淇河文化研究  第十一卷 2017-2018年
       

景点名胜 - 省传统古村落淇滨区上峪乡老望岩村
省传统古村落淇滨区上峪乡老望岩村

 
作者:李丹丹 李瑞辉  加入时间:2018-4-20 16:37:09

 省传统古村落淇滨区上峪乡老望岩村 

远上石径蜿蜒,白云生处人家 


久无人居住的石屋



轻叩柴门久不开


 淇滨区上峪乡西部的深山里,藏着一个元代就有的小村庄——老望岩村,因其地处深山鲜为外人知晓,村里的人依然保持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模式。和村子一样“老”的,还有石房、古树、传说……近日,该村被评为第五批省级传统古村落,4月17日,记者来到该村进行了采访。

村名多与山、石、沟有关

老望岩村村支书秦水生告诉记者,老望岩村下辖6个自然村,各村村名多与山、石、沟有关。

老望岩村,据传是该村祖先所居住房屋的对面有一处高峰,他一出家门就能看到对面悬崖峭壁上的黄石岩,所以就将此处命名为“老望岩”。采访时,秦水生带着记者登上该村地势最高的一栋石房,站在院门往对面望去,黄色的大石岩依然清晰可见。

老洞村,据村里墓碑的记载和年老村民的描述,该村祖先来到这里之后,在一个可容纳数十人的自然溶洞里居住,繁衍生息,后形成村落后而得名;白连坡村东、西、南三面环山,从东面而来通往村子的唯一坡路是白色的沙石路面,故而得名白连坡。

“俺村是个老村,每个自然村的历史都有上百年。”秦水生说,“其中最早的是赵峪村,据族谱记载,该村形成于元代,一名刘姓祖先从林州迁徙过来的。”老望岩村和蔂草堰村都是形成于清朝康熙年间,老洞村形成于清朝道光年间,五作沟村形成于清朝光绪年间,白连坡村年数最短,形成于民国元年(1912年)。“这些村的祖先们虽然迁徙过来的时间不同,但是原因相同,都是为了躲避战乱。而俺村地处深山,交通闭塞,山势险要,正是躲避战乱的好地方。”秦水生说。

一块大青石上建有三栋房

老望岩村的住宅和别的山村一样,都是石屋,石头就地取材,房屋依山趁势而建。“全村现存古宅65栋。”秦水生说,“最有特色的石屋是秦玉河故居,是由一块大青石凿刻出三栋房子的地基和7层台阶。”

在秦水生的带领下,记者来到了秦玉河故居,“五裹三”的四合院,均为石木结构。五间主房和两栋三间配房的地基及台阶均由一整块大青石凿刻而成,再看建造房屋的石头,大小相似、薄厚一致。登上主房门前的7层台阶,沿着平台,穿过主屋和配屋之间的狭窄通道,竟又出现一处院落。这处院子地面平整,两侧的石屋连成一片,再往前走,穿过后门,是一条通往山顶的小道,别有洞天的布局,让记者不禁叹服。

全村人眼中的“豪宅”是郭锦昌故居,它是两层小楼,地势在全村也是最高,能俯瞰到全村的样貌。记者在秦水生的带领下,来到这栋“小洋楼”前,石木结构的小楼建造精致,每块砌墙石均经过刀剁石磨,工整有序。在周边均是用碎石建造的石屋群中,格外显眼。

两只“金蛤蟆”化成两口水井

蔂草堰村东有道岭叫水泉岭,岭上有两口天然水井,井口约两人合抱那么大,水井有2米多深,一年四季有水。秦水生告诉记者,关于这两口水井,还有一个传说。

相传村口原来有个大堰地,地里有两口泉眼。该村的祖先们从外地迁徙到这里,看到这两口泉眼后,便在附近的土窑洞内住了下来。因泉眼周围长满了蔂草,该村的祖先们就把此地取名为蔂草堰。

