淇河文化研究  第十一卷 2017-2018年
       

文史资料 - 肥泉(村)溯源
肥泉(村)溯源

 
作者:草根蚂蚁  加入时间:2018-5-8 22:37:50
    每一个村庄都有自己的故事,人的故事、家族的故事、建筑的故事、土地的故事,把这些故事连接起来,就是村庄的故事。
 
    肥泉村与三家村之间有一条600年的古道,两个村庄隔着一道凤凰岭,在这片起伏的丘陵地带,人们用美好的想象与词汇来形容这些高高低低的山丘,在肥泉是“九峰不露头”,在三家村是“九泉十八峰”。如今的古道已经没有多少人行走了,600年间,这条道路上有过多少行人,已经难以计数,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来来往往的脚步都姓张。
 
    在三家村还有一座破旧的张氏家庙,一位80岁的张氏老爷子掌握着钥匙。在他的带领下,还找到了张山的坟墓,一座“一世、二世、三氏”的合葬墓,《张氏家谱》中记载的细诗公就躺在这里已经600年了。
 
    肥泉美丽的乡村景色浸润在浓浓的历史之中,肥泉的历史被一条古老的线贯穿着,这里的村民们都姓张,有一个共同的祖先。在一条岭的那一边有一个更古老的村落——三家村,古代叫三塚村,与远古春秋“三监叛周”的故事有关。“三家村,好地方,九泉十八岗;长岗岭,十里长,榕花树下出宰相,”民谣中所说的三家村和肥泉村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也是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村庄。
 
    肥泉的张姓原是三家村张氏家族的一支,后来迁到了相邻的碾盘沟,也就是现在的肥泉。三家村有悠久的历史,她的名字几经周折,蕴含了许多传奇故事,其中春秋初期的“三监叛周”与“三叔塚”的故事引人入胜。
 
    如今,一条小河从三家村穿过,村子也因此分为前村和后村,小河南岸原来有三座巨大坟冢,村民称其为大塚。
 
  过去,这三座相邻的大塚高近两丈、直径几十米。中间的大塚旁边原有一棵粗粗的古树,当地人称其为“报马槐”,为什么叫“报马槐”,如今已没人记得,反正他们记得那棵树慈祥的像一位老人,千百年来看着村里孩子们在树下或坟塚旁玩耍捉迷藏,送走了一代又一代三家村人。
三座大塚一直保留到解放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附近的村民们为牲口垫圈时都到这里取土,高大的坟塚渐渐被夷为平地,如今已经失去踪影,三位历史人物的白骨上面成为了菜地和麦田,生长着茂盛的蔬菜庄稼。
 
  我们说,三家村历史悠久,是指这个村庄的年龄。而三家村人却像土地上生长的麦苗,每一茬都是新鲜的。而今,村里年轻的村民们很少有人对这些故事和历史感兴趣。老一些的村民们只晓得三家村最早时叫三塚村,因这三座大塚而得名,至于这大塚的主人是谁?也没人能说得清楚,更老一些的村民则笼统地将其称为“三叔坟”。
 
  肥泉和三家村一脉相承,本是一家,他们的《张氏家谱》自清乾隆十七年续编,历经乾隆、道光及民国数次续修,形成了元、亨、利、贞四卷,共247页,约8万字。除了按照惯例编修家谱之外,《张氏家谱》中还收录了《细诗公传》、《三冢村记》和《伯佐首管子三家村记》,介绍了三家村的历史、人文、自然景观。一个村庄的族谱竟然隐藏了如此之多的历史之谜和文化现象,这不能不让我们深思。
 
    据《三冢村记》记载,三家村最早叫三塚村,塚是坟墓,由于忌讳,人们就把“塚”改为外形相似的“嫁”,这样,就成了三嫁村。再后来,村民们认为三嫁村这个名字还是不好听,便去掉了“嫁”的女字旁,于是,三嫁村就成了三家村。
 
《张氏家谱》内容丰富,保存完整。详细记载了西周初期管叔、蔡叔和霍叔这三位历史名人的故事。
 
  在《细诗公传》中有这样的记载:“三冢者,三叔墓在也。”《伯佐首管子三家村记》中说:“此周管叔、蔡叔、霍叔所死地……吾为是求三叔冢。视之有石碑,果三叔墓……故又名三冢村。”该文又说:“管叔致辟,归葬于此。蔡仲有命,蔡叔释。囚霍叔,幸康叔赦,归居于此,时年九十八而卒。”
 
  当时就有张纸族人在“三叔”墓附近定居,就叫三塚村,即今天的三家村。
 
    一直到明朝末年,张氏十一世张自省迁至肥泉,才更村名为碾盘沟。
 
    张氏家谱记载,从洪武年间的迁徙起,张家在三家村这不到三百年的时间里,张氏家族在三家村的生活也历经了苦难。难以预料的天灾人祸,凶残嗜杀的土匪强盗,曾经让张家“八世、九世、十世连年遭凶荒,死亡过半”。“往往子不能继父,孙不能承祖”。这种状况到第十世后期才有所好转。
 
    张家在肥泉有近百亩的山地,被“九山不露头”的丘陵环绕着。好在有喷涌不息的肥泉与“倒流河”,这些土地常年被肥泉之水浇灌,成为了旱涝保收的良田。
 
    肥泉村里老一辈子的人们至今还会津津有味的讲述十一世张自省在倒流河畔建起张家大院的第一间房屋,在倒流河上建起“登云桥”的往事。
张家大院的第一座房屋至今还在,张家的后人说,从张家大院的第一间房屋建成至今,已经有将近400年历史了。九泉十八岗,九龙朝凤凰,倚坡、望岭、面水,北边是黄牛坡,南边是凤凰岭,民间的“有眼人”曾经看过这里的风水,是一块不可多得的风水宝地。
 
    风雨几十年,十一世在肥泉的家族也在延续,肥泉周边的土地都被平整为耕田。肥泉水是温泉,含有许多矿物质和营养,被肥泉水浇灌过的土地神奇的发生变化,种出的麦子又饱又实,谷子粒大穗满,周边的奇花异草都开得比其他地方鲜艳,肥泉张家的麦子磨出的白面细香、小米糯甜,连张家的蜜蜂酿出的蜂蜜都格外的有滋味。
 
    几千年喷涌的肥泉水冲刷出宽宽的河道,也给张家人留下一笔宝贵的遗产——砂砾石,一种介于沙与石之间的物质。张家人用这些奇特的石头造出碾盘,这样的石头既硬又软,表面是数不尽的小颗粒,与麦子、谷子能亲密结合,那些颗粒在碾盘的作用下恰到好处的成为粮食。那年头还属于农耕时代,家家户户都要有碾盘,肥泉的碾盘很快就名声在外,人们就把肥泉又称为碾盘沟。
 
    如今的碾盘沟还有大大小小数不清的碾盘,这些被时间风蚀的碾盘依然留有碾盘沟的记忆。400年间,那些勤劳的肥泉人一代代传承,这些碾盘就是最好的见证。



 

       

河南省鹤壁市《淇河文化研究》网    站长:姚慧明   电话  0392-2621230    电子邮箱: yhm450217@tom.com

站由淇县之窗网站运行和管理。  站长:老农(信箱qxzhd@126.com)  QQ:1036847795   网站电话:0392-7226249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 不得复制、翻印、镜像!  

豫ICP备09020854号          豫公网安备 4106220200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