾隆十年《淇县志》载:“封崇寺,在县北二十五里高村社,魏永熙二年创建,元至正元年重修。”

明嘉靖二十四年《淇县志》无浮山寺记载。明万历三十一年《卫辉府志》载:“浮山寺在县西北浮山下。洪武年修。”清顺治十七年《淇县志》载:“浮山寺,在县北三十里浮山下,元至正二年创建,洪武元年重修。”1996年版的《淇县志》记载:“浮山寺在浮山南侧山脚下,元至正二年重修,原有古寺、石碑,民国初无存。”

从上面志书的记载可以理清,封崇寺与浮山寺是两个不同的寺院,封崇寺的建筑年代要比浮山寺早。而且浮山寺的位置可以确定下来,就在浮山南侧脚下,寺因浮(佛)山而得名。

浮山的位置

那么封崇寺的具体位置在哪?志书上说的太笼统,但有一点可以断定,应当在浮山一带,因封崇寺与浮山都在“县北三十里”,在地理距离上是重合的。且据民国初年的金石学家顾燮光在《河朔访古随笔》与《河朔访古新录》中记载,封崇寺就在浮山上,因是他亲历亲为,其本人又是考古学家,其著述应该是科学严谨的,是经得起推敲和令人信服的。

据淇县高村镇晋庄村村民葛礼然说,他听老辈人讲过浮山寺庙和石碑的事情,至于寺的名字,他不知道,但是原来的寺里确实有很多石碑,不过全被村民们拖去修了附近的一座铁路桥,村民们又在原址修建了“皇王庙”。

浮山的留守村民

浮山附近有的老人说,知道附近的一个寺里曾有过一块很大的石碑,后来被人抢走卖到国外去了,寺不在“皇王庙”,而是在浮山西面的后山上。

井台上的古寺石构件

在浮山后山的密林深处,有一个破败的小山村。在迎面一堵半坍的石墙上,竖砌着一只素面的柱础。很明显,这是古建筑的残迹。村子不大,破败至极,房子已经坍塌了大半。据村中77岁的牛先生介绍,村子就是“后山”,以前确实有过一座很大的古庙。老人指着不远处水井旁边的五间平房说,这里就是原来大殿的位置。井圈用上好的青石条垒砌,架着井轱轳的青石上浮雕着覆莲,大概是一块敲碎了的碑座。牛先生说,自己小时候见过大殿,里面的佛像非常高大,旁边有18罗汉,大殿之后还有阎王殿。庙里有个非常有名的和尚,大殿前的廊下还矗立着许多古碑。石碑以后被全部拖走去修了附近的一座铁路桥,到1958年,古寺已经被完全毁弃。

垒在石墙上的柱础

虽然浮山魏碑的封崇寺遗址还有待进一步考证,然而封崇寺曾经是一座宏伟的建筑,浮山魏碑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艺术价值是毋庸置疑的。





       

河南省鹤壁市《淇河文化研究》网    站长:姚慧明   电话  0392-2621230    电子邮箱: yhm450217@tom.com

站由淇县之窗网站运行和管理。  站长:老农(信箱qxzhd@126.com)  QQ:1036847795   网站电话:0392-7226249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 不得复制、翻印、镜像!  

豫ICP备09020854号          豫公网安备 4106220200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