后来,一个南方人路过此地时口渴了,他看到大堰地里的两口泉眼后,便上前去捧水喝。在他准备离去时,突然发现两口泉眼旁边各卧有一只“金蛤蟆”。他看看四下无人,便把它们放在口袋里带走了,等走到村东头的这道岭时,他想看看“金蛤蟆”是否还在口袋里。这时,两只“金蛤蟆”忽地从他的口袋里跳了出来,化成了两口水井,从此此地就便取名为水泉岭。

百年老树“守护”着村庄

采访时,村子里随处可见繁花满树,野桃花、山梨花、杏花……静静地绽放在深山之中,不时传来的鸟鸣声,让人不禁想起“鸟鸣山更幽”的诗句。村里还有很多百年老树在山崖之上“守护”着这美丽而幽静的村落。

“这棵古檀树已经有200多年了。”顺着秦水生所指的方向望去,记者在老望岩自然村对面的山腰间看到一棵参天大树,盘根错节的根须犹如盘龙卧虹,粗壮的枝干透露出厚重的历史感。秦水生告诉记者:“这棵古檀树是大自然的产物,俺村的村民都认为这棵古檀树能够给俺村带来好运,所以大家都自觉地保护它。”

在白连坡,一户地基高于村巷两三米的院子边缘,长着一棵两人合抱不拢的皂角树,枝繁叶茂,庞大的树冠好像一把撑起的大伞。村里一位老人告诉记者,这棵树至少有300年了。“我小时候这棵树就这么粗,现在我都80岁了。”该老人说,他从小就和村子里的小孩儿在树下玩耍。到了秋天,这个皂角树坠满皂荚,村里的妇女就会拿来钩杆,钩下几片皂荚,捣碎放入洗衣盆中,然后将它们与衣物混合在一起用棒槌捶打,在水里反复揉搓。“用皂荚洗出来的衣服,有一股微苦的清香。还有妇女用皂荚洗头,个个头发都是乌黑柔顺。”这位老人说。

很多老人一辈子没走出过大山

每采访完一个小村落,记者都要驱车十几分钟,方能抵达下一个小村庄。秦水生告诉记者,其实这些小村之间距离很近,只是因为中间隔着山,盘山路把距离给拉长了。

“盘山路是给村外的人还有村里腿脚不好的人走的,俺村里人串村子,都是翻山越岭抄近道。”村委委员吴用香说。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因交通闭塞,该村地处深山鲜有人知,村民们依然保持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模式。几年前,山路修通以后,村里的年轻人纷纷走出大山,但因山路崎岖而漫长,又不通公交车,老人几乎不外出。很多老人一辈子也没有走出过大山,也不知道外边的世界是啥样。”秦水生说。

往昔的热闹不在

“五作沟就剩下一户人家,白连坡只有6个人,赵峪的常住人口只有8个人。”秦水生说,“剩下的这些人中最小的也50多岁了。”

漫步在老望岩的各个小村落,石磨、石碾、老井……随处可见,只是长时间被搁置在路边,大多院落杂草丛生,断壁残垣,石阶破损,柴门紧闭,一派萧条的景象。

白连坡后的悬崖下,淇河从此蜿蜒而过。每到夏季,淇水潺潺,两岸水草青青,野鸭成群而过,旖旎的风光美不胜收。采访时,记者了解到,一条玻璃栈道正在此处修建。村民们对这一项目的开发充满了憧憬,“到时候,肯定有很多人来玩儿,俺这儿就热闹了。”村民吴用香说。





 

       

河南省鹤壁市《淇河文化研究》网    站长:姚慧明   电话  0392-2621230    电子邮箱: yhm450217@tom.com

站由淇县之窗网站运行和管理。  站长:老农(信箱qxzhd@126.com)  QQ:1036847795   网站电话:0392-7226249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 不得复制、翻印、镜像!  

豫ICP备09020854号          豫公网安备 41062202000003号